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幸運的倖存者
-
2 # 風雲世界觀
美國曆史上有幾次比較重要的貿易談判,而且是以美國贏多輸少告終,所以特朗普說貿易戰更好打。
在過去,對玫瑰經濟能構成威脅的只有歐洲共同體和日本,所以美國的貿易戰,最多的也就是針對歐洲和日本。當先現在有了新的經濟大國,美國也就有了新的目標。
美國發起對歐洲的“狄龍回合",美國實現了目標
這是美國國務卿狄龍在1962年前後開展的和歐洲的關稅談判,這主要是為了實現共同削減關稅的目標。結果是美國和歐洲共同削減20%的工業關稅。
看似兩方平等互利,但實際上美國的關稅比歐洲本來是要高的,所以在相同削減之後,美國的關稅還是比歐洲高。當然了,為了給歐洲一點好處,美國同意在農產品問題上向歐洲讓步。
美國發起”肯尼迪回合“,這次和歐洲打了一個平手
1964年到1967年,美國和歐盟就新一輪削減關稅開始談判,因為是根據1962年肯尼迪推出《拓展法》提議召開的,又稱"肯尼迪回合"。
美國提議所有國家,在現有關稅的基礎上都再削減50%的關稅。但是這次歐洲人不幹了,他們認為,美國的關稅比歐洲高,這對歐洲不公平。如果要削減,也應該是高關稅國家多減,低關稅國家少減,言外之意,美國關稅要削減的更多。
經過長期談判,歐洲國家頂住了美國的壓力,1967年達成協議。美國關稅平均降低37%,而西歐各國則平均削減35%,這一局實際上雙方打成平手,美國削減的更多。
美國對日本的貿易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全面碾壓日本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目標是歐洲。但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國越來越擔憂日本,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一度有超越美國成為資本主義霸主的呼聲。但是日本仔政治上附屬於美國,根本經受不住美國的政治壓力,被美國打的喘不過氣。
透過政治層面向日本施壓,1985年,美國總統里根和日本首相會晤,要求日本單方面在電信、電子產品、醫療裝置與藥品領域打破貿易壁壘。逼迫日元升值,1987年10月後,日元升值到120日元/美元。日元升值後,日本的出口收到了強烈的打擊。
美國還迫使日本在一些行業實行自願出口限制。就是日本不承認是被外部壓力所迫而減少到美國的出口規模,而是日本自願的。日本自願每年在特定領域從美國進口一定數量的商品,自願限制自己的出口數量。涉及紡織品、鋼鐵、電視和機床等領域。
美國和歐盟打的旗鼓相當,對日本則是全面碾壓,今天還有那個優勢嗎?
美國對歐盟,從剛開始的優勢到後來旗鼓相當,主要是因為歐盟越來越強大,美國有點無可奈何。而日本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完全從屬於美國,所以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至於現在,美國還能肆無忌憚嗎?美國的經濟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世界也進入多極化的程序當中,恐怕美國不能為所欲為。
-
3 # 另類解讀歷史
美國貿易戰打過很多次,最有名的是和日本的廣場協定,迫使日元升值。
這次貿易戰,是因為當時的日本經濟發展勢頭太好,有些趕上美國的苗頭,美國透過一系列的貿易制裁和規則協議,讓日本逐漸衰落,日本雖然知道這是美國所為,但是孫子當久了,也就成真孫子了,一直把美國當成親爹一樣親近友好,大有美國虐我千百遍,我待美國如初戀的意思。
那麼,廣場協定的精髓是什麼,為什麼讓日本經濟停滯不前很多年,直到現在也沒緩過來。
廣場協定的精髓是美,英,法,日等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讓日元升值,表面上誰也不吃虧,因為美元貶值了,美中國產品就非常容易出口了,也就救活了美國廣大的製造業,和後面一系列配套產業,
而日元升值的短期結果呢,就是日本人的錢變的特值錢了,整體對美元升值一倍,也就是比如一個日本富豪,有1萬億日元,原來可以換成100億美元,因為日元升值了一倍,變成了我有200億美元了,啥沒幹多了100億美元,所以,可以大肆的買買買了,買美國資產,買日本房子,買的不亦樂乎,可日本決策層短視了,沒想到日元的升值讓日本的出口業大大受挫,日本的根基就是出口業,根基沒了,老百姓收入大減,還有面對富豪們來搶房子哄抬物價,最後,房價越來越高,百姓越來越苦,日本整體陷入了停滯。
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象日本,但比日本好許多,我們最大的合作出口是歐盟,現在,和俄羅斯,一帶一路國家,海上絲綢國家都在積極做自由貿易,沒有美國雖然有影響,但真的有限,
現在的美國,就是拳擊手模式,誰不服有威脅滅誰,在國際大融合的今天,這種模式越來越不好走,比如作為國際貿易的中國造大海輪遠洋業,你打擊它等於對全世界宣戰,船是中國的,貨物是日本和南韓俄羅斯的集裝箱,保險是英國的,船舶註冊公司在德國,貸的款是瑞士銀行的,我中有你,國際大融合,咋打擊,就像汽車,可能是幾個甚至幾十個國家的公司合作的結果,牽一髮動全身,
而中國的自由貿易政策,顯然更符合大多數國家利益,和和氣氣,有錢大家賺,
美國這次,包括以前小布什發動的貿易戰,都會失敗告終,
這一次,作為商人的特朗普,可能算錯賬了
-
4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如果不包括二戰以前的貿易戰,那麼美國在上個世紀一共發動了三次比較著名的貿易戰,而且這三次都是以美國取勝而告終的。但是分析過這三場貿易戰後,我相信可以打消大家的顧慮,提高大家的信心,然後為我們國家去打贏這一場至關重要的戰爭。
上世紀美國第一場貿易戰是針對歐盟的,歐盟成立後,一直有脫離美國單獨乾的意思。也就是說美國援助建立起來的歐洲有點不聽話了,而按當時的GDP計算,歐盟超越了美國。所以如果歐盟保持團結一致,那麼歐盟就是一個可以超越美國的存在,而最要命的是歐盟掌握著大量的高科技,並且美國企業也需要依賴這些。於是美國開始了同歐盟的貿易談判,其實就是開動貿易戰,當時美國控制了歐洲大部分國家的石油來源,這是最好的籌碼。
這一場較量中,美國逼迫歐盟發行大面值的歐元,並且在三年內歐元升值了將近一倍。而當時的伊拉克就是因為希望透過用歐元來結算石油而被美國打擊,要知道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是隻有一個英國在支援美國的。歐洲大部分國家並不支援美國的行徑,而當時也是貿易戰的高潮。最後的結果就是美國建立了石油-美元體系,歐洲落敗陷入了發展停滯。當然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歐盟對於美國依賴過大,美元霸權等。
而第二次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是針對蘇聯的,而且主要是打擊了蘇聯的石油產業和農產品進口。當年蘇聯大力發展重工業,導致遺留下來了許多問題。到了80年代,蘇聯只能透過石油出口來穩定經濟,但是這就使得美國的貿易戰有了可以攻擊的地方。美國先是透過控制中東主要產油國,並且美國國內也生產出不少石油和天然氣,這導致了石油價格的下跌。石油價格下跌後,蘇聯不得已擴大開採,看到蘇聯上當後,美國大量出口石油,導致蘇聯的石油出口陷入絕境。
最後美國又和西方國家一起,將蘇聯經濟最薄弱的農業給收拾了。當時蘇聯農產品漲價一半之多,農民更是苦不堪言。蘇聯經濟從此陷入了低迷,而且也成為了蘇聯解體的一個原因之一。而這場貿易戰中,美國能夠獲勝,主要是因為蘇聯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以及美國控制了石油價格,也就是蘇聯所有的底牌都被美國知曉了,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第三次貿易戰則是美國最失敗的,這次美國是針對日本的,這次也是叫貿易談判,但是美國和日本的關係決定了這次談判註定是美國獲勝的。當時簽訂的廣場協定就是一道索命符,將日本經濟交由美國掌控,導致了日元升值,以及當時日本的大量商品失去競爭力。而在這場貿易戰中,雖然美國佔了便宜,但是導致了現在的困局,美國國內80%的晶片是進口日本的,還包括許多產品都是如此。最後也就導致了美中國產業空心化,因為有更便宜的賣自己沒必要生產。
而第三次貿易戰美國能贏,主要就是美日關係的特殊性,美日之間存在的這種從屬關係,導致了日本在這場貿易戰中,只能任由美華人剪羊毛,一句話也不敢說。但是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是日本、歐盟、蘇聯,美國沒有看清形勢,膽敢如此造次,看來美國某位外交官又要出名了,因為他將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貿易戰還沒獲勝,就簽署停戰協議的外交官”!
-
5 # 小白讀財經
美聯儲宣佈加息,餘音未了,今天(3月23日凌晨),美國又挑起貿易戰,中國隨即宣佈反制,一場深刻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博弈正在上演!
美國宣佈對500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提供的資訊,美國將徵收25%的關稅。這些產品包括:航空產品、現代鐵路,新能源汽車和高科技產品等1300個類別。隨後,特朗普聲稱:這只是許多措施中的第一步。
對於美國的冒險行動,今天早上,中國隨即宣佈反制:
中國商務部決定,1、美對華9.77億美元出口,包括鮮水果、乾果及堅果製品、葡萄酒、改性乙醇、花旗參、無縫鋼管等產品,擬加徵15%的關稅。
2、美對華19.92億美元出口,包括豬肉及製品、回收鋁等產品,擬加徵25%的關稅。
在貿易戰陰雲密佈下,全球股市一片狼藉,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跌700點,離岸人民幣跌300餘點。今天早晨開盤,滬指開盤報跌2.78%,香港恆生指數開盤跌3.7%。
對於本次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戰,早就在意料之內,去年8月份,特朗普指示美國貿易代表按照《1974年貿易法案》當中的301條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按照這個條款,當調查發現美國貿易受到“侵害”時,美國可以採取行動“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就是被稱為貿易核武器的301條款。
按照國信證券研報的資料,美國上一次引用301條款對他國打響貿易戰還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如今時隔已有30多年。那個時候美國對日本貿易產生巨大的逆差,1985年逆差額(出口小於進口)達462億美元,大約是1975年的27倍。10年的時間裡,日本為美國的貿易逆差貢獻了30%-40%。當時美國將這些原因歸咎於日本,美國要求改變現狀,對日商品徵收高額關稅。
據海關統計,2017年中美貿易總值為3.95萬億元人民幣。對美出口2.91萬億元,美進口1.04萬億元,對美貿易順差1.87萬億元,擴大13%。反過來說就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在擴大,成為美國發動貿易戰的藉口。
怎麼促進GDP增長?
特朗普按照這個經濟學公式“GD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想出了三個法子,減稅、大基建、貿易戰,減稅可以間接擴大居民消費、增加企業投資;大基建可以直接擴大政府和企業投資,貿易戰可以增加淨出口,這就是特朗普的策略。
之前,美國國會已經通過了特朗普約1.5萬億美元的大規模減稅計劃,之後不久,特朗普還會提請約1萬億美元的大基建,而如今對華乃至對全球發起貿易戰則是它的第三步計劃。
那麼貿易戰的打響會帶來什麼影響?
貿易戰的經歷,最早應該回溯到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和日本,當時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的美國和日本打了近30年的貿易戰,比如著名的鋼鐵戰、汽車戰等,主要原因當然是美國認為在美日貿易中日本佔了便宜,比如1981年美國對日本部分半導體產品徵收100%的關稅,迫於壓力,日本多數情況是選擇妥協。
貿易戰的結果是短期確實能夠改善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狀況,但難以改變長期趨勢,就像中國中心城市房價一樣,只要人口還在流入,短期的調控也就是讓房價有階段性調整。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說,短期確實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比如日本的GDP從1985年的6.2%下降到3.2%,不過長期來看,經濟增速大機率還是會反彈。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美國本身是一個高消費國家,市場龐大,對廉價商品有巨大的需求;其二是持續不斷的貿易戰也倒逼日本企業促進產品升級,加大科技投入,最終增強了產品的競爭力。
現在中國的情況和當年的日本有些類似,均保持著對美鉅額的貿易順差,且是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的關係。貿易戰的開打,對中國不利是肯定的,對美國其實也討不到多大的好處。
對美國來說,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中國企業很多扮演的只是加工角色,很多銷售、運輸環節是美國企業主導,有人測算過,在“中國製造”商品上花1美元,有55美分給了美國企業。所以在這時候打貿易戰也是得不償失的。
說得更多一點,美國還可能因為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受制,導致物價上升,通脹上升,受損的是美國消費者。同時受制於中國的反制,美國市場也會受到擾動,近日美股的慘跌就可以看出投資者的擔憂。近期蘋果、谷歌、IBM、耐克等巨頭企業聯合呼籲特朗普暫停對華商品徵收關稅。
對中國來說,在美國加息、縮表、減稅迷霧還沒有散的情況下,如今又加上貿易戰確實產生不小的影響。
加息+縮表會讓美元資產收益率更高,從資本賬戶上剪全世界的羊毛;減稅可以吸引美國企業迴流,從貿易賬戶上剪全世界的羊毛,如今又加上貿易戰,顯然對中國的影響更大。
但今天中國和日本不同的是,當年的日本對外存度很高,目前中國雖然也高,但08年經濟危機後出口對GDP的貢獻已經被消費取代。和當年的日本一樣,在貿易戰下不排除是中國經濟由外需貢獻為主轉向內需貢獻為主的一次良機。
中國現在和日本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中國的貨幣政策獨立性比較強。90世代的日本雖然房價泡沫破滅,但那與貿易戰關係不大,80年代,美國為了縮減對日貿易逆差,和日本簽定廣場協議,自那年後日元大幅升值,隨後大量的資本進入日本,引發通貨膨脹,為了對抗通脹,日本被迫加息,但這徹底刺破日本樓市泡沫,房價暴跌,日本經歷了“失去的20年”。
中國目前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存在外匯管制,中外資金流動受制約;二是人民幣大幅升值的空間有限,因為自17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已經夠大了,不具備類似當年日元大幅升值的條件。
1、對於中國樓市:貿易戰對中國樓市影響較為溫升,只要中國不快速加息,中國樓市仍然會保持整體平穩、區域性上漲的格局。從加息的角度上說,貿易戰下GDP增速會受影響,更加促使央行不會貿然加息。
2、對於A股:短期影響確實不小,因為貿易戰陰影下,美股的暴跌容易感染到A股。
-
6 # 喇叭與利劍
美國打貿易戰主要的有三次,加上這次一共是四次。第一次和歐盟打,美國覺得馬歇爾計劃扶植其來的要超過自己,要求歐盟降低關稅,大家談判各降20%,降的結果,美國關稅比歐盟高,美國後來又要求降低關稅,歐盟認為你的關稅比我的高,你多降點,我少降點,歐盟降低35%,美國的降37,美國達到目的,美中國產品兩次大規模湧入歐盟。第二次和蘇聯打,蘇聯以出口石油為支撐,美國看到蘇聯的弱點,美國以美元和中東石油結算,搞解體了蘇聯。第三次和日本打,美國控制日本的政治軍事,逼日本籤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升值,日元升值,不利於出口,日本的錢多了,國內外買,錢耗空了,多年翻不了身。美國嚐到打貿易戰的甜頭,所以要跟中國打貿易戰,美國看錯了對相,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美國可能吃虧。我們拭目以待。望大家斧正。
-
7 # 國輝影視劇
和美國貿易戰的國家很多,不過最著名的還是和日本,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戰與現在中國和美國有相似之處,值得借鑑。
自從北韓戰爭後,美國全力扶持日本,美國的許多科技技術被日本以很便宜的價格引進,想不到日本人太聰明,消化吸收之後居然生產出比美國同類技術更好的產品,迅速佔領美國市場,所以和美國也是貿易摩擦不斷,雖然美國也是想方設法限制,無奈日本產品競爭力太強,效果甚微。
所以美國與日本在紡織品,鋼鐵,家電,汽車等等的摩擦日越尖銳,特別是日本汽車,已經快到了動搖美國國本的地步,因為汽車是美國的支柱產業,而日本車因為小巧省油,在美國非常受歡迎,80年代,日本各行各業都是如日中天,大有一舉超過美國之勢,那時候的日本經濟有多牛,1986年日本和美國的貿易順差就有2170多億美元,導致美國貿易逆差居高不下,索尼公司的老闆狂妄地說:日本可以說不!看看那時的日本多牛叉。
所以,美國使出了殺手鐧-“廣場協議”,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了一個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是五國聯合干預市場,誘導美元貶值,以解決美國的鉅額貿易問題,其實主要的是迫使日元升值,減少出口,然後增加美國的出口。
訊息一出,日元開始升值,三年內升值50%還多,國際遊資聞風而動,紛紛殺入日本樓市,股市,因為日元升值空間大啊,所以日本樓市,股市開始瘋狂,巔峰時期的東京樓市市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地產,日本也買了很多美國樓盤的,只不過泡沫破滅後打折出售了,因為股市升值太快,很多公司都不好好做生意了,把錢都拿去炒股了,因為股市掙錢容易又快啊,日本由此進入癲狂狀態 這時候美國也不失時機的發起貿易反傾銷調查,對日本的半導體等等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組合拳打下來,加上日本股市,樓市泡沫破滅,日本被美國一拳打翻在地,現在都沒有爬起來。
因為現在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和當年的日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貿易順差巨大,所以很多人都在警惕會不會重蹈當年日本覆轍,這個擔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中國和當年的日本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當年的日本是沒法自主的,只能任人宰割。
-
8 # 洪鐘財經
要說美國貿易戰(經濟戰),做得最成功的當屬美國1980年代裡根執政時期。透過經濟戰和貿易戰,整垮了一個軍事對手——蘇聯,一個經濟對手——日本。
先說蘇聯1970年代,透過國際石油危機,油價大漲。這讓依賴能源出口的蘇聯賺得盆滿缽滿,經濟實力大增,充足的資金再投入到軍工行業,一時間美蘇爭霸局面出現和美守蘇攻的局面。
進去80年代,美國慫恿中東的沙特提高石油產量,讓國際石油供給過剩,油價下跌。但蘇聯沒有預見到這一情況給本國帶來的財政和經濟災難,依然大量出口石油賺取外匯。美國透過打壓油價,導致蘇聯外匯大幅減少,讓依賴外匯進口糧食和日用品的蘇聯捉襟見肘。商場裡貨架上空空如也,民眾排長時間隊也買不到商品。更重要的,蘇聯的軍事行業缺乏資金,導致在和美國爭霸中被拖死了。80年代下半期,蘇聯出現了經濟滑坡,社會、政治、經濟、民族危機一個接著一個發下來。緊接著就是蘇聯解體,北極熊被搞成了病貓。
日本失去20年經過3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1980年代的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時的日本和美國都開始計算,還需要多少年,美日經濟排名易位。美國的經濟智囊團開始想辦法怎麼把日本經濟搞下去,不要威脅到美國的世界第一位。晃來晃去,想到日本經濟有一個重大的缺陷,就是高度依賴出口。貿易戰打響了,這一次要獵殺的是日本,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985年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日元對美元的平均匯率是238日元兌一美元,到1986年日元升值41%,至168日元兌一美元,到1988年繼續升值到128日元兌一美元。三年之內,日元升值超過60%,這讓日本因極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飽受打擊。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停滯狀態。整個1994到2017年的23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只增長了20%,通貨緊縮成為日本揮之不去的噩夢。1990年代初,日本經濟一度達美國的75%,到今天這個比重只剩下24%
(1950-2017年日本經濟資料)
透過這兩場經濟戰,美國先後狙擊了兩個對自己最大的兩個國家。
今天的中國,對美國的經濟威脅力遠大於當初年的日本。美國這次能順利阻止今天中國嗎?還是中美經過激烈經濟戰,中國擊敗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
9 # 投資觀
冷戰是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之間的經濟,政治,軍事鬥爭。歐美國家經濟發達,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落後,上個世紀90年底美國的GDP已經有4萬億美元,但是蘇聯時期最後的時候GDP也只有8000億美元不到,經濟上的巨大差別是導致蘇聯失敗的重要原因。透過經濟制裁,貿易戰等,蘇聯迅速敗落,聯盟紛紛脫離蘇聯,致辭冷戰結束,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獲勝,至此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
從左到右,美國,中國,日本三國的GDP數值。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GDP和美國最小的差距是2萬美元,將近達到美國GDP總值70%,那時的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從1975年到1991年,美國共向日本發起了15次301調查。80年代初期,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赤字飆升至500億美元,美日貿易逆差佔美國貿易整體逆差的30%到40%。在美國打響貿易戰後,日本經濟迅速衰退,GDP開始出現負增長,使日本經濟近30年沒有起色,10年左右被中國超越。日本的失敗是有三方面原因;1,自身是二戰中的戰敗國家,美國駐軍國家之一;2,過分依賴美國,導致樹倒屋塌;3,國家面積小,資源有限,發展空間受限。
2018年3月22日也就是本週四,特朗普政府宣佈“因智慧財產權侵權問題對中國商品徵收500億美元關稅,並實施投資限制”,並在白宮簽署了對中國輸美產品徵收關稅的總統備忘錄。次日也就是本週五3月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徵關稅。至此中美貿易大戰開始,這不是第一次了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進入18年後美國就不斷對中中國產品進行加稅比如: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宣佈“對進口中國的鑄鐵汙水管道配件徵收109.95%的反傾銷關稅”;今年2月27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對中國鋁箔產品廠商徵收48.64%至106.09%的反傾銷稅,以及17.14%至80.97%的反補貼稅”等等,上世紀美國三次對中國進行特別301調查分別是91,94,96年,從這些可以看出,中美貿易摩擦不是一次兩次了,只不過之前的中國沒有能力反抗,但是現在今非昔比了。
中美的貿易戰持續時間會比之前的時間都長,兩國的經濟差異不小,但是中國貿易的多元化,以及社會特點不是當時的蘇聯和日本能比的。當時蘇聯,日本的經濟體量和現在的中國也不是在一個層次的,10多萬億美元的經濟資料,體量的大小決定了時間的長短。這樣的長期對戰,贏也是慘勝。
-
10 # 浮沉夢淺
美國當年對日發動貿易戰,結果日本認慫,股價地價暴跌50%發展停滯十年
上世紀50年代之後,戰後的日本憑藉著美國的扶持迅速崛起,到了6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 世紀 70 年代後,日本製造業處於鼎盛時期,日本產品大面積佔領國際市場,到了80年代,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赤字飆升至 500 億美元。
里根時期的美國,雖然經濟逐漸從衰退中復甦,但財政和貿易赤字仍然居高不下,還創出了歷史新高。
當時的美國地區發展失衡,中西部和東北部等工業中心承受不住日本競爭壓力,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形成了“鐵鏽地帶”。
為了遏制日本,解決貿易逆差,美國對日發起了一場長達三十年的貿易戰,日本步步後退,結果慘敗,停滯發展十年。
美日貿易摩擦自20世紀50年代紡織品行業開始,當時的日本由於勞動成本低,大量的紡織品出口到美國,受到美國相關行業的強烈反對,遭到了反傾銷訴訟。
20世紀60年代,日本鋼鐵業迅速崛起,產品得到國際認可,日本對美國鋼鐵的出口量大幅上升,這時美國為了保護鋼鐵產業,對日本發起301調查和反傾銷訴訟,要求日本自願限制出口,日本採取自願讓步,簽署《日美鋼鐵協議》《美日特殊鋼進口配額限制協定》。
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彩電業也遭遇美國反補貼反傾銷調查,日本同樣採取了自願限制出口的措施。
20世紀80年代,美國更是在全行業對日本的進口做出了限制。1985年,美國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貿易保護主義的“丹佛決議案”。
但即使這樣,由於美元匯率的上升,美國的貿易逆差還是快速擴大,到 1984 年,美國的經常專案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 億美元。
美國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於是,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所以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當時日本並沒有意識到廣場協議包括其後的一系列舉措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現代經濟的“剪羊毛”。
“廣場協議”簽訂實際上對日本影響最大,在“廣場協議”生效日元匯率快速升值,對日本國內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10 年間,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 5% 以上,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個穩賺不賠的保險,泡沫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最終泡沫破裂,股價、地價自最高點跌去一半,經濟因此停滯發展十年。
最近美國特朗普發起針對鋼鋁的關稅提高方案,預計提高25%的關稅,並且很可能於週五簽署。一週後生效。歷史上美國曾經發起過幾次貿易戰?過程如何?最後戰況如何?請熟悉的大神們答疑解惑。
回覆列表
在歷史上,美國曾多次因自身利益主動挑起貿易摩擦,和其它國家展開貿易戰,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二十世紀80年代,美國為了鞏固自己的美元霸權和全球利益後,開始結盟西方國家,限制先進技術出口蘇聯,遏制並打擊蘇聯的石油產業等可以換取外匯的經濟領域發動全面貿易戰。
在美國精心策劃的貿易戰中,蘇聯因為國際油價下跌和美元貶值導致出口收入大幅下降,經濟和社會穩定陷入混亂,最終走向解體全面崩潰。而全球格局也從雙巨頭演變為美國一家獨大。
雖然現在美國和日本是貿易上的好夥伴,但他們在20世紀70——90年代間也曾發生多次貿易戰。
第一次貿易戰是因為日本紡織品的市場佔有額逐步提高,對美國紡織品製造業形成威脅。在美國要求下,1971年雙方簽訂了“日美紡織品協定”,日本自願單方面實施限制日本紡織品出口美國的數量和種類。
第二次是1974年美國要求日本自願限制對美鋼鐵出口量。到976年,日本再次被迫和美國簽訂特殊鋼進口配額限制協定。
第三次貿易戰發生在汽車行業。1980年美國從日本進口的汽車佔汽車總進口的80%,達到192萬輛。為了應對來自日本的競爭,美國不得不為國內汽車行業提供10億美元的補助。因此美國強迫日本完全開放日本的汽車市場,日系汽車製造商在美國建廠以及自願限制對美出口汽車數量上限。
1985年美國再次要求日本簽訂“廣場協議”,以日元兌美元升值來減少貿易逆差。雖然日元應聲大漲,但其減少美國對日逆差的效果只體現在簽訂後的頭幾年。
1992年,日本再次被迫將對美國汽車出口上限從230萬輛下調到165萬輛。
1995年,美國根據《1974年貿易法案》對日本汽車徵收額外關稅。
美國還對日本彩電、半導體、電腦、電話等電子產品展開貿易戰;但日本也同樣以限制來自美國的農產品進口作為反擊。
在這些貿易戰中,對日本傷害最大的是“廣場協議”的簽訂。“廣場協議”吸引大批熱錢流入日本,日本國內資產價格飆升,出現泡沫經濟。導致在90年代初泡沫破滅後日本陷入“失去的10年”。
縱觀美國的貿易戰歷史,由美國發動的大大小小貿易戰有上百次,跟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有過交鋒 。幾乎所有的貿易戰都是由美國主動挑起,而且美國擅長利用美元優勢和規則優勢,也已經在絕大多數貿易戰中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