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編虎哥
-
2 # 江南—布衣
乾隆的身世是否是漢人這個問題、是否是海寧陳家的兒子,其實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不會相信野史或者杜撰出來的傳說。
懷疑乾隆身份的,或者帶偏我們認知的,不外乎下面幾點野史或者傳說:
1:私家野史《清朝野史大觀》和《高宗之與海寧陳家》中描述清朝末年社會流傳浙江海寧有個陳姓家兒子當了清朝的皇帝,其內容大概如下:說是雍正帝當太子時候和海寧陳家關係極好,來往頻繁,有一年兩家同年同月同日生了孩子,陳家生了個男嬰,太子胤禛生了個女嬰,這個三同時是多麼大的巧合,太子胤禛好奇呀,所以命陳家抱男嬰送太子府去看看,說陳家出宮後男嬰變女嬰了,也不敢聲張,只能忍氣吞聲。不久康熙帝駕崩,太子胤禛登基,馬上提拔陳氏一族,所以流傳更有聲有色,認為雍正帝是內疚換海寧陳家的男嬰,報答陳家。個人認為此事實在荒誕:雍正帝為什麼要換你陳家男嬰,又不是沒有兒子,假設雍正帝沒有兒子,那麼說換了陳家的男嬰,倒也可以理解,可雍正帝有10個兒子,4個公主,而後來的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第4個兒子,再假設如果乾隆帝是長子,那時雍正帝當時沒皇子,那也可以勉強說得過去,而乾隆帝是四子,雍正帝之前是有皇子的,更沒必要換陳家男嬰了吧?所以於情於理雍正帝都不會換一外姓來繼承皇位吧?各位認為呢?2:海寧陳家的發跡史:民間傳說海寧陳家之所以成為名門望族,身居要職,是因為乾隆報答自己家門,變相的讓陳家顯赫。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據歷史記載,事實考證,陳家從康熙年間陳家就出現兄弟侄兒三人同榜,考入仕途,才得以慢慢升遷,此後陳詵任湖北巡撫,其子陳世倌(傳說這個就是乾隆帝的生父,小說《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的爸爸)到乾隆時期任相國。所以個人觀點從乾隆的爺爺康熙帝時陳家就是名門望族一直延續到雍正乾隆,那麼何來的靠乾隆帝報生養之恩讓陳家發跡的呢?
3:傳聞關於乾隆親自為海寧陳家題匾“春暉堂”和“愛日堂”兩匾涵義一說:現在大家去海寧陳氏宅堂會看見兩方匾“春暉堂”與“愛日堂”,這兩方匾誰都沒得罪,錯就在於它的名字。“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後人都已春暉比喻慈母之恩;“愛日”一詞出自漢揚雄的《孝至》中的“孝子百日”,就是兒子侍奉父母之日為“愛日”後來演繹成“恩德”。所以你看這兩方匾的意思,乾隆帝題的表達都是作為普通兒子對孝敬父母和兒子感恩尊重之心,是不是表示了乾隆帝與陳氏的生養之恩?據查,這兩方匾更是張冠李戴,其實這兩方匾都是康熙帝所題,康熙39年4月,康熙帝召叢集臣說:“爾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直言,朕當書以賜”,時任吏部左侍郎的海寧陳元龍說其家裡有父年逾八旬,所以康熙帝遂書“愛日堂”賜之,出自《陳元龍傳》。“春暉堂”匾由來:據《海寧州志》康熙54年6月,因為陳元龍胞弟陳維坤的妻子守寡41年,康熙帝御書“節孝”並賜“春暉堂”匾額一方。那麼有史有據這兩方匾既然出自康熙帝之手,那麼強加於乾隆帝身上,是不是有點貽笑大方了?
4:乾隆南巡六下江浙:傳聞又來了,說乾隆帝之所以六下江南,4次住陳家,是因為登基後對自己的身世發生懷疑,說他是去浙江海寧陳家訪查,想弄清自己的身世。其實據考證,乾隆南巡完全是為了巡視海塘工程,當時海潮衝堤,整修海塘成為當務之急,於是乾隆南巡,至於住陳家,那是因為陳氏的“隅園”是當地的名勝古蹟,環境幽雅,自然被乾隆帝選為落腳之地,並改其名為“安瀾園”,另外學者認為,乾隆帝在位60年,是清朝由昌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六下南巡興師動眾,開支浩大,勞民傷財,太平之君驕奢糜費是衰落原因之一。所以個人認為,乾隆帝南巡下江南規模之大,次數之多,其目的可能不是單一的目的除了遊名勝古蹟,享樂之外,還眼於社會政治,經濟之大端。我的觀點:即使乾隆帝是去浙江海寧查證身世之謎,需要興師動眾,讓舉國上下都知道他去找生父?查生世不應該是越低調越好嗎?這種事情不應該隱晦?且不說其地位,身份,單說普通人也不會傻到這種程度吧?換各位你們會如此光明正大,堂而皇之?
所以綜上所述,關於乾隆帝是否漢人,是否是海寧陳家之子,還需要去質疑,去辯論嗎?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乾隆帝是海寧陳家之子的說法一直以來就為大眾所熟知,甚至小說《書劍恩仇錄》裡還給出了乾隆帝陳家親兄弟的名字——陳家洛!影視作品則更加省事兒,索性直接讓同一位演員來扮演乾隆帝和陳家洛,似乎乾隆帝確實就是海寧陳家的兒子無疑了!
但是,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清世宗雍正帝並不是只有清高宗乾隆帝一個兒子。雍正元年,清世宗即位時,雖然兒子不多,但除了清高宗之外依然有三個親兒子活著,他們是弘時、弘晝、福惠。在雍正十一年,清世宗又生下了最小的兒子弘曕。這裡有必要說一句,弘曕是清世宗的親兒子,沒有任何疑問!大家不要被《甄嬛傳》給騙了,弘曕雖然後來被過繼給了允禮,但不是允禮的兒子,允禮沒有讓清世宗頭頂一片大草原,他還沒有那個膽子和能力!雖然後來弘時被幽禁身亡、福惠早殤,但雍正十三年時,清世宗除了清高宗之外仍然有弘晝和弘曕兩個親生兒子在世,他無論如何也沒有必要抱一個外人的兒子來冒充自己的親兒子!
或許有人要說了,雍正帝用女兒換兒子是康熙年間的事情!可是,康熙年間在清高宗之前清世宗也已經有弘暉、弘昐、弘昀和弘時四個兒子了,雖然其中三個夭折或早殤,但弘時依然活著!而且,弘晝僅僅比清高宗晚出生一個多月而已。換言之,清世宗彼時是有親兒子的,而且不止一個!那麼,他又為什麼要換別人家的兒子來作為繼承人呢?放著親兒子不要,找個外人來當繼承人,這不是腦袋進水了嗎?因此,清高宗是清世宗的親生兒子沒有任何疑問!他絕對不是換來的。
實際上,真正有疑問的是清高宗的生母問題。倒不是說清高宗不是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所生,從清高宗後來對孝聖憲皇后的態度來看,如果不是親媽,清高宗真心犯不上那樣將她捧上了天。從諡號“孝聖”也能看得出,清高宗對自己這位親媽還是相當孝順和尊崇的!如果不是親媽,給予嫡母般的禮遇完全足夠了,檯面上也都可以說得過去,不是嗎?清高宗真心沒必要如此。因此,個人認為,清高宗是孝聖憲皇后所生基本上也是沒有疑問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問題出在清宮檔案中對孝聖憲皇后身份的記載。官方史籍記載,孝聖憲皇后出身滿洲鑲黃旗,是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這位凌柱雖然官不大,背景卻還是相當深厚的。他來自清初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所在的鈕祜祿氏家族,和額亦都的兒子遏必隆是共曾祖父的堂兄弟。按理說,凌柱雖然是額亦都鈕祜祿氏家族的小宗,但好歹也是上三旗功勳貴族世家的同宗親戚,不是那些“奴才中的奴才”——包衣。這些人家的女子通常都是參加三年一度由戶部組織的選秀,被選中者直接入宮充當皇帝的妃嬪或者被指給宗室子弟為配偶,再不濟也能混個側福晉。可事實卻是:孝聖憲皇后在清世宗潛邸時期的身份只是“格格”,也就是沒有名分的妾,而且一直如此,直到清世宗即位。在清朝,這類人通常以上三旗或下五旗入八分宗室各自旗份的包衣為主,鮮有八旗秀女。
與此同時,部分清宮檔案記載,清高宗的生母為“錢氏”。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同一個人,姓氏怎麼還不一樣了?有一種說法是清世宗同父異母的弟弟允裪在速記時將鈕祜祿氏縮寫成了鈕氏,之後經手的人以訛傳訛,將鈕氏誤記為了“錢氏”。後來允裪還因此受了處分,被從貝子降為了輔國公。但是,這種涉及后妃姓氏的事情,允裪或許速記時可能將鈕祜祿氏記為鈕氏,其他經手之人怎麼可能也如此糊塗大意,想都不想便將鈕氏寫成了“錢氏”。更何況,清世宗後宮根本就沒有一位姓錢的妃嬪,這種低階錯誤怎麼可能發生?
個人認為,很大可能性,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本就姓錢,是上三旗包衣或者清世宗潛邸時期所擁有下五旗旗份的包衣出身。因為雍正元年其子被密立為皇太子的緣故,清世宗為了能讓這位密立皇太子的出身能夠顯得更加“高貴”一些,玩了點兒技術手段,將錢氏移花接木強行塞給了鈕祜祿氏家族,將她變成了上三旗功勳世家之女。對於皇帝而言,此事並沒有什麼操作難度。這或許和清世宗自己的生母孝恭仁皇后是包衣出身有一定關係,這一點讓清世宗始終有些低人一等的感覺,他不想兒子和自己一樣。雖然檔案中的姓氏改了,但是小叔子允裪顯然並不買賬,他在速記時索性直接用了嫂子原本的姓氏“錢氏”。其他人或許也知道這裡面的門道,既然皇上的親弟弟都說是“錢氏”了,咱們當然原文照抄!就這樣,原本清世宗想要掩蓋的東西被公諸天下了。事情已經發生了,總得要有人來背這個鍋啊!於是,允裪成了“背鍋俠”,所謂速記為“鈕氏”及之後的以訛傳訛,不過就是一個掩蓋事實真相的藉口、理由罷了。從允裪數年之後又被晉封為履郡王來看,這種可能性還是相當大的,畢竟允裪的確有錯,該罰!但他終究是在替四哥清世宗背鍋,清世宗數年之後再次晉封他為郡王也就都能說得通了。
當然,這種涉及宮闈秘事的東西不可能有確切的文字記錄,我們只能根據現有史料進行合理化猜測,文中所說也僅僅是本人的一家之言,或許事實真就是清朝官方給出的結論也未可知……但是,無論孝聖憲皇后是錢氏還是鈕鈷祿氏,即便是包衣出身,她依然還是在旗的,清高宗是漢人之說恐怕站不住腳。即便錢氏真是漢人,但她擁有了旗人身份,自然就是旗人!清高宗依然不能算作漢人。實際上,漢軍、包衣漢姓和漢人本就沒有實質區別,不過就是隸屬關係不同而已,不是嗎?現而今子女都可以選擇父母任意一方的民族為自己的民族,從這一點而言,清高宗是滿族人就更加理所當然了。真不知道提問者為什麼非要有此一問?!
-
4 # 格子說歷史
傳說乾隆是漢人,是不是真的?
由於清朝離我們現代生活的時代並不算太遠,而且近代的很多文藝作品也多是以清朝為基礎進行創作,所以人們對清朝的好奇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對清朝最高統治者的一些猜測,也是頗多。比如乾隆的出身,民間流傳有一種說法,說乾隆並非滿族人,而是漢人的子弟。而且這種傳言說得有板有眼,說乾隆是江南勢力龐大的陳氏家族出身。其實翻閱關於清朝的歷史記載,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的根據,今天就帶大家來聊一聊,為什麼乾隆不可能是漢人?
其一,乾隆是漢人的說法,沒有任何正式史料支援,皆是見於後世的小說和野史當中。
乾隆是漢人的說法,初見於清朝的一部小說叫做《清宮十三朝演義》,也是從這本小說開始,大家認為乾隆是漢家子弟,後來經過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的風靡,讓這種說法更加深入人心。而這種說法在清朝的正史,以及乾隆在世時期的野史中都沒有記載。而《清宮十三朝演義》則是在清末民國初期創作完成,這本書完全是小說題材,書中描寫的很多內容都是作者的杜撰,並沒有真實的歷史依據。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想必很多喜歡武俠類小說的朋友應該也瞭解,完全是金庸先生的藝術創作。
《清宮十三朝演義》記載: “鬥法術計收血滴子,換嬌兒氣死陳閣老”民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清史學科祭奠人陳懷,在他出版的《清史要略》中對這件事情提出了質疑。
《清史要略》記載:“其事甚秘,不可得其詳雲”其二,關於乾隆是漢人,後世所給出的“鐵證",經不起琢磨。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關於野史給出的舉證。第1種說法是匾額說,在海寧陳氏的老宅中掛有兩個乾隆所書的匾額,上面寫有“愛日”和“春暉”的字樣。這兩個詞語來自於孟郊的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很多人認為這兩副牌匾是乾隆為了感謝陳氏的雙親之恩。然而據清史稿記載,這兩幅牌匾是康熙在下江南時賜給陳家的,和乾隆沒有任何關係。
《清史稿·陳元龍傳》記載:“元龍工書,為聖祖所賞,嘗命就御前作書,深被獎許。上御便殿書賜內值翰林,諭曰:‘爾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當書以賜。’元龍奏,臣父之闓年逾八十,家有愛日堂,御書榜賜之。”第2種說法則是乾隆4次下江南都選擇住在陳家。如果沒有關係,為什麼非選擇要在陳家居住呢?而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之所以乾隆四次下江南都住在陳家,是因為在清朝時期,海寧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但是海寧又緊鄰錢塘江,在清朝錢塘江是制海的重點,所以乾隆每到此地,必然會選擇到海寧去視察。而海寧這個地方,只有陳家是一個名望大族,除了住在這裡,沒有其他地方可選。
《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康熙間,世宗時為皇子,與陳氏尤相善。曾兩家各生子,其歲月日時皆同。世宗聞悉,乃大喜,命抱以來,久之始送歸,則竟非己子,且易男為女矣。陳氏殊震怖,顧不敢剖辨,遂力秘之。從上面的“證據”來看,乾隆是漢人所生,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其三,清朝皇家的制度杜絕了這種事件的可能性。
乾隆是從陳家被替換出來這種說法,既沒必要也沒可能。對於清朝皇室來說,雖然繼承人並不算太多,但是還沒有發展到需要去別家抱孩子的地步。雍正在位期間一共生下10個兒子,而且在乾隆之前已經有了三位皇子。滿族好不容易才打入關內,建立清朝。雍正絕沒有可能,把自家建立的王朝拱手讓給漢人。而且清朝對子嗣的管理十分嚴格,所有的孩子都要經過血緣認定,並且報給宗人府進行嚴格的登記,這從技術上杜絕了乾隆來自別家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乾隆是漢人的說法,就是子虛烏有。而之所以會有這一種說法的產生,可能是由於清政府在統治晚期積累了太多負面情緒,所以導致文人杜撰了這樣的一幕醜劇。
參考:《清宮十三朝演義》《清史要略》《清史稿·陳元龍傳》《清朝野史大觀》
-
5 # 白玉湯1975
康乾盛世,百姓生活安逸、富足。天下無亂,反清復明之士“無用武之地”,閒著也是閒著,編唄!意淫唄!即然推不倒你大清帝國,就把你個乾隆編成一個漢人。既然,皇帝都是漢人了,我們也不用反了。
典型的阿Q式精神勝利法,無奈之下的自我安慰。
下面在下就說一說這一傳聞的來龍去脈:胤禛王爺(後來的雍正皇帝)與海寧陳家交好。事也趕巧,兩家人同時有了孩子,雍正就讓陳家抱孩子來府上瞧瞧。結果等陳家把孩子抱回去,卻發現自己的兒子變成了個女娃,陳家膽怯,當然不敢把這件事透露出去。
雍正後來對陳家也十分照顧。等乾隆即位後,陳家已經不在朝為官,可當乾隆皇帝南巡到海寧時,還親自去了陳家。
乾隆在陳家住宅裡御賜了“愛日堂”、“春暉堂”兩塊牌匾。眾所周知,“愛日”、“春暉”都是兒子孝敬父母之意。難道,乾隆知道了自己身世,特意借南巡迴家省親嗎?
以上傳聞無疑是荒誕的。首先,雍正帝有十個皇子,六個公主。乾隆帝是第四子。按情理來講,根本沒必要把別姓孩子換來當自己的孩子繼承皇位。這是最有力的證據。
除非雍正帝瘋了、病了、傻了,世代滿人前仆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打下的大清江山,在有子可承皇位的情況下,你換一個漢人孩子來繼承大統。一但事發,雍正非讓滿清宗室掘墓鞭屍不可。
其次,以清代皇帝與海寧陳氏的關係來說,純是君臣之誼。陳氏在清初就是名門望族,在康、雍、乾三朝曾仕宧顯達,煊赫一時。
乾隆十二年,陳世倌以大學士退休,進宮辭行,乾隆帝賜銀五千兩,命他在家坐食俸祿,頤養晚年,並賜御製詩:“老成歸告能無惜,皇祖朝臣有幾人?”足見對他的尊重,君臣關係也十分親睦。
雍正初年,朝廷大舉俢建浙江海塘,這是關係到錢塘江下游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建設專案。乾隆帝即位後,非常重視這項工程,六次南巡,有四次親到海寧踏勘。
既到海寧,皇帝總要有合適的住所。海寧陳氏,三朝宰輔,其家園更是海寧名勝,亭臺樓閣,花木扶疏,自然是接駕的理想之處。
乾隆臨視海寧,是為了巡視海塘工程,並無它意。
至於那兩塊匾額,清國史館編簒的《陳元龍傳》記載,康熙三十九年四月,玄燁在便殿召見群臣,說:“爾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當書以賜。”陳元龍奏稱,父親之闓年逾八十,擬“愛日堂”三字。玄燁便書寫賜之。
《海寧州志》記載,康熙五十四年六月,因陳元龍胞弟陳維坤的妻子黃氏守寡四十一年,御書“節孝”兩字賜之,又賜“春暉堂”匾額。
這就是說,兩塊匾額的題詞,是康熙帝根據臣下的請示書寫,與傳說中的理解完全是兩回事。
此事的子虛無有,明眼人一看便知。但是為何還能在民間廣泛流傳呢?在於華人對些野史傳聞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信它有了,才有了談資,才有了樂趣。我勸大家一聽一樂呵得了。
回覆列表
關於乾隆是漢人的傳說,主要是由小說、戲劇的影響,在電視劇裡面,為了渲染情節,導演往往會扭曲歷史事實。這種編排,別說可以把乾隆變成漢人,甚至可以安排和珅、紀曉嵐與乾隆稱兄道弟、福康安也成了乾隆的私生子。
在野史裡面,關於乾隆的出生,也有許多離奇的說法,一種是說乾隆不是出生在雍和宮,由一個漢人宮女所生;一種是說乾隆不是滿人,是漢人陳閣老的兒子。這兩個野史傳說,即使在理論上也站不住腳。先看第一個。傳說胤禛有一年陪著康熙去避暑山莊,小酌幾杯,意亂情迷,看到一個漢族宮女,就發生一些稀裡糊塗的事,然後就有了乾隆。
從時間點來推斷,這不可能。乾隆出生農曆八月十三,十月懷胎,那麼他父母就會在前一年農曆十一月才會受孕。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清代皇室去避暑山莊主要是為了避暑,要去也是夏天去。
農曆十一月中旬,避暑山莊早就冰天雪地,康熙不可能在那個時候帶著胤禛去避暑。康熙每次去避暑山莊,都是大隊人馬,高調出行,歷史上都會有確切記錄,然而卻沒有那個時間點的記載。何況胤禛在當皇子的時候,非常能夠剋制自己的行為,斷不可能做出如此不和禮制的事情。所以,這個傳說不攻自破。
關於第二個傳說,說的是胤禛曾生過一個女兒,就在同一天,大臣陳閣老家生了一個男孩。胤禛和陳閣老家很熟,就讓他們吧那個男孩抱過來看看,結果講孩子送回去的時候,陳閣老發現孩子被人調包。抱回來的是女孩,男孩留在了雍親王府,後來成了乾隆。首先,在康熙年間,大臣和皇子的交往有嚴格的限制,不可能輕易串門,胤禛以孤臣自居,不太可能和一個漢臣熟的不分你我。其次,胤禛的生育能力比較強,不缺兒子,在生乾隆前,已經生過三個兒子。當時的胤禛年僅三十四歲,府邸幫他生孩子的女人多的是,沒有理由抱一個漢族男兒來繼承大清皇位。
所以,關於乾隆是漢人的傳說,與小說一樣純屬虛構。之所以出現這些離奇的傳說,主要是因為乾隆是皇帝,而且在歷史上也算小有名氣。皇帝不僅會有美好的傳說,天降祥瑞、夢中如何、神龍如何,也會有不利於他的傳說。前者是皇帝需要,後者是有些人對其不滿而刻意黑化,比如傳說雍正殺康熙、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等等。
清朝皇室有一套嚴格的皇子出生管理制度,從出生地、生母到生辰八字都由內務府經過十幾道手續記錄在案,任何人想動手腳難如登天。若非愛新覺羅家的子孫,斷不可入玉牒。
乾隆雖然不是漢人,但身上卻有漢人的血統。從血統上說,乾隆有81.25%的滿人血統,6.25%的蒙古族血統和12.5%的漢人血統。
等到乾隆出生時,大清已經入關近70年,在文化習俗上早已不是當初的遊牧民族。在康熙朝,大清皇室成員已經完全漢化,文化水平已經不在漢人知識群體之下。乾隆出生是滿人,其實在文化方面,更像是一位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