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塵封的歷史:作為美國海軍波特蘭級巡洋艦的二號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以下簡稱“印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扮演著重要角色。在1945年7月15日,“印地”接到一項絕密命令——運送原子彈裝配所需的零元件及核燃料以最快的速度前往提尼安島(又名天寧島),正是這些材料組裝成了後來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在將貨物送到提尼安後,“印地”又前往關島,隨後在沒有護航的情況下啟程前往萊特灣,卻在中途(7月30日)遭遇日本帝國海軍伊-58號潛水艇的襲擊,船上1196名美軍官兵僅有317名生還,有超過800人喪生,這是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災難。
正是因為原子彈的打擊,才迫使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然而為了平息媒體與公眾對於的沉船事故的怒火,“印地”的艦長查爾斯·麥克維(Charles B. McVay)成了美國海軍高層應對公眾壓力的“替罪羊”,他被美國軍方以“沒有下令艦隻蛇形前進從而導致艦隻被擊中”為由送上軍事法庭,最終在1968年含冤自殺。直到2000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才宣佈赦免麥克維船長的所有控告,使其沉冤得雪。電影《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勇者無懼》正是改編自這段真實的歷史,為我們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電影開編展現的是發生在1945年3月31日的沖繩島海戰的情境,在這場海戰中,一架日本戰鬥機在25英尺高空上向“印地”投下炸彈並撞上了主甲板左後部。撞擊沒有給軍艦造成嚴重損傷,但是那枚炸彈卻穿過艦底在水中爆炸,導致艙室進水,9名艦員陣亡。儘管如此,這艘巡洋艦還是依靠自己的動力橫渡太平洋返回了梅爾島海軍船廠進行修理。正是在這裡,“印地”接到了由美國總統杜魯門下達並全權指揮的運送原子彈裝配所需的鈾和主要配件前往提尼安島的絕密任務。
這項命令的危險之處在於,由於高度機密,為了保證隱秘而快速,美國海軍決定不派護航,“印地”只能依靠自身快速的移動穿過日本潛艇出沒的海域,最致命的是作為一艘巡洋艦,“印地”的火力注重對艦和對空,反潛能力差,根本無法抵禦潛艇的進攻。又由於“印地”執行的是絕密任務,它的名字不會出現在到達和離港艦隻的名單中,這也使後來的搜救工作不能及時展開,這些都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早在1991年,電視電影《鯊魚的使命: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傳奇故事》就已經重現過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故事,這部新片是這個海難故事首次被搬上銀幕。男主角尼古拉斯·凱奇近年戲路坎坷,接拍的多數電影都未能獲得理想的票房和評價。此次接拍本片,其實對於傳奇人物查爾斯·麥克維艦長的塑造是非常到位的。作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艦長,麥克維的身份和處境相當複雜,一方面正是他的船艦為美軍帶去後來在廣島和長崎爆炸的核彈;另一方面他又是沉船事故的受害者和責任人,因此扮演這一複雜人物,對演員的演技要求非常高。尼古拉斯·凱奇很符合麥克維艦長的氣質,因此他能將這一形象拿捏得恰到好處。
電影的缺點在於支線故事過多,雜七雜八的加入了一段兄弟三角情、一段黑人和白人水兵的矛盾、一個未見過兒子一面的父親、一個自負的中尉、一個小偷等等可有可無的情節,其中麥克·德安東尼歐、布萊恩·史密斯威克二人和富家女克萊拉的三角戀故事更是顯得喧賓奪主,嚴重拖沓了主線故事,使電影整體沉悶乏味和搖擺不定。在眾多二戰電影之中,本片應該算是中等水平的作品。
揭開塵封的歷史:作為美國海軍波特蘭級巡洋艦的二號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以下簡稱“印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扮演著重要角色。在1945年7月15日,“印地”接到一項絕密命令——運送原子彈裝配所需的零元件及核燃料以最快的速度前往提尼安島(又名天寧島),正是這些材料組裝成了後來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在將貨物送到提尼安後,“印地”又前往關島,隨後在沒有護航的情況下啟程前往萊特灣,卻在中途(7月30日)遭遇日本帝國海軍伊-58號潛水艇的襲擊,船上1196名美軍官兵僅有317名生還,有超過800人喪生,這是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災難。
正是因為原子彈的打擊,才迫使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然而為了平息媒體與公眾對於的沉船事故的怒火,“印地”的艦長查爾斯·麥克維(Charles B. McVay)成了美國海軍高層應對公眾壓力的“替罪羊”,他被美國軍方以“沒有下令艦隻蛇形前進從而導致艦隻被擊中”為由送上軍事法庭,最終在1968年含冤自殺。直到2000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才宣佈赦免麥克維船長的所有控告,使其沉冤得雪。電影《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勇者無懼》正是改編自這段真實的歷史,為我們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電影開編展現的是發生在1945年3月31日的沖繩島海戰的情境,在這場海戰中,一架日本戰鬥機在25英尺高空上向“印地”投下炸彈並撞上了主甲板左後部。撞擊沒有給軍艦造成嚴重損傷,但是那枚炸彈卻穿過艦底在水中爆炸,導致艙室進水,9名艦員陣亡。儘管如此,這艘巡洋艦還是依靠自己的動力橫渡太平洋返回了梅爾島海軍船廠進行修理。正是在這裡,“印地”接到了由美國總統杜魯門下達並全權指揮的運送原子彈裝配所需的鈾和主要配件前往提尼安島的絕密任務。
這項命令的危險之處在於,由於高度機密,為了保證隱秘而快速,美國海軍決定不派護航,“印地”只能依靠自身快速的移動穿過日本潛艇出沒的海域,最致命的是作為一艘巡洋艦,“印地”的火力注重對艦和對空,反潛能力差,根本無法抵禦潛艇的進攻。又由於“印地”執行的是絕密任務,它的名字不會出現在到達和離港艦隻的名單中,這也使後來的搜救工作不能及時展開,這些都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早在1991年,電視電影《鯊魚的使命: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傳奇故事》就已經重現過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故事,這部新片是這個海難故事首次被搬上銀幕。男主角尼古拉斯·凱奇近年戲路坎坷,接拍的多數電影都未能獲得理想的票房和評價。此次接拍本片,其實對於傳奇人物查爾斯·麥克維艦長的塑造是非常到位的。作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艦長,麥克維的身份和處境相當複雜,一方面正是他的船艦為美軍帶去後來在廣島和長崎爆炸的核彈;另一方面他又是沉船事故的受害者和責任人,因此扮演這一複雜人物,對演員的演技要求非常高。尼古拉斯·凱奇很符合麥克維艦長的氣質,因此他能將這一形象拿捏得恰到好處。
電影的缺點在於支線故事過多,雜七雜八的加入了一段兄弟三角情、一段黑人和白人水兵的矛盾、一個未見過兒子一面的父親、一個自負的中尉、一個小偷等等可有可無的情節,其中麥克·德安東尼歐、布萊恩·史密斯威克二人和富家女克萊拉的三角戀故事更是顯得喧賓奪主,嚴重拖沓了主線故事,使電影整體沉悶乏味和搖擺不定。在眾多二戰電影之中,本片應該算是中等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