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之於
-
2 # 長劍不出鞘
古人留下的古籍都是從右往左寫的原因,有人總結了四條原因:
1.竹簡上形成的習慣。
2.以右為尊
3.方便閱讀
4.和人左右腦機制有關
還有人提出第五種原因鑿石說,說是阿拉伯文、希伯來文也是從右向左書寫,這是由於刻字人一般左手拿釺子,右手拿錘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從右向左。
上述五種說法,竹簡習慣說與方便閱讀說都與竹簡這一載體有關;以右為尊與觀念有關;左右腦機制和鑿石說與人生理有關。
我認為都不全面。我認同的觀點是青銅說。
首先,竹簡相關理論不夠追本溯源。中國最早文字不是竹簡,而是甲骨,金文等。在甲骨文中,卻有由左向右讀的文字,如下圖左邊的卜辭是從右往左讀,右邊的卜辭是從左往右讀。但是到了商周時期,青銅器卻變成了全部左行,仍然是豎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文字豎向書寫特徵倒是一以貫之。
豎向作為漢字書寫首要特點,是與漢字由象形文字而來,書寫筆畫由上到下,接續方便相關聯。
而從右到左的習慣,我認同青銅說。據馬承源先生在《中國青銅時代》中解釋,原因是青銅器在澆製之前要先製作一個“母模”,再翻製成“範”。範分內外。內範因其表現青銅器內壁,少雕飾,不必先制模,直接製成實心的範,在倒置的內範頂部,由人工直接刻制並燒成陶質映象字。由於泥土較軟,又要刻成陽字(字筆畫凸起,澆注時在青銅器上留下陰文),為了防止在刻制的過程中損傷銘範,一般工人還是右手居多,因此必須採用右行法:即左邊一行刻好,再向右邊挪動另起一行,這樣右手就不易壓壞左邊已刻好的銘文。那麼,鑄成的銘文便是左行的。所見銘文多見於器底便是這個原因。
這樣,上述兩類書寫習慣特徵:自上而下豎向書寫是中國文字象形特徵決定;自右而左是發端於青銅器燒造技術形成的既成習慣。那麼,隨著書寫工具的演進,到了竹簡時代,更加強化了這種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書寫、印刷和閱讀習慣,傳承至民國時期。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興起,漢字也與世界接軌,改為自左而右橫排格式了。
-
3 # 暢談文化
相信大家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寫字和讀書都是從左向右,很少存在從右往左的習慣,但是古人為什麼寫字時是從右向左,自上而下呢?簡單說起來有4個方面的原因:
1.竹簡上形成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們一直是用竹簡記載東西的,為什麼是自右向左呢?那是因為,右手執筆,然好寫完一根就順勢把寫好的往左邊推過去,這樣好排序,又不易弄混淆。
2.以右為尊
漢字的從上而下,從右而左,也反應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就比如右丞相就比左丞相大,右將軍就比左將軍大,太學稱右學;“左遷”代表貶官;“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這些統統反應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就是右大於左,這也是漢字從右往左寫的一個原因。
3.方便閱讀
想象一下自己拿著竹簡,會怎樣攤開讀右手攤?還是左手攤?好像都不太重要,因為你怎麼攤取決於卷的人怎麼卷,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卷竹簡的人就只能是從右往左捲了,這樣從右往左寫的竹簡也可以不攤開就可以一點點看到。
4.和人的本身機制有關
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於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於筆勢的連貫。
那麼我們現在的閱讀和書寫方式是什麼時候統一變更的呢?
最早提議漢文橫書的是陳嘉庚先生,那是1950年政協會議上,他認為現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該跟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和它的需要而改變,應該跟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文字的橫排橫寫,是發展趨勢。”著名學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橫排的科學性,稱人的兩眼是橫的,眼睛視線橫看比豎看要寬,閱讀時眼和頭部轉動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勞,各種數、理、化公式和外國的人名、地名排寫也較方便,同時還可提高紙張利用率。
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到橫排橫寫的書籍,寫字從左到右也是習慣了!
回覆列表
右為武,左為文,從右向左,尚武尊文的意思和思想,豎著寫,利於緩解視覺疲勞和頸椎病,至於是否還有其它意義,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