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暑殿鏟史官
-
2 # 筆下點史
曹操的愛才是出了名的,就算是在三國期間,也是一直求才若渴,那麼有著“建安七子”之稱的孔融,為什麼會被曹操視為眼中釘呢?
在三國時期,其實曹操的兒子曹丕跟建安七子關係無疑非常好,但是其中就有孔融這個異類。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相傳其剛正不阿,並且及其忠於漢室,所以不管是對於一開始威脅皇帝的董卓還是挾持皇帝的曹操,都沒有好感。
其實曹操一開始是很欣賞孔融的,因為孔融本身名氣在那裡,並且可以說對於效忠之人,很是衷心,就這一點,曹操就很喜歡孔融。
相傳董卓總攬朝政之時,想要廢掉漢少帝,但是孔融孤身一人與當時大權在握的董卓爭辯,正氣凜然的孔融保下了漢少帝。
曹操因為孔融的正氣,使得很看好孔融,但是孔融卻看不上曹操,對於一心向著漢室的孔融來說,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曹操進貢鄴城之後,將袁紹家的妻女全部俘獲,曹丕看上了袁熙的妻子,也就是甄氏,將其娶過門,孔融見此情景書信一封給曹操寫道:“爾等與武王伐紂,將妲己賞賜給周公有何區別?”
曹操知道了孔融的譏諷,但是不以為意,畢竟是惜才,但是後續的一系列事情就直接逼得曹操對其使用了手段。
如對待曹操,孔融越加的傲慢無禮,在曹操北上討伐烏桓之時,曹操想要禁酒,孔融傲慢跟曹操說,不需要禁酒,儼然將自己當成了曹操的上司。
累積了一肚子疑心的曹操,始終覺得孔融對自己會造成威脅,加上郗慮還在曹操耳邊吹風,於是曹操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將其處死,並且將其株連九族,不留後患。
其實孔融的性格導致了曹操是遲早會對其動手的,曹操本身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在外打仗,不允許內部不和,所以孔融被處死也是遲早的事情。
孔融假如圓滑一些就不會導致這種事情的發生,但是無奈,剛正不阿的孔融,對於曹操那是極盡看不慣,因為知道曹操肯定會竊取漢室帝位,這就導致曹操也看不慣他。
其實說白了就是孔融自己不懂得審時度勢,在明知不可為卻要強行雞蛋撞石頭,可以說孔融的死也將是必然的,因為曹操在那個時候,太強大了。
-
3 # 歷史迷猴神通
曹操唯才是舉,但曹操只善待自己可用的人。
而孔融的才華,不僅對曹操平定天下無用,而且還在傷害著曹操利益。於是,他們的結果可以想見……
二、孔融的就義建安十三年,在赤壁之戰以前,曹操在北方已經基本上一家獨大,朝廷裡都是他的人,漢朝皇帝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存在。
這一年八月,孔融迎來了自己的宣判,曹操把他推向了刑場。
《資治通鑑》裡對這一件事進行記載:
壬子,太中大夫孔融棄市。融恃其才望,數戲侮曹操,發辭偏宕,多致乖忤。操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內甚嫌之。
這裡的記載,把被殺的責任大部分歸於孔融對曹操的不敬,似乎曹操動手殺人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但《資治通鑑》裡,沒有談到太多太多孔融對曹操不敬的原因。
二、堅定地擁護漢朝的孔融《三國志》裡有袁紹、董卓、袁術等人的傳記,《後漢書》裡也有他們的傳記。但《三國志》裡並沒有給孔融專門立傳。
大篇幅稱讚孔融的言行和作為的文字,出現在《後漢書•孔融傳》裡。很明顯,在史家們看來,孔融是漢臣,董卓、袁術等幾位大哥是“亂臣”。
《後漢書》裡,記載孔融擔任北海相時期的一件事情:
時袁、曹方盛,而融無所協附。左丞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
可以看出,漢末大亂時期,很多人都在抱袁紹、曹操的大腿,但孔融不僅依然擁護漢朝,而且殺了勸他抱腿的北海左丞。
事件中同時看出,孔融不近人情的一面,左丞勸他本是好意,他卻殺了人家。
三、孔融不是針對曹操一個人事實上,孔融的立場並不是針對曹操一個人,孔融反對一切意圖篡漢的力量。
曹操之外,被孔融反對過的人還有:董卓、袁術、袁紹、袁譚、劉表等。
孔融擔任虎賁中郎將時,董卓廢立皇帝,儘管老賊殺人不眨眼,但孔融對董卓一點都不客氣。好董卓有涵養,他用溫柔的辦法治了孔融,《後漢書》裡記載:
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為賊衝,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為北海相。
孔融被董卓派到黃巾起義最激烈的地區任職,但事實上,滿肚子“子曰”的孔融,根本不是亂世的料,黃巾軍一度把他騷擾得很狼狽。
由於不支援袁氏,建安元年,孔融被袁紹之子袁譚趕出了北海。後來再次進入朝廷後,荊州劉表祭祀天地又激怒了孔融。在孔融看來,劉表祭天和之前的袁術登基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四、雞蛋碰石頭式的反曹和劉表們相比,曹操的能力更強,所以曹操也最有可能代漢,於是,孔融和曹操展開了持久戰。
雖然曹操是天下英雄,孔融依然並不感冒曹操。
曹操攻屠鄴城,曹丕娶了袁熙妻子甄氏,孔融給曹操寫信說,周武王伐紂時,周公娶了妲己。曹操沒聽過這件事,出於好奇的他請教孔融出處。孔融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漢末戰亂,糧食緊張,曹操下令禁酒,孔融站出來反對。孔融問曹操:夏商兩朝都因為婦人滅亡,今天為什麼不下令禁止人們婚姻?
為了維護皇權,孔融還上書皇帝,建議採用上古的做法,千里之內不封諸侯勢力。而這個論述的提出,很明顯是針對曹操。
曹操再也不能在乎孔融的威望了,於是,他授意和孔融有矛盾的郗慮製造出冤案。曹操說孔融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於是殺了他全家。
五、孔融的捨生取義曹操給孔融的罪名是:
1)“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意思是,孔融以前在北海想造反。
2)“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意思是,孔融和孫權使者罵過朝廷。
3)“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顏回復生"。”意思是,孔融和二百五禰衡關係好。
但實際上,在《後漢書》裡,卻對孔融有著這樣的評價:
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意思是,孔融很有氣節,有志於匡扶漢朝,但志向大於能力,最終沒有成功。
回覆列表
文/小女子這廂有禮了
漢末的政治動亂及名士群體的變化使漢末名士風氣發生改變,孔融、楊脩是漢末治經名士群體之中固守傳統派的核心。這一群體在漢末名士風氣演變的趨勢中依然保留自身特質,這必然與曹操的政治思想等產生衝突,這種衝突的直接結果就是——身死!
一、社會文化背景衝突社會文化背景是指所處的社會階層及家族文化思想,而仕宦經歷與文化層次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必然會造成不同的群體在政治思想、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甚至是衝突。
社會階層衝突社會階層的差異多數體現在不同的仕宦經歷所導致的社會地位的懸殊。
經學及儒家思想經過西漢的推動與成熟發展之後,延至東漢,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頗為牢固,是否精於儒學成為士人出仕的標準。與此同時,作為儒家思想載體的孔氏家族必然頗受政權與社會的認可。因此在東漢建立之初,孔氏家族的世襲封爵便成定製,與漢室政權關係頗密,在東漢的社會政治地位較高,屬於社會階層的上層。
與此相比,曹操家族在東漢的仕宦經歷並不顯著,其家族仕宦改變是在其祖父曹騰時期,“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而到其父曹嵩之時,便已官至太尉。但是曹騰的宦臣身份,卻使曹操家族的社會地位受到影響,加之漢末宦官專權,士人對於宦官的排斥、輕蔑的心理,使曹操家族即便其父曹嵩官至太尉,亦是被士人稱為“奸閹遺醜”,其在東漢的社會地位亦受之影響。
顯然,孔融所處的社會階層背景與曹操相比,差異頗大。“公卿世家”與“宦臣出身”的家族背景差異,在漢末公卿與宦官的鬥爭的政治環境中,必然使他們處於相對矛盾和衝突的地位,孔融與曹操之間必然存在這種矛盾。
文化背景的衝突曹操與孔融等治經名士分屬不同的兩個政治文化階層,孔融等傳統士人以治經為特徵,以儒家思想為其思想根源,其與曹操的文化差異必然導致思想上輕視曹操的頗多。曹操所接受文化教育與之相反,重權術及辭賦,不治經學是其特徵。
因此傳統治經名士必然與曹操的衝突不斷增加,尤其以孔融為最,必然導致曹操對他的仇視,最終導致衝突加劇,被曹操殺害。
二、政治思想的衝突關於曹操的政治思想,學術界有頗多研究。“魏武好法術,天下貴刑名”是曹操政治思想的主要體現。
治國之術的矛盾孔融的治國之術是主張以儒術治國,希望恢復兩漢傳統的治國方略,恢復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及其倡導的倫理行為,以經取士,以儒學之士參與政治,以儒術治國。
而曹操在時勢的影響下以法家統治政策進行治國,法術政策充斥其中。其政治思想必然與以治經為本的儒家思想的支持者孔融的治國思想存在著極大地分歧,甚至是的對立。
因此曹操與孔融等人的矛盾在政治思想方面治國之術的衝突——儒法之爭,便成為治國理念的差異,不可調和。
與曹操集權思想的衝突曹操的政治思想是法家思想,而與法家思想相伴隨的便是政治上的集權。
而孔融喜好引進後學之士,導致士人爭相登其家門,即所謂門庭若市。顯然,孔融仍然延續漢末名士對於選賢用人的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干預了政府對於選賢用人的權利。這與曹操希望獨掌選賢用人之權的集權思想必然衝突。
與此同時,孔融明顯帶有名士的優越性。所謂“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則明顯表明其有將門客盈門作為自身“無憂”的一個保證,並帶有一定的交遊結黨之嫌。
曹操對於“交遊結黨”的態度很明確,孔融“交遊結黨”行為必然與曹操集權思想產生衝突。甚至在曹操明確告誡之後仍然堅持不變,必然引起曹操的不滿。
對待漢室的態度衝突曹操雖然早已對漢室失望透頂,但起初還是支援漢室的,並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直到建安十一年奪去楊氏家族的漢室封爵之後,積極建立自身的政治勢力,大封功臣,應當是對於漢室態度轉變的正式開端。
因此,建安十一年當是曹操對待漢室態度的轉折點,由支援漢室到消弱漢室政治影響力。而孔融等傳統治經名士,依然堅持儒家正統思想,支援漢室的正統性,必然是曹操代漢的障礙,與曹操的政治利益衝突,必然會引起曹操的不滿。
孔融對曹操政權的政治影響變化及衝突在建安十二年到十三年,在曹操控制的許都政權中,孔融、楊脩、邴原、王朗、張範、荀悅等漢室政權的支援力量,及受他們影響的虞翻、王脩等士大夫群體頗眾,且幾乎均有治經的共通屬性,思想上存有儒家傳統倫理思想,支援漢室。曹操與其群體必然存有矛盾。
而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對於邴原的“乃亦傾士大夫心?”的疑慮,更是表明曹操對於這些名重之士的漢室支持者及門客盈門現象的再次出現的不滿。
而縱觀這些漢室的支持者幾乎是圍繞孔融、楊脩二人。因此作為這些治經之士的傳統政治勢力的核心人物,孔融、楊脩必然引起曹操的不滿。其中言論頗多、對於邴原等人頗具影響力的孔融無疑成為曹操代漢準備的首要阻礙,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誅殺。
結語:孔融在社會文化背景、政治思想以及支援漢室的政治勢力的變化等方面與曹操存在諸多衝突,這些衝突導致孔融與曹操的矛盾不斷加劇。且他又屬於漢末名士保守群體的核心,其與曹操的衝突必然會引起整個保守群體對於曹操的不滿,損害到曹操的政治利益,因此必然會被曹操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