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友賢
-
2 # 阿櫻育兒
多半是打少了!
開個玩笑!哈哈別介意啊!
古有歇後語說: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孩子不聽話的根源是什麼?看到這個話題,我就忍不住想問一下,各位在看的父母只是知道探尋孩子“不聽話”的解決方法,有沒有想過“不聽話”的根源?
找不到根源,那你覺得,是別人三言兩語就能解決掉你的麻煩嗎?
在我看來,孩子不聽話,無非是三種原因造成的!
1、慣得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中地位高於一切,好吃的東西首先留給孩子吃;家裡所有人生日都可以不過,但孩子生日必須得過,而且都要給孩子買禮物,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溫暖”。
當面袒護
古人言“子不教,父之過。”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做媽的往往會護著孩子:“不要管的太嚴了,孩子還小。”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剝奪獨立
背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當然,很多家長會說,遇到孩子犯“熊”並不是不想管,但是說了幾次都沒用,所以就放棄了。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就是:一說就聽的孩子,基本是不存在的。
就像我女兒得到表揚的背後,我都至少需要講道理+實踐了20遍。
就拿道歉這件事來說,一開始,也不願意說對不起。
其實我能理解他,小一點的孩子對“知錯能改是好事”並不理解。他們的認知裡,認錯=承認我是個壞孩子。
於是我一次次示範給他看:大人也會做錯事,做錯事道歉是承擔責任、表示勇敢的好事情。
從帶著他認錯、到我自己認錯,一次、兩次、十次、二十次……不斷地重複給他看。
慢慢的,認錯這件事對他來說已經不再那麼困難了。
但這一點小小的進步,都對家長的耐心和毅力是個挑戰。
2、看的
家庭環境
CCTV感人公益廣告 中的結尾片段:
當小男孩步履蹣跚的端著一個裝滿熱水的大盆子向著剛下班回到家的媽媽走去的時候,當奶聲奶氣的童音:“媽媽,洗腳。”傳到觀眾耳朵的時候,不知道感動了多少坐在電視機前的父母,淚水潤溼了多少父母的臉龐。你家裡烏煙瘴氣,天天夫妻打罵不斷,你的孩子保證是個很優秀的“罵街手”。
你說話出爾反爾,經常答應孩子的事情做不到,卻希望Ta是個很聽話的孩子,抱歉,估計Ta會再反覆的路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的法寶。
以身作則
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國外一個老爸:在女兒上學的時候,發現女兒穿超短褲上學!說:你要上學,不能穿短褲!女兒回:為什麼我就能穿,不行,我偏要穿爸爸,默不作聲的回到房間,也換了一條超短褲出來。說:走吧,我下午放學去接你。女兒說:不可以,這樣很丟臉的!女兒默默地走回把短褲換掉了!小孩子也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叛逆小孩子,總想自己去做決定,而不是想讓父母幫他們做決定,或者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
方法一: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
在美國0-5歲育兒課程上,老師講過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辦法,那就是:
主動給孩子提供選擇!
這能幫助孩子思考併成長,也讓孩子在感受到一定的控制權以後,變得越來越自信和自尊。
給孩子選擇,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隨便作出決定。
因為一開始,是由父母來決定哪些是可選項的。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這裡有一棵青菜,把它吃掉吧。」「不吃,我討厭吃青菜。」「我說過了,快吃掉它。」接下來,就是一場關於是否要吃掉青菜的「權力之爭」。但如果父母能改變思路,主動給孩子提供一些選擇,事情也許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今天你是想吃西蘭花呢?還是想吃菠菜呀?」「西蘭花。」「好的,那今天就吃西蘭花吧。」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
不是你的孩子不聽話,是你需要用更加科學的方法讓他聽話。
回覆列表
首先,孩子的問題反應的就是父母的問題,孩子不聽話,這是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的,對於孩子來說,他只是尊重自己的內心想法去做事而已。每個人都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內心去做事。問題孩子的背後反應的就是問題父母…
父母因為希望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所希望的去發展時,父母就會開始焦慮,覺得孩子不聽話。本質原因就是父母擔心孩子如果不按照父母的意思行事,未來就會過不好。
這是父母自身的恐懼導致的懷疑孩子不聽話,有問題!當你明白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的時候,就好變換策略,對症下藥了…
父母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操控的玩偶,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懂得扮演導師的角色,更多的是給孩子提建議,而不是去壓制,控制孩子,這隻會讓孩子更加的反叛!最後鬧得父母和孩子關係不和,最終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