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講史
-
2 # 牛皮社
我說兩個人物:蘇軾和高俅。
一個人是全中中國人民都喜歡的大文豪、一代詞宗、美食家、歷史治水名人,一個是全中中國人民都痛恨的大奸臣太反派。這兩個人會有什麼關係嗎?
答案是:有的。
高俅原本是蘇軾在翰林院任職時的“小史”(相當於祕書一類的角色),為人聰明伶俐,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擅長抄抄寫寫,還有一定的詩詞功底,而且會使槍弄棒,武功基礎也有一些。
蘇軾其實也挺喜歡這個機靈的年輕人的。元祐八年(1093年),蘇東坡被貶出京成,調定州太守。於是他在臨走前把高俅推薦給了自己的好朋友王詵。結果高俅在王詵府上認識了端王趙佶,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從此平步青雲。
-
3 # 金城忽律
信陵君和劉邦。劉邦和秦始皇。
信陵君死後十八年,魏國滅亡。信陵君活著時養了個門客,這個門客名字叫張耳。張耳後來收了個小弟,名字叫劉邦。劉邦一開始特別崇拜信陵君,直到他無意間看見了秦始皇的車仗。
秦始皇只比劉邦大三歲。倆人的特點正好相反,秦始皇每一步都比同齡人早,劉邦每一步都比同齡人晚。在10歲的劉邦爬在樹上撒歡時,13歲的秦始皇已經登基了;在19歲的劉邦在琢磨怎麼混進沛縣的流氓隊伍時,22歲的秦始皇已經幹掉了呂不韋,開始親政;在36歲的劉邦還啃老耍光棍時,39歲的秦始皇已經統一天下了;46歲的劉邦鑽進芒碭山避難時,49歲的秦始皇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
4 # 一更歷史
這個就有點多了,隨便說幾個吧!
很少有人知道,秦檜其實是李清照的表妹夫。一個是宋朝時期著名的婉約詞派代表,另一個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看起來,是不是完全不搭?但事實的確如此!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一生娶過兩任妻子,都姓王,一個是懿恪公王拱辰孫女。
《宋史·李格非傳》描寫到:“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
另一位妻子則是元豐年間宰相、文恭公王珪的長女。
史書記載:“岐國公王矽,元豐中為宰相。父準、祖贅、曾祖景圖皆登進士第……又漢國公準子四房,孫婿九人:餘中、馬玿、李格非……曾孫婿秦檜、孟忠厚同時拜相開府。”
李清照是王珪的外孫女,而秦檜的夫人王氏則是王珪的孫女。也就是說,李清照和秦檜的妻子王氏是姑表姐妹關係。王氏的父親又是李清照的二舅舅,這樣一來,王氏就是比李清照小几歲的嫡親表妹。
那這麼算來,秦檜便是李清照的表妹夫。
民國歌星,被稱為“一代妖姬”的白光,曾經給歌神張學友頒過獎!這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一個是民國歌星,一個是當今的天王。乍一聽,感覺有點扯犢子,但這也是事實。
民國時期,上海是當時最為繁華的城市。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也被譽為“東方巴黎”。誕生了很多著名影星歌星。
比如上海灘五大歌后,金嗓周璇、銀嗓姚莉、一代妖姬白光、低音歌者吳鶯音、電臺女王張露。七大歌星:周璇、白虹、白光、龔秋霞、姚莉、李香蘭、吳鶯音。
白光曾和李香蘭一同拜在日本著名的聲樂家“蝴蝶夫人”三浦環的門下。後來也參演過很多的電影,最終一炮走紅。她憑藉著電影中放蕩妖嬈的壞女人這一形象,在觀眾心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後來,白光被病痛折磨,也遭受事業的低谷,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當再一次回到人們的視線時,時間已經到了1995年。
這一年,香港娛樂圈出現了許多經典的明星,港臺“大姐大”徐小鳳、“天后”梅豔芳、四大天王等等,香港電臺當時舉辦“十大中文經典歌曲”頒獎典禮,
當為歌神張學友頒獎的時候,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頒獎嘉賓出現了,在場觀眾不禁熱淚盈眶。原來這位神祕的頒獎嘉賓,就是一代妖姬白光,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香港露面。
少帥張學良聽過周杰倫的歌曲!之前有過一個專訪,張學良管家曾說,張學良逝世前曾聽過周杰倫的歌曲,周杰倫大概是2000年首張專輯出道,張學良時2001年去世的,從時間線來看,也並非是沒有這個可能。
這些應該都算是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兩個歷史人物,實際上有過聯絡吧!
-
5 # 歷來現實
毛澤東和魯迅
毛澤東與魯迅都是20世紀的偉人,相互仰慕。
但魯迅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上海,毛澤東在延安,二人相隔萬水千山。而且西安事變之前,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被國民黨當做眼中釘肉中刺,遠離公眾視線,所以兩人是不會發生交集的。
可是鮮為人知的是,魯迅不但跟毛澤東聯絡,還給他送過火腿和圍巾,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說過毛澤東和魯迅兩人雖未謀面,但彼此早有了解。
1934年1月,毛澤東紅軍總政委的職務被博古解除,不過還保留政治局委員職務,在江西籌備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
這時,左派作家、共產黨員馮雪峰來到瑞金。
馮雪峰告訴毛澤東,有一個日本學者說,全中國只有兩個半人懂得中國,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魯迅,半個是毛澤東。
毛澤東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然後認真地說:"這個日本人不簡單,他認為魯迅懂得中國,這是對的。"
1936年,當時在上海的"託派"寫信給魯迅,對中共領導的民族統一戰線及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人加以攻擊。
6月9日,在病榻上的魯迅看了以後忍無可忍,憤然請人代筆,口授回信予以嚴厲斥責:"你們的"理論"確比毛澤東先生們高超得多,豈但得多,簡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無奈這高超又恰恰為日本侵略者所歡迎……"(《給托洛茨基派的信》),對毛澤東們"我得引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
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也不低,令人可以說是惺惺相惜。
那時候魯迅已經去世,剛好一週年。
1937年底,在風沙彌漫的延安,毛澤東關於魯迅的評價發表在《七月》雜誌第四集第二期上,題目為《毛澤東論魯迅》。毛澤東高度評價魯迅有政治遠見、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三點是"魯迅精神"的精髓。
在魯迅逝世前不久,即1936年10月初,魯迅在病重的時候,還牽掛毛澤東,擺脫身在上海、時任中共中央特派員的馮雪峰轉交給毛澤東幾隻金華火腿、一條圍巾。
由此可見,兩位偉人雖然沒有見過面,但他們的確聯絡過,心是連在一起的。
毛澤東和汪兆銘毛澤東是共產黨領導人,汪兆銘是國民黨領導人,二人似乎沒有什麼交集,但二人卻實實在在產生過聯絡。
在國民黨一大之後,當選候補中央執委的毛澤東被派到了上海的國民黨執行部工作。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由胡漢民、汪精衛和葉楚傖負責,而毛澤東則以胡漢民祕書的身份兼任上海執行部組織祕書。
這段短暫上海工作經歷,對毛澤東來說只是人生一個小插曲,但也不是毫無收穫,正是通過在上海工作的經歷,他不僅在那裡結識了汪兆銘,還得到了這位當時著名國民黨左派、孫中山死後的國民黨實權人物的器重。
其實,毛澤東和汪精衛也是有一定淵源的,毛澤東的同鄉、恩師,湖南第一師範校長易培基跟汪兆銘是好朋友,易校長就向汪兆銘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弟子毛澤東。
通過上海這段短暫的相處,汪兆銘對毛澤東過人的才華和淵博的學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5年7月廣東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汪兆銘任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時候,他想起了才華橫溢、精明能幹的毛澤東,10月5日,汪兆銘指名道姓要毛澤東出任國民黨的宣傳部長。10月7日,從長沙返回廣州的毛澤東正式就職,擔任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代理部長。
後來由於國民黨的敵視,毛澤東辭去宣傳部長的職務,跟汪兆銘分手。
兩個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一個投身民族解放事業,一個走上了叛國道路,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
6 # 歷史侃談君
明朝開宗者朱元璋是南宋滅之戰—崖山海戰中倖存士兵“陳公”的後代
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全軍覆滅,神州陸沉。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南宋殘餘勢力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
而在這場戰爭中也存在少數倖存者,而朱元璋的外祖父“陳公”也恰在其列。關於歷史上關於確有陳公此人是具有爭議的,於是我還是決定據古籍來闡述我的觀點,首先我先概述我的回答最後引證古籍記載。
陳公在朱元璋建立王朝以後追諡自己外公為“揚王”。朱元璋也只知道自己的外公姓陳,至於名字是什麼就不知道了,所以後世一直尊稱為陳公。而“揚王”的由來是因為陳公祖籍為揚州。,鮮為人知的是,他老人家除了是朱元璋的外公,居然還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抗元英雄!當時陳公在南宋抗元名將張世傑麾下任職,祥興二年二月,參與了著名的“崖山之戰”,此戰是南宋僅存的精銳和元朝鐵騎的最後一站,可惜最終的結局卻是兵敗國亡。
陳公的確是抱著殉國的意願追隨南宋皇帝跳海了,但天不亡他,在海面上漂浮的過程中被自己早已經降元的上司打撈了起來,在躲避了元軍層層嚴密的搜查之下,陳公最終僥倖逃脫。避居祖籍揚州,娶妻生女,在大概五十年之後,他的外孫出生了。陳公一生生了兩個女兒,其中的二女兒陳二孃成年之後嫁給了一個農民朱五四,隨後在元朝天理元年在二郎廟裡誕下一子。陳工自小便十分疼愛這個外孫,而他自己則高壽九十九歲,時常和小外孫講起當年在張世傑將軍麾下,血戰蒙元大軍的舊事。正是留著當年英雄血脈的這個孩子,在四十年之後,統領麾下將士歷經百戰,不但收復了宋朝全部國土,更收復了漢人已丟失數百年之久的幽燕、漠南、河西、雲貴、遼東等地,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嘆戲謔命運無常終數不定了,誰能料想到當年從元軍手中倖存士兵的後代百年之後能重新將萬里山河從外族手中奪了回來。
關於陳公其人的官方記載也有很多,我將一一為大家摘錄論證。
一、《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二(下)載:洪武二年五月甲午,朱元璋將外祖父和岳父一同追封為王:
是月,詔追封皇外祖考為揚王、妣為揚王夫人,皇外舅為徐王、外姑為徐王夫人,並建廟於太廟之東,以時奉祀。先期,祭告太廟,然後行禮。上安奉揚王神主,皇后安奉徐王神主,各用牲醴致祭。揚王誥曰:“朕聞古昔帝王之為治,首親九族,天下和平,此君道之先務,萬世不易之理也。朕為億兆生民主,非祖宗積德安能致此?自即位以來,已嘗建立太廟,四時享祭。惟念母後之考妣未伸崇報。於心歉然。今下禮官議,追封皇外祖考陳公為揚王、皇外祖妣王氏為揚王夫人,立廟以奉祀事。於戲!親之至,則思;遠報之至,則禮崇尚。惟幽靈歆茲卹典。其祀詞曰:“外孫皇帝元璋,謹以牲醴庶品致祭於外祖考陳公、外祖妣王氏曰:仰承外家之庇,為億兆生民主,未伸崇報,每歉於懷,今考典於《禮》,追封外祖考為揚王、外祖妣為楊王夫人,然自昔帝王之於外族,皆行封贈,而未有立廟奉祀者。惟我外祖考妣繼承無祀,元璋以外孫親連骨肉,故立廟以奉祀事,庶昭報本之誠。”
二、《明史外戚傳》載:
“陳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為揚王,媼為王夫人,立祠太廟東。明年有言王墓在盱眙者,中都守臣按之信。帝乃命中書省即墓次立廟,設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戶二百一十家,世世復。”
三、朱元璋《祭外祖揚王文》:
惟我揚王,昔隸戎麾,獰風蕩海,糧絕阻飢。天有顯相,夢來紫衣,挾以登舟,神力所持,易死為生,壽躋期頤。積累深長,未究厥施,乃毓聖女,茂衍皇支。蘿圖肇開,鴻祚峨巍,日照月臨,風行霆馳。自流徂源,功亦有歸,無德弗酬,典禮可稽。
-
7 # 洞察天下007
中國近現代史上,這種例子太多了,隨便舉一個最近看到的例子。
錢三強大家都很熟悉,著名的“三錢”之一,兩彈一星元勳,原子核物理學家。
他的父親錢玄同也很有名,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著名的文字學家。正是由於錢玄同的動員和催稿,魯迅先生寫出了著名的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不過這位錢玄同先生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兩條主張,一條是文字學方面的,一條是文字學之外的。前者是:中中國人應放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後者是: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應該槍斃。不過,錢玄同自己卻活了不止四十歲。於是在他四十一歲的時候,胡適先生就為他寫了一篇《亡友錢玄同先生成仁週年紀念歌》。
總之,錢玄同和他兒子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由於研究的領域相距實在太遠了,不瞭解的人很難將二者聯絡起來,更別說猜出他們之間的父子關係。
不過,故事還沒完。錢玄同的父親叫錢振常,他是同治年間的進士,名氣不太大。不過,他有一個很有名的學生,叫做蔡元培。
錢振常的哥哥,也就是錢玄同的伯父、錢三強的伯公,叫錢振倫。他是道光年間的進士,也不有名。當然,說是說不有名,但在當時也絕對是名流,當過國子監司業、翰林院編修。錢振倫的妻弟比他自己有名多了,叫做翁同龢。看過《走向共和》的朋友都知道,翁同龢就是那位“翁師傅”,是同治和光緒的兩代帝師,曾經也權傾一時。
再回到錢玄同這邊,他有一位哥哥,叫錢恂。他現在也不太有名了,但在當時也是名流。他的兒子,也就是錢玄同的侄子、錢三強的堂哥,叫錢稻孫。研究文學的朋友應該對這個名字熟悉,因為錢稻孫是中國現代著名的翻譯家,曾用楚辭體譯出了但丁《神曲》的一部分,還曾譯過《萬葉集》和《源氏物語》等等著作,但許多都沒譯完,就在1966年離世了。
另外,錢三強的妻子何澤慧也是著名的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他們的孩子裡,既有北大物理學院的教授,也有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教授。
最後,錢玄同、錢三強一門都是五代十國時候吳越王錢鏐的後人。同為他後人的還有錢謙益、錢穆、錢鍾書、錢學森、錢偉長等等。
-
8 # uncle大蜀黍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神州陸沉,十萬南宋軍民蹈海殉國。
有一個陳姓士兵跳海不死,僥倖逃生,避居鄉間,娶妻生女,四十九年後(1328年),他的一個外孫誕生,取名朱重八。
而他自己則高壽九十九歲,時常和小外孫講起當年在張世傑大帥麾下,血戰蒙元大軍的舊事。
正是留著當年英雄血脈的這個孩子,在四十年之後,歷經百戰,統領麾下數十萬虎賁,日月重光華夏之天,不但收復了宋朝全部國土,更收復了已經丟失數百年之久的河西、漠南、幽燕、雲貴、遼東等地,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追封外祖父為揚王,立廟設祠,設守墓戶二百一十家,世代祭祀,並親筆撰寫了記述外祖父生平的《揚王行實》和《祭外祖揚王文》。
朱元璋《揚王行實》:【王姓陳氏,世維揚人,不知其諱。當宋季,名隸尺籍伍符中,從大將張世傑扈從祥興。至元己卯春,世傑與元兵戰,師大潰,士卒多溺死。王幸脫死達岸,與一二同行者,累石支破釜,煮遺糧以療飢。已而絕糧,同行者聞山有死馬,將其烹食之。王疲極晝睡,夢一白衣人來曰:「汝慎勿食馬肉,今夜有舟來共載也。」王未之深信,俄又夢如初。至夜將半,夢中彷彿聞櫓聲,有衣紫衣者以杖觸王胯曰:「舟至矣。」王驚寤,身已在舟上,見舊所事統領官。
時統領已降於元將,元將令來附者輒擲棄水中。統領憐王,藏之艎板下,日取乾餱從板隙投之,王掬以食。復與王約,以足撼板,王即張口從板隙受漿。居數日,事洩,彷徨不自安。颶風吹舟,盤旋如轉輪,久不能進,元將大恐。統領知王善巫術,遂白而出之。王仰天叩齒,若指麾鬼神狀,風濤頓息。元將喜,因飲食之。至通州,送之登岸。
王歸維揚,不樂為軍伍,避去盱眙津裡鎮,以巫術行。王無子,生二女,長適季氏,次即皇太后。晚以季氏長子為後,年九十九薨,遂葬焉,今墓是已。】
朱元璋《祭外祖揚王文》:【惟我揚王,昔隸戎麾,獰風蕩海,糧絕阻飢。天有顯相,夢來紫衣,挾以登舟,神力所持,易死為生,壽躋期頤。積累深長,未究厥施,乃毓聖女,茂衍皇支。蘿圖肇開,鴻祚峨巍,日照月臨,風行霆馳。自流徂源,功亦有歸,無德弗酬,典禮可稽。】
數千年人類歷史中,有多少民族興起,又有多少民族湮滅?多少個煊赫一時的民族,都只將名字存留於史書之中,再無蹤跡可尋覓。唯有我中華民族,開拓了東亞大陸最豐饒的土地,延續了幾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成為了世界第一大族群繁衍至今。
百年鴻圖,千秋大業,中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哪怕是氣運遊絲於縷,哪怕是曾經窘迫到了絕境,但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總有英傑聖賢出而力挽天傾!
ps:由此歷史事實,是亦可知: 生男生女本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又何必汲汲於表面的姓氏傳承?
-
9 # 凝萌熊
金庸和徐志摩。
看起來兩個人是毫無聯絡,但兩個人實際上是表兄弟。
一個人是近代最出名的武俠小說作家之一,另一個是近代有名的散文家、詩人。
說起金庸先生呢,他筆下的江湖,永遠值得我們熱愛。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金庸先生的母親徐祿女士是徐志摩先生的堂姑媽。
有很多人都在說,金庸先生與徐志摩先生不和。說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就有體現,雲中鶴曾是徐志摩先生的一個筆名,但在金庸筆下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淫賊。我覺得其實這大概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吧,因為雲中鶴並不是在武俠小說淫賊形象第一次出現,在清代就有了,蕭逸先生的《甘十九妹》寫在1960年,天龍八部寫在1963年,在金庸之前,蕭逸先生筆下的雲中鶴就是淫賊,難道蕭逸也是在侮辱徐志摩嗎?
金庸共回海寧6次。有記錄拜訪徐志摩墓地是2次。據“嘉興線上”報道,1992年12月,68歲的金庸攜夫人首次返鄉,回到其就讀過的袁花鎮中心小學,併到硤石鎮西山憑弔表兄徐志摩墓。此行中,金庸將海寧市落實其家祖傳房產政策的1.64萬元補償款贈給袁花鎮中心小學建圖書室,還捐資數百萬元在嘉興學院建金庸圖書館。
但真實的情況我們也不得而知,畢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
10 # 薛白袍
1,張學良和溥儀的弟媳婦
溥儀的弟弟溥傑,娶妻唐石霞。
唐石霞本姓他他拉氏,她是光緒帝的妃子珍妃和瑾妃的侄女,後來瑾妃做主把她嫁給了溥傑,溥傑是光緒皇帝的同母弟弟。
大清完了後,軍閥混戰,後來張作霖的奉系進了京城。
作為奉系的少帥,張學良當時在上流社會的名媛中可謂炙手可熱。
北京飯店的一次舞會上,唐石霞認識了張學良,然後關係迅速升溫,唐石霞在《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的回憶錄中寫道:
自北京飯店的舞會之後,我和張學良的見面越來越多,情誼與日俱增,在長約三四年的時間裡,我們成了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甚至有一段時間,我和張學良的接觸交往很多,和他在一起的時間甚至比和溥傑更長。
啥叫密不可分的好友呢?
少帥在晚年的口述歷史中,對這段交往寫的更直白一些:
“我就跟她偷了,以後還差一點娶了她。”
2,譚嗣同和楊昌濟光緒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在獄中寫下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然後慷慨赴死,享年33歲。
譚嗣同生於京城,後來在老家湖南瀏陽求學。學成後譚嗣同遊歷四方,認識了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的維新派。
光緒二十四年二月,譚嗣同回到老家湖南,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援下,和唐常才創辦時務學堂和南學會,南學會比時務學堂更激進一些,譚嗣同藉助演講向學生們宣傳變法思想。
湖南巡撫陳寶箴有個孫子叫陳寅恪,後來成了國學大師。
南學會的有一個學生,不顧老師的反對毅然加入,這個學生叫楊昌濟。
譚嗣同一死,南學會也被解散,但是譚嗣同的思想卻影響了楊昌濟等學生。
楊昌濟開始教書,他有一個鄉音難改的學生,後來娶了他女兒。
譚嗣同的變法失敗了,卻留下了星星之火。
3,袁世凱和楊振寧楊振寧憑藉,宇稱不守恆,獲得諾貝爾獎。
幫助他實驗這一理論的科學家是袁家騮親吳健雄夫婦。
吳健雄有“原子彈之母”、“東方居里夫人”之稱。
袁家騮他爹叫袁克文,是袁世凱的次子,是民國四公子之一,是青幫大佬,和杜月笙黃金榮平起平坐。
袁克文的女兒後來嫁給段芝貴的孫子。
段芝貴是袁世凱的乾兒子,他出身很低,因為善於逢迎而屢獲升遷,最高當到曾任京畿警備司令、陸軍總長。
段芝貴身邊有個祕書,那時候叫“筆札”幫段芝貴寫寫文書啥的,這人是個秀才叫楊邦盛。
楊邦盛原來是安徽的一個秀才,跑到天津討生活,進入段芝貴的幕府。
段芝貴失勢後,楊邦盛失業了,他決定闖關東,去瀋陽碰碰運氣,沒想到半路染上鼠疫去世了,家中留下十一歲的兒子叫楊武之。
楊武之的母親在他九歲時候去世了,父親又死了,只得投靠叔叔。
好在他很爭氣,學習很努力,他積極備考想去留學。
雖然楊武之父母早亡,但是父母在世的時候給他定了一門娃娃親,是同鄉羅家的姑娘,在他留學前叔叔做主給他們成了親。
完婚三年後,他通過了公費留學的考試,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數學,羅姑娘抱著他們不滿週歲的兒子前來給他送行。
那孩子是他們的長子,叫楊振寧。
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都不用六度人脈理論,楊振寧和袁世凱就扯上了關係,很神奇啊。
-
11 # 山青河003
有哪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兩個歷史人物實際上有過聯絡?
東晉時期的政治家王導和大書法家王羲之是叔侄關係(王導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王導可能大家有些陌生,但是有一句話一說,大家就都有印象了,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王導說的。
一、東晉時期的政治家、書法家王導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詩詞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導和從兄王敦一起幫助晉元帝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和周顗(yi),字伯仁的關係都不錯,但是王敦不安分,發動了叛亂,伯仁和晉元帝司馬睿關係很好,王導希望伯仁能在司馬睿面前多美言幾句,結果誤會了,最後王敦把伯仁殺了,所以王導後悔地對兒子們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而我而死。”
二、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成語是關於王羲之的,就是“坦腹東床”。
當時朝廷重臣郗鑑的女兒,十分美貌,郗鑑與王導關係十分要好,聽說王導家的子弟們多,而且個個才貌雙全。郗鑑就把想在王導家族的後生中給女兒找女婿的想法告訴了王導,王導很高興,傳達給了自己家族的子弟們。
郗鑑就派管家帶上重禮去了王導家。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鑑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多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只有東床上有位公子,坦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鑑說:“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看。”郗鑑來到王府,發現王羲之豁達文雅,才貌雙全,當場就下了聘禮,就這樣王羲之稀裡糊塗成了郗府的乘龍快婿。
最後結論:其實歷史上看起來毫無關係的人實際上卻有關聯的人很多,不過這些說的都是歷史上的名人而已,仔細追究他們的關係和往事也是十分的有趣。
-
12 # 青史文集
毛主席是李小龍的鐵桿影迷!
李小龍雖然僅僅活了33年,但他剛毅俊朗的形象、蓋世無雙的截拳道功夫,跨越國界、縱橫四海。各國粉絲數以億計,更是功夫電影的先驅,中中國人的驕傲,連毛主席都對李小龍讚歎不已。
毛主席晚年得了白內障,醫生建議少看檔案、少看書、少看報紙。但不看檔案可以接受,不看書不看報根本不行,而且毛澤東晚年脾氣大,不喜歡被限制,所以身邊的工作人員就努力培養他看電影的習慣。
當然毛主席要看的電影須經過嚴格的審查,主要是有幾大類,獲得國際大獎的電影,傳記類電影,田園風景類電影等。只要說是有好的電影看,毛主席會非常高興地放下檔案。因為已經看過了不少外國電影,華國鋒就讓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劉慶棠找一些香港電影來看。
當時內地和香港沒有文化方面的交流,劉慶棠帶著華國鋒的條子,坐飛機到廣東,找到了當時的廣州軍區政委、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韋國清。韋國清也沒有好的辦法,就把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樑威林從香港叫到廣州商量。樑威林認識一位香港的大律師,通過這個律師聯絡到了邵逸夫。
當時邵逸夫和大陸沒有什麼聯絡,聽說大陸文化部要借電影就非常緊張。後來聽說李小龍的電影也要,就放心多了。不過李小龍是嘉禾旗下的演員,邵逸夫並無版權,好在邵逸夫手上的電影院比較多,拿到了李小龍電影的拷貝,包括《精武門》、《猛龍過江》、《唐山大兄》三部電影。
這三部電影毛主席斷斷續續反覆觀看了一個多月,看到中國的李小龍打外中國人打得起勁,一個人一邊看、一邊鼓掌:“功夫好!打得好!”在劉慶棠的印象中,沒有哪部電影能這麼吸引主席,讓他看上三遍,只有李小龍的電影,其中毛主席尤其喜歡《精武門》。
不過可惜的是,毛主席看李小龍的電影是1974年,而李小龍已經於1973年去世,不然很可能留下珍貴的合照。毛主席與李小龍是素味平生的兩個人,但都做著同樣的事,就是努力提升中中國人的國際地位。
毛主席看李小龍的電影,肯定有種英雄相見恨晚的感覺,當李小龍飾演的陳真踢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時,踢碎“東亞病夫”的招牌時,暴打外國演員時,毛主席一定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稱李小龍的鐵桿粉絲並不為過。
而邵逸夫因為李小龍電影的關係,成為香港人進入大陸的橋樑。當邵逸夫要到大陸考察參觀時,總是很快就能被批下來,與當時租借李小龍的電影有很大的關係。
-
1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劉邦和日本國徵西將軍大藏春實。
這不是胡說,是日本歷史上自己記載的。
諸位努力,日本島自古以來就是劉邦家的土地。
這是怎麼回事呢?要追溯到三國時期,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漢獻帝劉協禪讓被封於河南焦作山陽。
是為“山陽公”。
劉協和曹節夫妻,人很好的,不做皇帝做良醫,懸壺濟世,活民無數,備受當地人民愛戴,後來劉協死了,他的後代也依然被當地人民愛戴崇敬。
到公元289年的時候,天下已經顯露出了大混亂的徵兆,漢獻帝劉協的玄孫第四任“山陽公”劉秋和他的一個兄弟劉阿知看出了不對頭。
他們為什麼就認定了要天下大亂了?
這不奇怪,畢竟祖上做了多少輩子的皇帝了,“家學淵博,“這一點天下趨勢兄弟二人還是看的明白的。
他們召集家人和舊臣說:”我們久在此地,財富堆積,天下將亂,恐有覆滅之禍,莫如我們學習徐福泛舟海上去東國吧!“
於是開會,劉秋打算留下再想辦法,劉阿知準備學習徐福。
於是開始打船買糧食,學開船練打仗,萬一遇到海盜呢?還有找地圖。
海上遷移是由劉阿知和他兒子劉都賀帶領的。留下來的資料記述的很詳細,參與海上遷移的除了姓劉的人之外,還有姓段的,姓郭的,姓李的,姓多的,姓皁的,姓朱的,姓高的,加上姓劉的,一共八個姓氏,男女2040人。
這2040人於公元299年五月一日以“求取仙丹”之名,登船離開故土,航行了四個月零四天於299年九月五日到達日本。
我們要知道,這時候離大唐還很遠,日本還是野蠻人社會,這兩千人帶著的先進文明和先進武器上岸足可以立足楊威了。
這時候日本是應神天皇,看到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不敢輕視,送了一塊土地於劉阿知,並賜號“東漢使主”
人才輩出。
一直傳到第四十五代出了大藏秋實這個徵西大將軍。
目前已經七十三代。
回覆列表
曾國藩與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於1838年同時考取進士,且殿試時同列三甲。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雖然資質一般,但頗有識人的眼光。他認定曾國藩將來必有大成就,於是便把曾國藩當成自己的摯交。同時又讓自己的兒子李鴻章拜於曾國藩門下。
果然不出李文安所料,曾國藩日後果然飛黃騰達。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的對抗,湘軍打敗太平天國。在清廷的威望那是相當的高。
而李鴻章也正是因早年拜於曾國藩的門下所以才能一路綠燈,官運亨通。
外國將領對李鴻章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
曾國藩與李鴻章這對師徒也深受慈禧太后的青睞,慈禧太后視他們為“再造玄黃之人”,與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