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唐朝官職規定親王一品,郡王二品,朝廷官職設三省六部制,有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後改為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就是宰相,所以唐朝一品二品都是虛職,屬於榮譽性質,朝廷士大夫正三品己經是最高品級,己是國家重臣,位高權重,狄仁傑判案如神,無一冤案,狄仁傑執掌大理寺,整整奮戰一年,夜以繼日,把積壓案件全部清理完畢,涉案人員達17000人之多,無一人喊冤。

  • 2 # 使用者4703067198513

    原因一:武則天時期一品二品屬於虛職,並無實權。

    原因二:唐朝的內史相當於宰相,統管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原因三:內史如果代天巡狩賦予更大管職和權力(比如江南處置使,提調江南一切軍政要務,可自行處置一切人和事)

    唐朝管職補充瞭解:千牛衛中郎將,檢校千牛衛,內衛,江南東道行軍大總管,左豹討行軍大總管,鳳閣鑾臺平章事,觀容使,鹽鐵轉運史,節度使

  • 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都說滿清時期貴族是有特權的,其實每個朝代都一樣。比如說唐朝,就算你的才華蓋世,文治武功,如果不是皇族的話,那也不可能封你為一品大員。

    狄仁傑的確是宰相之才,也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上。可是他卻只能是三品銜,因為狄仁傑他不是皇族之人,沒有做過王爺,當然就無法成為一品大員。

    不過大家也放心好了,在唐朝三品官已經是普通人能夠達到的頂尖水平了。狄老爺子一輩子兢兢業業給大唐王朝幹活,自然是可以得到最高封賞的。

    01狄仁傑雖輔佐武則天,可心向李唐?

    提到狄仁傑這個人的名字,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另外一個人,那就是武則天了。武則天可是狄仁傑的伯樂,在武則天當家做主之前,狄仁傑是默默無聞。

    等到武則天飛黃騰達的時候,情況就發生了轉變。狄仁傑跟著武則天一起水漲船高,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狄仁傑自始至終都是武則天的嫡系人馬。

    所以在武則天登基稱帝以後,狄仁傑也做到了她的宰相,輔佐她處理了一系列國家大事。君臣之間的默契,打造了大唐盛世的巔峰。

    初,越王之亂,宰相張光輔率師討平之。將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應。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仁杰曰:“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光輔質其辭,仁杰曰:“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其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此非萬貞何耶?且兇威協從,勢難自固,及天兵暫臨,乘城歸順者萬計,繩墜四面成蹊。公奈何縱邀功之人,殺歸降之眾?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尚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舊唐書》

    不過武則天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情,那就是改掉了大唐王朝的國號,她自作主張將大唐改成了大周,這可就要命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唐王朝早就深入人心,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天下風調雨順,大家認定了唐朝是他們國家的稱號,而不是什麼大周。

    這麼做的話,一定會喪失很大一片人心,更大的危機是會造成無窮的後患。那麼狄仁傑為什麼沒有站出來表示反對呢?因為狄仁傑是武則天的嫡系嘛!我甚至認為,武則天登基,狄仁傑那是投贊成票的。

    可是後來大家都說狄仁傑是心繫李唐的功臣,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狄仁傑在晚年的時候,曾經勸說武則天,將來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老李家的子孫,這才能保住好不容易創立的盛世基業。

    所以大家才會認為狄仁傑是心向李唐之人。其實狄仁傑對老李家是否真的這麼關照呢?這是沒譜的事情,武則天把老李家的王爺殺了一大片,也沒見狄仁傑出來哼哼兩聲。

    狄仁傑之所以會這麼做,主要是因為狄仁傑不希望這麼好的盛世江山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因為武則天要是把江山傳給武家的後人,那支援老李家的一幫人肯定不答應。

    02狄仁傑認為,恢復李唐江山,才能保證天下太平。

    只要天下太平了,老百姓們才能夠安居樂業。我們都知道,狄仁傑對老百姓那是相當好的,他曾經做大理寺丞的時候,將積壓的所有案子翻出來重審,其中涉及17000人,卻沒有一件案子是有人叫屈的,可見他做官是多麼負責任。

    這個時候狄仁傑歲數大了,他知道自己壽命不長了。所以就把自己的肺腑之言跟武則天說了出來,如果武則天想要自己的盛世江山穩定延續下去,那麼就請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反過來也就是說如果武則天不想要這盛世王朝了,那麼將來就把皇位傳給侄子武三思算了。

    則天覽之愕然,召問俊臣曰:“卿言仁杰等承反,今子弟訟冤,何故也?”俊臣曰:“此等何能自伏其罪!臣寢處甚安,亦不去其巾帶。”則天令通事舍人周綝視之。俊臣遽令獄卒令假仁杰等巾帶,行立於西,命綝視之。綝懼俊臣,莫敢西顧,但視東唯諾而已。俊臣令綝少留,附進狀,乃令判官妄為仁杰等作謝死表,代署而進之。---《舊唐書》

    好賴話武則天當然還是聽得懂的,她當然明白狄仁傑的意思。如果武三思登基,那麼會有這麼幾個問題。首先那些支援李唐王朝的大臣們,一定不會配合,其次就是那些李唐宗室的子孫們,更加不會答應。最後就是武三思這個人並沒有武則天的能力,他鎮不住這麼大的排場。

    所以一旦武三思做了皇帝,那麼這盛世江山鐵定要經歷一番腥風血雨。等到戰爭結束以後,這江山也就不像樣子了。

    而且武三思能夠獲勝的機率並不大,這就是為什麼狄仁傑說要傳位給李家子孫的主要原因。李家子孫登基稱帝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登基的人是武則天的親兒子,皇帝的龍子,當然是有資格登基稱帝的。

    這些理由都無懈可擊地說服了武則天,所以在張柬之兵諫之前,其實武則天在內心,已經做好了傳位給兒子李顯的心理準備了,而這件事要多虧了狄仁傑。

    03相比較誰做皇帝,狄仁傑更在乎的是天下穩定。

    只要天下穩定了,老百姓們才能過上好日子。而皇帝的人選,則完全決定了這件事,因為稍有不慎,一切將會化為烏有。

    狄仁傑是唐朝的宰相,他所輔佐的武則天恰好是一位明君,所以兩人搭檔才能創造盛世江山。男人還是女人,在狄仁傑眼裡是沒有什麼太大分別的,只要是有作為的君主,沒有什麼不合適的

    因為只有有作為的君主,才能帶給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很顯然李旦和李顯這兩位皇子,都是比較懦弱的人,在當時來說,他們壓根就擔不起這樣的重任,所以武則天必須要挑大樑。

    後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於房州。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杰降拜頓首,曰:“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後然之。更令太子舍龍門。具禮迎還,中外大悅。---《新唐書》

    等到武則天把一切都穩定住以後,李旦或者李顯就能夠成功接收一個平穩過渡中的江山了。這個時候也不需要他們有太多的才能,只要能夠安穩度過就行了。

    狄仁傑所期望,其實就是一個穩字。如此慌亂的世道,能夠求穩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狄仁傑明白,穩對百姓意味著什麼,所以他一直為此而努力。

    其實誰來做這個皇帝,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武三思有足夠的能力震懾一切,有足夠的能力穩住江山社稷,那麼他就可以來做這個皇帝。

    可是他不能,他的出身和能力都決定了他不能穩住局面,而且為此要引發一場巨大的災難。既然這種可能性存在,為什麼要去冒這個險呢?

    總結:狄仁傑的三品官,那是唐朝最高水平了。

    很多人爬到宰相的位置以後,忽然發現,原來自己只能做到三品官。這是因為唐朝賜給普通大臣的最高官銜那就是三品。

    其中一品指的一般是有作為的王爺,比如說親王級別的,唐王朝時期的王爺還是有點用處的。至於二品比較特殊,一般是賜給郡王的。

    而且因為李世民曾經做過二品的尚書令,所以其他臣子自然不好跟皇帝並駕齊驅,自然只能退居三品了。

    不過品級的大小,完全不影響他們在朝中所應該負責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狄仁傑的宰相當得好,徹底扭轉了唐王朝有可能出現的悲慘命運。

    參考資料:

    《舊唐書》

    《新唐書》

  • 4 # 澳古說歷史

    唐朝的品級不似清朝。借用《康熙王朝》中康熙欲用兵部侍郎的官職去收買伍六一時,孝莊對康熙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朝三品官根本就不是啥高官,頂多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一品、二品在清朝的京城中可謂是十分常見,六部侍郎是二品,翰林院掌院學士是二品,六部尚書是一品,九門提督是一品,協辦大學士是一品,領侍衛內大臣是一品,掌衛事大臣是一品。

    而且,在乾隆十六年,清朝還有了一個躍居一品的品級,那就是超品,乾隆之後,皇族爵位中上至親王,下至不入八分輔國公,異姓爵位上至公爵,下至伯爵皆為“超品”。因此,可以這麼說,在清朝,一品、二品官就是一個“爛大街”的品級,遠不如隋唐時期,那樣的“值錢”。

    唐朝品級的“值錢”是公認的,這點從在唐代宗大曆二年之前,中書令、侍中這兩個中書省、門下省的最高長官都是正三品就可以看得出來,要知道這兩個頭頭可是真正的宰相,可不是“位同宰相”,《新唐書.百官志》載:“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想想看連作為天然宰相的中書令、侍中都是正三品,由此可知,唐朝品級的珍貴。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唐朝要把宰相的品級壓到如此之低呢?

    這裡個人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主要原因是唐朝的皇帝為了壓制相權,不讓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等這些天然宰相的權勢超過皇權,及威脅到皇權。正如《新唐書.百官志》所言:“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因他們的權力太大,皇帝顯然不會讓他們的品級太高,如果他們的權力、品級都一樣高的話,那將無人可制約他們,因此為了壓制他們,自然也就不能將他們的品級抬的太高。

    那又有人說,為何就一定要將他們壓制在三品,二品就不行嗎?其實原因很簡單,《新唐書.百官志》載:“其後,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因為在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曾擔任的尚書令是二品,因此作為本就深受忌憚的宰相,他們自然是不敢再去躍居李世民之上,而且之後的皇帝也斷然是不敢讓這些宰相去躍居李世民之上的,如此宰相的品級基本也就固定在三品。

    當然,在唐代宗大曆二年之後,中書令、侍中雖被提為二品,但卻是由實職變成虛職,代宗之後,皇帝多以“兩省長官位高權重故,不常除拜”的理由不常設,之後更是多用以藩鎮武將加銜,不預政事,是為真正的虛銜。因此,作為虛銜,再加上唐末皇權旁落,也就無人再去在乎臣子能否超過李世民的行為。

    第二、次要原因是唐朝多將一品、二品作為虛銜來用,也就是用於加封,同時亦有雖設但卻不賦予臣子的官職。如尚書令,它雖名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但因李世民曾擔負過這個職務,所以之後雖設,但卻無人再敢擔任這個官職,因此雖設但卻不會拿去授予臣子。再如尚書左右僕射,他原為尚書令的佐官,後來因無人敢擔任尚書令,遂成為尚書省實際的最高長官,但是不久亦被虛銜化,《新唐書.百官志》載:“自高宗已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也就是說如果擔任尚書左右僕射的人沒有被加"同中書門下三品"職,他就不會是宰相,如此於虛銜無疑。

    因此,既然唐朝多將一品、二品官虛銜化,或不授,那作為宰相之職自然是不能將他劃到二品以上的,不然如果都將宰相之職虛銜化,那試問誰來替朝廷統領百官,總理朝政呢?

    如此,綜上所述,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狄仁傑身為宰相,但品級卻只有三品啦!因為在唐朝三品已是職事官所能做到的最高品級。

  • 5 # 月古史話

    問這個問題的,基本都是被電視劇所誤導的,在唐朝實權官職最高只有三品,一品和二品都是一些虛銜,類似於榮譽稱號。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唐朝的官職品級。

    三省六部,九品三十級

    唐朝的官職品級有九品三十級,每品有正、從、上、下。我們先不說一品和二品。唐朝的朝廷機構是三省六部,其中三省的長官本來就是宰相,除此之外皇帝還會指派一些官員參與朝廷事物,他們的頭銜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同鳳閣鸞臺三品”或“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頭銜。

    狄仁傑擔任的就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是下三品,但也是唐朝的宰相,所以也能看出唐朝的宰相這個職位是有好幾個人的,同時也能看到做為唐朝實權官職的最高品級也就是三品了。

    一品,二品皆為虛銜

    那一品二品在唐朝是哪些職位呢?

    唐朝的正一品官職包含了: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後不設)這些官職在當時只是做為一些大官的加銜,是一種尊榮,但是沒有實質權力,包括唐朝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這些也是一樣的都是做為虛銜。

    就正二品官職來說,則包含了: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長期空缺)、大行臺尚書令。而從二品則是: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這些官職和一品的官職也都是一樣的,都是榮譽虛銜,也是沒有實際職權的。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狄仁傑當宰相時的三品的官職品級已經唐朝最高的了,只不過在唐朝宰相是好幾個人一起幹的,不像在漢朝時的丞相,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權利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的。

  • 6 # 厚土高天識君

    唐朝的官制傳承隋朝官制,設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臺九寺五監。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六部;工部,兵部,吏部,戶部,刑部,禮部。

    一臺;御史臺。

    九寺;太府寺,司農寺,鴻艫寺,大理寺,太僕寺,宗正寺,衛尉寺,光祿考,太常寺。

    五監;郡水監,軍器監,將作監,國子監,秘書監。

    三省的行政長官都是宰相級別,中書省正職稱中書令,副職稱中書侍郎,門下省正職稱侍中,副職稱門下侍郎。尚書省正職稱尚書令,副職稱左右僕射。

    但是在唐的官制中這些宰相屬於正三品官員,有時可能是正四品,如果論實權,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極品大員。而正一品官員,除了王爵親王,就是三公,即太師,大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與唐特設的天策上將。

    據《舊唐書.官職志》載“三師,訓導之官,天子所師法,大抵無所統職,然非道德祟重,則不居其位,無其人,則閼之。”這個職務只是教導皇帝的老師,除了德高望重的老臣充當之外,皇帝覺得無人勝任便空缺著。而《舊唐書官職志》對太尉,司徙,司空三公載曰:”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故不以一職名其官。大祭祀,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司空掃除。”看來三公的職責只是祭祀閒差,不問政事。說穿了就是拿錢不管事。而親王是不能掌權參政的。二品官屬於郡王級別,也不能掌權參政。

    李世民為秦王時曾經當尚書令與′天策上將軍,此後此職位空置,臣下無人敢任,怕犯忌。唐代宗時,為了加固皇權穩固,三省長官均由下級四品官員平章事代理,幫皇帝處理政務,便於隨時罷兔。

    由此可想,武則天時代三品官員,己經是非常頂級的實權人物了。與明清時的一品大員沒什麼兩樣了。

  • 7 # 伊耆角木

    其實很多人都說錯了,說唐朝宰相就是三品官並不準確(狄仁傑剛剛做宰相的時候也就只是正四品,後來才升了正三品),唐朝宰相品級不是一定的,雖然很多宰相都是三品官,但也有不少一二品高官拜相,甚至四五品官員也能做宰相,這就涉及到唐朝的宰相制度“政事堂”。

    隋朝設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延續,將相權一分為三,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稽核,長官侍中;尚書省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副長官左右僕射。按理說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併為宰相,不過他們品級可不一樣。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尚書省級別最高,副長官左右僕射都是從二品,下面的六部尚書都是正三品。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尚書省會一枝獨秀,故而,自唐朝初年李世民做過尚書令後,這個官職就基本不授予其他人了,尚書省由副長官左右僕射主理。所以,高祖李淵在位和太宗李世民初期,宰相成員為正二品的尚書令(僅有李世民一個),從二品左右僕射,正三品中書令、侍中。

    後來,李世民發現了三省六部制的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稽核,如果這二省長官中書令、侍中意見不統一,中書省的政令總被門下省駁回,這就會嚴重影響行政效率。於是,李世民開創了政事堂制度。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由宰相們先行對政務達成一致意見,再下發,二省都不會有異議。能進入政事堂的都稱為宰相,除了中書令、侍中必然進入政事堂外,皇帝也可遴選其他官員進入政事堂,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頭銜。這樣的話,這些人也可以稱為宰相。

    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不代表這個官員就是三品官。這個頭銜的意思是“同中書門下二省的三品長官(也就是中書令、侍中)一起商議政務”。這只是一個差遣,不影響官員本身的品級。如果尚書省左右僕射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那他們品級還是從二品,如果正四品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中書門下二省的副長官)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還有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一樣的意思),那他們也還是正四品。所以,不是隻有三品官才能做宰相。

    (長孫無忌以太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其實是正一品)

    舉個例子,太宗後期和高宗前期第一權臣長孫無忌,就是以太尉(最高官職三公之首,正一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與此同時,李勣(也就是著名的徐世勣、徐茂公)也以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散官)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又晉升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還是保留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兩位都是正一品的宰相!

    (李義府以中書侍郎加同平章事,是正四品)

    有高的同時也有低的。高宗在位中後期,武則天為了奪權,扶植自己的勢力,以李義府為中書侍郎(正四品),同平章事(原本在中書門下二省的官員入相可以省略“中書門下”四個字)。所以,李義府就是正四品的宰相。他有個著名的成語典故“笑裡藏刀”。

    (狄仁傑第一次做宰相的時候只是四品官)

    所以我們看狄仁傑,他剛做宰相的時候也不是正三品,而是正四品。武周天授二年,狄仁傑第一次拜相,被授予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則天稱制後,進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將中書省改稱鳳閣,中書令改稱內史;門下省改稱鸞臺,侍中改稱納言;尚書左右僕射改稱文昌左右相;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改稱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所以,這個官換成唐朝原本的官名就是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是正四品。

    後來,狄仁傑被冤入獄,復出後,拜鸞臺侍郎(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還是四品官,不過馬上加了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文散官),所以成了從三品。之後升遷為檢校納言(代理侍中),兼右肅政臺御史大夫,正三品,最後晉升內史(中書令)。死後追授文昌右相(尚書右僕射,從二品),唐中宗復辟後又追贈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

  • 8 # 四川達州人

    宋代之前,官員品級不高。

    比如知縣可能只有八品甚至九品。

    通常,我們認為唐代宰相就是三品。當然也有很多特例,四五品官員也是宰相。

    在這裡,要區分宰相是什麼?

    就是說,誰是宰相?

    按照三省六部制的習慣,中書省長官的中書令、門下省長官的侍中,尚書省長官的左右僕射才是真正的宰相,他們統一在門下省或者中書省政事堂開會。

    當時,狄仁傑的職務已經是同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平章事,晉納言(侍中)。確實是宰相,但這些職務的級別就是三品。

    然而,伴隨皇權擴張,李世民時期已大量向政事堂派低階官員去分宰相的權力,分別有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稱號,後面形成統一名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以,不管本人什麼職務級別,哪怕八品官,只要掛這個名稱就是事實上的宰相,如同東漢魏晉時期的錄尚書事一樣。光桿中書令都得喝閒茶去。

  • 9 # 老蟲

    這是由於唐朝特殊的官制決定的,在唐朝,正三品已經是所有實職的最高品階了,再往上的一品、二品都是虛職,就是有爵位、有品階、無實際權力的那種,所以狄仁傑能做到三品已經是很高的職位了。

    唐朝施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最高長官是尚書令,中書省的最高長官是中書令,門下省最高長官是侍中。唐朝的官制設定,尚書令1人,中書令2人,侍中2人,他們5人都是宰相,尚書令為宰相之首。

    但是由於李世民早年擔任過尚書令一職,所有唐朝就沒人敢擔任尚書令,於是僕射就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行使尚書令職責。後來高宗李治直接將尚書令一職廢除。

    唐朝的官品設定是沒有一品實職的,比如正一品:王爵、太師、太傅、太尉、太保、司徒、司空。這些都是榮譽頭銜,沒有實際職位。

    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驃騎大將軍武散、嗣王、郡王、國公。這些也是高階榮譽,沒有實際權力的職位。

    正二品就一個——尚書令。

    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文散、鎮軍大將軍武散、開國縣公、柱國。這裡面除了僕射和京兆尹,其他都是虛職,都是榮譽稱號。

    正三品:侍中和中書令。

    後來高宗時期,僕射也成了榮譽虛職,所以唐朝做官最高也就是正三品了。

    狄仁傑最高就是擔任過中書令,也就是宰相,就是正三品,這已經是唐朝的最高職位了。

  • 10 # s大番茄

    狄仁傑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中舉後仕途一帆風順,,後來被外放。任職期間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立碑勒石,頌揚他的德政

    神功元年,狄仁傑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當時,朝廷徵發百姓戍守安西四鎮,以致怨聲載道。狄仁傑為此上表勸諫,又建議廢除安東都護府,復立高氏為高句麗君主,暫停江南糧草運輸,撫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議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卻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贊同。不久,狄仁傑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臺御史大夫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准。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此外,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官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寵愛之心可見一斑

    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傑是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這個官職。平章事就是平章軍國重事,解釋起來就是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一樣都是正三品。這個官職在唐以後成了實際的宰相之職。狄仁傑雖然是三品官,但卻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

  • 11 # 白煮稻草心

    這需要說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階分為九品,有職官,勳官與爵官之分。通俗的說,職官是實際官職,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權利。如尚書令、尚書、中書令、侍中等;爵官則表示地位比如親王、郡王、國公、縣公等;勳官則用來表彰軍功或用來封有功人員的後人,如上柱國、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階、爵、勳等官非常複雜,我們知道清代官職主要是九品十八級,而唐從四品以後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級。論述起來相當複雜,因此不多說了。

    簡單地說,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師與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與太尉、司空、司徒。從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師,這一品級上的官只是一種很高的虛銜,一般無實際執掌,並且不常設。換句話說只是在合適的時機,授給合適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員一但死亡或缺職後不再補充。所以這一品級的官職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能表示被授人員地位的尊榮罷了。與此對應的爵位是親王與郡王,勳官則無。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則天時代前),只有尚書令,但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就當過尚書令,他從尚書令的位置上當了皇帝,所以後來的臣子誰也不敢擔當這個官職。因此唐代尚書令這個官職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儀曾被授予這個官職,但他還不敢接受。所以尚書令這個官有官名而無官職,而尚書令的佐官左右尚書僕射就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他們的官職是從二品。尚書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機關,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兩省是門下省與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令(武后時改為鳳台,長官為內史),門下省長官為侍中(武后時改為鸞閣),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侍從皇帝,因此兩省長官與尚書左右僕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決策機關,自然成了宰相。

    後來,由於皇權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加強決策機關的實力,將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吸收進決策機關來,就出現了“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傑是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這個官職。平章事就是平章軍國重事,解釋起來就是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一樣都是正三品。這個官職在唐以後成了實際的宰相之職。而僕射雖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這個官職,也會被排擠出宰相之列,成了虛職。

    唐代後期尚書省的權利被不斷削弱,加上僕射常常被排擠出宰相行列,因此僕射雖然官位尊貴(據史料載,僕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漸象三師與三公一樣,成了虛職。

    所以狄仁傑雖然是三品官,但卻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對你來說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