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優奶奶6751
-
2 # 三戒清歌
總結概括詩的思想感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詩題。不少古詩詞詩題即詩眼,從詩題既可分辨詩的類別,也可得到詩的內容。詩歌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題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樣,便找到了鑑賞詩詞的鑰匙。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個“破”字讓我們看到了杜甫所遭受的夜雨痛苦,也為後面更好理解全詩體現的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奠定了基礎。
2.背景。作者的情感大多與時代分不開,如能聯絡作者創作詩歌的社會背景,便能更完美地體會古詩詞豐富獨特的情感。杜甫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經歷安史之亂的爆發,先後輾轉多地躲避戰禍,使他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所寫詩歌大多反映社會現實,所以他的詩歌被稱“詩史”。
3.作者。古代詩詞名家輩出,流派眾多,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體現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從這個角度賞析詩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杜甫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響,從小具有宏偉抱負,時值戰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關注著民生。所以,杜甫的詩歌主題總是與“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有關。“詩聖”之名誠不欺我!
知道這些,概括杜甫詩歌的思想感情就容易些了。
-
3 # 聿禾
杜甫所處的唐代正走向衰落,他的仕途並不順利,生活一向處於拮据。因此更能接觸到底層社會,杜甫的詩歌以現實為主,他常常體會到人們生活中的疾苦。他在遊歷中用詩真實地反應了,人情,景物,地域。在創作中流露自己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杜甫的詩,又稱詩史
-
4 # 桃之夭夭老牛
杜甫唄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當然不是說他留下了1424首詩就是記錄歷史的。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最早見於晚唐孟棨寫的唐朝詩人逸事的書《本事詩》,書中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意思是說杜甫遭逢安祿山叛亂的災難,顛沛流離於陝西、四川之間,將自己所見的社會變亂都寫進詩中,由表面現象而及內在根源,沒有什麼遺漏的事情,因此杜甫的詩在當時就被人稱為詩史。
玄宗晚年,專寵楊貴妃,朝政交給李林甫楊國忠辦理。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陝西省蒲城縣)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詩人把憂國憂民、忠君、念家、懷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一博大浩瀚、沉鬱頓挫的宏篇鉅製。此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詩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是杜甫“史詩”中的第一首長篇作品。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就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杜甫的“三吏”、“三別”將亂世之中的民生疾苦,飄零落魄的身世,全都寫了出來,同時也寫出了對普通老百姓的同情,對戰爭的憎惡。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僱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大曆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冬天的時候漂泊到湖南嶽陽,泊舟岳陽樓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表現了真實的杜甫。他是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人,“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人。他今天登上了這個岳陽樓,他在感嘆美人遲暮,將軍空老。這個時候他的滄桑之感,他的悲苦之情,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像他眼前的開闊雄渾的洞庭水一樣奔湧而來。他說“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杜甫本性如此,不能改變,所以他只能向著太陽,心懷君王,心繫朝廷,心念民眾。若得無愧於心,我願一生痛苦!這就是《登岳陽樓》中的杜甫形象,一個“非不能也,吾不為也”的中國士人的代表。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時年五十九歲,隨著詩聖的去世,他的詩史也就結束了。杜詩之所以稱為詩史,是因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故認為安史之亂前後到杜甫去世這一段時間的詩稱為詩史,而不是指全部杜詩。
-
5 # 鄉音420
謝邀!杜甫是唐王朝現實主義詩歌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他的詩內容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其主要內涵是:心繫國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忠君愛國愛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等等,那一篇那一句都是深深的愛著人民和國家。所以為歷代士人所崇仰,並且對士人的人格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
6 # 手機使用者51948319927
杜甫同志一生憂國憂民憂空氣,是我大唐後期的一位具有極濃郁的愛華人士。其所作詩詞極具家國情懷,字裡行間充滿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更擔憂國計民生和感懷唐政府後期是否滅亡的詩人情感。傾盡所有用自己的筆墨紙硯力透渲染出來?
-
7 # 小南說情感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盪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他也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杜甫現存的作品有一千多首,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的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華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忱,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分。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於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他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關係的抒情詩,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透過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將作者的愛憎態度表現得十分鮮明。
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人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中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前所未有的。
-
8 # 飛雪百丈冰
❤️杜甫的詩,有寫景、寫事、砭時的。他的詩之所以稱“詩史”並不是因為其作品多,而是因為他的詩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發展歷程,他的詩能夠反映出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重大轉折。
但是要對詩的思想內容進行總結就需分類、分期。
1、學習遊歷:寫景明志,直抒胸臆。
《望嶽》為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前部分一直寫景,讓人陷入美景陶醉,但是到最後就是寫景抒志,展現了自己它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政治抱負。(那時候年輕哪)
2、困守長安:關注現實的詩風轉折。寫實主義的敘事風格已經初步鮮明。
《兵車行》為例: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3、安史之亂。詩人政治成熟期,是詩人的現實主義昇華至愛國情懷的時期。以樂景抒哀情。
《春望》為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還有“三吏”“三別”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4、漂泊輾轉:先於成都、夔州、後至湖北湖南。
(1)多在農村,更接地氣。就有了喜百姓之所喜的心跡。
《春夜喜雨》為例:(居成都)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晚年居成都草堂時所作。詩人生活在鄉村,和農民來往較多,他的詩也帶有農村生活氣息。
(2)輾轉夔州,病倒。此時此景況下,他的詩也就有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之悲涼意味。
《登高》為例:(居夔州)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3)為民疾呼的、具有諷刺意味的風格。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從同情百姓到喜百姓之所喜再到為民疾呼。反映出了杜甫的詩風變化和個人思想的昇華。
❤️最後,杜甫的詩也有很多單純寫景的,名篇名句也不少。比如《絕句》:窗寒西嶺千秋雪;《江畔獨步尋花·其六》:“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贈花卿》中:“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等,至今品來仍是經典。
以上淺薄體會,不足請斧正。
-
9 #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s
杜甫詩歌內容博大精深,現存一千四百多首,既是他偉大人格的寫真,又是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詩人從各個角度藝術地再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在他的詩中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其反映現實生活的廣度與深度,不僅同時代人無法比擬,也是古代文學史上任何一個詩人難於企及的。
杜甫的詩堪稱唐代由盛而衰的詩史。
杜甫在詩中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懸殊的貧富差距。天寶時期玄宗窮兵黷武,不僅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也大大加劇了對農民的盤剝。對此,杜甫在《兵車行》中有形象的反應: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統治階級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人用集中概括、典型對比的手法,揭露了造成黎民百姓飢寒交迫的根源。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安史之亂的爆發,更是加劇了統治階層對人民的掠奪:
“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絕句》其一“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歲晏行》“存者無訊息,死者為塵泥。”——《無家別》像杜甫詩這般刻畫如此眾多的群相,如此廣泛反映他們的生活,深刻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的確是前無古人的。
憂心時局、關心百姓是杜甫詩“詩史”特質的另一表現。安史之亂的禍根早在天寶時期就已埋下。
杜甫對內廷諸楊的奢靡、跋扈早已關注,《麗人行》鋪陳了諸楊遊宴曲江的侍從之盛、飲食之精、衣著之麗,揭露其驕橫: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而對玄宗驕縱安祿山的做法,他也有揭露:
“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後出塞》其五安史之亂,時局動盪,詩人憂心如焚: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北征》而當兩京收復,又寫下《洗兵馬》一詩。
詩人見微知著,所論多切中時弊。
杜甫的詩歌創作,尤其是其敘事性較強的五七言古詩,多以安史之亂前後的民生百態為物件,在典型環境中透過對電影人物的敘寫,使詩歌情感在具體事件的鋪陳過程中自然流露,也體現出濃郁的詩史特點。如“三吏”“三別”,不僅深刻廣闊地反映了社會現實,還透過對百姓生活的譜寫表達其同情。
《新婚別》攝取新婚夫婦“暮婚”而“晨告別”這一戰亂年代特有的事件,在場景轉移種傳達出時代悲劇氣氛。
詩中既有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痛,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又表現出女主人公的通情達理,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表達了廣大人民深明大義,同仇敵愾的愛國情感。
杜甫在抒發閒情逸趣的題材中,也常融入身世飄零、憂國憂民之情,從而體現出鮮明的時代風貌和個性特徵。杜甫的《秋興》《登樓》《登高》《旅夜書懷》等皆將眼前江山、胸中社稷、國家興衰與個人坎坷渾然無間溶於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家國之恨,身世之悲令人長久喟嘆。
他的思親念友之作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典型意義: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羌村三首》其一“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月夜憶舍弟》他並未沉溺於個人和家庭的不幸,而常能推己及人,並由此深化對社稷蒼生的關懷。
其胸懷之博大和人品之高尚,由此可見。
杜甫的詩歌有“詩史”的美譽。他的那些具有歷史紀實性的詩篇,以及那些記述自身經歷而折射出歷史面目的詩篇,乃是他生命與歷史相隨而飽經憂患的結晶,是浸透他個人心酸血淚的。
杜甫詩歌的詩史特徵,標誌著杜詩的寫詩手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敘事性史詩在唐代的新成就,對後代長篇敘事詩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
回覆列表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實現主義詩人,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他的詩就被公認為“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