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石明貞

    耶穌有段話振聾發聵:誰如果愛自己的父母姊妹兄弟親人,勝過愛我,進不了自由之門,因為我就是愛並公義!人類的使命是什麼?不是情義並私性物慾,而是愛並進化!徹底轉化湮滅恐怖失控奴役並敗壞毀滅,使愛和諧美好永恆!李世民顯然比其父並兄弟更會使用權力而造福國家,所以成就了貞觀之治!他的對兄弟的斬草除根有他的考量,外人很難理解!當時當景換作任何一人恐怕也難抉擇!項羽鴻門宴放走劉邦到最後兵敗自殺,他恐怕也悔之晚矣!他如果稱王歷史將被改寫,他不是獨裁專制之人,但歷史沒有如果!

    愛並正義是人的來處,和諧永恆愉悅是歸宿!私情並權柄控制奴役敗壞毀滅是異常所導致,終將被轉化湮滅!

  • 2 # 酸奶妹的好物分享

    個人的一點看法,李世民是否是明君有待考證。因為大量史官開始不實記載的先河就是李世民開創的。自李世民之後,史官更多的淪為政治工具歌功頌德,而不是以史為鑑的學術態度了。所以李世民之後的史料都需要辯證的去看。

    另外,歷史上大多數皇位來歷不清晰的皇帝必然會勤勉執政,因為自知有愧,只能通過工作證明自己篡位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以維護自己的通知合乎法理。例如宋朝的趙光義,明朝的朱棣,雖然皇位來歷存在爭議,但確實做的不錯

  • 3 # 南瓜說書

    任何事物都要辯證的看。

    從人倫道德的角度說,李世民殺了親哥哥,是為罪大惡極。

    但一個作為皇帝,李世民的功績,在同行之中是非常優異的,他的文治武功水平都很高。

    先是一統天下,又和親吐蕃,控制西域。還均田地,任用賢能。

    可以說,唐朝幾百年的偉大輝煌,都和他打下的基礎有關。

    我們不能因為他殺了哥哥,就否定他的所有成績。

  • 4 # a香江

    從國家的角度上來說,李世民殺兄逼父取得皇位,是一場對敵鬥爭,這裡的兄長和父親不能用家庭關係來定位。李世民在位期間,順用歷史潮流,為國家和人民造了福,使國家不斷強盛,國際地位尊高,得到了歷史和人民的公認。玄武門事變一一是一場偉大的歷史變革,歷史的結論是李世民是正義與正確的。

  • 5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李建成,李元吉奪李世民之命只在朝夕之間。先下手後下手,這是他們兄弟之間皇權爭奪的博弈。在這個過程當中。李世民曾明確表示我不能做有愧於父皇兄弟的事情。但是手下的大臣已經將形勢看得非常清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旦太子動手,他們都沒有好下場,所以說李世民在皇權爭鬥當中,完全是不得已而為之。

  • 6 # 知行如一俊採星馳

    這個話題兩頭說,從私情上說他是做的不好,發兄殺弟有悖人倫,但從民族大義上來說,他又帶領這個整個國家走向繁榮昌盛,對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是有巨大的貢獻的,而評價一個君王的好壞,大多都是從一個民族的整體利益來出發,看他有沒有對這個國家和人民做出什麼貢獻。而李世民做到了,所以他是個明君。

  • 7 # 軍墨史說

    李世民殺兄逼父取得皇位,違揹人倫,為何仍被視為明君?

  • 8 # 今古雜壇

    ⚪ 安定天下

  • 9 # DQDS88

    這是我們普通人的觀念

    評價一個政治家不能用我普通人的價值觀

    為什麼呢?

    試想下,當你處在那個權利中心,天下之主,那個誘惑是你能抵抗得了嗎?那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不是我們普通人的誰對誰錯。

    這個是不一樣的,為了生存,他必須那樣做,因為他沒有選擇。

    但是他是一個明君,在他統治下,天下大定,出現了貞觀之治這樣的盛世,老百姓安居樂業。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從這個角度講,他就是一個好皇帝,所以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只從我們的價值觀出發,因為我們的認知是受我們的環境影響的。

    評價一個人要從多方面的角度去看。

  • 10 # 失已過三

    評價帝王的標準和普通人不同!

    對於帝王來說!任期之時

    國家強大是最高評價!

    平穩過度是一般!

    亡國滅種是最差!

    大部分皇帝都是第二種!

    第一種五千年沒有多少人!

    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

    至於殺兄都是他自家事。對老百姓沒有損害!

    玩女人更是小菜一碟!

    對於皇帝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他想要哪個女人還不容易嗎?

    和國家的生死存亡比起來!

    幾個女人算個屁???

  • 11 # 山經海紀

    一個人的身份有很多,為人子,為人父,為人兄,為人臣等等。一種身份做不好不代表另一種身份也做不好。李世民在弒兄逼父這一點上確實沒法洗白,但又試問哪個心慈面軟的人能當開國皇帝的?(雖然李世民也不是開國皇帝)

    我們再來看看李世民的歷史功績,貞觀之治我們都知道,李世民的用人和納諫是歷史上數一數二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才形成了貞觀之治的景象,現在國外到處都是唐人街,為什麼不叫漢人街,明人街,清人街?就是因為唐代對世界的影響最大,而李世民無疑為唐朝開了個好頭。

    綜上,是不是明君百姓說的算,而讓百姓得到好處那就是明君,至於殺不殺兄逼不逼父這屬於皇帝家務事,百姓其實一點也不關心。而且哪有完人?李世民已經做的很好了。

  • 12 # 長明227588861

    有道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午門"事變,李世民一舉成功。歷史由李世民,以及李世民的追隨來寫,是理所當然的事。假如,在這場爭鬥中,李世民失敗,他將成為“弒君 篡位"的歷史罪人,是毫無質疑的。秦始皇滅六囯,成功統一天下。儘管他是暴君,但他統一中國的功績寫入史歷。假如,秦始皇失敗,他將成為歷史上最大的野心家,侵略家載入史冊。封建王朝,有幾個不怕死的史官不按皇上旨意傳寫史書?因此,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是理所當然的了。

  • 13 # 啊德民

    殺兄逼父是家事,治理天下是國事。對老百姓來說,不論你家裡怎麼樣,有幾個老婆,到底是哥哥當皇帝還是弟弟當,只要能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就奔頭你就是明君。我們樸實善良的百姓自古以來都如此!

  • 14 # 小心眼看世界

    當然是因為他對當時社會的貢獻大於他違揹人倫對當時社會造成的損害。

    人倫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違揹人倫就等於一定程度的破壞社會穩定。身為一國之君,更是整個社會的榜樣,他違揹人倫造成的負面影響比其他人更嚴重。

    但是,終其一生李世民對於社會的貢獻是極大的。雖然他的本意只是建功立業,萬古流芳。

    首先,李世民傑出的軍事才能使大唐能夠以較快的速度結束隋末亂世,大大縮短了民眾哀鴻遍野的時間。這點可對比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

    其次,他傑出的政治才能令他開創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不僅惠及當時百姓,更是為整個民族打下了自信的基礎。

    最後,他傑出的戰略眼光讓他能夠拓地千里,不僅解決了暫時的外族威脅,更是將中華文明灑向更遠的地域。

    所以,李世民對於社會和民族的貢獻遠大於他違揹人倫對社會造成的損害。稱他一句明君並不過分。

  • 15 # 陽光彌散不再悲傷

    對於個人來說,違揹人倫是品德上的汙點,但對於皇權而言,從不因個人論英雄,是以天下看成敗!對於皇位而言,平庸才是最大的原罪。

    李世明在位期間,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百姓需要這樣的帝王,大唐需要這樣的明君!

  • 16 # 奇閱

    政治家沒有親情友情,只要是政治家就沒有世俗所謂的道德。道德法則是為了統治階級,管束底層人民的。

    而為明君的人,愛民富國強兵,賢者雲集。

  • 17 # 墨點江湖

    “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但一罪也不能廢百功”。

    看一個人的作為,要看他的一生,而不是看一時一事,李世民弒兄逼父取得帝位,做的不算光彩,但是在皇帝這個位置上,他做得足夠好。

    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的某一晚,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伏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當場斃命。

    後讓尉遲敬德去“保護”唐高祖李淵,實際上是軟禁,唐高祖被迫承認李世民兵變事實。李世民尊李淵為太上皇,自己做了皇帝。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全部被處死,李世民還公然把太子和李元吉的老婆納為妃子。

    這一事件中,殺兄逼父娶嫂,李世民做的很不光彩。

    但登位後的李世民用心治理國家,實行了很多開明的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權得到鞏固,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從而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

    唐太宗採用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護。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大可汗”。唐太宗還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王,使漢藏民族關係更加友好親密,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自古以來,能夠在亂世成就帝業的,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人,只有東漢光武帝劉秀是三十三歲起事。我十八歲起兵,二十歲就已經平定天下,二十九歲就當上皇帝了。從武功方面來說,我已經勝過古人。

    年輕的時候我帶兵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登基以後可以說是手不釋卷,瞭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礎。行之數年,天下大治,移風易俗,子孝臣忠,在文治的方面我也超過了古人。

    周朝秦朝時期,蠻夷時有入侵。如今周邊民族都已經臣服,就是說從懷柔遠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

    李世民還問大臣對他的評價,史官褚遂良說:“您的豐功偉業數都數不過來,您只舉出三條,是您太謙虛啦!”

    隋煬帝楊廣

    和李世民基本同一時代的楊廣,同樣是靠殺兄弒父上臺的,但上臺後的所作所為卻和李世民大相徑庭。

    《隋書》記載,楊廣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

    登基不久,楊廣下令修運河,造龍舟、樓船等各種船數萬艘,用於遊江都。

    第一次遊江都時,龍舟四重,高四十到五十尺,長二百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大業元年(605年),楊廣命令下令修建建造顯仁宮,從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運到洛陽,又用海內的嘉木異草、珍禽奇獸充實園苑。官吏監督勞役嚴厲急迫,十分之四五的役丁死亡。

    大業七年(611年),楊廣進攻高句麗,,隋軍出動一百一十三萬士兵,二百多萬位民夫,卻敗於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次年再發兵圍攻遼東城。在黎陽倉督運軍糧的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便乘機起兵反隋。

    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楊玄感敗亡後,楊廣下令追究,殺了三萬餘人,並且籍沒這些人的家人與財產。三分之二的人是被冤殺的。

    楊廣還流徙六千餘人。楊玄感圍東都洛陽時,曾開倉賑給百姓。楊廣命人將接受米的人都坑殺在都城以南。

    楊光曾對著鏡子喃喃自語:“吾之大好頭顱誰可取之”

    隋朝後期,各地起義頻起,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楊廣見天下大亂,已心灰意冷,無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陽宮(今南京),準備遷居那裡。

    在途中,宇文化及發動兵變,令狐行達將其縊弒,時年五十歲。

    楊廣死後,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後陳稜集眾縞素,為楊廣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臺下。

    隋煬帝楊廣,上臺後的所作所為可謂荒淫無度,短時間就把大隋江山斷送掉了,所以被認為是著名昏君。在歷史上的評價也就和李世民完全不同了。

  • 18 # 烽火戲流氓

    首先我不得不對這些後世能被稱為明君的人表達欽佩之情!當明主是很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至高無上的權力啊!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法律的約束,想想多少人能逃離這種慾望啊!而皇帝還需要統治整個國家,這勢必就會對他的文功武治有所要求。

    有多少人能不沉迷在那“人間仙境的後宮之中?”自律的學習並處理政事。像我這種坐課桌前半小時都坐不住的沒救了……

    而如何被稱為明君我覺得最重要的有三點

    1.對權利的態度

    很難想象有人對於如此至高無上的CROWN不露出自己的貪婪之色,的確!李世民殺兄逼父取得皇位,違揹人倫,但是自古以來面對皇權,手足相殘的事件還少嗎?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聯手對付他,逼得他走投無路了。

    試問,你是願意犧牲自己而儲存美名?而且李世民從小見過了經受磨難的百姓,他的才幹在太子之上,自己有能力和夢想來使人民富足,為什麼要把自己變成待宰的羔羊呢?而且李世民對於政變已經將影響壓縮到很小了,沒有大肆殺害大臣使政局混亂。(皇家能爬到那個高位的人,很少是完全無辜 )

    2.文功武治和豐功偉業

    李世明從小也是歷經坎坷,從小跟隨父親征戰,看見了百姓因戰亂而流離失所,因官府剝削而家破人亡,所以他也會因此成為人們口中的愛民如子。李世民從小的教育和經歷使他有了廣闊的視野和不俗的理想。

    於是登上皇位後李世民更是勵精圖治發展國家,於是就有了貞觀之治盛世一說,文化軍事經濟制度都有所改善,甚至大幅度提升,甚至是外交方面,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由此不難得出李世民的才能之高,如此豐功偉業在上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也是極為罕見的。

    3.胸襟氣度和愛惜善用人才

    唐朝名臣魏徵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試問有多少位皇帝能真正地虛心聽講,並且有那麼大的胸襟來容忍他。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會經常出現不和甚至打鬥的事情,那換成我們當皇帝,那不是分分鐘拉出去斬了!李世民不僅是對待魏徵如此,對待大多數朝臣可謂是一視同仁。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魏徵死後李世民感慨道,可見李世民對於人才的重視與愛惜。

    以上幾點也許分別有幾個君王可以達到,但是能夠兼備的又有幾人,所以我認為李世民足以稱得上是明君!

  • 19 # 喜歡歷史的學生

    古語說主明而臣直,這點在李世民和魏徵之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有人說李世民重用魏徵是作秀,為了給世人一種自己殺李建成是迫不得已的假象,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李世民重用魏徵的確可以在政治上獲得支援和理解,但是,從他們君臣一生的表現看,遠不是做秀可以做到的,魏徵放到現在就是標準的毒舌,連皇帝也罵,而且不留情面,李世民也不止一次動過殺他的念頭,最後還是打消了,魏徵死後,李世民說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說明李世民認為魏徵是正人君子,為人公正坦蕩,以他為標準對比,就可以知道自己執政有沒有失偏頗,可見,李世民不僅僅是把魏徵當做政治工具,更是輔國良臣,而且歷史上李世民從諫如流,並且意志堅定,沒有朝令夕改,開創貞觀之治,所以,從治國來講,絕對是明君的典範,當然,他一生的汙點就是弒兄逼父,無論原因如何,恐怕永遠都是他一生的包袱,有歷史學家認為,李唐王朝有少數民族血統,並且隋唐是建立在少數民族國家的基礎之上,隋朝建國時,少數民族統治北方也有一百多年時間,文化民族已經大融合,所以,李唐王朝並沒有像中原文化那樣深的人倫道德觀,所以唐朝也是封建歷史上最開放的國家,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的開放,所以即便李世民有弒兄逼父的汙點,但後世普遍能夠接受,況且,弒兄逼父是他們家中的事情,對於老百姓來講,只希望有好皇帝,不在乎誰做皇帝。

  • 20 # 我愛酸秀才

    這是兩回事,前者是私德,屬於個人道德範疇。對於道德標準,普通平民與帝王將相是不一樣的:天子對天下萬民負責,平民僅對家人負責。因此評價帝王的道德水平是看他的治國理政能力,並不是看他個人的道德修養。因此評價帝王的道德水平是看他的治國理政能力,並不是看他個人的道德修養。

    1.首倡太原起兵,角逐天下

    隋朝末年,隋煬帝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各地烽煙四起。在這亂世中,唐國公李淵被派往太原鎮守。二子李世民看到天下有變,鼓勵老爹起兵,並且成立了造反指揮部。618年,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此時的唐朝版圖很小,想要擴大地盤怎麼辦?李淵就派出自己的兒子們打天下。在統一的天下過程中,共有六次大的戰爭,李世民直接指揮和參與的就有四次,可謂是功高蓋主。

    2.玄武門之變,登山皇位

    李世民的登基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都不是合法的。統一天下之後,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直到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太子利用天象告李世民想要奪位,李世民密告太子穢亂後宮。李淵要三個兒子一起當面對質。想要進宮,玄武門是最快捷方便的。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是禁軍的司令指揮部。誰控制了玄武門,誰就可以掌握禁軍,就可以控制皇宮和皇帝。李世民早設好埋伏,在玄武門射死李建成,誅殺李元吉,軟禁李淵,逼其退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皇位,成為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一個道德汙點,於私德有虧,是抹不掉的。

    3."貞觀之治",開創大唐盛世局面

    政治方面: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宰相的人數比秦漢時期增多。知人善任,善於用人和納諫,這既是“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貞觀之治”的內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能臣,虛懷納諫。為了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門第、民族,兼收並用。

    經濟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唐朝統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訓,與民休息,多次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教育文化方面:大力推行科舉制,廣發吸納社會人才,特別是寒族地主開始崛起,打破士族地主的壟斷。

    軍事方面:平定東突厥、高昌國等,重新打通西域。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他的統治被稱為“貞觀之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南韓電影《寄生蟲》中塑造最成功的的人物是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