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回火的定義: 將淬火零件重新加熱到低於臨界點某一溫度保溫,亞穩組織將發生轉變,這一處理稱為回火。 淬火後得到的是亞穩組織,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所組成,它們都是處於亞穩定狀態,有自發轉變為鐵素體和滲碳體平衡組織的傾向。回火可使組織轉變,效能改變,內應力消除。回火時的轉變稱為回火轉變。

    回火目的:(1)、不穩定組織→穩定組織;    (2)、提高塑性和韌性,降低脆性;    (3)、降低或消除殘餘應力。

    回火時的組織轉變大體上可分為五個階段::

    (1)、馬氏體中碳的偏聚—時效階段,100℃以下;

    (2)、馬氏體分解馬氏體轉變,發生於100℃~350℃;

    (3)、殘餘奧氏體轉變,發生於200℃~300℃,屬於低溫回火,得到回火馬氏體(M");

    (4)、碳化物轉變,ε(η)→θ,發生於~400℃,屬於中溫回火,得到回火屈氏體(T"); (5)、基體α相回覆再結晶,碳化物聚集長大,發生於400℃~550℃,屬於高溫回火,得到回火索氏體(S")。

    一、馬氏體中碳原子的偏聚-時效階段(~100℃)

    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存在於體心立方扁八面體中的碳原子將使晶體點陣產生嚴重 畸變,使馬氏體處於不穩定狀態。為了降低能量,在100℃左右,碳原子就偏聚於位錯或孿晶介面,或 板條界,形成微小的碳的富集區。   例1.計算得到230℃時,碳原子擴散0.2nm,約需20μs(微秒),如鋼的MS高,則在淬火過程中就能發 生擴散。   例2.含碳0.21%的Fe-C合金,奧氏體化後淬火,150℃回火10分鐘,測得α基底含碳0.03%,而板條馬 氏體的條界碳含量為0.42%,說明淬火或回火過程中,碳偏聚於板條。     1.板條M 亞結構為位錯,C原子向位錯線附近偏聚形成偏聚區。        C+⊥ = ⊥C     2.片狀M 亞結構主要為孿晶,大量的C原子向垂直於M的C軸的(100)面富集,形成富C區。

    二、馬氏體的分解—過渡型碳化物析出階段(80~250℃)

    此過程發生在溫度高於100℃(80~250℃)時,馬氏體開始發生部分分解,隨回火溫度升高及時間 的延長,富集區的碳原子發生有序化後轉變為碳化物。隨碳化物的析出,馬氏體的含碳量不斷減少,點 陣常數c↓、a↑、正方度c/a不斷下降,馬氏體的分解有兩種(即雙相分解和單相分解)。析出彌散分佈的 ε碳化物與馬氏體保持共格關係。   ε碳化物為ε-FexC(x=2~3),hcp結構,與基體馬氏體保持共格關係。ε不是平衡相,而是向滲碳體 轉變前的一個過渡相。   對於含碳量低的板條M只發生C原子向位錯線附近的偏聚,沒有碳化物析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竟的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