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照影吹笙

    看過電影《虎虎虎》就知道,偷襲珍珠港的戰前會議上,山本五十六說得很清楚:美國軍艦封鎖了日本海峽,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這意味著要日本投降,日本被迫作出選擇,要麼投降、要麼開戰,我們選擇了開戰,經天皇同意,準備襲擊珍珠港。然後與會者全部起立,誓師出征……

  • 2 # 飛揚46644226

    被逼無奈?誰逼它?它要是不打美國會死嗎?顯然不會吧!

    這個問題專家們總結的很到位了。總先是日本加入世界大戰,參與到瓜分世界勢力範圍的罪行中來。在東南亞方向與美帝國勢力範圍產生衝突。兩個帝國的一戰也是遲早的事了。其次是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在這場對外掠奪中要爭功。隨著日本陸軍在中國及周邊取得戰績,日本海軍便急不可耐!所以不是逼,而是急不可耐,利令智昏。

  • 3 # 徵之魂專利技術

    日本資源少,如果不能以戰養戰,就會很快失敗,養精蓄銳,積極謀劃準備幾十年,才有機會將初期的巨大成功建立在敵方的綏靖和幻想之上,作為進攻方,初期必然勢如破竹,否則就是一群豬,所有的戰爭都是如此,日本侵華戰爭中,日本雖然有相當多勢如破竹的戰鬥勝利,即使是戰爭末期也有勢如破竹的戰鬥勝利,但其指揮官都是豬,戰鬥雖然是勝利比例極高,但基本上都是沒有達成戰略目標,積少成多後導致贏了戰鬥輸了戰爭,在中國沉入泥潭後,依然不思悔改,幻想透過太平洋戰爭擺脫困境,實現以戰養戰的效果,可惜還是因為指揮官是豬,靠賭徒心態謀劃戰爭,然賭運不長久,輸的很慘,中途島戰鬥之後採用消極戰爭手段,以為靠武士道精神和窮兵黷武可以熬贏戰爭,結果一敗塗地,整個二戰中日本沒有智將,只有勇將和莽將,只能看到眼前的戰鬥勝利,看不到戰略目的的完成情況,完成不了戰略目的,暫時的戰鬥勝利支撐不了戰爭的消耗,無法達成戰爭的勝利,日本進行太平洋戰爭確實是迫不得已,在中國陷入泥潭,有力氣卻發作不得,無可奈何中,覺得自己手頭上還有不少籌碼,所以只能鋌而走險了,日本人為什麼特別仇恨和貶低中國,就是因為被中國耗費過多,缺少面對面的對手進行對決,常有拳頭打螞蟻,有力發作不得的無奈,偏偏有讓自己無法脫身。

  • 4 # 十一月的範德彪

    以戰養戰,面對美國的經濟封鎖,不打沒石油沒橡膠,沒有戰略資源寸步難行。山本五十六在一開始就知道打不過,因為他曾經作為駐美武官見識過美國工業的強大,只不過軍部一直在賭,希望透過偷襲可以打怕美國,最起碼可以讓美國在幾年內不會在太平洋插手,結果……一年後日本逐漸崩盤了……

  • 5 # 銳不可當1799

    客觀上,日本需要戰略資源,美國在中日開戰後,就對日本的資源進行限制,日本要南進奪取東南亞的資源,最大的障礙是美國。主觀上,日本人歷史上嚐到了冒險的甜處,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冒險成功。幻象採取偷襲的方法,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成為太平洋霸主,企圖把英美勢力趕出亞洲,永久霸佔東南亞資源,以滿足其戰爭需要。

  • 6 # 由史看今

    第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上海損害了美國的在華利益,緊接著日本佔領東南亞直接損害了美國利益,1938年美國對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政策!石油禁運政策對日本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來說是無疑是致命的的打擊,日本剛啟東的戰爭機器可能要冷卻下來,所以日本想先發制人,偷襲珍珠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打通日本海上生命線!

    第二: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這是一個美國通而且還是一個賭徒,山本五十六知道日本要擴張,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必然會危機美國的利益,日美早晚有一戰,山本知道美國的戰爭潛力有多麼恐怖,與其那樣不如早點對美作戰,突襲太平洋艦隊,山本的的賭徒心裡發揮的淋漓盡致,1938年的石油禁運政策促使了日本對美作戰的決心,提前拉開了日美作戰的序幕!

    第三:偷襲珍珠港可以說蓄謀已久,但是也是很乃的一種選擇,就像偷襲珍珠港後,山本五十六說“我們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工業巨人”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的孤立政策破產,隨後羅斯福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大大增強了中國軍民堅持抗日的信心和物質基礎!

  • 7 # duh23333

    日本想在美國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突襲珍珠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一舉消滅美太平洋艦隊,以求在亞太戰場上爭取主動。

  • 8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確頗有些山窮水盡的無奈,但更多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喪心病狂和戰略的混亂。整個二戰,日本人就沒整清楚自己該幹嘛,他們的戰略思維是在做布朗運動的。

    但要說對日本偷襲珍珠港最大的推動力,我們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1.中國的死磕 2.德國的戰爭 3.蘇聯的狂抽 4.美國的制裁。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種其實都是有聯絡的,德華人發動了39年的歐戰,當場將法國踩死,又圍著英國狂毆,西歐、東歐和北歐都有相當部分的國家淪陷於軸心國的鐵蹄之下。這些歐洲主子完蛋了,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也就成了無人看守的財產,日本人不流口水才怪。

    這個時候日本的日子非常不好過,有7成的國內財富被投入到對華戰爭的泥潭之中。中國的抗戰既把日本牢牢的耗死在這裡,又像道開胃大菜深深的刺激了日本的胃口。為了維持對華戰爭日本付出了很多,他們從英荷還有標準石油等企業進口了大量原油,同時鋼鐵、機械、各種原材料的進口也是源源不絕。日本人從中國戰場撈到的好處,很快都花銷在戰爭成本上了。

    為了尋求從中國這個泥潭抽一隻腿的機會,日本人選擇了“北進”,這也是當年日本海軍部的普遍傾向,相對比較開化的日本海軍不太情願與美英列強開戰,像米內光政、井上成美、山本五十六這個“鐵三角”還不斷推動在張鼓峰、諾門坎一帶對蘇聯的作戰。

    結果我們看到了,這次作戰非常失敗,關東軍加上日本的精銳師團被朱可夫的軍隊打的屁滾尿流。雖然蘇軍損失其實略高於日軍,可鬼子自己也明白這仗自己輸的太醜,老毛子是個不好惹的硬茬。

    但是這裡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日本和蘇聯彼此都有其它的“大事”要做,不願意就此開戰。最後日本和蘇聯在國際政治上小懟了幾下便握手言和,蘇聯撤走對華援助,日本海軍部的白手套企業則進入薩哈林油田與蘇聯一同挖起了石油。被日本稱為“北樺太”的庫頁島油田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巨大,日本一直到戰爭結束後還從這裡繼續獲得石油。

    不過“北進”註定是失敗了,日軍整個二戰寧可把德國元首給坑了進去,也沒有再向北打過一絲小算盤,他們只是不斷拉來中國勞工,在滿洲里構築嚴密的防禦工事,以應對與蘇聯的“五年之約”。

    但“南進”就不一樣了,香料群島,加里曼丹、中南半島,東南亞區域乃至整個亞太都讓日本垂涎三尺,這裡有世界最好的大油田,這裡的土著勢力有反殖民者的傾向,而且很多都被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所影響。日本人輕易的就煽動起越南的抗法運動以及透過“泰法戰爭”拉攏了泰國這個盟友。

    更關鍵的是,39年元首與英法翻臉,先幹掉波蘭,繼而幹掉了英法比聯軍,敦刻爾克一役讓法國和比利時徹底完蛋,英國也溼淋淋的龜縮在島上懷抱著“至暗之時”,納粹的鐵蹄可以說已經完全吞沒了東歐和西歐,還佔據了一部分北歐。這會兒亞太地區的殖民地壓根就沒人理會了,歐洲的大爺們想管也管不過來。就連泰國也敢在這個時間段發難與法國開火,日本自然是不會放過如此天賜良機。

    但是呢,中南半島是個很複雜的地帶,殖民者雖然主要就英法荷美那幾個,但盤根錯節狼狽為奸,日本人雖然下刀子的時機選的很好,卻在政治上犯了大忌。尤其是美華人也覬覦這個區域的時候。

    但是美國算老幾呀?日本人當時估計就是這樣想的。當時的美國雖然工業實力強大,但偏安一隅,表現的主要是個奸商形象,軍事實力還不如人們印象中的“強國”波蘭,也是個被歐強排擠的主兒。要不然後來美國提出搞“國聯”,列強們為什麼排出個英法意日的陣容,反倒一腳把美國踹飛了呢?話說當年希特勒搞“慕尼黑陰謀”,還讓羅斯福寫信勸過張伯倫,美華人也是動了不少歪腸子。

    當時的美國就是這副尊榮,有點愛插手閒事,又被國內孤立主義影響;很想躋身列強,大家又都不怎麼給面子,誰知道這貨後來一怒之下就能化身戰爭機器啊?

    好吧,正在日本人開始大攻略的時候,美華人也發現日本人的不軌之心,立馬掐斷了對日本的資源輸出,這邊拉著英國一起對中國又是貸款又是軍援,那邊攔著墨西哥等國對日繼續輸油,徹底讓日本人斷了頓。

    這下讓日本人怎麼搞?肉都下鍋了你突然斷了諸君的天然氣?而且快遞小哥的醬油醋也不送了?這麼搞下去日本人不光是亞太地區的肉吃不下去,連中國這塊肉都得吐出來,這關係的是百年國運,這一輸整個國家就得填進去。果斷不能忍!

    於是日本人不打也得打了,這也是被下野首相米內光政罵為“找死”的原由,他的“鐵三角”山本五十六起先反對,之後卻不得不全心投入作戰,日本人實在是沒有辦法了,而且按照日本的謀略,打掉太平洋艦隊後,完全可以取得一個時間差,讓自己手中的戰爭資源化為軍事力量。

    但日本沒想到一臺真正的工業機器全力發動後會是如何可怕,就好像日本人自己鑽進了美華人下的套,放出了一個戰爭狂魔。以至於二戰結束這麼久了,還有不少人認為羅斯福是主動做了個捱打的“苦肉計”。

    這裡面有貪婪,有野心,有混亂的政治,也有日本人背水一戰的決斷。如果站在日本的角度上來看,他們已經做的很不錯了,只是一個國家想要翻天覆地的崛起,艱難險阻可不止是一時的勝負那麼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百元尾號兩聯號,三聯號和四聯號的紙幣有收藏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