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默的O

    你只是在生活中看到過一些,說你真認得是不可能的。簡單舉個例子,書,晝,畫的繁體字就能難到你。書晝畫,認得不。

  • 2 # 空空道長9

    中國通用的漢字是象形文字,有很大部分簡化字,聯絡上下文意思,很容易認出繁體,古文的意思比簡體更直觀。再說建國後不久,新華字典大量使用,也就修正了許多錯誤。大致如此罷。扯些題外話,家祖富甲一方,富二代裡外都是讀書人。我小學三年級開始,大量看古書,詩詞及宋明的白話小說看了一大堆。不認識就問母親大人,只是現在無用武之地,認識不少,還記得寫的不多了。

  • 3 # HZB12H

    就拿我來說吧, 1950年上學,當時用的課本就是繁體字,還是豎排版,第一課的課文就是“人 一個人”,第二課的課文是“手 左手和右手”。1954年上四年級,課本改為簡化字橫排版,學習起來就容易的多了。

    1954年掃盲運動大開展,我母親儘管已經50歲了,還是積極報名參加,兩年掃盲畢業後,她又報了高階班,再上兩年,相當於小學畢業了。掃盲班課本一開始用的也是繁體字,到第二年就改成簡體字了。他們拼音用的是最注音字母。因為幫助媽媽學習,所以我也學會了注音字母。1958年暑假我們報名參加了郊區農村的掃盲活動,當小老師,在農民家住,吃派飯,呆了20天,當時使用的也是注音字母。

    1956年初中一年級開設了一門課叫《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學校是全國第一批教漢語拼音的試點學校。後來經過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修改釋出的漢語拼音方案,與原來所學的有一些變化,但也很快就掌握了。

    由於在啟蒙教育階段學的就是繁體字,所以對我們這些人來說,繁體字和簡體字都不成問題。特別是我們愛看的古典小說,當時大部分都是繁體字豎排版,有些還是線裝本的。

    再往後的人雖然沒有學過繁體字的課本,但是透過大量閱讀欣賞、書法學習、旅遊和社會交往等活動,還是能夠學會繁體字的。

  • 4 #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很多繁體字我是認得的,我上小學一年級,跟著老師學了半年繁體字以後改為簡體字了。我主要靠閱讀小說學的,經常閱讀古版印的書,自然而然,記在腦子裡,有的繁體字,不但會認,還會寫。如“書,盡,晝,畫,齊,齋”,等等老字我也會寫。我在廠當門衛時,穿得破舊,就來了一個文明人,他說,你不當門衛你幹別的不行,一沒文化,二沒技術,連字認得都很少,我給他寫了幾個繁體字,他都不認得。我問他,是你沒文化還是我沒文化,怎麼我寫的字你不認得,他無言以對,。就是上邊舉出的那幾個字,我用簡筆字給他寫了出來,“書,盡,晝,畫,齊,齋。”以後那個人見到我,忙和我說話,表示也尊重我。

  • 5 # 暢心所言

    56年出生,小學二年級遇文革輟學。自此後無師自通全看懂豎式古版小說“說唐全傳”,再後來,居然各種文革禁書古書皆難不倒,初小三自動升學到復課鬧革命的初中,竟然又識得不少的小篆文字,真的是與生俱來的識字本領,絕非師友傳授學習中來的。

  • 6 # 笨拙拼DD

    說一大堆廢話!這麼簡單的道理還不知道!祖墳的墓碑上寫的還是繁體字。只要是孝子賢孫當然得學認古文字,起碼得認祖宗名謂吧!

  • 7 # 0新說0

    就本人自己的經驗,我其實沒有專門學過繁體字,很多繁體字如果單獨拿出來,未必能準確的讀音,釋義。

    但我在小學時期,就抱著爺爺的一本繁體線裝豎版古典小說看的津津有味,當時還覺得自己是不是天賦異稟。

    後來我發現,漢語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功能,就是當你看一篇文章,一句話,即便其中有一些你不認識的字,你依然可以大致完整的明白這句話或者文章的意思。

    而繁體漢字簡化的過程,其實本身很多字都有相似之處,甚至很多字因為本身就比較簡潔,因此直接沿用。

    所以常用的繁體字,我們很容易就能推匯出相應簡體字大概是什麼。

    一篇繁體字的文章,我們也很容易互相聯想結合,就能明白其大體完整的含義。

    我想,這就是漢字的魅力所在。

  • 8 # 賓士十奔波

    我小學三年級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學校也不正經上課,幹活年紀小幹不動,那時候農村哪有電視,收音機什麼都沒有,所以只能看小說,什麼古典的現代的都看,那時候那種線裝的古書很多,都是重排版的,有的是唱本,唱本分十字緊的,和七字松的,唱本比評詞的讀起來省力的多,我認識的繁體字都是那時候學的,不會的就問我父親,我父親都認識每個字當什麼講,什麼意思,解釋的清清楚楚,他教過過去農村的小學。

  • 9 # 葉仁益

    傻瓜!你不懂漢字的造字法和規則,所以提出該問題。為什麼沒有學過繁體字的人,有的字會認得?不是一句兩句話說得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房時代是否可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