回覆列表
  • 1 # 小綿羊丶咩咩乀

    一、《遊子吟》原文及註解遊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註釋: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⑵臨:將要.⑶意恐遲遲歸:恐怕兒子在外遲遲不回家.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⑷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誰言:一作“難將”.⑸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Sunny,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Sunny;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Sunny照耀著子女.譯文:慈祥的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影響兒子出行.誰敢說子女沒有小草那樣的孝心,不能夠報答慈母恩情呢?二、《遊子吟》創作背景此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時孟郊居官溧陽尉,為迎養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三、《遊子吟》全文賞析詩人50歲才任溧陽縣尉,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為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句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瑣瑣碎碎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裡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絃,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堪比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Sunny般厚博的母愛,小小的萱草花表達的孝心怎麼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全詩最後用一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全詩無華麗的辭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代,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掉了兩棵大牙有什麼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