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木中醫李建勳

    《守》

    規矩方圓字遊戲,

    風雨兼程文昌聚。

    詩唐詞宋方春盡,

    念懷聖賢淳醉己。

  • 2 # 酌詞習格律

    詩詞體裁的創作審美,離不開相應的聲韻系統。詞的創作審美,其平仄押韻是依據詞林正韻中相應詞牌要求為標準的。符合詞林正韻某詞牌要求者才是詞,隨著某詞牌的傳承而存在,相應界定某詞牌的規則不存在了,這種詞牌的詞也就不再傳承下去了。但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詞作仍然流傳千古!

    古律絕和律詩的創作審美,是以平水韻為標準來界定的。現代律絕和律詩是以中華新韻為標準來界定的。符合相對應的平仄押韻規則,才可稱之為律絕或律詩。否則不是律絕和律詩。

    平仄是漢字聲調賦予的基本屬性,隨著漢字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有一天漢字不存在了而被其他語言文字替代了,平仄押韻規則也就隨之消亡了。但膾炙人口的律絕和律詩的歷史作品也隨著其語言文字的消亡而無人問津了。試想,中國漢民族自己的語言文字都消亡了,中國還存在嗎?因此,只要漢字存在,平仄就存在,律絕和律詩相應的規則就存在,除非律絕和律詩這種文學體裁及相應歷史詩篇被後代所拋棄,這難道不是對祖宗的叛逆嗎?總之,一種文學體裁賴以存在的規則只能繼承和完善,而不能取締,用相應規則界定相應體裁形式的作品隨著歷史作品的存在而存在。這是客觀事實,不以主觀意識為轉移。各位怎麼看?

  • 3 # 清風齋詩聯

    文學具有傳承性。由於每個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形態乃至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多有不同,故每個時代都會有其不同的代表性的文學現象及文學表達樣式。春秋戰國時期《詩經》、楚辭,獨領風騷;漢代賦體文乃為文苑翹首;唐代詩歌不管是五言絕句七言律詩或古風樂府還是詩歌的數量質量以及普及程度都達到巔峰狀態;宋時詩歌創作承襲唐風別具霞採;宋詞,這種嶄新的文學樣式更顯青春朝氣、活力四射、流派粉呈。豪放派、婉約派各有所愛、各有千秋,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詞曲。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文學的繼承性、創新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題外話不作多論。在長期的文學創作以及文學鑑賞乃至文學批評中,文學理論應運而生,繼而詩詞格式、聲律等各種標準、規則、要求,都有較為明確的規定。這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是文學創作到一定高度必然產生的‘’遊戲規則‘’,是文學發展的‘’文明‘’表現。一首詩一闋詞,優劣好差的評判沒有規矩是不行的。

    時至現、當代,詩詞創作方興未艾,創作者仍然自覺地遵守古代詩詞形成的、留下的標準規定。特別是絕句、律詩、詞的創作或評價鑑賞大都仍循古制、遵古法,並沒有大的突破。這種所謂的因循守舊應該得到充分的理解、尊重和支援,這種‘’界定標準‘’一時半會、一代兩代、三代四代恐怕也不會改變更不會拋棄。

    堅守中有創新,不變中有變化。這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現當代詩詞的寫作,大可不必去在意‘’古仄聲‘’,可按照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去界定平仄。從聲調上破舊立新是必要的,畢竟現在我們學習推廣的是普通話,何必留戀那些舊讀音、古仄聲呢?當然閱讀評論古詩詞應該另當別論。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華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將綻放更美麗的鮮花。

    一家之言,謝大家閱讀批評。

  • 4 # 我不像壞小孩

    你寫不出“唐風宋韻“我們不怪你,但如果貿然的否定我們的傳統文化,這就意味著“背叛“。

    沒人強求你按格律寫詩,但有格律詩基礎的作者,想寫所謂的“現代詩“,卻是易如反掌。

    也別拿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來說事。中國的詩詞傳承到現在幾千年,這是多久?而且還會繼續傳承下去的。

    “格律詩“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精粹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懷著崇敬的態度,努力將其發揚光大。

  • 5 # 大峰上雨

    《說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律詩詞改革》

    文化是一個“文明化”的過程,是一個階段;如果要想把文化向前推進發展,就需要一個標準,就是說在一個標準狀態下,我們都為之努力,那樣我們才能說發展了是不是?而文明化的文化恰恰是一個階段,這樣的階段標準不一,想發展就困難。

    就是說歷史在不斷的變化,就沒有辦法繼續某些特定文化的發展了!如唐詩宋詞,那些所謂的格律詩詞就是當時古漢語固定發音標準下的規定與規律詩詞,由於跟我們今天使用的漢語標準又不一樣,那樣我們在兩個標準中沒有辦法發展,因為古漢語我們今天不用了。所以想發展格律詩詞,必須嚴格執行今天的漢語標準!否則標準不一,談什麼格律詩詞?又怎麼能發展呀?

    歷史必然向前發展,所以今天的人必須按照今天的漢語標準搞文學創作!不能一會新標準,一會老標準,那樣只能亂套。如果漢語標準重新規定你不懂,那就重新學習!對於執行新標準的人,你們儘管往前走,歷史會說明一切的,同時,你們的成績不會作廢。就像唐詩宋詞,對春秋戰國時代的古風詩經文化也是一種創新,我們今天不是一樣欣賞承認嗎?應當是更欣賞更優秀了。

    最後我強調一下:今天對古人的格律詩詞有爭議能產生亂套的議論,是很多人還不明白什麼是所謂的格律詩詞!就是說我們今天的人還不是真正的明白什麼是格律詩詞!那些所謂的古格律詩詞維持者簡單認為古人的規定就是格律詩詞,如平仄對仗等等(發音都不同了,怎麼對古人的仗呀?);他們把古人的硬性規定認為就是格律詩詞了!換句話說:他們把古人的規定認為是格律詩詞的標準。而我們今天真正明白格律詩詞的不是按照古人的規定(發音),而是按照古人規定中格律詩詞的中心思想“對稱發音,對稱書寫格式”寫今天格律詩詞的!就是說新漢語標準同樣能產生新的對稱書寫形式,而有些地方能簡化可以靈活運用、自由選擇,不能硬性規定,因為今天的生活節奏加快了,也複雜很多,人們不能為複雜而浪費時間,那樣都不寫格律詩詞,你還談什麼古詩詞呀!再則,因為今天的漢語發音改革變化新規定了,格律詩詞就必須按照今天的漢語標準執行!

    最後我簡單說一下什麼是格律詩詞:所謂隋唐時期發展起來的格律詩詞其中心思想就是詩詞文字發音對稱(音結構對稱),書寫格式對稱(字結構對稱),前後句形式對稱(組成結構對稱)。其實這些東西就是中國古人傳統文化的中心對稱思想!隋唐時期的文化人把這種中心對稱思想引入到文字的寫作中,特別是詩詞的寫作中,並形成格式規律固定下來,這就是格律詩詞!

  • 6 # 鑫時空剪輯

    先回答問題:能一直流傳下去;不想寫格律詩就不要寫。

    格律平仄,這是由古至今一脈相傳而來的。你既然選擇寫古體詩,就不能不按照規矩來。格律詩最為看重的便是形式美與音律美所帶來的意境美。

    單純為了意境而拋棄格律,詩歌難保不會不倫不類,讀起來更加無法做到朗朗上口,那又何以為詩呢?

    當然,你如果想寫現代文體的散文詩,或者單寫幾篇不合格律的順口溜沒人會將此理解為錯誤,也沒人會因此對你妄加批評。

    只不過,你既然選擇了一款遊戲,又對遊戲規則嗤之以鼻——你玩它做什麼?

    有些人認為中國漢字有限,可用的詩詞格律都被先人用過了。對此我只想說——詩歌的好壞,和別人用沒用過沒半毛錢關係。

    李杜二人,以及中古萬萬名詩人之所以會被封為賢才,正是因為他們的詩古韻滿滿,切均富有個人風骨。

    由李杜到宋四家再到元四家,再傳到毛-主-席身上,格律二字,何曾被替代過,何曾用詞重複過?

    所以,如果想鑽研古體詩的話,還是耐心學習一下《平水韻》《中華新韻》和《詞林正韻》再作文更好一些。

    否則,去寫現代詩吧,那個對格律、對仗、合轍、平仄的要求不高,想寫出意境來也完全可以。

    何必一心想要改革規則呢?

  • 7 # 飄泊的飯盒

    有人拿以前的規矩,界定現在的詩詞,還能堅持多久?

    要說清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談到古典詩歌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係。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堪稱經典,放射出璀璨光芒。唐詩宋詞,之所以能歷久彌新,楷模千載,主要在於其內容和形式都同樣達到了幾近完美的巔峰。從內容上講,它不僅以極其優美凝練的語言,展開了深邃廣袤的社會生活歷史圖卷,傳遞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與語言、文字技巧。同時,很多作品也在傳達作者的思想、情懷的同時,彰顯了華夏民族的優秀傳統,激勵著人們的愛國主義熱忱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例如,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伶仃洋》、陸游的《示兒》、辛棄疾的詞等等就是如此。中華古典詩詞,在內容上還有一個高於外來詩歌的顯著特徵,就是短短一兩句,往往能給不同境遇的人們以無限遐想與啟迪,例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既能表現愛情的堅貞、悲悽與愁苦;也能讓人聯想到教師傳授知識的辛勤與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又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你既可以理解為故鄉情思,也可以理解為不是圈子或者體制中人,受到排擠,類似左思《詠史》詩中的那種感受。而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充滿了生活哲理……。從上面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出,詩歌的內容、意境是第一位的,是作品優劣的主要評價標準。

    作為文學形態,高雅的內容往往需要完美的形式來配合,才能把魅力發揮到極致,中國古典詩詞尤其如此。詩詞的平仄組合,或鏗鏘、或婉轉,能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對仗,能產生一種迴圈往復、對應承接,相互烘托深化的語言美,它們與押韻配合,能有讓人過目不忘,久久盤桓於心,隨時可以在文學作品中活用起來的奇妙作用。但形式的內涵是多方面的,絕不是隻有平仄對仗那麼簡單。例如,相對整齊,不同於西方“長短句”那樣散開的句式;不僅合轍,而且可以有入歌、配樂;由於語言精練,常常講求運用典故,也具增大知識含量,帶有啟發聯想的奇效;講求比興,烘托氣氛,也更容易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染力……等等。因此,我們學習繼承古代文化,絕不能一知半解,抽出形式中某一單個核心,片面說事,誇大其作用。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脫離了內容,平仄就成了魂不附體的軀殼。我曾經對一些從事漢語言文學工作的人講,不信? 你就撇開內容,天天去唸“平平仄仄”,看有幾個人願意聽課。牛角尖鑽進去了,沒有功底和學養,沒有閱歷,詩詞也好,楹聯也罷,讀起來就可能缺乏意境,不感人了!

    形式當然是重要的,這一點誰也不否認。因此,在網路上傳播一些詩詞、曲調、乃至戲曲方面的音律知識,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值得讚許的。但現在是提倡“百花齊放”的年代了,這個是黨的文藝路線,如果你動不動就用“東冬江支”或者“麻波皆開微豪尤”去批評、指導,乃至嘲笑別人,就有些不合時宜。一是你沒有那個權利,二是在詩詞形式多樣化的時代,並不存在“獨尊儒術”,搞王大、王二的問題。網路空間是大眾的,懂古文的人畢竟不多 ,這樣做只會把自己孤立起來。況且,古典詩詞學問精深,好多東西我們並不一定全都懂得。更不能隨便假借楹聯學會名譽壓人,具我所知,楹聯協會高層,其中很多人也用《配文韻》,而且溫文爾雅,也很謙虛的。

    同時,從詩詞產生的歷史看,也是先有民間唱和形式的詩歌,才慢慢出現所謂“格律”、韻書,而不是相反。你能講《詩經》不合律,就不倫不類嗎?詞也是如此,開始是配樂演唱的,大抵與教坊樂府的情形有點類似之處。起初詞牌也很少,是逐漸發展增加的。例如那個柳三變,就發明、改進了不少詞牌、詞調,並不是有現成的框框調調去填,你能說它“不依詞牌就不是詞”嗎?柳永以後,深諳配樂、音律的人也極少了。不配樂的文人詞,也是在創新中逐步形成的,曾經又被稱作“詩餘”,你能說它脫離了配樂演唱的形式,並且逐步發展出那麼多詞牌來前,就不是詞了嗎?如果當時大家都看不起"詩餘",覺得不合詩格,橫挑鼻子豎挑眼,詞這種新形式能夠繁榮起來嗎?只要細細讀一下文學史就會發現,韻書、格律一旦變成禁錮內容的枷鎖,詩詞就在夕陽中展現出最後的一抹輝煌後,漸漸地隕落了!所以,即使是像老杜那樣無人可與比肩的律詩聖手,晚年也在尋求突破,寫了不少被後人歸入律詩,但卻並不嚴守格律的詩。《唐詩三百首》中也有此種情況,並且也不是鳳毛麟角。蘇東坡也經常不拘泥於格律。連詩仙李白自愧不如的《登黃鶴樓》詩,也有人說三道四,但自己沒有好作品,也都擺脫不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宿命。

    因此,像毛澤東,魯迅這樣的大家,以及律粉經常提到的王力先生,都說,格律詩禁錮思想,不宜提倡,只要大體和韻,讀起來有節奏感就好。經常批評別人者,誰又能蓋過他們呢?

    心得:宣傳普及詩詞格律是有益的,對於喜歡文學,且又有時間的網友,學一點這方面的知識,對提高修養很有好處。但動咂以不合律去指責別人,好為人師,這個就不好! 如果辦一個欄目,就以自家好惡隨便批評別人,無異於掛出“不懂平仄者免進”的牌子,或者以“我為師”的旗幡來,估計並不會招平民百姓待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時代的進步,文學的進步。

    關於韻書的歷史及發展演變,以及現代考古發現的研究資料,過去談得不少,此處不再多說了。

    寫得匆忙,錯漏也會多,不當處,請指正。

  • 8 # 老街味道

    問題:有的人拿以前的規矩,界定現在的詩詞,還能堅持多久?格律

    .....

    前言

    這位題主提的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表面上來看是有很多人反對舊體詩的格律規則,似乎不需要格律就能寫好詩了。

    其實不然,格律僅僅是舊體詩規則的一部分。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不用格律詩寫出來的四句五言或者七言的就是詩了嗎?當然不是。

    因為舊體詩不僅僅是格律詩,即使否定了格律,您寫的也不一定是舊體詩。

    一、從李白的預言詩來看 不懂詩的人不要拿格律當作擋箭牌

    前幾年網路上有不少人胡亂編寫了一些藏頭詩式的順口溜,然後說是李白的詩,搞得李白彷彿成了算命先生。下面這兩首就是代表:

    1、馬航失聯

    馬騰駕祥雲,航行闊海郡。失於蓬萊閣,蹤跡無處尋。

    2、文某出軌

    文有千筆力,章成百意心。出得一片簡,軌馬達盛情。

    二、不懂詩與格律無關

    這上面兩首詩就能看出來,編順口溜的人根本就不懂詩,如果這樣的人提出問題來說:格律影響了他創作詩詞,就貽笑大方了。彷佛剛剛開始學習加減乘除的小學生嫌棄微積分太難,影響了他學習加減法一樣。

    舊體詩分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但是古體詩是不講究格律的。不懂格律的人大可以作古體詩,但是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人來古體詩基本的規則也不懂。做出來的”詩“只能說是現代詩,又與格律有什麼關係呢?

    1、最簡單的是下面這首:

    2、另一首需要簡單講一下

    馬騰駕祥雲,航行闊海郡。失於蓬萊閣,蹤跡無處尋。

    這一首有些人或犯嘀咕,這不是讀起來挺押韻的嗎?的確,這就是舊體詩與新詩的區別。舊體詩的押韻重點是雙數句,四句的絕句中,第二句和第四句一定要押韻。

    有人問”郡“和”尋“不是挺押韻嗎?這就是舊體詩押韻的特點的了,押韻一定是同為平聲韻或者同為仄聲韻。郡是四聲,四聲是仄聲。尋是二聲,是平聲。

    三、看一下古人絕句的押韻

    1、仄韻古絕句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第二句去、第四句處,都是仄聲,這首詩是仄韻的絕句。

    2、平韻古絕句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光、霜、鄉,都是平韻,這是平聲韻的古絕句

    3、近體詩的 絕句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格律詩,上面靜夜思和尋隱者不遇是古絕句,涼州詞是律絕句。

    結束語

    在古絕句還不會寫的情況下,不要談格律的問題。搞懂了古絕句以後的人,自然會對格律有敬畏之心,至於您喜不喜歡學習格律或者喜不喜歡寫格律詩,就是自己的自由了。

    至於說格律影響了寫詩的創作與發揮,或者說”有的人拿以前的規矩,界定現在的詩詞,還能堅持多久?“這完全是外行話,不需要回答。

    你能因為現代化了,就把故宮拆掉重新建一個嗎?長城沒有用了就拆了?文言文不用了,古籍就燒掉算了?老街比喻的雖然不恰當,但是相信您能理解。

    《老街詩詞閒話74-零基礎學習舊體詩看懂這7篇短文基本就算高手了》

  • 9 # 漫史談英

    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

    為什麼說它簡單呢?因為古人的東西就是古人的東西,今人是沒法改變的。打個比方,李白杜甫寫“龍”,必定是繁寫的,今人寫“龍”,是簡寫的。那麼,今人要寫繁體的“龍”字,必須按古人寫的筆畫寫,差一筆謬一畫都不行,錯一點都是不被承認的。

    那麼,李白杜甫寫的詩,必定是絕句、格律詩,今人稱為古詩。今人寫古詩,同樣必須遵照古詩格律去寫,否則,就不合法度,不被認為是古詩。

    為什麼又說它複雜呢?因為格律講的是平仄,韻律講的是押韻,律詩還講求對仗。光說平平仄仄平平仄,和“雲對霧,雨對風,大陸對長空。《聲律啟蒙》”,我曾仔細讀過兩遍,感覺艱深得可怕。這裡就不多說。下面還舉個例子,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詩嚴格按照格律和韻律來套,是不甚合律,但格律家們透過歧義變通,偏說它是格律詩,而且是標準的格律詩。再來看我的近作《嘆年華》

    詩人已老去,酒中月滿樽。

    年關又將近,華髮滿頭生。

    可以說不稱其為律詩,平仄韻律皆不合。但是,這首詩如果是杜甫寫作的話,格律研究者就有辦法說它是合律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格律,本就是傍著詩體而產生的。是先有古詩,後有格律。古詩是交口相傳的,為了傳頌時朗朗上口,就用格律來規範詩句,用韻律來規範押韻。

    這就像世界上先有馬,而人們想要馬為自己服務,就給馬套上韁繩,配上馬鞍。“馬”相當於詩,韁繩馬鞍相當於格律。其矛盾在於,馬的主人必須給馬套韁繩,但馬自身必定是不情願的。套上韁繩意味著生死於槽櫪,受人鞭策。而無韁之馬則可以自由馳騁,奔騰於天地之間。

    那麼,今人寫古體詩,如何解決格律問題呢?個人認為,最好分為兩種,一是格律詩,一是自由詩。這在唐初已有先例,唐代初期,也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古詩平仄較為自由,近體詩格律要求甚嚴。

    所以,今人作古體詩,喜歡格律的就作格律詩。不喜歡格律的,就做自由詩,也就是繼承唐朝以前的古體詩。

    這個問題糾結很長時間了,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對於喜歡作古詩的朋友來說,不管寫格律詩,還是自由詩,能做出符合時代要求,優質雋永的好詩,才是最重要的。

  • 10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詩詞是一種文學形式,非文人騷客難成萬古流芳。

    詩詞又是一種可傳誦吟唱的,言情達意表志趣的文學形式。

    可傳誦與吟唱性,使其有諸多通用模板與規則。

    但華人文化基因中天生的變通性又是詩詞走向普及的重要途徑。

    不因詞害意是變通的根。

    規則與變通是詩詞的形式發展的魂,隨著社會大眾文化水準的提高,詩詞不再是文人墨客的專屬,普及化的詩詞自然大行其道。

    但要萬古傳誦,那還是要守規矩的!

    正所謂:

    格律雜談

    志高趣雅墨客言,

    言簡意賅詩詞傳;

    格規律嚴萬古芳,

    韻深詞達可權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裡有五六萬閒錢,有什麼好的專案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