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2奈米之外
-
2 # 歷史大大人物
縱觀世界歷史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很長一段時期,無論是我們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歐洲的中世紀都是由男性進行執掌政權,也就是說是一個男權的社會,很少有女性站在權利的頂峰,當然了中國古代王朝第一個站在權利頂峰的女人就是武則天,她作為一代女皇也是享譽世界的傳奇女子。
在武則天統治的時期之內,天下雖然沒有大的改變但也沒有多大的波動,而是穩步求進,這也是武則天后半生為帝生涯之中幹出來的一件頗具偉業的事情了,不過要說武則天最高明的舉動就是在她死後把江山並沒有留在自己的手中而是繼續由李唐天下的繼承人繼承皇帝之位,自己也是以皇后禮儀下葬。
其實早在武則天當政的時間來,作為宰相的狄仁傑不止一次的說過要太子重新繼承皇位,雖然說武則天始終不同意,但這在她心中也是形成了一個極大的矛盾,畢竟她總會死去,她死之後的結局以及後人給予她的評價就由不得她做決定了,所以說武則天在這個層面上還是非常清醒的嘛!
推廣腦血栓必看!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花兩分鐘瞭解一下!
她之所以在人生的最後日子把自己好不容易搞到手的江山重新還給人家的原因,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顏面,免得背上篡權奪位的千古罵名,這點當時很多人都感到十分的詫異,因為武則天的最後一道旨意是按照皇后的名義頒發的,內容也是非常簡單,讓自己的兒子李顯回來繼承皇位。
因此武則天和高宗李治兩個人合葬在了一處,她的名義也是皇后並非是皇帝,李顯心中即使再恨武則天也是沒有辦法懲戒,而武則天也是給我們留下來了無字碑,意思就是她一生的功過自己不做評價,全盤交給我們後世進行慨嘆,讓人對其的智慧也是非常的佩服,不愧是一個女性權謀的優秀代表人物。
-
3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我來回答。
武則天最後還政於李唐其實也是當時考慮到國內各方因素後的最終選擇。
第一,天下人心在李唐。太子李顯性格寬豁大度、素有賢名,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在眾多百姓心裡,現在統治他們的仍然是李家,在百官中,恢復李唐神器也是眾望所歸。也就是說,一旦她的侄子代替她上位,那麼所有百姓官員就會表達心中不滿而奮起反抗。
第二,當朝大臣的勸說。尤其是狄仁傑,直接講明李顯是你的兒子,武三思只是你的侄兒,兒子和侄子還是親疏有別的,雖然武三思姓武,但是他當了皇帝,太廟中也不會供奉武則天這個姑姑。狄仁傑當時在朝中很是有威望,他的話相當於代表了大部分百官的意見,其他臣子也紛紛上奏勸諫武則天。最終武則天還是選擇了兒子繼位。
第三,張柬之等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透過政變讓武則天提前將大位傳給太子,是李唐神器得以恢復。人老後難免變得糊塗,做出一些更改自己先前決定的事,而且武則天身邊有太多佞臣,提前發動政變,讓權利順利交接,保證李唐的延續。
不管怎樣,武則天最後還是還政於李唐,自己與李治合葬,為自己立無字碑,功過後人去評說,一代奇女子,千古傳奇!
我是肥星星,記得關注哦!
回覆列表
問題如下:
武則天最後為什麼把江山還給了李家而不是留給自家人武三思?
回答如下:
答案很簡單:
武則天已經說了不算了。
在大部分華人對高層政治的想象中,皇權是固定的、確定的,皇權意志是為所欲為的。
但是,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權力執行最本質的規律在於,權力出自於下,而非來自於上,也就是底下人聽你的話,你就擁有權力,如果底下人不聽,你的權力就是空蕩蕩的白紙。
很多人都知道,武則天晚年的失權,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的主要策劃參與者,可以從唐中宗復位後的封賞看出來,即:
張柬之為漢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桓彥範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敬暉為平陽王,稱為五王。
政變的過程,是由宰相張柬之引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又任命敬暉、桓彥範、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說動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參加密謀,掌握守衛皇宮的北門禁軍。
準備停當後,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等率羽林兵五百餘人,迎太子李顯由玄武門入宮。
注意下里面的參與人,除了五王之外,還有楊元琰、李湛、李多祚三人。
這八個人的出身完全不同,楊元琰和其餘四王,多為地方官轉任升遷,而李湛是李義府之子、李多祚則是靺鞨酋長武官。
唯一可算是共同點的,就是這些人都是宰相張柬之透過自己的權力進行的人事調動和結盟, 他們都是宰相張柬之“個人小團體”的成員。
也正因為如此,這次政變與唐朝歷史上發生的歷次宮廷政變大有不同(類似的要到唐文宗時代的“甘露之變”),可見史書的記載:
及兵發,湛與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詣東宮,迎皇太子(李顯),拒而不時出,李湛進啟曰:逆豎反道亂常,將圖不軌,宗社危敗,實在須臾。李湛等諸將與南衙執事剋期誅翦,伏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
啥意思呢?就是政變開始,迎立唐中宗的軍隊來到東宮,李顯不敢出門,這些人直接說了,我們這些將領和南衙執事(即宰相)一起出手,請你來參與。
也就是說,這是一次由南衙宰相主導的,由北衙禁軍執行的宮廷政變。
唐朝的制度實際上“宮府分離”,即宰相在南衙三省執政,皇帝在宮中有自己的秘書班子和禁軍保護,這部分專屬皇帝親信的禁軍就稱“北衙禁軍”,包括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等六軍(前身為飛騎、萬騎等部)。
事實上,從唐太宗到唐玄宗,甚至唐代宗、唐德宗,唐朝的歷代君主都對宮廷內的禁軍控制得嚴嚴實實,決不允許旁人染指,而武則天此時已屆80高齡,連禁軍的人事控制權都交給了宰相,可見,皇權之衰弱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換言之,80高齡的武則天,已屬油盡燈枯之年,任何一個高層政治的角逐方,對她的恐懼,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步沖淡,她開出的一切權力“期票”都已經沒有價值。
她之所以不能將政權交到武氏宗族的手中,因為當她死後,他們根本連朝廷都控制不了,就只能讓自己的面首“二張”兄弟和依附於他們的一些進士文學之士來“假裝行使權力”,以維持權力的假象。
說到底,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已經在“等死了”,她最後一次主導政局的嘗試,實際上是詢問狄仁傑,立侄子好還是立兒子好?如果狄仁傑、張柬之等她一手提拔信用的科舉出身的關東寒門官僚,能夠支援她,她還有撲騰的餘地,在明確被拒絕之後,她除了過一天算一天,已經沒有任何辦法了,等到“神龍政變”的圖窮匕見,對她而言,甚至已經是種解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