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雷哥走天涯

    《道德經》是道家一部哲學著作,作者老子。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竹簡《文子》稱《上經》、《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漢景帝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內容: 一、音韻之美 《道德經》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二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三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五十八章)。這些詞句,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也有旋律美。朗誦經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音韻之美中體味深刻的哲理。 二、講究修辭 《道德經》的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準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一、對偶。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三十九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六十三章)。對偶句子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便於記憶、便於傳誦。 二、排比。排比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鼓動力。《道德經》中排比句較多。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心妨”(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二十四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 三、比喻。《道德經》中比喻亦多。如:“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養萬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擬人化,讚頌得道者的高貴品質。再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二十章)、“復歸於嬰兒”(二十八章),皆以嬰兒喻道者的純潔、天真、樸實無華。又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塔,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六十四章),連用三個比喻,講明從小做起的道理。這些比喻,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四、設問和反問。如:“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二十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這些設問與反問,增加了語言波瀾,扣人心絃,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五、聯珠。聯珠又叫頂真,是把前一句後邊的詞語作為後一句開頭的詞語,把語言連續說下去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聯珠使語氣連貫,結構嚴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機聯絡。 三、語言精闢 《道德經》有些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語、格言、座右銘。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慾”(十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變為警句,廣泛流傳。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現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現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現演變出“大智若愚”;“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現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現為“知足常樂”;“寵辱若驚”(十三章),現為“寵辱不驚”。

  • 2 # 顧墨暖陽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在我看來《道德經》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一個快樂凡人的書。

    我曾和朋友們開玩笑說,想做聖人看《論語》,想做一個快樂凡人看《道德經》,理由如下:

    一、《道德經》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上,教你如何做人處事

    《道德經》在這一點上,就很坦蕩地尊重人性,施恩與圖報對人來說本就是相輔相成的一件事,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教導人們若是幫了別人,就別想著要回報,直接把幫人這件事給忘了吧:碰到那種知恩圖報的人,他自然會知恩圖報,這也算是一個驚喜;言外之意,若是碰到那種不知恩圖報的人,就算了吧,不必在意。

    這種恬淡的人生才能過得快意:不苛責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二、《道德經》中講述的很多道理,放在現代社會依然很適用

    現在社會是主張解放思想、張揚個性的年代,但是個性張揚過了頭,卻忘記了‘守中’。

    有一句流行俗語‘秀恩愛、死得快’,這句話放在當今的娛樂圈簡直就是治理名言。《羋月傳》播出的時候,高雲翔因為飾演義渠王而大火,那時他和董璇愛情被吹得鋪天蓋地,格外令人羨慕,結果沒有多久,高雲翔在澳洲因為性侵被捕入獄,如今落寞地與董璇結束了婚姻。

    老子在《道德經》中教導人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哪怕是最最博學多知的人,如果他慣愛發號命令,也必然會導致失敗,還不如保持虛靜,順其自然。

    其實,老子所說的這個道理很簡單,人啊,你再優秀,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若是太過高調,將在放在高倍‘顯微鏡’下,在細小的缺點也會被無限放大;若是大缺點,更不要想遮掩住;所以,低調一點,虛靜一些,生活會過得更容易一些。

    畢竟,日子是自己過的,並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我最近在寫《道德經》的讀後感,不過不是很刻板的講道理那種,我是結合時事談一談自己對《道德經》的感悟,有時間你可以去看一下,或許能讓你對《道德經》是什麼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 3 # 朱文亮談家教

    道德經是哲學,在全世界的哲學領域富有盛名,很有權威性。道德經原名老子,“子”與“經”差異是巨大的。為什麼孔子、孟子、韓非子等等都還是子,而不是經?

    “子”是一家之言

    “經”是永久不變的普遍真理。

    你可以想想它的權威性和地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病的源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