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風箏的孩子0
-
2 # 劉史君講史
這其實跟成吉思汗是一個道理,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諸部,兵馬日益肥壯,強盛。努爾哈赤在東北黑水白雲之間,不斷的兼併,戰馬士兵日益強壯。明兵承平日久,已經怠慢了戰事,並且對於東北的地形地勢又不是很熟,大部分的內地士兵,不適應東北的嚴寒氣候,在這樣的有準備和無緒之間,勝負已經很明顯了。戰爭在很多時候並不取決於人數的多寡,戰備武器的優劣,更多的時候是有準備與無準備之間的較量。熟悉與陌生的比拼。
-
3 # 秦右史
所謂明軍與後金第一戰,就是薩爾滸戰役。明朝的失利,奠定了之後帝國東北經略的低落,從此遼東無寧日。明朝開始陷入被動,後金奪取了主動,註定了明清權勢的轉移。
如果我們立足於上帝視角,會發現明末東北後金政權日益擴張,並且表現出極強的動員性,但是明朝已經是一個老大帝國,社會矛盾極多,不如後金新生的活力。明軍分四路進攻,試圖畢其功於一役,但是最終戰略失敗,造成近5萬人傷亡,將領損失300餘人。不少軍用物資被搶走,如騾馬28000餘匹,槍炮火銃20000餘支等,結果可謂是相當慘淡。
在薩爾滸之戰中,後金努爾哈赤得盡天時地利,指揮得當,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楊鎬、杜松、劉鋌等人部署失誤,讓不太熟悉東北地形的明軍吃了大虧,被牽著鼻子走,走向末路。
但是,明軍集結計程車兵,彼此不熟悉,將帥之間缺乏統屬關係,內部矛盾就很大,因此常有摩擦之事。二三月東北苦寒,朝廷財政有效,試圖速戰速決,降低糜費,但是距離攻佔赫圖阿拉的目標越來越遠。在薩爾滸一帶,杜松部孤軍深入,兵力分散,天氣狀況也很差,不久明軍西路軍就被努爾哈赤的六旗兵4萬多人殲滅大部分,偷襲戰取勝。
南北兩路明軍形孤勢單,很快潰敗,最終難以挽回戰局。總體來說,明軍分道深入,合各地之兵作戰,指揮有誤和對後金掉以輕心,是薩爾滸大敗的主要原因。
故而,民國時期清史專家蕭一山就曾說:努爾哈赤即利用明之分,而己則以合克之,此其所以致勝也,可以說相當有道理和見解。
-
4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後金與明朝的戰役是撫順戰役,後金攻克撫順等三城,總共消滅明軍近萬人。但是此次戰役僅僅表明後金和明朝正式撕破臉皮,其規模以及影響遠不如之後的薩爾滸大戰,而且薩爾滸大戰是後金和明朝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而且後金以少勝多,往往是後世史家的重點研究物件。
人們對於後金一直有一個思維定勢,就是每牛錄三百丁,五牛錄一甲喇,五甲喇一固山,所以八旗一共是六萬丁。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每個牛錄三百丁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只有極少的牛錄滿編,大多數牛錄都不足百丁,只有幾十丁。根據張士樽先生的考證,努爾哈齊起兵前總人口大約十七、八萬,根據丁口和人口一比五的比例來算,後金壯丁數量只有三萬多,不足四萬人。
薩爾滸大戰後金之所以能以少勝多,就是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優勢。後金的優勢,其實就只有兩條:軍隊戰鬥力高,軍隊規模不大可以集中兵力發起突擊。但是劣勢也非常明顯,後金小國寡民,如果失敗一次就什麼也不是了。
但是明朝也有自身的優勢:兵力遠多於努爾哈齊,想我的資源非常充足,即便是失敗了還可以隨時組織兵力反撲。但是劣勢也十分明顯,就是軍隊戰鬥力不高,軍器質量低劣,軍隊數量太多不利於指揮調動,而且薩爾滸大戰主要是山地戰,山地戰相對於平地野戰難度更大。所以明朝只能將十餘萬大軍兵分四路,採取委任指揮的方法,如果四路大軍配合得當齊頭並進,完全可以讓努爾哈齊顧此失彼,楊鎬也不是豬頭,他是吃準了後金人少,才玩這一套。
但是結果是明朝四路大軍三路全軍覆沒,而且每一路都沒超過一天就被後金殲滅,李如柏那一路雖然跑了出來,但是也被少數虛張聲勢的疑兵嚇破了膽,逃跑的時候自相踐踏還踩死了不少人。
究其原因,第一是努爾哈赤對於大兵團作戰優秀的指揮藝術,沒有分兵禦敵,而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第二是明軍戰鬥力太低,這和明朝軍事力量過早的衰落有關。明朝玩的那一套衛所制度,是明軍過早衰落的主因,再者明軍將領為了應對明軍衰落的情況,轉而培養家丁作為將領私軍,但是這反而加速了明軍的衰落,並使得明軍將領退化到敢死隊隊長的格局,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
所以,明軍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而薩爾滸大戰結束後,後金橫掃遼瀋,連克瀋陽、遼陽等城市,消滅、擊潰明軍近二十萬人,從此遼東易手,奠定了後金入關的基礎。
全文完
-
5 # 向敬之
問題所指薩爾滸之戰, 這是努爾哈赤改元建國後,於天命三年初發布“七大恨”告天誓師,嚮明朝正式宣戰。明朝萬曆帝決定迎戰,但兵餉匱乏,兵員零散,於是臨時加派兵餉二百萬兩,從全國調兵,並派出兵部左侍郎楊鎬任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至第二年初,才籌集到部分軍費,拼湊了八萬明軍,並從葉赫、北韓借了兩萬人馬。
明軍倉促拼湊十萬人,為了彰顯天朝軍威,對外宣稱二十萬,或曰四十七萬。這有用嗎?當年,曹孟德號稱八十三萬大軍下江南,還不是被周瑜和諸葛亮聯手擊潰,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
就在明軍湊錢調兵的十個月裡,努爾哈赤的後金軍,已攻陷了明朝的撫順等城池,佔領了葉赫二十多個寨子,搶佔了大量的民眾、兵士、財寶和牲畜。待到楊鎬做好“分兵合擊”的作戰計劃時,努爾哈赤已提前獲悉明軍的戰略部署。
楊鎬分兵四路,以三路分開出擊,留守一路做機動。努爾哈赤利用各路主將相互掣肘、內部矛盾尖銳,採取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明軍分兵,各部不過兩萬五千人,而努爾哈赤是親率六旗四萬五千人專打一路。明軍還沒打到後金都城,就有三路人馬被努爾哈赤擊潰。
貝勒金臺石、布揚古聽聞明軍大敗,大驚,撤回葉赫。北韓軍隊元帥姜弘立率領剩餘的五千兵下山來投降。明軍四路總兵,山海關總兵杜松孤軍深入,全軍覆沒;開原總兵馬林,交戰大敗,倉皇而逃;遼陽總兵劉鋌遭遇伏擊,兵敗身亡;僅剩下留守的遼東總兵李如柏全師而退。楊鎬被御史楊鶴彈劾下獄。
此戰,明軍大傷元氣,而努爾哈赤乘勢滅了葉赫。明軍之敗,敗於倉促應戰,敗在將帥內訌。綜觀明朝末期征剿義軍,對抗後金,仍是因此,而不能同仇敵愾、和衷共濟。
薩爾滸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生死大戰,而後金對明朝的第一戰,則該是撫順一役。努爾哈赤以一紙招降書,拿下了撫順城,以及明軍遊擊李永芳、後來成為清朝開國文臣之首的范文程。
-
6 # 西府趙王爺
題主所指的應該就是明朝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
萬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建州女真首領,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與明朝徹底決裂,此後女真人開始侵擾遼東邊境,並襲佔了撫順、清河等明朝遼東重鎮。萬曆四十七年,明朝借保護葉赫部女真為由,出兵征討後金,努爾哈赤率軍於薩爾滸迎戰,是為薩爾滸之戰!
結果,明軍大敗,十萬大軍損傷近半,再也無法征討遼東。後金政權卻因此而鞏固,最終揮軍入關,奪取了天下。所以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當然,這也是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在軍力方面,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與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北韓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而後金則是八旗軍,每旗可出兵七千五百人,共有兵力6萬餘人。所以,明軍在軍力上近乎兩倍於後金軍。
但是佔據了兵力優勢的明軍為何會敗呢?
究其原因,其實就是指揮的問題。
明軍這邊主將是楊鎬,他採取的是分進合擊戰術,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
其具體部署是: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北韓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由南面進攻。另外,總兵祁秉忠,遼東將領張承基、柴國柱等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增援部隊;總兵李光榮率兵一部駐廣寧,保障後方交通。副總兵竇承武駐前屯監視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紹勳總管運輸糧草輜重。楊鎬本人則坐鎮瀋陽,居中指揮。
這樣的戰術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其能夠有效牽制敵方兵力,拉大敵方防守正面寬度,增強己方兵力機動性,最重要是各軍能夠互相兼顧,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危險。說起來還是比較保險。但前提是需要有著一定指揮協同能力,因為分兵之後,各部隊的指揮協調是個大問題。
所謂的分進合擊可不是單純的將兵力分散,而是透過分兵的方式使軍隊部署的結構更加合理,比如主攻副攻,誘敵埋伏,等等。簡而言之,就是將部隊戰力最大化,所以各部隊的指揮協調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分進合擊戰術的最大劣勢,而這個劣勢在努爾哈赤眼中就是取勝的絕對法寶啊!那句努爾哈赤的名言:“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直接給楊鎬的分進合進這種戰術判了死刑。
在後金軍強大的機動能力下,明軍的分兵戰術根本無法對其實現有效的牽制。當然,此時如果明軍採取守勢,步步推進,不給後金以機會,那麼等到包圍圈縮小,數路大軍會合之後,勝算還是很大。可是偏偏有作死的人,西路杜松軍突出冒進,被努爾哈赤全殲,直接打亂了明軍的整體佈局。西路被殲滅後,較弱南北兩路明軍形孤勢單各自都沒了幫手,孤立無援。
果不其然,努爾哈赤收拾完杜松,就立馬找上了北路軍,一舉擊潰。緊接著又把東路軍給收拾了,最後南路軍李如柏灰只得退兵。就這樣,明朝傾全國之力,籌劃近一年多時間的徵遼大舉,在不到五天裡就以慘敗告終。
所以總的說起來,就是個指揮的問題,從楊鎬到杜松,都犯了太多致命的錯誤。
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關照!
-
7 # 一枚明粉
都在說薩爾滸之戰明軍如何失敗?我就從清朝史料來談談,此戰明軍給後金軍形成的壓力與緊張度吧,也算是另一種視角。
1618年2月15日(陰曆),在赫圖阿拉的努爾哈赤計劃在薩爾滸附近的界凡山修一個城池,剛把人派出去。
九天後的2月24日,就收到了明朝遼東經略楊鎬給寫的信。這封信是八旗的一個逃兵給帶回來的。信中說:我有四十七萬大軍,下個月十五日正是月圓之夜,天朝軍隊向你發起攻擊。
(楊鎬的真實作戰計劃)
很有點武俠劇的感覺吧,月圓之夜出兵。
當然這只是楊鎬的策略,他不可能說出真相。
2月29日晚上杜松的主力部隊就從撫順關出發,因為天黑,全軍點著火炬。第二天早上也就是3月1日早上8點,八旗偵察兵將這個訊息報告了過來,當時還沒告訴努爾哈赤;這時候又來了一條緊急軍情,明軍南線也出兵了,昨天晚上十點已經到達董鄂境。
(聽到兩路、三路敵情必須先判斷地方主力在那,而不是簡單一句話“我就一路去”)
南北同時軍報,軍情緊急,諸貝勒趕緊進去給努爾哈赤彙報。努爾哈赤必須做一個選擇:南線還是北線。杜松的部隊距離這裡只有60公里。
久經沙場的努爾哈赤作出判斷:南路的明軍先出動是為了引誘我兵向南,杜松的部隊應該才是主力。我軍應該北上。
這時候的後金並沒有很好的戰備。努爾哈赤先率領城中部隊出城,讓代善向薩爾滸前進。在路上又收到清河(李如柏)的軍情。
(薩爾滸地形)
這時候大貝勒說,清河一路難以行軍,短時間過不來,我們必須主力攻擊薩爾滸的明軍。而且明軍攻下界凡山,形勢就很不好了。如此終於確定下先解決北線。
到中午,後金軍陸續到達薩爾滸前線,也是疲敝不堪。史書記載“近都城三十里內者,乘善馬者先至,乘駑馬者繼續而來,其遠方兵皆未至。”
最初是都城內的部隊;之後是都城三十里內的騎兵,再才是馬匹不好的兵;再遠的部隊都沒來了。
可見當時形勢的緊急,在薩爾滸佔據兵力優勢的後金軍逐步扭轉戰場形勢,到當年晚上,薩爾滸山明軍覆滅,杜松一路戰敗。
(杜松沒有援兵,戰場形勢逐漸不利於己)
這裡的史料基本來自《清實錄》,側面可以看出此戰對後金的壓力,與勝負就在呼吸之間的緊張。同時也可以看出八旗軍政合一的動員力。
-
8 # 火器工坊
這個原因很多,明軍的金軍的原因都有。
第一,後金的八旗軍的戰鬥力不同於以往的蒙古人。因為女真人有著較為原始的農耕社會體系,其組織性和紀律性是要遠高於鬆散的蒙古部落的。也就是說,一旦女真人崛起,那就是像當年的遼國一樣,是一個關外的農耕帝國。這樣一來,後金的經濟就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再加上八旗採取三丁抽一的制度,即兩個男丁供給一個士兵的糧食和裝備,因此在後金剛剛崛起的時候,戰兵們基本上都可以裝備的起質量不差的鐵製鎧甲。
第二,明軍整體素質的退步。大明遼東鎮的戰鬥力在萬曆初年那確實是槓槓的,但是經過了萬曆三大徵的消耗,再加上國家財政虛弱,造成遼東鎮募兵素質下降,真正可堪一戰的只有家丁部隊。為了強化家丁的戰鬥力,武將們進一步佔用一般士卒的餉銀去厚養家丁。然後這個死迴圈就愈演愈烈,到最後,遼東軍的戰鬥力可以說幾乎為零。鳥銃手“三十人射打通計僅中一鉛”,由此熊廷弼推算遼東軍九萬人,可以作戰的卻只有八千,而人員還分散在120多個城堡內。
除了兵不行,明軍的裝備也有很大的退步。萬曆初年,遼東鎮共有戰車3867輛,是當時九邊中戰車數量最多的邊鎮。但是隨著萬曆三大徵的消耗和俺答封貢帶來的大面積和平,遼東鎮的戰車數量日益減少,而且還沒有補充,到薩爾滸之戰前夕,明軍遼東鎮擁有戰車數量不過八百,而且如同精兵一般分散在各堡。雖然明軍鳥銃數量不少,但是和規模龐大的落後火門槍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第四,就是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將領的指揮能力和努爾哈赤不在一條水平線。本來五路明軍應當按照約定行軍,但是中路主將杜松貪功冒進,提前發兵。努爾哈赤以六旗的兵力攻擊只有三萬人的杜松部,因為沒有支援,最終杜松部全軍覆沒。在這之前,杜松急於行軍,拋棄了明軍最依仗的戰車,結果最後被圍攻時,基本上是輕裝作戰。
杜松是急於立功提前進軍,馬林則是害怕作戰而延期進軍,最終導致沒支援上杜松。自己指揮還不得當,把炮兵放在戰車外,最後全軍覆沒。
最後是戰鬥力最強的劉挺部,努爾哈赤先是耍詐將劉挺部騙入埋伏圈,指揮群起而攻之。明軍因為受到皇太極和代善的夾擊,沒時間結陣,無法發揮火器優勢,最後被後金全部殲滅。
最後總結一下,明軍戰敗給後金,是多方面原因的一個總和,並不是意外,只能說,大明江河日下,實在是幹不過蒸蒸日上的後金了。
-
9 # 品點歷史
電影《繡春刀II-修羅場》中,開頭那一段就是講訴發生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和電影裡面一樣,明軍慘敗,四路大軍中有三路全軍覆沒,超過5萬人被後金軍斬殺,就如同電影名字一樣,對明軍而言,這裡就是修羅場。
薩爾滸戰役明軍的失敗,是由於戰備松馳、士氣低落、體制僵化、用人不當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最後,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不僅失敗,還慘敗,不僅慘敗,還敗得這麼快。短短四天五夜就葬送了三路大軍。那麼,明軍為什麼輸的這麼徹底呢?今天我們不討論戰場之外的因素,就單單從軍事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薩爾滸戰役,楊鎬對外宣傳是出兵47萬,而明軍紙面人數是20萬?那麼,實際多少人呢?十一萬,其中還包括一萬三千北韓兵。
明軍方面是以遼東經略楊鎬、薊遼總督汪可受、巡撫周永春、巡按陳王庭四人組成“前敵總指揮”。總兵杜松、劉挺、馬林、李如柏等人有列席議事資格,卻對軍事方略無決策權,只有執行權。經過商議,明軍決定分兵合擊,四路進兵,最後圍攻努爾哈赤盤踞的老巢一一赫圖阿拉城。
分兵十一萬明軍共分為四路。
西路軍,即撫順一路,以山海關總兵官杜松為主將,率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鱗、都司劉遇節、參將龔念遂等以下宣、大、山、陝官兵三萬餘人,以分巡兵備副使張銼為監軍,由瀋陽出撫順關,沿渾河右岸(北岸),入蘇克素滸河谷,從西面進攻赫圖阿拉城。
南路軍,既清河一路,以遼東總兵官李如柏為主將,率遼陽副參將賀世賢,都司張應昌,義州副總兵李懷忠,遊擊尤世功等以下遼東和京營官兵二萬餘人,以分守兵備參議閻明泰為監軍,推官鄭之範為贊理,由靖河出鴉鵑關,從南面進攻赫圖阿拉城。
北路軍,即開原一路,以原任總兵官馬林為主將,率開原遊擊麻巖、都司鄭國良、遊擊丁碧、遊擊葛世風等以下真定、保定、河北、山東等官兵二萬餘人,暨葉赫部盟軍一萬餘人,以開原兵備道金事潘宗顏為監軍,山由巖通判董爾利為贊理。開原一路由清安堡出,趨開原、鐵嶺,從北面講攻赫圖阿特城。
東路軍,即寬甸一路,以總兵官劉鋌為主將,率寬甸遊擊祖天定、南京六營都司姚國輔、山東管都司事周文、浙兵備禦周翼明等川、湖、浙、福等南方官兵一萬餘人,暨北韓盟軍一萬三千人,以海蓋兵備副使康應乾為監軍,同知黃宗周為贊理。寬甸路由驚馬佃出,會合北韓軍,從東面進攻赫圖阿拉城。
明軍這個方案,採用的是聲東擊西、分進合擊的策略。這種分進合擊的策略曾經在寧夏播州之役和萬曆援朝之役中使用過,其中在播州之役中取得了勝利,但在援朝之役中直接導致了蔚山戰役的慘敗。分兵合擊戰略使用的前提是,對敵方佔有壓倒性優勢,每一路軍隊都可以單獨承受敵軍攻擊,隨著各路軍隊的推進,不斷壓縮敵軍的活動空間,最後匯合,給敵軍雷霆一擊,徹底消滅敵人。
但是,這個方案在這裡確行不通,反而是犯了分兵大忌。因為明軍兵力並沒有佔很大優勢。當時努爾哈赤有六萬八旗兵,個個都是身經百戰,驍勇異常。明軍十一萬人如果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依靠火器也許還能和努爾哈赤一較高低。但是,分兵後,兵力就大大削弱了,最強的杜松一路,總數也不過三萬人,自然就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十分智障的錯誤明軍計劃萬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各路大軍從遼陽演武場出發,三月初二在二道關會合,然而集中進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但是,十幾萬大軍雲集,吃喝拉撒樣樣花錢,很快朝廷的財政就吃不消了。萬曆皇帝和首輔方從哲不斷催促楊鎬出兵。明軍指揮部在兵部的催促下,將發兵日期提前了半個月。
但是,在這時,身為全軍統帥的楊鎬,竟然犯了一個十分智障的錯誤。為表現“天兵討逆”之軍威,楊鎬派遣使臣去後金下戰書。戰書中公然宣稱明朝出動大軍四十七萬,將於三月十五日,分四路挺進後金都城,以迅雷之勢剿滅後金政權。雖然日期是假的,但楊鎬公然將進軍方案通知了努爾哈赤。此等軍事機密,竟然就這麼輕易的告訴了努爾哈赤,估計努爾哈赤做夢也笑醒了吧。
努爾哈赤詭計多端,善於用計。他並沒有象演義小說裡常見的那樣,批覆一個”來日決戰"的答書,而是悄悄的準備著,就等著對明軍的屠殺。
後金很善於利用細作探聽軍情,透過前方細作源源不斷髮回來的資訊。努爾哈赤判斷,明軍的主力來自西北,即西路明軍和北路明軍。南路李如柏部和東路劉鋌部只是誘餌,“明兵由南來者,誘我南也。其北必有重兵,宜先破之。”努爾哈赤的判斷,和明軍的計劃如出一轍。
由於準確地判斷出明軍的主攻方向,努爾哈赤只分兵五百人阻擊東路明軍劉挺部。然後命次子代善為總指揮,率八旗大軍主力,開赴北線迎擊西路明軍杜松部。自己親率精銳巴牙喇殿後。
情報缺失,杜松指揮失誤明軍這邊,杜松率大軍於二月十一日離開遼陽,幾天後進駐瀋陽。二月二十八日從瀋陽出發,第二天便到了撫順。稍事休息,大軍繼續向赫圖阿拉城進發。三月一日明軍大部輕裝部隊渡過渾河,而參將龔念遂率軍在後運送瑙重,其中有大量的火炮。
這時,明軍探報探得後金正在鐵背山上的界凡城上修築防禦工事,企圖阻擋明軍前進。界凡城“形勢險要,扼鎖陽之咽喉”,是後金都城赫圖阿拉的咽喉要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界凡城北,臨渾河東岸的吉林崖,為界凡第一險要之處,界凡城南為扎喀關,為界凡另一處險要之地,扎喀關旁蘇子河對岸是薩爾滸山。這裡距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只有一百餘里。過了界凡,地勢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因此界凡就成為兩軍必爭之地。
但是,明朝的軍情繫統出了問題,曾經在北韓戰場情報工作上表現搶眼的錦衣衛,如今已經退化成了太監的打手,明軍的情報水平遠不如後金。明軍只得到後金軍在界凡城上防禦的情報,卻沒有得到此時後金方面向界凡方向大規模調動八旗軍的情報。這是一個巨大的失誤。杜松根據現有的情報,迅速做出瞭如下規劃:大軍兵分兩處,兩萬人在薩
爾滸山麓紮營,自己率輕裝一萬人渡過渾河,先進攻界凡城下的吉林崖,進而試圖一舉拿下界凡城。大型會戰,最忌被敵軍分割包圍。杜松的這個決策,把本來軍力就薄弱的三萬明軍又分為兩部,等於主動為後金軍分割包圍明軍而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況且
一旦戰鬥打響,這兩部明軍之間尚有渾河相隔,會合極為不易。
西路杜松部首先覆滅渡河後,明軍攻取了後金兩個小的堡寨,並未遇到後金主力,只是抓到十四個女真人。到達吉林崖山下,杜松一聲令下,明軍開始進攻。輕裝渡河的明軍並沒有攜帶火炮,因而其攻堅能力大大下降。吉林崖易守難攻,雖然崖上只有幾百名後金士兵,明軍的進攻並不順利。戰場陷入膠著狀態。
三月一日午後,後金八旗軍主力陸續到達界凡城南的扎喀關,代善下令繼續進軍至毗鄰界凡的鐵背山。此時吉林崖明軍也看到大批的八旗軍陸續到達,但杜松已無法改變作戰計劃。無論自己率領的一萬明軍渡河到薩爾滸大營會合,還是對岸的二萬明軍渡河到吉林崖山下,明軍在渡河過程中勢必會受到八旗軍的猛烈阻擊。於是杜松下令繼續強攻界凡城外的吉林崖。當時吉林崖守軍只有幾百人,後金方面眼看要抵擋不住,總指揮、大貝勒代善命一千精兵火速增援吉林崖。再加上這一千生力軍,明軍雖有火器之利,卻也一時攻取不下。
代善原本打算分兵兩路,以右翼四旗迅速打擊正在進攻吉林崖的杜松部一萬人。然後再以左翼四旗對峙渾河對岸薩爾滸山上的兩萬明軍,伺機而動。努爾哈赤趕到後,對這個安排做出了調整。努爾哈赤認為,”現已申時,天色己晚,命左翼四旗兵先擊薩爾滸山上之兵,此兵敗走後,其界凡之兵自必動搖。”後努爾哈赤又覺得合四旗的兵力也可能解決不了薩爾滸山的兩萬明軍,於是又追加了一旗。這樣,後金五旗共三萬七千騎兵,突然向薩爾滸山方向發動猛攻。
明軍的薩爾滸大營由總兵王宣,趙夢磷等主持,他們用戰車環營四周,做為防禦工事,並在營外挖壕立柵,佈列各類統炮,用旗鼓壯威,準備嚴守,與後金展開一次大戰。開始,努爾哈赤命令先鋒軍衝殺。明軍立即施放火銳、燃放大炮。眨眼之間,炸彈爆發,血肉橫飛,突前的八旗兵頓時倒下一片,戰馬也受到、涼嚇,開始亂奔。但八旗兵人數眾多,後續部隊依舊排山倒海一般嚮明軍衝來。八旗軍志在必得,他們不計傷亡代價,仍然往前衝殺,同時無數的箭矢不斷射向明軍。這時八旗軍的第二衝擊波終於衝到了明軍營壘裡。短刃相接,明軍哪裡是八旗軍的對手。一者明軍過於依賴火器,對於貼身近戰準備不足,二者明軍士兵的防護也不好。於是,這場戰鬥就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營壘被攻破後,明軍兵敗如山倒,一時血流成河,死傷無數。明軍開始紛紛渡河逃命,有不少明軍在河中被淹死。最後一部分明軍最終在得力阿哈一帶被八旗軍追上,盡數被殺。這兩萬餘明軍,自總兵王宣,趙夢磷以下,全部陣亡。
圍攻吉林崖的一萬多明軍,眼睜睜的看著遠處薩爾滸方向的明軍滿山遍野的大潰敗,早己慌了手腳。這時吉林崖上後金守軍開始反攻,自上而下向明軍衝殺。山下後金右翼三旗共兩萬多人,開始嚮明軍衝鋒。受到的前後夾擊的明軍陣型大亂,這一萬多明軍迅速被包圍。同薩爾滸方向的戰鬥類似,雖然明軍的火統使八旗軍付出了一定的傷亡代價,但無法阻止八旗軍衝到近身距離。不著銷甲的老將杜松勇猛異常,竭力死戰,最後身中十八箭力戰而死。總兵王宣、趙夢麟盡皆戰死。剩餘明軍後來被追擊到碩欽山,全部陣亡。監軍張銼被俘,誓死不降,被殺。
至此,西路明軍除了龔念遂一部率領的輜重部隊仍據守斡揮鄂模外,整個建制被殲滅。西路明軍的失敗對整個戰局的影響至為關鍵。西路軍是明軍的主力,來自宣、大、山、陝等邊鎮,以騎兵為主,裝備十分精良,配備有全軍最好的火器。然而明軍威力巨大的各類火炮在戰場上根本就沒有有效的發揮作用。
北路馬林部慘敗消滅西路軍後,努爾哈赤絲毫沒有猶豫。努爾哈赤率八旗軍北上迎擊北路明軍馬林部。這時總兵馬林率北路明軍已到了富勒哈山的尚間崖,在此安營紮寨,同時命令監軍潘宗顏等率一支人馬駐守斐芬山,這樣潘宗顏部與因運送輻重退守斡揮鄂模的西路龔念遂部,互為特角,彼此聲援。龔念遂原本率西路明軍的後軍押送瑙重,主要是明軍的各類火炮,因而落後於杜松大部隊。龔念遂統領步騎軍在斡揮鄂模紮營,環營四周挖了壕溝,以炮車為工事,士兵持堅盾,列火器,以圖據守。此時明軍分作三處,分別為馬林大營、斐芬山明軍和斡揮鄂模明軍。這是明軍的又一次分兵。
三月三日清晨,努爾哈赤看到明軍各營分散,決定繼續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率領本旗騎兵向龔念遂的兵營發動衝鋒,明軍大發火器,但仍被皇太極率騎兵突破防線,隨後大部八旗軍騎兵攻入,雙方激戰後。龔念遂營僅有幾千人,寡不敵眾自參將龔念遂、李希泌以下全軍皆陣亡。馬林互為椅角的計劃並沒有得到實施,當龔念遂受到攻擊的時候,潘宗顏部也被八旗軍包圍,根本無法出營救援。
這時後金方面的前鋒部隊為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和阿敏的鑲藍旗,其餘六旗剛返回主戰場,軍隊尚未列陣。馬林打算趁八旗軍初臨戰場陣腳不穩而先發制人,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來瓦解後金的攻勢。馬林的中軍大營大隊人馬迅速集結,由遊擊了碧、葛世鳳打頭陣,馬林在後押陣,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後金的先頭部隊一一莽古泰的正藍旗和阿敏的鑲藍旗。
轉眼間明軍騎兵部隊在遊擊丁碧、葛世鳳等將的率領下已殺至陣前,正如我們熟悉那種戰術,在一通火槍響過之後,若干突前的八旗軍被射殺。但隨著兩軍的交匯,明軍火器的後續打擊能力跟不上,後金方面的優勢完全顯現出來。兩軍激戰多時,明軍大敗。同時,尚未參戰的八旗兵,不待佈列行陣,就發動了大反攻。萬騎飛馳如電,直衝馬林明軍大營。營前督陣的馬林一看明軍抵擋不住,也無心回營,徑自率數二千餘殘兵,向開原方向逃去。
尚間崖大營內的明軍在副總兵麻巖的率領下誓死抵抗,後金軍也一時死傷慘重。但明軍寡不敵眾,只守住了半日,最終被八旗軍攻破大營。自副總兵麻巖以下,遊擊丁碧、葛世鳳等將官悉數陣亡。薩爾滸大營的潰敗,今日在尚間崖又一次重演。
全殲龔念遂部,擊潰馬林大營後,努爾哈赤的下一個目標是駐紮在斐芬山的明軍潘宗顏部。潘宗顏將各類戰車列陣於前,統炮佈列左右,居高臨下,全軍以死守之志迎擊八旗軍。
由於這裡山勢險要,八旗軍的大規模騎兵無法發揮作用,努爾哈赤命令大部著厚甲的騎兵下馬組成重甲步兵佇列,手執長矛、大刀在前,輕甲步兵在後跟進,輕騎兵則在遠處以弓箭遙擊山上的明軍。此時尚間崖激戰正酣,這裡的八旗軍也開始發動猛攻。文官出身的潘宗顏”奮呼衝擊,膽氣彌厲”,身先士卒,率軍與八旗軍展開對攻。一時炮聲大作,矢飛如雨,戰鬥十分激烈。由於八旗軍的步兵相對於明軍而言並沒有多少優勢,明軍又擁有山險和火器的優勢,使八旗軍進攻不斷受挫,山坡上拋了下八旗軍士兵的屍體,一時,’死者枕藉”。
這時後金方面已經結束了尚間崖的戰鬥,大部八旗軍向斐芬山開來,將斐芬山圍得鐵桶一般。明軍四面受敵,在數倍於己的後金軍的反覆攻擊下,最終彈盡糧絕,支援不住,被八旗軍攻破。潘宗顏精疲力竭,後背被一箭射穿,壯烈戰死。全軍自潘宗顏以下,無一生還。
斐芬山一戰,明軍雖全軍覆沒,但也給予後金八旗軍以沉重打擊。此戰八旗軍陣亡人數達數千之多,超過了守軍。攻防戰中明軍充分發揮了火器的威力,另外,潘宗顏與所部明軍,拼命死戰、拒不投降的氣概也在當時的數次戰鬥中較為少見。此戰使薩爾滸戰役中唯一一次破壞了八旗軍速戰速決策略的戰鬥,使戰況發展為持久攻堅戰,曾一度降低了八旗軍的優勢。只是由於兵力上的劣勢,最終兵敗。
根據明軍的最初計劃,海西女真葉赫部貝勒金臺石、布揚古等率軍兩千與北路明軍馬林磨下的潘宗顏部會合。葉赫軍在行軍途中得知尚間崖明軍大敗,主力盡失,大為驚恐,遂回軍撤至葉赫本部。因而這一路盟軍不戰而退,根本就沒有參加戰事。
北路明軍主要來自河北、山東和遼東,其武器裝備和戰鬥力僅次於西路明軍。北路明軍的覆亡,其實也是早在決戰之前就註定了的。北線攻勢中的北路明軍和西路明軍在距離上最為接近,兩軍行程也只差半天。如果兩路大軍步步為營,聲訊互連,努爾哈赤無論把攻擊重點放在哪一路,都得顧忌另一路的威脅。然而明軍的計劃中先分進,後會師,但在分進的過程中兩軍之間沒有戰略配合。努爾哈赤很好的利用了時間差,三月二日午後至入夜,先殲滅杜松部,接著,馬不停蹄殺向北路軍,進而第二天徹底瓦解了北路軍的威脅。當日杜松率西路明軍與八旗軍大戰時,北路明軍根本就不瞭解戰場形勢的發展,直到第二天時才獲知西路明軍全軍覆沒,此時為時己晚。
東路劉鋌毫不知情,繼續孤軍深入,主力被全殲,北韓兵全軍投降八旗軍在北線的大獲全勝,徹底宣告了楊鎬的分進合擊戰略的失敗。令人悲哀的是,東路明軍的主將劉挺對北線所發生的戰事一無所知。所以,明軍的悲劇將會一而再的重複下去。
劉挺率領的明軍為步兵,絕大多數為南兵,來自川、湖、浙、福等省,共計一萬餘人,外加北韓姜弘立率領的北韓盟軍一萬三千餘人。劉挺軍由於承擔佯攻的任務,因而比西路明軍及北路明軍要早兩日出師。前面也曾說過,努爾哈赤判斷東路不是主力,因而只派了五百精騎去追蹤東路明軍。劉挺軍自寬甸出塞後,過晾馬佃,連克牛寨毛、馬家寨,深入到棒子頭。大軍行至董鄂路時,與阻擊明軍的五百八旗軍騎兵發生遭遇戰,八旗軍死傷過半,兩員裨將被陣斬,遂大敗潰逃。劉挺軍繼續深入三百多里。此時西路軍和北路軍幾乎全軍覆沒,劉挺並沒有得到這個情報,繼續孤軍深入。
當時大雪初停,天氣放晴,但仍然十分寒冷,大部分南兵不能適應遼東嚴酷的氣候條件。再加上孤軍深入,糧草也漸漸不能及時供給。因而東路軍一直行軍緩慢,直到三月二日才渡過深河。明軍與努爾哈赤預先佈防的託寶大營發生激戰,南兵作戰十分勇猛,擊潰了託寶的防線。此戰後金方面死傷兩千餘人。而此時努爾哈赤的八旗主力正與北路馬林明軍發生酣戰。對此劉挺並不知悉。
三月三日,八旗軍已經殲滅了西路明軍和北路明軍,全軍回師都城赫圖阿拉。當得知東路軍的行蹤後,三月四日凌晨努爾哈赤派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率領大軍四萬餘人迅速前往東路迎敵。努爾哈赤自己則率領八旗大軍回到赫圖阿拉留守,以防南路李如柏軍的進攻。 三月四日劉挺在阿布達裡崗已經安下大營。劉蜓構築了很有效的防禦工事,大營周圍用鹿角枝繞成牢固的營城,八旗軍騎兵不能突入。鹿角枝營外他又設立了火器,八旗軍騎兵很難接近明軍。明軍則可以輪番出戰,來去自如。八旗軍奈何劉挺不得。
八旗軍一時不能得手,代善和皇太極商議之後決定由皇太極率右翼八旗軍攀登至阿布達裡崗頂,自上而下衝殺,代善則率左翼軍在山坡上由西向東發動攻勢,對明軍進行側翼打擊。
三月五日,皇太極率領八旗軍佔領制高點後,開始奮力向下衝殺,劉蜓率軍死戰,苦苦守住。這時側翼代善軍殺到,明軍腹背受敵,漸漸不支,開始敗退。敗軍退至在瓦爾喀什山前時,又遭到達爾漢、阿敏所率八旗軍的伏擊。而代善領兵由前向後衝擊。儘管受到多次伏擊,南兵甚是頑強。剩餘明軍退至瓦爾喀什之曠野後,與八旗軍展開激戰,結果寡不敵眾,總兵劉挺戰死。劉挺養子劉招孫甚為曉勇,身中數箭,仍能徒步格殺數人,最後體力不支被殺。
劉挺軍主力被殲滅後,尚有遊擊康應乾率領步兵數千與北韓元帥姜弘立率領的北韓盟軍在富察紮營,把槍炮層疊佈列。這時代善集中所有的八旗軍,向富察發動進攻,首先攻打康應乾部,結果沒有支援多久,明軍”舉皆覆沒”。然後八旗軍分開始向北韓軍發動進攻,短時間內殲滅了兩個前營,最後把姜弘立的大營徹底包圍。北韓兵一看不支,於是率全軍投降。
南路李如柏倉皇逃跑,自相踐踏,死傷達千餘人。明朝南路軍行程最晚。主帥李如柏率領兩萬明軍,於三月一日出清河鴉鵲關。由於出師晚,行動慢,直到三月三日,會師的日期已過,仍然遲遲不進,逗留觀望。這時李如柏已透過探報得知西路杜松軍全軍覆沒,北路馬林軍亦大敗。李如柏聽到北線兩路盡沒,大驚失色,不知該進還是該退。三月四日,副參將賀世賢向李如柏建議,應火速進軍,與劉挺部會合,然後可以把劉挺部救出八旗軍的包圍圈。李如柏沒有采納這個建議。戰後有人指責他說”偏師策應,殺入重圍,劉挺當不至死,或夾擊成功,未可知也”。
李如柏逗留到三月六日,接到楊鎬火速撤軍的命令,於是南路明軍驚惶撤退,沿途聽到山上有小股後金兵的鳴螺號角,以為大軍殺到,明軍慌不擇路,自相踐踏,死傷達千餘人。
至此,薩爾滸戰役劃上了一個句號。薩爾滸戰役成就了一代軍事奇才努爾哈赤。從三月一日到三月五日,努爾哈赤的八旗軍五天七捷,殲滅或擊潰了明朝三路大軍。努爾哈赤對明軍動向瞭如指掌,而且相當熟悉當地的地形和氣候。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充分發揮了大騎兵兵團勇猛快速、善於野戰的特點。最重要的是,努爾哈赤採取了正確的戰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明軍。
努爾哈赤本為大明帝國統治下異族的一個小將領,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明萬曆年間,內亂初現,倭寇犯邊,大明四處征戰,尤其朝鮮一戰,所耗巨大,努爾哈赤靠著不知從哪來的運氣,在大明的眼皮下四處征戰,使用鉅額財產籠絡明朝重成,在李成梁,朝內朝外的的庇護下,在大明的眼皮下用了幾年的時間,統一了女真各族,終成了氣候,舉兵反明。
1619年三月初一,後金軍探知杜松主力已至薩爾滸,杜松兵分為二,主力駐紮薩爾滸,有親率萬餘精銳至吉林崖,後金軍包圍讀誦,集中六萬大軍全殲明軍主力,後又連續擊潰北路和東路明軍,南路明軍聞訊後撤退,四路明軍只存活一路。
薩爾滸戰役,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萬曆聞訊後精神萎靡,大臣在外請旨萬曆,萬里一動不動,錯失良機,導致再也不能收拾後金,後金軍的勝利,使明朝江河日下,最終走下歷史舞臺。
回覆列表
首先,明末後期明朝統治已經岌岌可危,糧庫無糧,各地能戰的名將要不是崇禎帝天性多疑的性格打壓或戰死,明末各地軍隊都不聽中央號令,各地自保,軍隊家族化嚴重,再者當時明朝兩線作戰,對後金進攻戰術錯誤,居然分散兵力,最後被各個擊破,也由於過於輕敵,沒有發揮明軍火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