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山史話

    1.老朱橫空出世

    朱元璋(誅元璋諧音,璋為一種武器),本名朱重八,誕生在元末安徽的一個貧農家庭。

    2.老朱原始積累

    A.元末政治昏暗,民不聊生,天災人禍橫行。兩週之內,老爸,老媽,大哥,侄子相繼餓死。朱元璋被迫無奈,出家皇覺寺,後來靠討飯為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討飯無數。

    C.投奔發小後,由於作戰勇敢,會來事兒,很快得到部隊的認可,領導賞識一路提拔,並一舉拿下了領導的閨女。

    D.由於是股份制武裝,意見常常不統一,矛盾日益銳化,老朱同志另開爐灶。

    3.老朱迅速發展

    有了自己的人馬與地盤,接下來只有一件事兒,那就是讓人馬更多,地盤更大。不管是元政府的還是大軍閥的,老朱玩起了貪吃蛇。

    4.老朱如日中天

    武有徐達,常遇春,文有善長,劉伯溫。滅霸之路所向披靡,張士誠,陳友諒紛紛倒下,元首腦被趕回漠北草原。

    5.老朱登基建明

    A.廢除丞相,建立內閣,改革軍備,加強集權!

    B.鼓勵農耕,與民休息,完善法紀,嚴酷治吏!

    縱觀老朱一生,一舉一動都受早期生活影響!

    他整頓吏治,憎恨貪官,因為沒有政治昏暗,沒有貪官汙吏,他的親人不至於餓死而不能葬。

    他攻無不克,算無遺策,因為三年要飯讓他熟諳世故,圓滑老練,品格堅毅。

    童年對人生影響太重大了,朱元璋如此,人人如此!

  • 2 # 香橙味的小夥子

    生於災年 幼失父母 早年飽嘗辛酸 後投反元義軍 戰場上 英勇善戰 對士兵部下 情深義重 十幾年 南征北戰 終得天下 稱帝后 為加強皇權 鞏固統治 大開殺戒 蔣開國文武 屠殺 殆盡 刑法嚴苛 最恨貪官 晚年曾有 為何天下貪官殺不盡的感嘆。

  • 3 # 機哥聊野史

    朱元璋是封建社會里,唯一一個會關心底層老百姓的皇帝。

    其他那些皇帝,秦皇漢武也好,唐宗宋祖也罷,他們會關心GDP,關心治下領土大不大,關心自己叼不叼,關心自己能不能在祖宗面前拔分。但是你個屁民受不受欺壓,受不受剝削,他是不管的。漢文帝名聲很好,節用愛民,三十稅一。但是具體他愛的這個民是地主還是屁民他也是不分的。你的土地會不會被地主兼併,交租會不會被官府和地主剝削,他也不會關心的。

    只有朱元璋,為了杜絕貪汙,殺的朝堂血花四濺;為了當官的擾民,不準官員沒事往鄉下跑;為了百姓不受欺壓,規定任何人可以去告御狀,沿途有敢阻攔的誅九族。

    雖然在歷史的侷限下面,這些努力也並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但這不影響他成為我心目中的最有良心的皇帝之一。

  • 4 # 花見相容

    我個人認為,朱元璋是歷史上起點最低,成就最高的傑出的帝王之一。從零開始建立了大量的制度和機制,可謂是了不起。在當時梟雄四起的環境下打下大明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中央集權的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他最重要的功績是驅胡虜,除暴亂,救漢民。廢除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和壓迫漢族的政策,帶領華夏文明覆興,雖然功成名就之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殺淨開國功臣和元勳,是因為這些舊臣功高蓋主,怕自己的後代繼承皇位之後壓不住這些人,從這點來看就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可以同貧賤困苦,不能同富貴發達,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也是一個猜疑心很重的皇帝,從他建立起大明這個監視百官的錦衣衛就可以看出來。正所謂心狠手辣才能成大事,朱元璋看得遠,深謀遠慮,善於駕馭人才,還招賢納士,廣採眾人的意見,嚴格治理軍隊,從布衣崛起,會武會文,統一中原,建立的制度影響深遠,後代沒有一個功績能超越他的人,就算是漢唐宋也有所不及,是個英武偉烈的皇帝,非一般的帝王可比。

    以上是個人對朱元璋的看法,大家覺得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5 # 翊翊浩浩尉尉

    朱元璋(公元1328 年—1398年) ,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中國封建社會的著名皇帝之一。

      人們常說,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其實,鳳陽只是他的成長之地,他出生於泗州,3 歲時隨父遷到鳳陽。祖籍江蘇沛縣,關於朱元璋的籍貫與經歷,後人在鳳陽龍興寺朱元璋畫像左右曾撰有一聯,生動形象的作了很好的概括:

      繫於沛,生於泗,長於濠,鳳郡昔鍾天子氣;始為僧,繼為王,終為帝,龍興今仰聖人容。

      ○身披袈裟皇覺寺裡討生活

      元朝(公元1271 年—1368年)的建立,結束了宋、 遼、 夏、 金對峙混戰的局面,使中國又出現了規模空前的統一局面。但是由於元王朝的殘酷民族高壓政策,不到百年,就被憤怒的人民推翻了。而在人民反元的大起義中,朱元璋就是最傑出的英雄人物。

      佃農朱五四,其妻陳氏已經為他生育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元文宗天曆元年(公元 1328 年)的九月十八日子醜二時之交,也就是凌晨三時許,又一個男嬰降生了,取名重八,他就是朱元璋。八口之家,生活更加艱難,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先天不足的朱元璋由於不得溫飽,更是瘦得皮包骨頭,氣息奄奄。幻想神靈保佑的朱五四,便抱著他到皇覺寺(後改為龍興寺) ,跪倒在佛像前許願捨身,然後在老僧高彬法師面前,懇求認幼兒朱元璋作徒弟。當高彬認可後,才抱著朱元璋離寺而回。

      朱元璋一天天長大起來,並開始給地主放牛、 打工。隨著歲月的流逝,朱元璋的哥哥、 姐姐都先後成了家,他滿以為憑一家人的拼命勞作,節衣縮食,苦日子就會到頭了的,但天並不遂人願,就在這時,一場大禍降臨了。

      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 年) ,一場特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了,這一年,淮河北岸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濠州地區久晴不雨,眼見收穫將臨,又飛來鋪天蓋地的蝗蟲,將莊稼吃了個精光,接著,瘟疫又流行起來,窮苦的人民餓死、 病死的不計其數,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紛紛流浪,遠近幾百裡一片荒涼。

      朱元璋一家也難逃厄運。這一年九月, 64 歲的朱五四一病不起,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接著母親陳氏和大哥重四又先後死去。加上前幾年相繼病死的二嫂、 三嫂等人,偌大的一家人只剩下大嫂王大娘、 二侄朱文正、 二哥重六和朱元璋自己四人了。此時的他們連棺材錢也出不起,而且埋葬屍體的地方都沒有,他們的可憐處境和哀傷的哭聲感動了好心的鄰里劉繼祖,主動送了一塊墳地給朱家,這才使得朱元璋四人用幾片破蘆蓆埋葬了親人。這就是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在原地重建的鳳陽城南的明皇陵。

      為了活命,在埋葬了親人後,二哥與大嫂、 侄兒就各自奔東西謀生去了,好心的鄰居汪老太太十分可憐 17 歲的朱元璋,主動收留了他。但汪家也是自身難保,無法照顧朱元璋太久,汪老太太回憶起朱五四抱子皇覺寺舍身的過去,便與朱元璋商量入寺為僧的事情。兩人相對落淚,朱元璋含著淚反過來安慰老太太說: “大娘,當和尚總比餓死的好,您就放心吧 !” 於是朱元璋拜謝汪老太太的收留之恩後,邁著沉重的腳步向皇覺寺一步步走去。

      17歲的朱元璋衣衫襤褸, 面容消瘦, 可以說是其貌不揚, 但他卻生得身材高大,有幾分力氣,所以,高彬大師雖有幾分不快,還是答應了他實現幼時捨身、 如今決心削髮為僧的請求。從此,朱元璋成為一名幹雜活的小行僧。他實際上是廟裡大和尚的小僕人。

      雖然發給了朱元璋一件破 “衲衣” ,但並沒有給他受戒,所以,他還不是一個正式的和尚,掃地、 上香、 擊鼓、 挑水、 燒火、 煮飯、 洗衣等等就是他每天的 “功課” 。

      朱元璋本是一位要強好勝的乖巧少年,一場天災使他淪落到這個地步:從早到晚聽著枯燥的鐘鼓聲、 木魚聲、 唸經聲,白天不停地幹著體力活,還少不了受老和尚的訓斥,時時低聲下氣的陪笑臉。再一想想過去,自己是家中最小的,處處卻有人寵著、 讓著,在村子裡的小夥伴當中,也憑著聰明能幹有些身份,真是越想滋味越不好受,但為了生存下去,又不敢對活人發火,他便對泥菩薩下手來發洩怒氣。

      有一天,朱元璋打掃佛殿,幹了大半天,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卻不小心絆著佛像的石座跌了一跤,早就窩了一肚子氣的朱元璋,這下可找到出氣的地方了,不由分說,便操起掃帚痛快的揍了佛像一頓。過了些日子,供桌上的大紅蠟燭因為被老鼠啃了一個大缺口,老和尚卻怪罪朱元璋的不盡辭責,把他狠狠訓斥了一頓。朱元璋心想,不是聽說你們佛爺是管廟宇的嗎 ? 這個木頭東西卻連一隻老鼠都管不住,害得我受責罵,真是沒用。於是他設法找到了一支筆,在佛像的背上寫了 “發配三千里” ,把佛像 “充了軍” 。這在當時,迷信統治著人們的時代,此事倒也算得上不小的反抗了。事發後,朱元璋自然少不了捱罵,但由於他是不花錢的雜役,也就不了了之。

      寺廟是靠收租過日子的。淮北的特大災害,也斷了皇覺寺的活路,眼看著存糧一天天的減少,高彬等法師只好作出讓和尚們出門去雲遊覓食的決定。朱元璋當了 50 天行童後,便與師父、 師兄一起先後離開皇覺寺。他一不會念經,二不會做佛事,卻也只好硬著頭皮上路。好在他雖然不通佛道,倒也看慣了別人如何敲木魚,如何口中唸唸有詞。

      於是他也就裝模作樣,走東闖西,壯著膽子,走向西方去了。

      朱元璋由鳳陽南下,先到合肥,再西入固始、 信陽,又往北進入汝州、 陳州等地,最後回到皇覺寺。這一圈,歷時四年(公元 1344 年—1348 年) ,穿城越村,雖說是飢寒交迫,吃盡苦頭,卻也經了風雨,見了世面,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特別是這些地區人民高昂的反元活動,給了朱元璋極大的鼓舞。他開始明白只有鬥爭才能改變現狀。這次遊歷,對於朱元璋以後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從士兵到大明開國皇帝

      朱元璋當遊方僧在淮西地區到處行乞的期間,正是江淮人民為反抗元朝統治,在宗教外衣的掩護下進行廣泛地組織發動的高潮階段。

      河南與淮西地帶,在當時,是南、 北兩大派白蓮教的活動中心地域。

      北派白蓮教,當時是以祖籍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人韓山童為首。南派首領則是彭瑩玉,他因袁州起義失敗,便逃到淮西地區潛伏,秘密宣傳 “彌勒降生,當為世主” 的思想,在他的發展組織下,教徒遍及江淮,積極作著起義準備。朱元璋遊方期間,正是南派白蓮教進行緊張的宣傳和發動民眾的時候,朱元璋暗暗地接受了白蓮教的教義,寄希望於已經降生的彌勒,以解救受苦受難的淮西民眾和自己。於是,回到皇覺寺後,他改變了頑皮的舊習,開始思考將來,並開始認真學習文化,廣泛交友,為將來能幹一番大事業而積極創造起條件來。

      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 年)五月,黃河在白茅口決口,元王朝的稅收遭到很大損失。

      朝廷決定強徵 17 萬名民夫,要開河 280裡,把黃河勒回舊道。韓山童認為時機已到,便到處散佈童謠,說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 並且暗地裡雕鑿了一個獨眼石人,偷偷地埋在黃陵崗旁估計著先要開挖的地方。

      後來人們果然挖出了一個獨眼石人,一時人們確信彌勒降生,出頭翻身的日子已來到了,人人口中唸佛,情緒十分激昂。

      根據形勢的發展,韓山童聚集了3000 人,在白鹿莊殺白馬、 烏牛祭告天地。宣稱自己是宋徽宗第八代孫,劉福通也宣佈是宋將劉光世的後代,是輔佐舊主韓山童的,在一片歡呼聲中,韓山童被推為明王。他們定下起兵日子,決定以頭包紅巾為記號,歃血立誓。不料訊息走漏,元軍包圍了白鹿莊, 韓山童遭擒被殺。劉福通則力戰而逃,重整隊伍,並出敵不意,立即舉行起義,先後攻佔了穎州、 羅山、 上蔡、 正陽、 霍山等地。黃陵崗工地河夫們得了訊號,也吶喊而起,殺了監工河官, 包上紅頭巾,與劉福通主力會合,組成了五六萬人的大部隊。

      由於農民起義每個人頭包紅巾,所以被稱為 “紅巾軍” ,以區別於頭包青巾的元軍。

      紅巾軍所到之處,嚴守教規,不殺平民,不姦淫,不搶劫,開倉發糧救窮人,深得民眾的擁護。有關起義軍的訊息,不斷地傳到皇覺寺,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特別是紅巾軍檄文中 “貧極江南,富誇塞北” 這句話,更是深深打動了朱元璋的心,他結合個人的際遇,想到了自己一家人長年辛勤勞作,卻只能吃草根樹皮,原來是大漠那邊的貴族把全國的財富都掠去了,要活命,就得改變當今這個世道,把吃人的朝廷推倒。這樣,朱元璋暗下了決心,要參加起義的隊伍,達到改變現狀的目的。就在這時,郭子興佔領了濠州城。

      在城外皇覺寺裡的朱元璋,本準備去投奔濠州城,但聽說城內五個元帥誰也不服誰,便又躊躇不決了。這時,他接到一封從濠州城裡捎來的信。

      這封決定了朱元璋前程的信,是他的少年好友寫來的,那位好友,就是在死後被朱元璋追封為東甌王的湯和。當朱元璋遠遊外地時,湯和也逃荒他鄉。在得訊郭子興定遠起事之時,湯和即帶領十幾位壯漢前來投奔,並立功被提升為千戶。他首先想到了仍在皇覺寺受苦的故友朱元璋,便寫了封信動員朱元璋入伍。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 年)閏三月初一日夜,朱元璋身著僧衣,來到了被元軍包圍的濠州城下。黎明,城門洞開,朱元璋急著就要進門。但守門的兵士見到他是一個衣衫破爛的和尚,便起了疑念,將他捆起來,送交郭子興帳前請令斬首。但朱元璋此時十分鎮定自若,問一句,答一句,不喊冤不叫屈,而是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投軍之意。郭子興見他沒有奸細的慌張和畏懼,而且雖長得醜了一點,卻是一身正氣,身高體壯,確像一條好漢,心底裡暗生喜歡他了,再仔細盤問,原來朱元璋是本地孤莊村人,又是千戶湯和寫信叫他來的,便高興地收為步卒。

      朱元璋入伍後,可以說是如魚得水,精神振奮,操練刻苦認真,又加上他頗有心計,有體格,僅僅十幾天工夫,就成了小隊內武藝拔頂的人物。幾次出城巡哨,有機謀,又果斷,行動沉著,隨機應變,次次立功圓滿而歸,不僅小兵們個個喜歡與他一起執行任務,就是隊長也常常與他商議。也許是朱元璋的緣份好,運氣佳。有一天郭子興親自巡查,因為朱元璋個頭高大,站在排頭,很是醒目,郭子興一眼認出他是那位被捆來投軍的和尚,便順口問隊長他來隊後的表現。隊長自然是滿口稱讚,說他是 “千中選一” 的人材。

      一句話令郭子興大喜,當即宣佈朱元璋為親兵九夫長,調回帥府,在自己身邊當差去了。

      乖巧能幹的朱元璋調到了郭子興身邊服務後, 做事小心謹慎,作風果敢利落,完成任務又快又好,打起仗來能身先士卒,且不貪功不貪財。加上他平時沒有多話,說出的話字字都有分量,深得上司和同伴的信賴。朱元璋又認識一些字,上司的命令、 公告以至士卒們的家信,夥伴們常找他講解。由於朱元璋勇敢、 能幹、 有見識、 有義氣,為人大方人緣又好,因此得到了大夥兒的尊重,甚至郭子興元帥也將他作為心腹體己。

      早幾年,郭子興的老友馬公病死,將其女兒託付了他,郭子興視孤女為親生骨肉,交二夫人張氏扶養成人。郭子興常在飯後茶餘誇獎朱元璋這也好,那也好。張氏認為郭子興心粗,脾氣又不好,與其他四個元帥合不來,急需一位像朱元璋這樣能幹的人當助手,兩人一商量,決定將養女嫁給朱元璋,招為上門女婿,對此朱元璋自是滿口應承,擇日便成婚。為婚禮上顯示身份,郭子興找人給重八起官名,取名元璋,字國瑞,此後他便更受尊敬,也更有利於施展才能,官階逐漸上升了。

      在紅巾軍中幾個月的生活實踐,使朱元璋懂得了要使自己地位牢靠,非要建立自己的隊伍不可。於是他趁元軍撤圍的良機,回到家鄉鍾離,打出紅巾軍招兵的大旗。窮鄉親們看見自己的重八招兵,紛紛前來報名,不到 10 天,就招到了 700 多人。其中就有小時的夥伴、 以後的大明開國元勳徐達、 周德興、 顧時、 王志、 李新等在《明史》有傳的人物近 40 人。朱元璋就以這支貼己的力量為基幹發展自己,直至登上皇帝寶座。

      朱元璋帶著這 700多人回來,郭子興大喜,於至正十三年(公元 1353 年)六月,升朱元璋為鎮撫,一躍成為帶兵的軍官了。一年後,又被升為總管。而且朱元璋看透了已經稱王的彭大、 趙均用成不了大氣候,便提出自己單獨外出發展勢力的想法,得到了支援後,便帶貼身夥伴徐達、 費聚等 24 人,南進定遠,占城掠地,擴大隊伍。

      一天朱元璋得到訊息,說張家堡驢牌寨有 3000 人的隊伍孤立無援,處境困難。他便親自前往聯合,但其主帥卻事後反悔,不肯帶兵前來投奔。朱元璋便騙來主帥,假傳命令,然後加以感化,把 3000人變成了自己的隊伍,不久,他又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得到了從濠州撤圍下來的元朝 “民兵” 20000 人,朱元璋高興的寫道: “赤旗蔽野人盈崗。 ”

      朱元璋羽毛日漸豐滿,思考問題的眼光也更遠了,首先,他想到了事業要成功,必須要有知識、 有文化的人才。他任命前來投奔的定遠儒生馮國用、 馮國勝兄弟為幕府參謀,國用深沉,有計謀;國勝驍勇,多智略。朱元璋虛心的向他們請教,馮國用提出了奪取有 “龍蟠虎踞” 美稱的集慶路(今江蘇南京) ,佔據有利的地形,以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為首要任務,而後拓展地盤,而且要取得民眾的支援才能建功立業的建議。這一建議,對於朱元璋的反元建國的成功起到先導作用。接著,在南攻滁州途中,定遠地方有名的文人李善長來軍門求見,朱元璋高興地馬上接見。朱元璋認為現在反元起義遍地都是,看來要有長期的戰爭。李善長胸有成竹的說: “您要事業成功,必須學習漢高祖劉邦。 ” 他認為劉邦也出身平民,但為人氣量大,眼光遠,善用人,不亂殺人,深得軍民愛戴,所以只用了五年便平定天下。朱元璋從此暗下決心要學習這位沛縣老鄉,便將李善長留作幕府掌書記。朱元璋心中不但有了建立根據地的思想,而且有了效仿的榜樣,為今後的鬥爭鋪開了道路。

      在李善長和馮氏兄弟的輔佐下,朱元璋順利地攻下滁州城。這時,他的親侄子朱文正和二姐夫李貞攜帶他的兒子李文忠聞訊前來投奔,並轉告他的二哥已去世的訊息。

      一家所剩的幾口人總算團聚了。

      朱元璋攻克和州至正十五年(公元 1355 年)正月,郭子興接到捷報,立即指派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成了一地的最高長官。朱元璋明白自己有了名義上的地位,但由於年齡輕,資歷淺,所以又花費了不少心機,整頓軍紀,處處嚴格以身作則,在和州逐漸建立並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不久,郭子興病死,軍隊由其子郭天敘,妻弟張天、 朱元璋三人同管。

      和州都元帥府內的三名元帥,在名義上,郭天敘為主帥,張天、 朱元璋是副職,應該由郭天敘當家作主。可是,郭天敘年紀輕,又沒有軍事經驗,起不了實際作用, 張天、 又無計謀,只是一介武夫,而朱元璋本身有勇有謀有決斷,又有一批勇猛得力的幼時貼心夥伴,如徐達、 湯和、 邵榮等戰將,加上收了一批年輕善戰的義子,如外甥李文忠,侄子朱文正、 同鄉沐英外,還有朱文剛、 何文輝、 徐司馬等 20 幾個乾兒子的全力支援;更重要的有自己招來的一支強大的親軍和李善長、 馮國用等出謀劃策之士, 使自己如虎添翼。所以,和州紅巾軍的實際主帥是朱元璋。和州在他的經營下,日益興盛起來。

      至正十年四月,鄧愈、 常遇春先後帶著自己的軍隊來投。二人勇猛無比,威震一方。

      他們的到來令朱元璋十分高興,立即委任鄧為管軍總管,常遇春為前鋒。不久,巢湖水軍廖永安、 俞通海又率船來投。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得以乘風渡江, 攻克太平路,為防止軍隊搶物,他事先就命李善長起草了禁約,四處張貼,見一兵犯禁立即斬首,因此城內很快平靜下來。朱元璋又對全軍將士論功行賞,軍隊上下也是十分歡喜。隨著軍中威望的提高,朱元璋在太平路建立元帥府,自己當起了元帥。

      後來,郭天敘與張天二帥戰死,郭子興的舊部完全由朱元璋統管。至此,他成了名實相符的都元帥,小明王麾下的一方面軍的主將。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 年)三月,朱元璋親自領兵進攻集慶路,在城外,陳兆先後敗降,得兵36000 人,再攻城,守將福壽戰死,水軍元帥康茂才和軍民 50 餘萬歸降。朱元璋入城後立即召開軍民大會,公開宣佈: “我是帶兵為你們解除元朝腐敗統治,帶走你們痛苦的,大家各安本業,不必害怕。有本事的人,歡迎他隨我建功立業,元朝種種不利百姓的陋習,統統廢除。我們決不允許欺壓百姓。 ” 老百姓的心安了,社會秩序建立了,人人欣喜,互相道賀。

      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並向小明王報告集慶路大捷。小明王得知後,升朱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他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鎮守應天。朱元璋為了在應天站穩腳跟,首先在應天城內建立了自己的 “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 ”

      紅巾軍主力在中原的浴血奮戰,吸引了元朝的軍力,使之無暇南顧。朱元璋趁機在應天立足並穩步向外進取,建設並鞏固自己的根據地。

      針對當時的軍事勢態,朱元璋擔心的就是近靠自己的張士誠、 徐壽輝兩支反元力量向今蘇南、 浙西拓展。當務之急,是東取鎮江、 南佔寧國,以防張、 徐,確保應天的安全。

      等應天安頓稍定,便派出徐達和鄧愈兩支大軍,分別向鎮江和皖南進軍。

      隨著有利形勢的發展,胸懷大志的朱元璋,更加懂得了知識的重要性。他自己,在繁忙的軍政活動中,總是抽閒抓緊讀書學習,請李善長等人講解歷代政治的得失,成敗的教訓。隨著自身知識的增長,他也更加敬重有知識的人,每佔領一處地方,他都必訪尋當地名士為自己作秘書、 顧問、 參謀一類工作。至正十五年七月,胡大海打下徽州,經鄧愈推薦,朱元璋請來隱居的老儒朱升,恭敬地徵求應付時局的辦法。朱升提出了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的九字方略。朱元璋對此心領神會,稱善不已,對於建立和鞏固應天根據地,進而奪取全中國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軍隊進入浙江後,先取建德路,改名平州府;再得婺州路,置浙東行省,並在省府門外樹起兩面大黃旗,上書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公開打出了反元復宋的政治旗幟。由於朱元璋以 “打仗占城要靠用兵正確,安定民心要靠切實用仁” 通令全軍,所以軍隊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這樣,婺州周圍的郡縣都聞風歸附。

      婺州是近 200年來的理學中心,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朱元璋訪得當地 13 名著名學者,為他講解經書的歷史。其中最有名望的是宋濂,這樣,朱元璋開始接觸了儒學。

      至正十九年五月,小明王提升朱元璋為 “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 ” 八月,朱元璋的部隊攻浙東諸暨、 衢州、 處州等元軍重要據點,與應天為中心的地域聯成一片,形成了四鄰為:東面和北面是張士誠,西面是陳友諒,東南是方國珍,南面是陳友定的格局。雖說他們均為反元盟軍, 但各有各的打算,形若敵國。其中以張士誠為最富有,陳友諒力量為最大,方國珍、 陳友定則是胸無大志,不求進取。

      為鞏固應天,謀求進取,朱元璋訪知浙東有劉基、 葉琛、 章溢等名士,便請他們出來。

      劉基便向朱元璋提出瞭如何改變四面受敵的局面和進而奪取天下的 “十八策” ,為朱元璋定下了先西征、 再東討,然後南下、 北伐奪取全中國的戰略決策。當前,要麻痺住張士誠,全力攻擊陳友諒,陳滅張必孤,一舉可兩得;然後再北向中原,王業必成。朱元璋稱讚不已。隨後,完全按照這一方略行事。

      隨著應天根據地的鞏固,朱元璋這位出身貧苦,在反元隊伍裡行伍起家,和他建立的應天政權,也就逐漸加快了向封建化的轉變。如果說,從李善長、 陶安、 李彐的參加為朱元璋及其政權變質的開始,那麼,到了劉基、 葉琛、 宋濂、 章溢等的加入,便進一步加深了質變的程序。這時儘管陳友諒、 張士誠等人早已稱王稱帝,但朱升 “緩稱王” 的教誨之聲仍在朱元璋的耳邊迴響,他按捺住自己,而未急於稱王。

      陳友諒在元末群雄中力量最強,疆土最廣,野心也最大,他原是徐壽輝的部將,後來殺徐壽輝自立,改國號為漢。至正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攻下太平路,朱元璋的守將花榮戰死,繼而又佔採石,應天近在咫尺。

      面對陳友諒的東下和應天城內的不安情緒,朱元璋與劉基在密室商議對策。劉基還是重申他先滅陳友諒的主張。朱元璋也認為投降或逃走是下策,唯一的出路是堅決抵抗。於是,二人設計了集中實力,後發制人,捕捉有利戰機,攻擊其薄弱環節,以打亂敵人的陣腳,挫其銳氣而勝之的策略。朱元璋部將康茂才是陳友諒的老朋友,便請康茂才施假降計,引誘陳友諒上鉤。

      康茂才府上的老門房以前曾伺候過陳友諒。康茂才就叫他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去見陳友諒,表示願意裡應外合,並建議陳友諒兵分三路直取應天,與自己在城西江東橋會合,以喊 “老康” 為暗號。陳友諒高興萬分,並問橋是石橋還是木橋 ? 答是木橋。陳又請老門房轉告康將軍,他將親自帶領一路軍隊至江東橋與他會合。

      老門房歸來,朱元璋在搞清陳友諒的佈置後,便在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頂設指揮部,確定以舉黃旗為伏兵出擊的訊號,除安排守城力量外,分兵兩路,以康茂才和徐達帶領重兵在江東門外設伏,並連夜將木橋改建為石橋;調胡大海率奇兵進襲廣信,搗陳友諒的背後。萬事俱備,就等陳友諒自投羅網了。

      求勝心切的陳友諒日夜兼程,自帶主力趕赴江東橋。到橋頭一看,不是木橋而是石橋,始覺受騙,大吃一驚,銳氣挫落一大半;連忙高喊 “老康” ,無人回答。正在膽戰心驚猶疑之時,忽見山上黃旗招展,頓時伏兵四起,陳友諒措手不及,主力很快被擊潰。還被生俘兩萬多人。因為退潮,陳友諒水軍艦隻擱淺,全部作了俘虜。朱元璋乘勝西下,收復太平、 安慶、 信州、 袁州。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

      陳友諒不服輸,決心報應天城下之仇。當年九月,遣將又把安慶攻下,力圖再次東下雪恥。朱元璋得訊後大怒,立即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西伐,親自統率大軍,一鼓作氣攻下安慶、 江州。陳友諒為人忌能護短,自從殺徐壽輝奪位後,原徐壽輝的將帥不服,因怕被殺害,紛紛投奔朱元璋;沒有投奔的,也心懷異志,出戰時不肯出力效死,所以不堪一擊。江西全境和東南角,很快便被朱元璋佔領。陳友諒自己逃往武昌。這樣一來,幾年來陳強朱弱的軍事形勢完全改觀,朱元璋已具備了與陳友諒決一雌雄的實力。

      至正二十三年六七月間朱元璋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了大規模水戰,雙方參戰人數總共達 80 萬之多,兩軍苦戰 36 天,最後以朱元璋得勝,陳友諒敗亡而告結束。

      輕敵的陳友諒,以幾十條大船用鐵鏈連在一起,迎戰朱元璋小船組成的活動船隊。

      而朱元璋恰好憑自己的船小,又能單船行動、 操作靈活、 進退自由的長處,不斷用火攻的辦法進攻,令陳友諒難於防備,拙於應付。

      陳友諒見朱元璋的小船組成的船隊在湖面上零零落落,散佈一片,便指揮著艦隊如老鷹捉小雞般地向小船群猛撲過去。朱元璋則不慌不忙的揮動旗子,指揮小船立即四散。這樣你來我散,你去我擾數十天,攪得陳友諒又氣又急,焦躁萬分而又無可奈何。

      後來,陳友諒改變戰法,變一口吞為慢慢吃,改驅趕為炮轟,朱元璋也改激將法為實戰法,即當自己佔上風時,及時組織火攻。因此,湖面上兩軍相搏苦戰,互有勝負,雙方死傷都很大,但陳友諒孤軍深入,接濟斷絕,最後幾乎彈盡糧絕。

      為此,陳友諒召開了軍事會議,在會上,右金吾將軍主張燒船登陸,直奔湖南再作打算:左金吾將軍則主張繼續打下去,認為死裡求生必勝,結果已喪失信心的陳友諒同意登陸逃走。左金吾怕被處死,散會後便帶領自己的隊伍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看到陸上已被封鎖,前途無望,隨後也趕來投降。七月二十一日,陳友諒帶領餘下的部隊在凌晨出發,向湖口方向開去,發現一片白船在前攔截,急掉頭後退,後面又是一片白船等著,在前後夾擊,四面受敵中,全軍潰敗,陳友諒也被飛箭射死。敗兵載陳的屍體和太子陳理乘黑夜靠岸登陸,連夜護送至武昌,從而結束了這場大決戰,朱元璋大勝。

      二月,朱元璋率大軍西征武昌,陳理投降,遂建立湖廣行中書省。到年底,陳友諒的漢國疆土,漢水以南,贛州以西,韶州以北,辰州以東廣大地區,盡為朱元璋佔領。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將攻擊的矛頭指向了張士城。

      朱元璋戰勝張士誠的戰略部署,基本上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的戰略目標是奪取張士誠江北淮河流域的地盤。這一步,自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 年)十月至二十六年四月,用了半年時間,便攻克了今蘇北和皖北的通州、 興化、 鹽城、 泰州、 淮安、 徐州、 宿州、 安豐等地。

      第二步的戰略目標是奪取張士誠在浙西的地盤,這一步,自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到十一月,用了三個月時間,便先後取得了佔領杭州、 湖州的勝利,從而實現了三面包圍平江的態勢。

      第三步是奪取平江城,實現消滅張士誠的最終戰略目標。

      圍困平江的戰役,自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吳元年九月,用了十個月的時間,以勝利結束。張士誠面對外無援兵、 內無糧草的狀況,組織數次突圍又均遭失敗,負氣鬥狠,決心與城同存亡。朱元璋在一次次勸降失敗之後,最後下令全面攻城。城破後,張士誠親自帶領親兵進行巷戰,最後見敗局已定,便一把火燒死全家大小,然後上吊自盡。門外部將見其府中火起,撞門而入,救下了張士誠。此時,朱元璋的軍隊也已趕到,便將張士誠活捉,由水路解往應天。在船上,張實行絕食,並且始終一言不發。到應天后,朱元璋問話也不答理,還痛罵李善長,被亂杖當堂打死,吳國徹底解體。

      朱元璋雄心勃勃,在滅了張士誠後, 馬上部署南征、 北伐的大計。當時他統治的地區,佔有漢水下游和長江下游這塊中國領土中最肥沃、 物產最豐富、 人口最稠密、 經濟最繁榮的地區。

      當時的南中國,軍事形勢是:浙東為方國珍的勢力;以四川為中心的地區為西系紅巾軍的夏國,由明玉珍之子明升佔領。其它均為殘元勢力:雲南有元宗室梁王鎮守,福建是陳友定,兩廣也是元朝的勢力。

      以慶元(今浙江寧波)為根據地,稱雄浙東達20 年之久的是方國珍。朱元璋在取得平江一役滅吳國之後,便順手牽羊,於吳元年九月派湯和、 朱亮祖帶領大軍直取慶元並台州、 溫州,方國珍敗入大海,又被廖永忠水師所敗,只好向朱元璋投降,浙東為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分析了形勢,決定再向福建和兩廣進軍。他兵分三路向福建進發。

      三路大軍很快就把延平包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 年)正月城破,陳友定與同僚訣別,服毒自殺,未死被俘,被解往應天。朱元璋坐堂責問何去何從,陳友定厲聲回答:

      “國破家亡,一死而已。有何可說 ?” 朱元璋便下令立斬陳友定及其家口。接著,朱元璋又用了 8 個月的工夫,福建全省就全部佔領為己有。

      對待兩廣,朱元璋也用老法,分三路進兵。洪武元年六月,靖江被攻下。七月,廣西被平定。至此,兩廣全歸入朱元璋的版圖。

      中國北部,仍為元朝統治區。但情況複雜,在中央,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並日趨激化;在地方,軍閥割據,火拼不絕,爭軍權,奪地盤,內戰不斷。宮廷內陰謀政變頻繁與軍事將領公開內戰形成配合,打得不可開交。朱元璋便乘機開展東征西討,擴大地盤,增強實力。在解決南方之後,就部署全力北伐了。

      1368年,朱元璋委任徐達為徵虜大將軍、 常遇春為副將軍,統領主力 25 萬大軍北上,渡淮河北取中原。

      出發前,朱元璋釋出告諭,向全軍重申軍紀,闡明北伐的意義,號召將士們在行軍打仗中要愛護百姓,不許燒殺淫掠,早日消除戰亂,平定中原。同時釋出文告,指出元氣數將終,提出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政治口號,號召民眾切勿逃避,共同推翻元朝統治;打出復興道統的封建主義政治旗幟,進一步表明朱元璋的政治立場的徹底轉變,轉變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

      這一文告,發生了巨大的作用。北伐軍所到之處,大部分州縣開城投降,不戰而克。

      首先取得山東的勝利,接著由山東取河南,開封不戰而降,進而全省平定。馮勝部奇襲潼關得勝,堵住了關中元軍增援大都的門路,完成了東、 南、 西包圍大都的戰略佈署。

      元順帝知道援軍來路已被割斷,孤城難守,害怕被俘後落得北宋徽、 欽二帝的命運,便乘明軍尚未形成包圍的良機,於當月二十八日半夜,領著后妃和太子逃出大都,直奔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而去。八月初二日,徐達統軍進入大都,元朝統治達 97 年的歷史結束了。朱元璋下令將大都改為北平府。

      徐達根據朱元璋先剪枝葉,再刨樹根, 後平全國的戰略決策,馬不停蹄地移兵進取山西、 陝西。從洪武元年八月到第二年八月,用了一年時間,便取得了西北的勝利。

      元朝雖被推倒,但元順帝在上都仍保持完整的政府機構和元軍的主力。因此,從徐達舉行西征後,元軍又乘北平空虛,曾先後兩度偷襲。常遇春、 李文忠率步騎九萬直搗上都,元順帝北入沙漠,北平轉危為安。從此元順帝打消了重回大都的念頭,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死去。

      1368 年,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歷經十六年戎馬生涯之後, 41歲的朱元璋當上了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擺在他面前的大明天下,是經過長時間戰爭破壞、 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為了鞏固統治,長治久安,朱元璋竭盡了全力,施展著自己的才能。

      首先,他以強有力的手段加強法制,重建起封建的社會秩序。

      早在建國前一年,朱元璋就令李善長制定明朝法律《大明律》,要求條文比《唐律》簡要,處罰則嚴於《宋律》。至公元1367 年正式頒佈。全書 460 卷,分吏、 戶、 禮、 兵、 刑、 工六律,在處罰的嚴酷上大大超過《唐律》。

      為了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對於統治階級其領導集團內部的違法亂紀行為也決不手軟。他曾三次編出《大浩》,彙集了一萬多件案例,作為懲治貪官汙吏的範例。

      朱元璋在各種場合,都強調 “法不行,無以懲治” 的道理,在守法上,他還可以稱得上身體力行。建國後,朱元璋僅有的親侄兒朱文正因散佈不滿情緒,在外違法亂紀,他還是朱的義子,也不留情,被廢了官職。引導他投奔紅巾軍的同村好友湯和,有一位姑父,自以為有開國功臣湯和為靠山,隱瞞土地,不向政府納稅,朱元璋查獲後堅決處死。他對違法亂紀行為的處治,一掃元末官官相護、 腐敗的政風,對推動明初法制的貫徹,起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改革政治體制,加強中央集權。

      他撤消了中書省機構,廢止丞相一職,結束了中國延續 2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親自執政。他提高六部的地位,直接對皇帝負責,各自獨立處理本職政務。另設五品內閣大學士為皇帝處理公文。在六部之外,另設都察院,進而健全了君主專制的監察制度,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公元1382 年,朱元璋專門建立特務機構錦衣衛,作為自己的軍事侍從,下設鎮撫司、 監獄和法庭,受皇帝指令從事偵察、 緝捕、 審訊等活動。

      第三,採取堅決而嚴酷的措施,壓制富豪,懲辦貪汙。

      經常標榜自己出身貧民的朱元璋,親身體會到人民抗爭是由於官府和地主豪強殘酷壓迫和剝削所促成。因此,他在堅決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也多次召集富豪訓話,警告他們不要為富不仁,不準胡作非為,同時又要他們支援新朝,充當各地的良長,為新朝服務。蘇州鉅富沈萬三,朱元璋就令他出資修建南京城的南半部。公元 1393 年,因藍玉案的牽連,沈萬三又遭沒收家產,被充軍雲南。

      朱元璋十分痛恨貪官汙吏。有一次他外出視察,查出一個縣官的貪贓劣跡, 處死後,剝下人皮,體內塞進稻草,把它掛在公堂之上,給下一任縣令作鏡子,令人觸目驚心,不敢再胡作非為。他還專門下令,老百姓可直接投訴各地貪官,凡貪汙在 60 兩銀子以上的官員,不論是誰,一律處死剝皮。這一酷刑,的確收到了一時的實效,但仍未能完全解決問題,對此朱元璋也大惑不解。其實, 貪贓枉法的現象,是地主階級和封建社會制度本身的結果,是嚴酷刑罰所不能盡除的。

      第四,繼續征戰,削平割據的殘餘實力,實現國家的統一。

      新朝雖已建立,但事實上遠未實現全國的統一。在北方,元朝殘餘勢力還很強大,在南方,四川明玉珍的夏政權仍然存在,雲南為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和大理土著段氏控制並忠於元朝。朱元璋沒有滿足於登上皇帝寶座,仍繼續指揮全軍,完成國家的統一大業。

      公元 1372年,朱元璋派大將湯和率軍包抄,實行武力迫降,夏亡, 四川歸於大明。

      公元 1381 年,明朝軍隊進攻雲南勢如破竹,梁王自殺,雲南平定。朱元璋設布政使司進行統治。

      北元勢力強大,朱元璋先後派兵與元軍征戰二十年,收復遼東、 漠南、 甘肅及哈密地區,減輕了元軍對中原的威脅。

      人們常說,朱元璋治國的作風是寬、 猛結合。這裡所指的,是說朱元璋在政治上採取的是以 “猛” 治國,也就是上面所指的四個方面,而在經濟上,他採取的是 “寬” 的策略。

      這些,是與他的出身和經歷分不開的。

      貧寒的出身和戰亂的經歷,使朱元璋認識到新朝的長治久安,必須以經濟繁榮、 民眾富足為前提,他深知長期戰亂之後,不能涸澤而漁的道理,所以決定實行安養生息的方針。

      在朱元璋大力推行 “安養生息” 的國策之下,經過近30 年的努力,出現了人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

      ○剷除異己維護帝系圖萬世

      大凡帝王多疑心。他們總要為防止有人奪位謀權而倍加警惕,甚至擴大打擊面也在所不惜。作為一代明君的朱元璋,也未能逃出這一歷史的怪圈。

      朱元璋在 16 年中由紅巾軍一名小卒而登上皇帝的寶座,沒有善於團結周圍人群並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援,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隨著隊伍的強大、 事業的發展,隊伍內的權力之爭也就日漸展開。本來很能團結人,並以機智、 穩重著稱的朱元璋,也日漸變得自以為是,獨斷專行,進而對部屬產生疑忌,造成下屬不滿,禍根蔓延。

      朱元璋登上了皇位,對一切問題的思考、 認識和判斷, 都離不開自身皇權的鞏固。

      邵榮、 謝再興的教訓,更使得朱元璋不敢委任非嫡系成員為地方鎮守官,而決定採取分封諸王的制度。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 ,封第 2 至第 10 子為親王。命二子秦王朱?

      就鎮西安,三子晉王朱楓就鎮太原,四子燕王朱棣就鎮北平。26 子中除九子、 二十六子夭折外,其餘均分封至全國各軍事戰略要地,力圖用血親控制全國。其中以秦、 晉、 燕三王力量最強。朱元璋滿以為把軍權託付給兒子,就可以放心了,卻萬萬沒有想到正是由於兒子們權力過大,造成了自相殘殺。他死後不久,自己親定的繼承者建立政權就為燕王傾覆。

      朱元璋在反元戰爭中,先後形成了支援自己事業的兩支得力的勢力。分別是以李善長為中心人物的淮人官僚集團,以劉基為領袖的浙東集團。朱元璋處於二者之上,以導演兼仲裁的角色,坐收集權之利。

      在朱元璋出巡期間,洪武元年八月,他委託李善長和劉基協助太子朱標處理朝政。

      劉基認為,只有嚴肅紀綱,才能保證國家安寧。因此一旦發現違法亂紀的,一律報告太子處之以法。這期間發現了李善長的親信僚屬李彬的犯法事件,劉基不聽李善長的求情,在報告太子後將李彬處死。本來就是淮西集團眼中釘的浙東勢力,從此更成了剷除的物件。

      朱元璋從開封回到南京後,李善長等人廣進讒言,詆譭劉基。劉基也就順水推舟,以老、 疾為由告老引退。胡惟庸主持中書省後,仍尋找由頭攻擊劉基。最後以劉基為在“地有王氣” 的談洋地方建墓與平民爭地的事,說動朱元璋下令剝奪了劉基的歲祿。劉基趕回南京向朱元璋謝罪,眼見胡惟庸橫行,很快便憂憤成疾。胡惟庸偽裝關懷,差人送藥,劉基服後病情加重,回老家後一月便死去。

      明初統治階級最高層的內部鬥爭,集中表現在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上。朱元璋與李善長之間的矛盾,朱元璋採取軟處理的辦法,於洪武四年(公元 1371 年)讓他回老家作罷。結束君權與相權的鬥爭,則是朱元璋對胡惟庸事件的處理。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侄兒李佑的岳父,由於李善長的提攜,由帥府奏差起家,一步步升到中書省丞相,隨著地位的提高,他便本性暴露, 直到竊權亂政,為所欲為,甚至企圖內外勾結,顛覆朱元璋的政權。洪武十三年,陰謀被揭發,朱元璋當機立斷,不僅處死了幾個主謀,而且宣佈撤消中書省和丞相,下令永遠不準復設,將行政權力全收歸皇帝。

      胡惟庸被殺後,他的亂黨、 亂政、 叛國的罪行不斷被揭發,有關係的官員也一一被揭出,朱元璋趁機大開殺戒,送了一批開國元勳上斷頭臺。

      如果說胡惟庸事件,是君權戰勝相權的鬥爭,那麼藍玉案件,則是君權與將權的鬥爭。藍玉,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作戰勇敢, 屢建奇功,被朱元璋封為涼國公。

      但他慢慢驕橫起來,甚至連朱元璋的命令也有所不聽。他屢受朱元璋斥責後心生異志,串連景川侯曹震等人,企圖在朱元璋去光農壇舉行 “籍田” 儀式時舉事。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偵破並告發,朱元璋立即拘捕藍玉下獄,進行跟蹤清查,先後斬決吏部尚書詹徽、 戶部侍郎傅友文、 開國公常升、 景川侯曹震等,並著《逆臣親》詔告天下,株連滅族達15000 餘人。連同胡惟庸一案中所誅殺滅族的 30000 餘人在內,二案共殺戮 45000 多人。再加上二案之外先後被殺的功臣,十三年用鞭子打死的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十七年以犯禁罪處死的臨川侯胡美,二十五年以暖昧罪處死的江夏侯周德興,甚至連屢建戰功的親侄兒朱文正也因 “親近儒生,胸懷怨望” 而被鞭死,至洪武末年,基本上殺光了開國元勳。至此,朱元璋也就放心了,自以為大權不會旁落,他的決策可以貫徹始終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 1398 年)閏五月初十日, “素少疾病” 的朱元璋, “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 ” 在會議上突然發病,含笑死去。終年 70 歲。6日後葬入孝陵。

      縱觀朱元璋 70年(公元 1328 年—1398 年)歷史活動的內容及其實質,對朱元璋其人其事,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首先,朱元璋在中國長達2000 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是唯一的一位出身於真正平民百姓的皇帝。只有他是歷經貧困,吃盡人間的苦,甚至出家為僧求得活命的皇帝。

      第二,朱元璋之所以會由紅巾軍的一員反封建鬥爭的小卒,最後登上皇帝寶座,成為統治全國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這一事實說明,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不可能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務,只會最終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

      第三,朱元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與政治才能並非天生的,而是在長期浴血戰鬥中鍛煉出來的,是時勢造就的英雄人物。如果沒有在反元戰爭與群雄角逐中鬥智鬥勇的磨練,朱元璋就不會有縱橫捭闔的技藝、 洞察全域性的眼光、 決戰決勝的本領、 治理國政的才能。

      朱元璋也有他的陰暗面。他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為了確保朱家的天下世代不變,對敢於反抗的人民進行無情的鎮壓,對於知識分子則採取嚴格的思想控制,如推行文字獄等、 實行集權政治、 特別是猜疑和殺戮大批開國功臣並株連無辜、 獨裁思想惡性發展等方面也超過了前代君王。

      朱元璋的一生是奮鬥不息的一生。從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到大明王朝的開創者,到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著名皇帝,真可以說是 “憂危積心” 辛勞畢生。

  • 6 # 婁南散客

    在我看來,朱元璋確實是天縱奇才,從未接受過教育,卻對時局有著敏銳的洞見。他出身不高,甚至淪為乞丐,但一朝得志,便開始刻苦學習。哪怕成為天下至尊,還是兢兢業業,生活簡樸。他無論窮困還是富貴都不追求個人享受,反而愛惜百姓,重視民生,殘酷整治貪官汙吏。同時,他也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人,廢丞相加強集權,唯我獨尊。

    掃平諸侯,以南伐北

    在元末亂世的各路諸侯中,朱元璋爭霸天下的條件並不算好。而朱元璋以南京為根本基業,但南京四周強敵環視,湖北的陳友諒、江浙的張士誠的實力遠在他之上,又沒有關中那樣的地利之險,隨時都有滅頂之災。相比之下,同樣草根出身的漢高祖,佔據了天府之國的四川,然後坐擁餚函之險,最終才能奪取天下。與他同樣態勢的南唐政權也只是掙扎求存,直至亡國。但朱元璋不一樣,他積累實力,先後滅亡這兩大諸侯,打服南方,之後北伐中原,完成了前所未有的以南伐北的大一統事業!  

    事必躬親,從不懈怠

    當上皇帝以後,朱元璋沒有開始享受,反而開始變態般的勤政。尤其是廢除丞相之後,大事小情,全都要靠他一個人裁決,大到對外用兵,征討北元,小到民間糾紛,耕牛丟失……堂堂皇帝陛下,全都要過問。很多人好奇,皇帝陛下一天要處理多少事情,太子朱標曾經統計過,他連著計算了八天,結果就跪了!在八天裡,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老朱可不是臨時抱佛腳,突擊處理,而是登基以來,一直如此,從未懈怠過!

    重視百姓,大興殺戮

    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最為讓人詬病的地方無外乎律法嚴苛和大興殺戮了。自從兩宋以來,普遍形成了士農工商的四民觀念,而朱元璋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兵和僧,成為六民。在許多帝王看來,“民”是豪強士紳,不與民爭利,就是保護士紳的利益,至於普通百姓,卻可以隨便壓榨魚肉。而朱元璋則截然相反,他出身底層,深知底層農民之苦,並且他認為農業是國家之本,在他的眼裡,他要照顧的“民”只是那些老實耕田,勤懇本分的莊稼人。所謂的“士”也就是官員,文人,在他心中如果不能為農民造福,那就是動搖國本,是無益的害蟲。從實際來說,雖然朱元璋對文人比較狠,但他也清楚,治國離不開官員,因此他還是鼓勵百姓讀書,並給予獎勵。凡是考中秀才,可以給家裡兩丁免役,家庭困難的,可以申請免糧,見官不用拜,遇到了案子,沒有剝奪功名之前,不能用刑拷問。而且官府還給兩名僕人照顧生活。這樣的待遇其實已經夠一個讀書人舒舒服服過日子,安心讀書,繼續考功名了。所以官員一旦貪汙,那就是他所無法容忍的,必須要要大罰特罰。至於商人富戶,在他眼裡不過是牛馬牲畜,能用則用,不能用就殺了吃肉。  

    雖然如此,他在兒孫面前卻是一個好長輩,好祖父,希望自己多勞多苦,為兒孫留下太平江山,為此不惜殺戮功臣,青史留下惡名。

  • 7 # 無人無尤

    可以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成就了朱元璋,他不是大家族封建勢力所代表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陳友諒,而是誕生的新的生產力制度文化的力量,改革的選擇更多釀造了他的成功,成立明朝後,分封制,郡縣制並存導致了後來的靖難之役,害怕皇權被官權體系吞併,而廢除的宰相制,隨既出現的司禮,土司來監督官員系統,自己統領朝綱,忙不過來,找幾個秘書發展成後來的內閣,但是最終還是使皇權納入官權體制中,弊端還有,沒有了宰相的保障,出現的問題沒有替罪羊,當然也是時代的發展,皇權納入官權體制,而官權體制圍繞著民權體制誕生,也就慢慢的由皇權為主官權為輔的時代,發展到今天的民權為主,官權為輔的時代,總之,作為皇帝,在王朝化的,維護皇權統治的時代確實做出了突出貢獻。

  • 8 # 青雲妍蕭

    朱元璋,明太祖,洪武皇帝,出生於元朝安徽鳳陽,家裡貧窮破財,飯都吃不上,兄弟還特別多,也餓死了很多,排行老八,所以父親取名"朱重八"。

    因為家裡貧窮,朱重八就給村裡地主放牛。他年少時就在同伴中表現出領導才能。1943年,老家濠州發生旱災和瘟疫,朱重八父母相繼餓死病死,家裡只剩下朱重八和他二哥,安葬父母后,朱重八去了皇覺寺當和尚,不久鬧饑荒,朱重八就離開皇覺寺四處遊蕩化緣乞討為生。四處流浪,走遍了淮西各地,三年的遊蕩讓朱重八積累了經驗,也讓他看透了社會的殘酷,讓他內心殺伐果斷。

    不久投奔了由郭子興領導的抗元起義軍,受到郭子興賞識並賜名‘朱元璋’。因為朱元璋作戰勇敢,率先衝鋒,對待將士賞罰分明,愛戴百姓,治軍頭頭是道,很快在起義軍裡樹立了威信,郭子興也將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不過起義軍中派別分明,郭子興,孫德崖矛盾深,郭子興內部,其子郭天敘暗中打壓朱元璋,朱元璋明白,要想未來發展的更好,只有脫離起義軍,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才是硬道理。

    朱元璋不就久離開起義軍,在老家招收兵馬,他的將領有徐達,常遇春,湯和還有李善長。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相繼奪取兵權,成為起義軍首領,此時他一已擁兵十萬。但是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情況不容樂觀。以後朱元璋兩淮之戰打敗張士誠,統一江南之戰擊敗陳友諒,消滅方國珍。

    平定南方後,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年號洪武。制訂了北伐方針,任常徐達為徵虜將軍,副將常遇春,領兵25萬,北上驅逐元軍,元順帝落荒而逃,跑去了蒙古草原,蒙古在中原的98 年統治結束,丟失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在位期間,洪武之治,大戰結束,民間凋敝,百廢俱興,在朱元璋,李善長,劉伯溫治理下,人口僅過了幾年就翻了好幾十倍,糧食糧倉堆滿,穿銅錢繩子發爛,開創一代盛世。

  • 9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

    以上是朱元璋的遺詔內容的一部分,可以算是朱元璋對自己一生的一個簡單總結,尤其是其中“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八個字可以說非常生動形象的概括了朱元璋的一生。

    我認為,朱元璋和歷史上其他封建帝王相比,他是一位非常卓越的人物。

    『一』他是真正從貧民起家的皇帝。

    朱元璋從一個給地主家放牛的娃,到為了生存出家當了和尚,一直到其參加郭子興起義軍,他對人世間的冷暖殘酷認識的最清楚不過,他看到了官僚們的貪汙腐化,也看到了民間百姓的生存之苦,這些都對他日後的征戰中的勇猛表現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帶著對元朝統治者的憎恨,以及對普通百姓對穩定生活的嚮往,朱元璋從普通士兵開始,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發展,逐漸得到了士兵的擁護,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立力量,注重結交義士,廣攬賢能,衝殺在前,最終逐漸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元末二十年戰亂的局面,使人民能夠過上和平穩定的生活。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二』他是一位非常勤勞好學的皇帝。

    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這正是他的真實寫照。因為自小沒有接受過多少教育,他知曉知識文化的重要,所以在戰爭年代,以及建立大明王朝後,朱元璋都十分注重自身的學習工作,在戰爭中像將帥學,學習排兵佈陣、帶兵打仗,建國後,他專門請朝中大學士開展專職講授活動,設定主題,大臣們輪流講授,使其受益頗多。同時其非常重視教育工作,將教育工作納入衡量地方官吏政績的重要指標。對於國子學官要求更嚴,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能力。朱元璋自己也將閒暇時間大多數用於學習上來,其實實在在的政績也反映出朱元璋的實打實的能力。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三』他是一位對官吏管控嚴格的皇帝。

    朱元璋從小的時候就對貪官汙吏的腐敗有切身的感受,以及對元朝官僚體系的混亂昏庸的認知,使其在建立大明王朝後,對官吏上可以用嚴苛來形容。對貪汙六十兩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善於從身邊的高階幹部入手抓腐敗,利用嚴酷刑法來懲治貪官,另外允許百姓上訪,制定整肅貪官的法律《大誥》《醒貪簡要錄》,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在位期間一共發起6次大規模整肅運動,殺掉貪官汙吏15萬餘人,可見朱元璋對官吏腐敗整治有多麼用心。

    『四』他是大力鼓勵農業經濟發展的皇帝。

    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大力鼓勵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推廣棉花和桑棗果木的種植,在北方允許農民盡力開墾為己業,大大增加了自耕農的數量,到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3,874,746頃。大力清丈田畝,製成圖冊,相應減少賦稅。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規模地蠲免賦稅。之後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蠲免賦稅。

    當然,朱元璋其他方面也實施了很多開創性的改革,朱元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之一。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漏澤園)和免費公墓(養濟院)統統出現。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於郊外修築公房,並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當然,朱元璋在取得政績的同時,他也有很多的缺點,如以猛治國的方針,大量運用特務組織,造成大量的血案和冤案。他所規定的八股文制度,限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以及他採取愚昧政策,大肆宣揚荒誕神奇的神蹟。

  • 10 # 在等待中行走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安徽鳳陽人 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對待貪官汙吏,“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允許民間百姓上訪,午門外特設“鳴冤鼓”。不難看出朱元璋愛民如子,對貪官汙吏的痛恨。

    對待臣子,如胡惟庸案,藍玉案,牽連甚廣,許多無辜之人被貶被殺,每案多達四五萬人之多,大臣上朝必與妻子訣別,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導致大臣但求無過,不求有功。這不難看出了歷代皇帝對功臣的猜忌,但矯枉過正,導致其孫抵禦“靖難”幾乎無人可用。這與朱元璋小時侯造成性格自卑和狹隘不無關係。

    對待子女後代無不寵愛,坐到了一個慈父的責任,皇子封為親王后年俸萬石,是最高官員的近七倍,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種賞賜。為了讓後代們充分享受幸福,他規定皇族不必從事任何職業。

    對待天下,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史稱“洪武之治”。

    洪武皇帝朱元璋,不失為中華大地的一位明君,但濫殺功臣,和過重的刑法常遭人詬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給孩子樹立一個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