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發現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麼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 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外形特徵
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恐龍的共有衍徵包含:
後額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著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
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徵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徵,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於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徵。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於股骨幹,產生直立的步態,而不同於勞氏鱷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
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恐龍發現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麼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 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外形特徵
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恐龍的共有衍徵包含:
後額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著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
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徵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徵,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於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徵。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於股骨幹,產生直立的步態,而不同於勞氏鱷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
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