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農記錄
-
2 # 保定農村走一走
產的糧食畝價值五百,投入的資金畝費用六百,還不算自己的工時,買面買米吃都比自己種上算,可想而知,誰還願意去種地呢?
-
3 # 使用者2997951203596
現在農村到處都是青山綠水雜草一遍,年輕人流進城市,農村特別是山區人煙逐漸滅跡,如果這樣繼讀下去,在不久的將來人民的吃飯將會成為嚴重問題,有些人會說只要有錢在外國去進,是進口糧踏實或是自己有糧踏實?難道不能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的渾思嗎?
-
4 # 二哥拾影
這話說的很對,以前農民種地,只要能種上莊稼的地方都不會浪費一寸土地,可見那時的農民對土地有多愛,那時的農民把莊稼當自己的孩子,把糧食看作自己的生命,這話一點都不為過。
小時候,我們收穫糧食,幾乎可以做到顆粒歸倉,麥子收穫以後我們還要到地裡撿上一遍。以防止有麥穗漏到地裡。幾乎一眼望去全是莊稼,看不到荒廢的土地。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被荒廢,有些人也只是象徵性的在地裡種些什麼,有的草比樹都長的高。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現在的年輕人種地的很少,會種地的,愛種地的年紀也大了,幹不動了。即使再熱愛土地,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二,年輕人也不愛種地,在他們眼裡金錢比糧食還要重要,價值觀發生了改變,而靠種地是掙不了多少錢的,想靠種地致富真的很難,還不如到外面打工掙錢多。
第三,就像大家所看到的,出現了很多大塊大塊的荒地,很多人都到外面打工,或做些生意,別說出現了大塊大塊的荒地,有的農村都成了空心村,正所謂事在人為,人都到外地去了,地也自然是無人可種了。
因此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別說開荒種地,就是自己家裡的地都沒有人種了!
-
5 # 建行漸遠
為什麼以前農民種地時把田邊路頭溝溝坎坎都開了荒種上糧,現在反而大塊大塊的拋荒?
記得80年代初期,農民種地積極性普遍高漲,惜地如金的心理作用下,一些田邊地頭,河岸溝邊等荒地都被開出來,種上了糧食,就是為了能夠多打糧,增加收入。再說,那時候工廠企業用工都是分配,很少有從農村招工的,所以農民主要以種糧為主。
那是80年代末的時候,父親透過“叫行”,將村東北耩的2畝地叫到手。說起這2畝地,泥土還算是肥沃,就是沒有一條正兒八經的路可走。每到糧食收穫的時候,靠的就是肩挑人抬,就是牛車也無法透過。可就是這樣一片地,在那片耩的斜坡上,周邊長滿山棗蒺藜。閒來無事的時候,父親便會扛起大钁、鐵鍁,將這片地周邊的山棗蒺藜刨起來,防止它的根延伸到地裡,影響莊稼的生長。
就這樣,一來二去,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塊地下邊又被父親開墾出能有接近2畝地。後來,家裡養豬積攢的那些農家肥,又將這開出來的地喂得“肥肥”的,俗話說“人勤地不懶”,這塊地還真回報了我家不少的糧食呢。那時候,賣糧的錢基本上夠供我們姐弟仨上學的學雜費了。
那時候不僅是父親開荒種糧,所有的村民都會將地邊地角利用起來。我們這裡屬於丘陵地帶,一些土地的地塊都不是很大,地塊之間有落差,每家都將地堰也利用起來。有的在地堰的斜坡上種上芝麻、豇豆等,這些地方利用起來也能帶來經濟效益。總之,能利用的地方都不會閒置著,不是種上糧食,也能種上瓜果等。
近幾年,糧食價格低迷,加上農村年輕人員外出流動打工或者經商的居多,農村剩餘人員老齡化越來越明顯。一些老年人無力打點耕地,加上各種費用上漲,每畝地所剩利潤太少,導致一些地塊撂荒嚴重。
針對農村土地撂荒現狀,國家也相繼出臺政策,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一些種糧大戶或者涉農企業來耕種,以此獲得相應的租金。這樣,既保證了土地的正常種植糧食,又能促進農民增收,可謂是一舉多得。
-
6 # 我也有話說123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不是年齡太大的農民都洗腳上田,進城找事做,70後出生的長大一批進城一批,農村為城市源源不斷地輸出勞動建設者。進城者不斷,回鄉人極少,現在農村裡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小孩,我所在的生產小組總人口有170人,現在只有老少20人在家。百畝土地路通水通的好田地,有外地老闆承包租耕,不好的基本荒蕪了。
邁進新世紀,農房改造如火如荼,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困難戶國家有補貼,五保戶國家建好保住,幾千年來,歷代住的泥磚土壁在短短的十多年裡消失了。但農村的新房子很多夜晚是不亮燈的,人仍然在大城市裡掙錢,只有過年或清明節才會熱鬧幾天。耕田種地的人雖然少了,但糧食農產品還是大豐收,糧價不貴,這些都和國家改革開放分不開的,農業現代化有了化肥農藥良種,和先進的農業機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因而農民才有可能進城務工,加速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的程序
新中國七十年來,農村經歷了人民公社前的十年單幹,人民公社集體化二十年,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四十年。未來承包期到了再延長三十年,現有的承包土地已完成了確權。集體化二十年,農民是生產隊的社員,每天在隊集體勞動,沒有時間也不準開荒自種,如果去種了就叫搞私利或搞自發,會挨批判,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剷除掉。但隊裡會分一點土地給各家各戶,叫自留地,用於種蔬菜雜糧。五邊地是改革開放後的產物,就是把田頭地尾,房前屋後,水溝邊山腳下河壩可以種作物的零星荒地開墾出來,誰種誰得,我家有上畝這樣的開荒地。因為那時的農民窮怕餓怕了,又是中國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孩子已長大,有勞動力不怕辛苦,能種多少就種多少。因而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國就解決了溫飽問題,快速邁進小康生活。現在,農村人進城的多,這些荒地又荒了。
新中國七十年的歷史,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實踐,在前進中改革,在改革中前進,使我們的祖國走向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愈加美好。小時候大人說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壁上蜘蛛會說話”的生活理想,現在在中國農村都已經變成了現實。
-
7 # 湘村小之草
為什麼以前農民種地時把田邊路頭溝溝坎坎都開了荒種上糧,現在反而大塊大塊的拋荒?
這問題確實問的好,也反映出了中國從改革開放開始以後的這幾十年中,出現的從城市到農村的各種大變遷、大改變現象。
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是為了生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而奮鬥,能多一粒糧食就多一份收入。以至農村中所有能夠利用的土地,不管是山溝中、水渠旁只要能開荒、有土壤的地方就能見到辛勤勞動的農民。特別是田埂邊、土地旁到處都是綠油油茂密的高梁、大豆、花生、紅薯等農作雜糧,一小塊一小塊如見縫插針似的,就差恨不能一塊土地分成兩層使用。
而其主要原因是以前的農村能夠隨便養豬養雞鴨,農民養了豬雞鴨就能賣錢、換錢。農民在當時是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的,家庭所需的一切開支來源都是從農業中來,所以農民只能各自把自己家的土地發揮到極致,也就有了農村溝溝坎坎遍地是綠的現象。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農民有了其他的收入來源,且這種收入比農業種植更賺錢的的情況下,拋荒就以不可阻擋的現象而出現了!如今的農村。因為農民不能隨便搞養殖,以被很多的環保打敗了,想養也難。不能燒秸稈、火土灰等,因為沒有了各種養殖,秸稈也就沒有了出路,以前農民養豬養牛完全能夠把秸稈利用得乾乾淨淨,製出所需要的農家肥。
如今源頭斷了,其他的一切也就很難繼續下去了。秸稈不能燒就只能堆砌或者是倒入溝溝坎坎河流之內。而溝溝坎坎所種植的那一點點小得可憐的農作物,已與實際付出完全不相符,這種拋荒現象就隨著慢慢的展示開來,從溝溝坎坎到小塊耕地,再從小塊耕地到產量不高的大片耕地。總之,只要是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的都被荒棄了。
至於耕地被荒棄的原因也沒必要大說了,總之農作物的價格、成本是其中最大的兩大殺手鐧。只要這兩種現象不能改變,農村的拋荒現象還會如往一樣的堅持下去,直到反彈的機會來臨。大家說中國如今農村的春天是會離我們越來越盡,還是會越來越遠?
-
8 # 三農新觀點
看待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全面去看。
從全國情況看,確實有部分撂荒現象。但在條件比較好的區域,土地貴如金的地方也不少,農民為爭一分地都上了法院。
為什麼會岀現這種情況?我認為就是那裡的土地是不是有價值的問題。
在效區,或者是更遠一些的地方,大部分好地,成片的地都修建了塑膠大棚,幾乎四季生產,基本是旱澇保收,一畝地大約每年收入四五萬元。按一家平均三口人,怎麼也分一兩畝地,算起來種地的收入生活還是不錯的。這種情況,農民就非常珍惜土地,當然越多越好。
撂荒的地塊大部分都是以種糧食為主,這幾年糧食價格一直不漲,而生產資料卻年年增漲。正常年頭農民還多少有些賺頭,遇有乾旱水澇等災害年頭,也許血本還要搭進去。所以這部分農民拿土地就不會在意。
在農村全面實施振興戰略的同時,應當把提高土地產能效應,當作一件大事考慮,加大對土地的投入。為什麼保護地生產能每年豐收?關鍵是保障措施得利,抗風險能力強,一般災害不會岀大問題。
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唯一保障,全社會都應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問題,加強扶持力度,把錢花在刀刃上,把土地整治好,把配套設施配備足,農民會熱愛這片土地的。相信農村未來的前景一定會很好。
-
9 # 手機使用者23164154566
把地不種老天爺都樂,借農不種農作物之機,正府應原有土地規化,把那些自然樹地和自然荒地溝溝坎坎的土地有條有規有則的歸還自然。這就自然回覆了自然綠色生態。
-
10 # 小高步
入不敷出,種田耕地只能討苦吃,為了生活只能外出打工幫家計,如果不集中地搞農業機械化,以後拋荒更多,這是誰之過?
-
11 # 田園犁歌
如今以時過境遷了,土地不在是農民心中的寶貝疙瘩了,嫌棄土地、拋棄土地是當今種地人的普遍心態,生活中土地在農民心中的位置可謂一落千丈,其實拋荒嫌棄土地並不是農民的本意,而是現實迫使農民不得不做出這等無奈的抉擇,看看今天的高房價、子女教育的高投入、沉甸甸的菜籃子,幾畝田以無法支撐和維持生活上的開銷,是生活成本的飆升導致農民在觀念上發生了改變,如果繼續死守幾畝耕地,農民將何以生存,既然種地解決不了基本生存問題,唯一的出路走出去尋求生存之路;既然打工能改變種地入不敷出的現狀、遠勝過種地的收入,農民何苦還依賴難以維持生計的幾畝薄田,大塊撂荒也就不足為奇了。
-
12 # 6024419619
荒地的原因可不能全攤在農民的頭上。原因是很多的,首先是國家改革開放後,國家成為了世界工廠,和城市建設擴張、城市化,吸收了大量農村人員,擺脫了只靠土地生存的可能。這是發展的必然。再者,農村的基礎條件依然落後,靠天吃飯沒完成改變。還有,農資成本肥料、種子、農藥、農薄都大幅上漲。最後,可多年未動的糧價致使,即使增產也不升值的狀況。另外一些以環保為名的莫須有,有阻止農業發展的勢頭……。所以,要把農村生產落實,經濟發展,還是一個長遠任重的工程,需多方支援配合協調才行呢。
-
13 # 黑哥遲萬勝
農田從過去的香餑餑,到今天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從表象上看,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從本質上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可以捋一捋,農田什麼時侯金貴?吃不飽吃不好的時侯,那時節不論城裡人還是農村人,拼命工作的最大動力是讓全家人吃飽,農田及農田上的產物自然金貴。現在,社會飛速發展,幾乎沒有人再為吃飽而糾結了,人們的追求方向是生活的更好,消費重心轉向了住房、學習、醫療、遊樂,飲食消費逐漸被擠出了主流。城裡人習慣了享受低價農產品,農村人卻在為這場消費轉型買單,種地越來越不掙錢了,與城裡人的消費差距越來越大,他們也是平常人,也有攀比心理,也渴望過上與城裡人差不多的生活,十幾年的現實告訴他們,單靠種那一畝三分地,永遠過不上好日子,他們只好拋棄捆住手腳的那點土地,進城打工。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最大的改變是人變得自由了,可以自由選擇職業,自由選擇工作地域,從農村先跑出去的,成了市民。這最後一撥,也是最大一撥落後的覺悟者現在這一逃,竟逃出了風浪來,網上很多人關注農田棄耕問題,甚至有人認為該採取一定的措施,把農民趕回農田裡。
田不種肯定不行,今天我們飯碗裡有飯,不代表著明天還有飯。在非常時期,我們可以不住大房子,不開車,甚至不去看一些慢病,但不能不吃飯。我們有些人過於狹隘了,只關心自己的飯碗,沒有設身處地地為捧著我們飯碗的這群人著想,討論一下如何才能讓他們也過上與我們一樣的生活。美華人說如果華人也過上美華人一樣的生活,將是地球的災難,我們全體華人憤怒,美華人太不要臉了。同樣,我們有什麼理由讓農民非得過著低人一等的生活?
既然飯還是要吃,農民的生活也要提高,就要想方設法讓農民透過種地也能實現這個目標才行。似乎,單靠市場調節幹不成這事了,農田撂荒就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唯一希望在於政策調整了,至於怎麼調,草民的見識短,想不出來,想了也沒用。天又下雨了,再睡個小回籠。
回覆列表
因為現在物價比以前高了,種地已經不能維持生活開支,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都願意進城打工了,所以老家的田地自然就成荒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