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放牧玖州

    第五次北伐,已經站穩腳跟了。

    涼州諸郡第一次北伐就投降,第五次諸葛亮分基地都開好了 就只差一次野外決戰。魏軍沒有統帥是諸葛亮對手,再來一次滷城,魏國長安以西絕對全部歸漢。

  • 2 # shanyecunfu1

    諸葛亮不死,養好國力後再打,重用魏延、姜維,魏延和姜維和好,眾將用命,劉禪絕對信任諸葛亮就有可能打敗魏國。

  • 3 # 雪雕查經典

    第一個原因,是“安內必先攘外”說。意思說當時諸葛亮認為蜀面臨的主要威脅不是來自外部而來自蜀內部,內部的派系之爭,使諸葛亮憂患重重,擔心禍岀蕭牆之內。在這樣的清況下,他只有採取這樣的一個政策,就是對內依法治國,對外發動戰爭。戰爭對於轉移注意力,加強凝聚力,鎮壓反對派都是很有利的,這是諸葛亮為什麼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出師表中講:“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說明當時蜀存在巨大迫切的威脅,那威脅來自那裡?當時北邊和曹魏沒有戰事,東邊和孫吳締結了友好盟約,很和諧,所以易先生判斷諸葛亮認為威脅既非來自北魏,亦非東吳,那就只有來自內部矛盾了。

    第三個原因: 魏是蜀之敵國,是蜀之存亡的最大威脅,現在未發生戰爭,只是戰爭中的暫停階段,是下一次戰爭的醞釀和準備階段,遠未到戰爭結束和平來臨的時代, 魏之於蜀,可謂亡我之心不死,。魏一旦南侵,蜀本就先天不足,又因遭夷陵之敗,元氣大傷,如何拒擋?這是亡國之禍,這種態勢對蜀來講說“危如累卵”一點不過份!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諸葛亮豈能因苟安於一時而對魏的威脅掉以輕心,視若無睹,而不作未雨稠繆之備!實際上出師表中“今天下三分……”之語在前,己幾乎是指明瞭“疲弊”的原因,表明了諸葛亮之憂在何處。

    第四個:東吳雖己結盟,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基於各自利益的聯盟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萬一情勢有變,誰能保證東吳不袖手旁觀,甚至落井下石,背後捅刀子?事實上,赤壁之戰,劉孫曾經聯手,但隨後關羽攻蓸,就被孫權背後偷襲,死於非命;再後來司馬氏滅蜀,盟友東吳就作壁上觀,不顧齒亡唇寒,坐看蜀漢覆滅!所以聯盟是暫時的,不穩定的,不可寄於厚望的,諸葛亮又豈能因一紙盟書而高枕無憂?

    那諸葛亮到底為什麼堅持北伐?

    首先,以攻為守。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是最弱小的,不以攻為守,只能坐以待斃,在進攻中尋找機會,還可能有一線生機。況且,守蜀須守於蜀境外,所謂“若無漢中,是無蜀也”。夫千里秦嶺,到處有外敵可侵入的谷口,如子午谷、斜谷、陰安關、陰平關等等,防不勝防。兵力較小的蜀漢,與其分兵於無數谷口,不如集中兵力,主動進攻,使敵疲於應付,無暇攻我。

    第二,諸葛未嘗沒有吞魏之志,“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諸葛畢生理想。當初隆中對的設想雖因關羽失敗荊卅丟失而致條件缺失,但他是有理想的有抱負的人,理想豈會輕易放棄,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寧願

  • 4 # 福樂緣475

    不能!因為諸葛亮續命不會成功,生死由命,貧富由天定,古代的人是講的,三國歸晉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不是人力能阻擋的。話說現在,祖國統一,民族復興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天意如此。

  • 5 # 大白話說金融

    不可以,雖然我很喜歡諸葛亮,但不得不說,蜀漢不具備奪取天下的條件,時機方面,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的很清楚,待天下有變,一上將從荊州出發,主公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則天下可定,所以是兩路出兵,而當時關羽已死,荊州已丟,蜀漢只能兵出祁山,是一路出兵,天時已失,且當時天下沒變;國力方面,蜀漢當時在三國中國力最弱,連年征戰國力匱乏,且曹魏不是速亡之國,無法短期將其覆滅,長期征戰國力又無法承擔;人才方面,蜀漢人才缺乏,能征慣戰之將不多,這就使得蜀漢與曹魏之戰無法速決,所以,即便諸葛亮繼續活下去,北伐也不會成功。當然這裡要說的是活下去只指壽命的延長而不是長生不死,按照演義裡所說,是用七星燈續命十年。

  • 6 # 賈大空斯基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們不知道他還能活多長時間。

    如果諸葛亮還能活30年的話,北伐依舊是無法成功的。蜀國當時已經國力空虛,以一州之地圖謀漸趨穩定的天下是必然是徒勞的。

    如果諸葛亮能再活300年的話,我覺得還是很有希望的。

  • 7 # 閒壇故事匯

    北伐成功與否不是看諸葛亮的壽命,而是看蜀國和魏國的綜合國力,如果硬實力不行,諸葛亮活1000年也沒用。

    諸葛亮的數次北伐,已經對蜀華人民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國內經濟低迷,反對勢力逐漸抬頭,本來實力就不如魏國,哪裡經得起諸葛亮連年的征戰。人才方面,蜀國也是青黃不接,開國功勳們一一去世後,他們的官二代們沒一個能挑起大梁,就連諸葛亮所謂的徒弟姜維,也是一個被誇大的,事實上他並不中用。

    諸葛亮北伐出動的總兵力不過10萬,而魏國僅在隴南軍區就有10萬的兵力,他怎麼跟魏國抗衡?除非魏國自己出問題,先發生內亂,他再趁虛而入,可惜並沒有。

  • 8 # 葫蘆山扛霸子

    說一下我的觀點:武侯和姜維選擇北伐是受到來自內外兩個方面的壓力驅動的,對外益州疲敝、聯盟破裂,唯有北伐能夠擴大生存空間,對內蜀漢本土化趨勢日益嚴重,對於漢室的共同記憶日漸消彌,若不能早日完成北伐將再無翻身之地。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次北伐,勞民傷財,卻未立寸土之功。只要司馬懿繼續採取防守的戰略,即使諸葛亮不死,也拿他沒有任何辦法。而且以當時蜀魏兩國的國情來看,蜀國必定被司馬懿拖死。

  • 9 # 楓葉滿山4

    諸葛亮能活下去,北伐也會以失敗而告終。我們先看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那就是《隆中對》: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率益州之兵,以出秦川...所以這就是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可惜的是上將沒了,荊州丟了,戰略支撐點沒了,劉備走了,曹睿來了,物是人非,五伐中原,六出祁山迎來了重量級對手曹子丹和司馬懿,致使北伐失敗,為何如果諸葛亮活著接著北伐還會失敗呢?1天時,要知道曹睿雖早逝但他確是個明主,很會用人,《三國志》中對他的評價可不低,文臣武將皆忠心輔佐。2地利,大家都知道八百里秦川在現在相當於陝西,山西,甘肅一代,在那時地理位置相當惡劣,崇山峻嶺,跟本不適合大兵團作戰。在加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後勤保障工作特別困難,糧草接濟不上,吃不上飯,能打仗?我們看到多次北伐因糧草而退兵。3人和,劉禪可不是個明主,聽信饞言,再加上保守派(原來劉璋的部下)對諸葛亮有些政見不和,諸葛亮接連北伐失敗,難道沒有反對者嗎?4綜合國力,包經濟,兵員這在三國中蜀國是最差的,說窮兵黷武也不為過。所以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不住,還有國力上不去,壽命基因好的司馬懿,北伐不會成功。只有一點就是諸葛亮北伐只能一小塊一小塊拿下地盤但也是很難很難,而曹魏以守為攻,靠的是國力實力。所以此生諸葛亮挺進中原也是一種奢望了。

  • 10 # 諾言來之不易94286531

    就算諸葛亮再活下去,也不可能北伐成功,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魏蜀吳三國,經濟實力最差的就是蜀國,其次是吳國,最後是魏國!實力最弱的去打實力最強的,你能打過嗎?再者,魏國佔據著優秀的人材,當時北方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蜀國後期都沒有能指揮打仗的優秀將領了,你怎麼打的贏?最後,蜀國派系鬥爭複雜,君主昏庸,諸葛亮也無能為力,諸葛死後,蜀國很快就滅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車身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