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43414180336

    當前能用作製冷劑的物質有80多種,最常用的是氨、氟利昂類、水和少數碳氫化合物等。

    製冷劑又稱制冷工質,是製冷迴圈的工作介質,利用製冷劑的相變來傳遞熱量,既製冷劑在蒸發器中汽化時吸熱,在冷凝器中凝結時放熱。

    1987年9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室召開了專門性的國際會議,並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的蒙特利爾協議書》,於1989年1月1日起生效,對氟利昂在的R11、R12、R113、R114、R115、R502及R22等CFC類的生產進行限制。1990年6月在倫敦召開了該議定書締約國的第二次會議,增加了對全部CFC、四氯化碳(CCL4)和甲基氯仿(C2H3CL3)生產的限制,要求締約國中的發達國家在2000年完全停止生產以上物質,發展中國家可推遲到2010年。另外對過渡性物質HCFC提出了2020年後的控制日程表。 HCFC中的R123和R134a是R12和R22的替代品。

    熱力學的要求

    1 在大氣壓力下,製冷劑的蒸發溫度(沸點)ts要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效能指標。ts愈低,則不僅可以製取較低的溫度,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的蒸發溫度to下,使其蒸發壓力Po高於大氣壓力。以避免空氣進入製冷系統,發生洩漏時較容易發現。

    2 要求製冷劑在常溫下的冷凝壓力Pc應儘量低些,以免處於高壓下工作的壓縮機、冷凝器及排氣管道等裝置的強度要求過高。並且,冷凝壓力過高也有導致製冷劑向外滲漏的可能和引起消耗功的增大。

    3 對於大型活塞式壓縮機來說,製冷劑的單位容積製冷量qv要求儘可能大,這樣可以縮小壓縮機尺寸和減少製冷工質的迴圈量;而對於小型或微型壓縮機,單位容積製冷量可小一些;對於小型離心式壓縮機亦要求製冷劑qv要小,以擴大離心式壓縮機的使用範圍,並避免小尺寸葉輪製造之困難。

    4 製冷劑的臨界溫度要高些、冷凝溫度要低些。臨界溫度的高低確定了製冷劑在常溫或普通低溫範圍內能否液化。

    5 凝固溫度是製冷劑使用範圍的下限,冷凝溫度越低製冷劑的適用範圍愈大。

    製冷劑 分子式 分子量u 正常蒸發溫度ts(℃) 凝固點tf(℃) 臨界溫度 tkp(℃) 臨界壓力PKP絕對壓力 絕熱指數K 水(R718) H2O 18.02 +100 ±0 +374.1 225.6 1.33 氨(R717) NH3 17.03 -33.4 -77.7 +132.4 115.2 1.31 R11 CFCL3 137.39 +23.7 -111 +198 44.6 1.17 R12 CF2CL2 120.92 -29.8 -155 +111.5 40.86 1.15 R13 CF3CL 104.47 -81.5 -180 +28.8 39.4 - R22 CHF2CL 88.48 -40.8 -180 +96 50.3 1.19 R115 C2F5CL 154.48 -38 -106 +80 33

    物理化學的要求

    1 製冷劑的粘度應儘可能小,以減少管道流動阻力、提換熱裝置的傳熱強度。

    2 製冷劑的導熱係數應當高,以提高換熱裝置的效率,減少傳熱面積。

    3 製冷劑與油的互溶性質:製冷劑溶解於潤滑油的性質應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如果製冷劑與潤滑油能任意互溶,其優點是潤滑油能與製冷劑一起滲到壓縮機的各個部件,為機體潤滑創造良好條件;且在蒸發器和冷凝器的熱換熱面上不易形成油膜阻礙傳熱。其缺點是從壓縮機帶出的油量過多,並且能使蒸發器中的蒸發溫度升高。部分或微溶於油的製冷劑,其優點是從壓縮機帶出的油量少,故蒸發器中蒸發溫度較穩定。其缺點是在蒸發器和冷凝器換熱面上形成很難清除的油膜,影響了傳熱。

    類別溶解性製冷劑產生的影響

    1 難溶 NH3、CO2、R13、R14、R15、SO2 無

    2 微溶(在壓縮機曲軸箱和冷凝器內相互溶解,在蒸發器內分解) R22、R114、R152、R502 溶解時降低潤滑油的沾度

    3 完全溶解 R11、R12、R21、R113、烴類、CH3CI、R500 降低潤滑油的沾度和凝固點,並使油中石蠟下沉,蒸發溫度升高

    4 應具有一定的吸水性,這樣就不致在製冷系統中形成“冰塞”,影響正常執行。

    5 應具有化學穩定性:不燃燒、不爆炸,使用中不分解,不變質。同時製冷劑本身或與油、水等相混時,對金屬不應有顯著的腐蝕作用,對密封材料的溶脹作用應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逼婚的女人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