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5937580151

    24節氣的故事如下:

    1、立春

    古時,“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那個假人“耕夫”被稱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

    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不佳。

    2、雨水

    古時候,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乾爹。而找乾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濛濛的詩情畫意:早晨天剛亮,霧濛濛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禮,給對方做乾兒子或乾女兒。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

    “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只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裡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3、驚蟄

    在驚蟄這一天,民間有“打小人”驅趕黴運的習俗。

    驚蟄象徵農曆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唸唸有詞地說“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渾身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4、春分

    在春分那一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在中國嶺南一帶,有一個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當地百姓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5、清明

    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自不必說。下面介紹一個有關清明節來歷的古老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但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被燒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後悔不迭,哭拜一陣,隆重祭奠,然後厚葬遺體。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去年被大火燒焦的老柳樹竟然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6、穀雨

    關於穀雨的來歷,有著一個悽婉的傳說。

    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叫穀雨的年輕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發大水,他憑藉著這個本領救出了村民,還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一顆牡丹花,並拜託一位花匠師傅好好地栽養。

    幾年後,穀雨的母親得了重病,穀雨一邊要照顧母親,一邊要做事,很是辛苦。這時有位美麗的女子出現在他的家裡,並每天都來照看他的母親,穀雨與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穀雨想提出與這位姑娘成親的時候,卻得知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幾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牡丹仙女和穀雨約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

    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禿鷹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為其釀造花蕊丹酒醫病。牡丹姐妹不願取自己身上的血,釀下丹酒供惡賊飲用,卻被禿鷹抓走關押。穀雨歷盡艱險,在自己生日那天,終於闖入魔洞戰勝禿鷹,救出了眾花仙。當大家準備回家時,尚未嚥氣的禿鷹一支暗劍刺中了穀雨。牡丹仙女惱怒萬分,拿起穀雨的板斧,將垂死掙扎的禿鷹砍成了肉泥!迴轉身來,抱起穀雨的屍體,泣不成聲。穀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這些花仙的生命。

    穀雨死了。他生在穀雨,死在穀雨,遇難時年僅二十一歲,穀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園中。從此,牡丹和眾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穀雨時節,牡丹就要開放,表示她們對穀雨的懷念。

    7、立夏

    在中國沿海一帶,立夏這一天有“鬥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戶戶都要煮好雞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立夏這一天還有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個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裡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裡。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

    立夏之日的“秤人”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立夏秤人會給人們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8、小滿

    在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雲:“小滿動三車(三車指的是絲車、油車、水車)。”水車於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行於海寧一帶,有演習之意。多由年長執事者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準備,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動,燃起火把,於水車基上吃麥糕、麥餅、麥團。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以擊器相和,踏上小河漢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車神”亦為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物,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湧旺之意。這些習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9、芒種

    芒種這一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裡偷閒,有“送花神”的習俗。

    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紅樓夢》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動地描寫了這個為花神餞行的場面,具有很濃郁的民俗意味:

    “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這日,都要擺設各種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拿著小米手機去相親,被女方嘲笑生活沒品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