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爺在此
-
2 # 大森林裡的河馬
謝謝邀請,因為喜歡所以關注。總體講,金巖的版本還是不錯的,表演中規中矩,對作品時代背景做了適當修改。然而,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當你聽完郭德綱版本,你就發現差距了。第一,郭德綱的作品有人味,所以百姓喜歡。該作品裡,老郭活脫脫的刻畫出了小市民的形象,就彷彿站在你面前,彷彿就是你的街坊鄰居,這就吃功夫了。第二,老郭對傳統相聲把握得比較好,信手拈來。對作品結構處理的有節奏,有層次。節目一開始,就交代了去山西雜貨鋪老闆那裡支取了兩千塊錢。于謙老師墊了句,人家憑什麼給你錢?老郭回答:有生意來往。這就為後來的包袱埋下了伏筆,增強了效果,包袱翻開時又脆又響!第三,傳統相聲不好說,因為大家都聽過,你一開頭,人家就知道結尾。所以傳統相聲最考驗演員的功力。老郭為了吸引觀眾加入了大量零碎包袱,笑點密集,最後在觀眾笑的前仰後合時突然轉向,抖出最大的包袱,讓你猝不及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3 # 相當旺德福
(不知道沒什麼,審了一天也沒審過去。
忍不住刪了,重新貼了一把,希望沒問題。)
作為堅定的牆頭草派,不站邊的說說這兩段《揭瓦》。
這裡不說為人處世,只說活。
一上來都是好話,反轉的在後邊。
您可千萬別不耐煩,畢竟有褒有貶,才算公正。
以下是正題:
現在的《揭瓦》改動都比較大,根據張壽老的版本,後半段都給擇了。
現在基本上都是在高德明先生或者魏文亮先生的版本基礎上,拆洗而來。 這段傳統相聲和《託妻》一樣,沒擇的時候,使的人並不多。
為什麼沒人使? 就像少馬爺說的,“(這兩塊活)裡面沒一個好人”,所以負面情緒比較多。 就當時的社會形態,肯定不讓演。
既然“一個好人沒有”,那麼這段節目的重點,肯定是突出“壞人”的壞。 要有主人公的地痞無賴、欺軟怕硬的勁兒。
就這一點來說,郭老師的《揭瓦》體現的更好。 郭老師當時的氣質,非常適合表演這類的節目,顯得非常貼身。 而且節奏上,也使的比金巖更穩當。
在我的印象中,郭老師的《揭瓦》可以和他的《列寧在1918》相提並論,都是近二十年來為數不多的好相聲之一。
當然,金巖老師的也不是沒有優點。
只看過他在《笑禮相迎》中的一段《揭瓦》,不好一概而論,只能就著這一段兒說。
也許是因為舞臺原因,這段《揭瓦》顯得有點兒趕,勁兒有點過。 但是,金巖老師的《揭瓦》,結構更完整,前後能做到首尾呼應。 明顯是下了功夫,動了腦筋的。 所以也是一段相當不錯的節目。
但是,金巖老師的《揭瓦》,有個極大的硬傷。
把“悶三爺”換成了“王德成”, 這樣就沒辦法突出“悶三爺”的“惡”。
《揭瓦》這段相聲,是說做人吶,不能作惡。 你作惡了,自然有更惡的收拾你!
這叫惡人自有惡人磨。
悶三爺作為“男二”,是個比主人公更惡的人。 沒有這一點,金巖老師的《揭瓦》,樑子就變了。
郭老師的《揭瓦》改動的比較少,但是在對“悶家五虎”欺負主人公的時候,也不夠深。
把“悶家老大拿門栓頂腰眼兒”,這一番給擇了,也不明智。
這一番兒其實是整段相聲點題的地方。
高德明先生的《揭瓦》,就注意到了這個。
雖然在欺負主人公的時候著墨不多,但是下了功夫,所以更細緻,更入木三分。
悶家老大拿門栓頂著腰眼,還使著勁兒的攢…… 多狠吶!
這才體現了,什麼叫做“惡人自有惡人磨”。
以上……
-
4 # 嗯十分_b4y
找不到郭德綱揭瓦的一個版本了。中間有一段是知道主人公偷瓦之後主人公說一家三口偷瓦的時候很慘。晚上很冷。兒子很小。這段我很喜歡。就是沒找到了
回覆列表
老郭的揭瓦我聽過,而且是聽過的第一版揭瓦,以後聽的都是他的徒弟的,高老師的也聽過,鄭喜定的也聽過,金巖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