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這個問題讓人很無語啊。

    題主的意思是想告訴我們明朝比清朝要強大,因為朝貢國比清朝整整多了143個,整整多出20多倍啊。

    聽起來是挺唬人的,且不說明朝的朝貢國到底有沒有148個,咱們就談談明朝為何有這麼多朝貢國。

    1、懷柔以遠的不良後果

    對比明朝和清朝的疆域,我們會發現明朝疆域比起清朝小了很多。而在仁宣之治後,明朝的疆域更是縮水的不像樣。

    下面是明朝中期實際控制的領土: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漢地的兩京一十三省之外,東北北部、長城以北、河套、青藏高原中西部以及整個新疆地區,都遊離在明朝的疆域之外。

    那麼,這麼一個嚴重縮水的帝國,是如何擁有這麼多朝貢國的呢?答案就在地圖中。

    今天的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而此時的明朝只有大概3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剩下的600多萬領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朝貢國。

    從朱元璋開始,明朝雖然在青藏高原設定了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但是青藏高原仍然不是明朝的疆域,這裡和半島、安南一樣,都向明朝朝貢,算作明朝的朝貢國。

    而北元滅亡後,後起的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都對明朝稱臣,這又是三個朝貢國。新疆東部的吐魯番汗國,也是明朝的朝貢國。

    而在東北地區,三部分的女真又可以算作三個朝貢國。

    而以上的朝貢國,清朝是沒有的。不是清朝孱弱,而是清朝已經將這些地區納入實際統治的疆域中了。甚至包括明朝沒有涉足到的新疆西部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被清朝納入版圖中。

    這裡沒有揚清貶明的意思,“靜Yes”只是想強調,朝貢國的多少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更不能體現一個王朝是否強大,因為不同的時期,面對的周邊形勢是完全不同的。

    2、鄭和下西洋的短暫福利

    明朝初期,朝貢國有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北韓、三佛齊、暹羅、真臘、日本、索裡、琉球、撒裡、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剌、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泥八剌、闍婆等。

    明朝朝貢國增加最為迅猛的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此時的朝貢國有南安、暹羅、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蘇門答臘、渤泥、占城、真臘、北韓、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柯枝、哈密、吐魯番、撒馬爾罕、別失八里、失剌思、哈烈等。

    朱棣時期,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主要得益於1405年開始的“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有感於大明的強盛,最重要的可以透過朝貢賺取更多外匯,因此各國紛紛跟隨船隊來到中國,他們都是鄭和下西洋帶來的福利。

    而隨著明朝下西洋活動的終止以及明朝國力的衰落,這些遠在天邊的朝貢國也很多失去了蹤跡。

    清朝之所以沒有這樣的成就,歸根結底是因為閉關鎖國,清朝在1820年之前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可以說不具備明朝那樣的機會發展遠洋貿易,而且此時西方國家已經崛起,清政府採取了比較粗暴的防禦形式,即拒之門外,實行閉關鎖國,因此清朝的藩屬國基本都在清朝周邊。

    事實上,明朝的朝貢國遠沒有達到148個,因為很多政權比如中國文化圈內的烏思藏地區以及女真都不能算入朝貢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此時的日本處於長期分裂的狀態,小小的日本列島甚至可能有上百個大小不一的政權,這些如果都算的話,那明朝朝貢國超過148個是沒有問題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2 # 可汗說事

    糾錯。

    1、明朝朝貢國多,是因為明朝版圖小,只有350萬平方公里?

    答案明顯是錯誤的,只能說這些人還不懂歷史,基本歷史常識都能搞錯。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很多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比如有的說明朝朝貢國多,是因為明朝版圖小,只有350萬平方公里。

    原文:“這麼一個嚴重縮水的帝國,是如何擁有這麼多朝貢國的呢?答案就在地圖中。今天的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而此時的明朝只有大概3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剩下的600多萬領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朝貢國。”

    這是一個看似無比正確的荒謬答案,既犯了史實錯誤,也有邏輯性問題。因為明朝朝貢國最多時是永樂皇帝在位時,此時的明朝版圖也是最大時期,達到120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不是350平方公里,這是明末崇禎自殺前夕的版圖,崇禎時期的朝貢國也是明朝最少時期。所以,這個回答的小編犯了一個邏輯錯誤,拿明朝最小版圖說此時的明朝朝貢國最多?這個回答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如果拿一個朝代覆亡前夕時比較,按此邏輯,清末溥儀宣佈退位時,就剩半個紫禁城0.36平方公里了,何談附屬國?更別談朝貢國了,所以,這個邏輯也是不可取的。

    2、明朝有148個朝貢國,為何清朝只有7個?

    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事實上,清朝藩屬國最多時至少有16個是沒問題的:北韓、琉球國、安南(越南)、南掌(今寮國)、緬甸、暹羅(今泰國)、高棉、蘭芳共和國(今加里曼丹島西部)以及呂宋、蘇祿(於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群島後相繼消失)、廓爾喀(尼泊爾)。此外,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與幹竺特。南亞地區的比較特別,哲孟雄(錫金)、不丹與拉達克這3個熙臧的附屬國,不直接朝貢清朝,也不是清朝直接附屬國,但畢竟熙臧是清朝的,加進去就是19個了。

    清朝後期,對外戰爭一敗再敗,割地條約一簽再籤,自身都難保了,這些附屬國最後也就丟失殆盡了。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北韓獨立,至此,中國的所有附屬國全丟了。附屬國一般是有朝貢義務的,所以沒必要為了凸顯明朝,而不顧史實的貶低清朝,講歷史,實事求是就好。當然,提問者也有可能是明面上是黑清,實質是黑明。

    3、明朝朝貢國到底有沒有148個?

    這個還真不好回答,我看了大部分都沒有去認真考證,只是隨口草率的回答了。有些人根據嘉靖年間編撰的《外夷朝貢考》記載,說有100多個,這些書太專業偏僻,一般人很難去查詢核實。我能查詢到的是《明史》、《明實錄》、《明會典》(花了我幾萬大洋買的,又能派上用場了~~o(>_<)o ~~)等,據我不完全統計(工作量實在太大,眼都要看花了),明朝至少有以下184個(嚇我一跳,後面再說)國名可考的附屬國:

    北韓國:洪武元年(1368)開始朝貢,李朝君主冊封為北韓國王;至崇禎十年(1637)絕貢,向後金國朝貢。

    爪哇國:洪武二年(1369)開始朝貢,定期朝貢至弘治十二年(1499)之後,偶有朝貢。

    浡泥國:永樂三年(1405)開始朝貢,君主冊封為浡泥國王;之後時有朝貢。

    安南國:洪武元年開始朝貢,陳朝君主冊 封為安南國王,洪武二十年奪取思明府祿州、西平州、永平寨,絕貢; 建文二年胡朝取代陳朝,永樂二年朝貢;五年滅安南,置交阯布政使司;宣德二年 廢交阯布政使司,仍為安南國(陳朝); 宣德三年黎朝取代陳朝,正統二年朝貢; 嘉靖六年以清化以北之地建莫朝,黎朝移據清化以南;十九年莫朝朝貢,君主冊封為安南都 統使司都統使; 萬曆二十年莫朝滅,黎朝統一安南,雖內部分裂為鄭王、阮王二個政權,但黎朝一直朝貢至明亡。

    占城國:洪武二年(1369)開始朝貢,一直到明末被安南國阮王攻打。

    暹羅國(今泰國):洪武三年(1370)開始朝貢,直至明末。

    此外,還有:

    (1)日本、呂宋(菲律賓以北的呂宋半島)、蘇祿(菲律賓)、金貓裡、合貓裡(貓裡務)、美洛居、婆羅(汶萊)、古麻剌朗、馮嘉施蘭、真臘、碟裡、日羅夏治、百花、彭亨、那孤兒、黎伐、南渤利、阿魯、舊港、滿剌加(在緬甸)、佔卑(在今印尼)、蘇門答剌、馬六甲、須文達那、三佛齊、柔佛、文郎馬神、地悶、山南國、山北國、西洋瑣裡、瑣裡、覽邦淡巴、古裡、柯枝、小葛蘭、大葛蘭、榜葛剌、沼納樸兒、祖法兒、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魯謨斯、溜山比剌、孫剌南巫裡、底裡。

    (2)千里達、錫蘭獅子國(斯里蘭卡)、胡馬塔(今印度南部)、失剌比、古裡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齊、加異勒、甘巴里、 急蘭丹、沙裡灣泥、彭加那、打回回、白葛達、八可意、烏沙剌踢、坎巴、阿哇、黑葛達、木古都束、中葉門、舍利弗(在今紅海)、揚波(東非)、蘇馬(索馬利亞)、千里馬(坦尚尼亞)、桑結(今桑給巴爾島)、西洋花烹國、西洋、南安、渤泥、撒裡、朵甘、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剌、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泥八剌、闍婆。

    (3)大琉球、小琉球、吐魯番、失剌思、哈烈、索裡、西洋索裡、覽邦、淡巴、須文那達、娑羅、沼納撲兒、拂菻、哈密、麻林、打回、忽魯謨斯、甘把裡、加異勒、溜山、阿哇、南巫裡、急蘭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烏涉剌踢、魯密、彭加那、舍剌齊、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達、白葛達、剌撒、喃渤利、千里達、沙裡灣泥、撒馬爾罕、魯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婁、額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兒沙的蠻、哈失哈兒(疏勒)、哈的蘭、賽蘭、掃蘭、亦力把裡(伊寧)、乜克力、把丹蘭、把裡黑、俺力麻、脫忽麻、察力失、幹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兒、克失迷兒、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壇、火佔、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兒幹(莎車)、戎、白、兀倫、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擺音、克癿等國分別來朝。其中渤泥、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四國是國王親朝,歷史唯一。

    總評:看到這個統計資料時,我相信大家都覺得意外,我也是如此,在我印象裡,明朝附屬國大概也就七八十個吧,但歷史總是這麼有趣,根據《明史》、《明會典》和《明實錄》等史書記載,明朝確實就有這麼多個附屬國(名單見上),當然,這也是明朝前、後期總資料的統計,不是說明朝永樂時期就有184個附屬國。附錄:

    (1)明朝貢期規定:

    北韓:一年三貢(永樂年定) 琉球:二年一貢(永樂年定)(洪武朝共54次,永樂朝共63次,“天朝雖厭其煩,不能卻也”) 安南:三年一貢(洪武年定)共74次 占城:三年一貢(永樂年定)共72次 暹羅:三年一貢(永樂年定)共76次 日本:十年一貢(永樂年定) 爪哇:三年一貢(正統八年定)共37次 撒馬爾罕:五年一貢(嘉靖二年定)共43次 魯迷:五年一貢(嘉靖年定) 哈烈:三年或五年一貢(永樂年定) 貢無定期:真臘(共14次)、三佛齊(共6次)、渤泥(共10次)、蘇門答臘(共18次)、滿剌加(共23次)、呂宋(沒完整統計資料,故不錄)。

    (2)明朝洪武年間的朝貢國:

    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北韓、三佛齊、暹羅、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真臘、日本、索裡、琉球、撒裡、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剌、泥八剌、闍婆。洪武二年《皇明祖訓》中,15國列為不徵之國: 北韓、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國、爪哇、彭亨、百花國、三佛齊、渤泥。

    (3)《明會典》中記載的萬曆時期朝貢國名單(也是明朝朝貢國數量第二個高峰期):

    1.東南夷:北韓、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臘、西洋索裡、覽邦、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渤泥、索裡、淡巴、須文那達;

    2.西南夷:蘇祿、古麻剌、古裡、碟裡、日羅夏治、合貓裡、古裡班卒、滿剌加、娑羅、阿魯、小葛蘭、榜葛剌、沼納撲兒、拂菻、柯枝、麻林、錫蘭山、呂宋、打回、忽魯謨斯、甘把裡、加異勒、祖法兒、溜山、阿哇、南巫裡、急蘭丹、烏涉剌踢、阿丹、魯密、彭加那、舍剌齊、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達、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白葛達、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達、沙裡灣泥;

    明朝陳誠出使西域

    3.西戎:撒馬爾罕、魯迷、天方、默德那、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婁、額即癿、哈辛、日落、八答黑商、哈烈、哈三、哈烈兒沙的蠻、賽蘭、掃蘭、亦力把裡(伊寧)、乜克力、把丹蘭、把裡黑、俺力麻、脫忽麻、察力失、幹失、卜哈剌、哈失哈兒(疏勒)、哈的蘭、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兒、克失迷兒、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壇、火佔、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兒幹(莎車)、戎、白、耶思成、坤城、舍黑、兀倫、阿速、阿端、擺音、克癿。

  • 3 # 似水流年兜兜轉轉333

    朝貢國:是相當於諸侯國的一個國家,擁有完整的主權,比如開戰權民治權外交權等,這一點要和附屬國區別開來,附屬國沒有自己的主權。

    第一,明朝是世界性大國,清朝是區域性大國。這一點鄭和下西洋這件事可以做出充分的證明,中華文明得到了空前的傳播。

    第二,明朝開放,清朝封閉。明朝雖然也實施過海禁政策,但只是針對倭寇,而清朝則是完全的閉關鎖國。明朝已經在和西洋各國做絲綢貿易,而清朝在收回臺灣後,甚至解散了水師。

    其三,從世界格局看,明朝時還是中國一家獨大的時期,而清朝西方列強已經崛起,甚至慢慢地已經超過中國了。其實手槍已經在康熙年間傳入了中國,只是康熙把他當成了玩物,可惜。

    這個世界呀,要麼你主動進步引領潮流,要麼你被迫進步受盡苦難。

  • 4 # 使用者5496806448493

    明朝朝貢國為何如此多,而清朝只有7個,那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周邊國家太苛刻。還有一個原因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喜歡打仗,所以周邊國家都很害怕他們。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 5 # 首響

    開國時期的皇帝都是這樣的因為需要時間恢復農業和人口,劉邦和李世民等遠嫁公主都是這個意思,永樂開始對外開放不過海上貿易主要還是掌握在政府手裡,因為不同於路上絲綢之路海上的主要出口的是茶葉和瓷器,這些物品比較沉重,遠海貿易成本和危險太大,朝貢國越多可以交易的國家也就越多,朝貢本身是個虧本的在政治層面是個虧本的交易但與之捆綁的貿易很很很賺錢,畢竟來了這些人來到中國之後見到了這麼多中國的好東西總要買一些回去,後來葡萄牙人來了成為了海上馬車伕,在嘉靖年間解決了倭寇等海盜之後就全面開放了民間的資本,清朝對於康熙把沿海居民向內遷沒意見,雍正也很好就是乾隆出來問題

  • 6 # 夢福駒

    明朝為什麼這麼多朝貢國?

    大家還記得靖難之役嗎?還記得鄭和七下下西洋嗎?所以這個問題都是有因果關係的,歷史很有意思一脈相承,不是一個點不是一個線,而是一個面,相結合就可以得出,明朝曾經大肆宣揚明朝的國力國威,做了很多不計後果不計成本的買賣。那些不發達的小國肯定樂的屁顛屁顛的,所以明白人一看就明白這個道理!

    清朝為什麼這麼少?

    首先閉關鎖國政策就決定了清朝很少有貿易往來了,不愛和鄰居打交道,各自行事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歷史就是這個樣子

  • 7 # 平沙趣說歷史

    先來說說朝貢體系,這是長期存在於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等級網狀政治體系,以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

    朝貢體系自公元前3世紀發端,到19世紀末期終結,中間是經過不斷髮展的,其中明清的朝貢體系大體類似,可以進行朝貢國數量上的比較。

    但這種比較並不能直接體現國力的高低,畢竟隨著國力的變化,朝貢國的數量也是會跟著變化的。

    明朝的朝貢國有沒有148個不好說,但清朝的朝貢國大多數時候都不止7個。

    明清的朝貢體系基本都依照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規則,朱元璋在明確規定了15個不徵之國(如無明顯挑釁,不得征伐),又確定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賞賜一定要比貢品多),由此確立了東方世界通行的朝貢關係體制。

    在這個體制中,中原帝國成為一元的中心,各朝貢國承認這一中心地位,構成中央政權的外藩。

    明朝滅亡後,清承明制,除了將朝貢國手中的敕命換過,並無其他改變。雖然制度相似,但兩個王朝建立性質的不同,導致皇帝們對朝貢這事的態度不同。

    明太祖時期

    眾所周知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起來的,但元朝當時只是殘了,還沒死,高麗還嚎著要聯合北元進攻明朝,可見元朝還有一定號召力。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消除蒙古統治在海外的影響,告訴那些國家改天換地了,樹立新王朝的華夏正統地位和朱元璋自己的天子形象,顯得非常重要。

    朱元璋的做法很普通,你不是遠嗎?還不知道元朝已經被我趕跑了,那我就派人告訴你。在洪武二年(1369)正月和二月,朱元璋先後派遣兩批使者詔諭日本、占城、爪哇以及西洋諸國,將元明鼎革、新皇登基的訊息告知海外國家。

    當然,朱元璋也知道喊不如給的道理,這些使臣,都帶有《大統歷》及各種絲織品,專門用來賞賜諸國國王,讓他們遣使嚮明朝稱臣納貢。

    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朱元璋統治時期,與明朝保持朝貢關係的國家有占城、爪哇、西洋、安南、渤泥、高麗(後為北韓)、三佛齊、暹羅(今泰國)、日本、真臘、瑣裡、琉球、撒裡、闍婆、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達那、撒馬爾罕、墨刺、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泥八刺等二十幾個國家。

    其中被記入《皇明祖訓》的15個不徵之國分別為:北韓、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國、爪哇、彭亨、百花國、三佛齊、渤泥。

    明成祖時期

    經過朱元璋和朱棣的數十年治理(朱允炆的四年可以忽略),明朝國力日漸上升,以至於有永樂盛世之說,而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最為著名的莫過於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去管,反正這數次遠洋航行,明朝船隊甚至抵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在大明王朝的國威吸引下,嗅到了金山銀山味道的各國紛紛跟隨船隊來到明朝。

    此時明朝仍然處於海禁時期,也就是說這些國家不能大大方方地明朝做生意,那怎麼辦?大老遠來了總不能不賺錢吶,於是他們藉著朝貢的機會開展特色的朝貢貿易,比如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

    這幾乎是這些國家同明朝進行貿易往來的唯一手段,在利益驅使下,許多國家聞風而來,明朝朝貢國數量迅猛增加,只不過沒有明太祖時期那麼實在了。

    當然也有真正仰慕明朝文化的朝貢者,如渤泥、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四國是國王親朝,如果做生意,也不用國王親自出馬。蘇祿國的東王巴都葛叭答剌還病逝葬在了中國。

    此時的朝貢國也有南安、暹羅、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蘇門答臘、渤泥、占城、真臘、北韓、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柯枝、哈密、吐魯番、撒馬爾罕、別失八里、失剌思、哈烈等數十個。

    明神宗時期

    根據《明會典》記載,明朝的朝貢國數量在明神宗統治時期即萬曆年間,迎來了第二次高峰。

    此時明朝的朝貢國有被列入東南夷的北韓、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渤泥、索裡、西洋索裡、覽邦、淡巴、須文那達。

    被列入西南夷的蘇祿、古麻剌、古裡、滿剌加、娑羅、阿魯、小葛蘭、榜葛剌、錫蘭山、沼納撲兒、拂菻、柯枝、麻林、呂宋、碟裡、日羅夏治、合貓裡、古裡班卒、打回、忽魯謨斯、甘把裡、加異勒、祖法兒、溜山、阿哇、南巫裡、急蘭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烏涉剌踢、阿丹、魯密、彭加那、舍剌齊、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達、白葛達、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達、沙裡灣泥。

    被列入西戎的撒馬爾罕、魯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婁、額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兒沙的蠻、哈失哈兒(疏勒)、哈的蘭、賽蘭、掃蘭、亦力把裡(伊寧)、乜克力、把丹蘭、把裡黑、俺力麻、脫忽麻、察力失、幹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兒、克失迷兒、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壇、火佔、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兒幹(莎車)、戎、白、兀倫、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擺音、克癿。

    被列入北狄的韃靼部的8個部分。

    被列入東北夷的女真部的2個部分。

    總數加起來非常龐大,遠在148個以上,當然這些朝貢國有不少都很不穩定,比較常來的大概有幾十個。

    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閱罷沙俄“朝貢”表文,對身邊的大學士說:‘外藩朝貢,雖屬盛事,恐傳至後世,未必不因此反生事端”。

    康熙的這種思維很大地影響到了後世,所以雖然明清朝貢制度並無太大分別,但導致的結果卻很不一樣。其中一點,明朝雖有貢期限制,但執行並不嚴格,以北韓為例,規定是三年一貢,但北韓少則一年一次,多則一年三四次,明朝也不怪罪。而清朝則嚴格執行非貢期不準貿易的規定,來也趕回去。

    與明朝相比,清朝只是借用前朝的朝貢制度,依據清朝由滿族建立王朝的特點與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清朝的朝貢國,也有北韓、琉球、安南、南掌(寮國)、暹羅(泰國)、緬甸、、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山克、愛烏罕(阿富汗)等。

    當然,在晚清風雨飄搖中,這些藩屬國在列強的干預下,一一失去。

  • 8 # 南柯多萌

    在明朝的朝貢國是很多的,但是到清朝怎麼就剩下各位數了呢?

    原因一:就明清兩朝的國土面積來看,明朝的國土面積不如清朝的面積大,明朝的朝貢國之所以多,和這個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明朝政府對周邊的其他民族還沒有完全統一,所以有大大小小的朝貢國是很正常的。

    原因二:明朝的朝貢國如此多,當然少不了鄭和下西洋帶來的巨大影響,鄭和下西洋當時出使了三十多個國家,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也有人說是為了炫耀大明的實力,各有各的一說,但是朝貢國的增加少不了鄭和下西洋這次遠航帶來的影響。

    原因三:明朝時期的工商業的發展也是非常快的,這就肯定有各國的商人來到大明做生意,比如葡萄牙人,後來這些葡萄牙商人硬是被大明的火炮打的是屁滾尿流,至於清朝,由於是少數民族趁機奪取了中原,政策上肯定是有一定的封閉性的,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就是清朝朝貢國少的主要原因;

    原因四:弱國無外交,這個足以說明清朝,清朝自甲午海戰之後,替北韓出了風頭之後,就一直是被人掠奪的物件,你想想,哪個小弟願意跟著這樣的大哥天天被人家揍得鼻青臉腫的,被人揍完還得反過來給人家錢;

    原因五:清朝當時進軍西北,統一了中國,奠定了近代中國疆域的版圖,以前的那些朝貢國自然就滅亡了,朝貢國自然就少了。

  • 9 # HuiNanHistory

    談到明代朝貢國數量的問題,我們不能輕易被數字迷惑住。如果探究起這些所謂的“朝貢國”與明朝關係的實質,就會發現這148箇中多數都水的驚人。

    在這148個所謂的朝貢國中,很多都只是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招徠的海外國家,與明朝只存在一兩次的交涉往來。隨著下西洋的結束,這些國家也就斷了與明朝的聯絡。很顯然,面對這種極不穩定的關係,就不能把對方算作是朝貢國。

    最典型案例莫過於明萬曆年間編纂的《明會典》。在統計東南亞的朝貢國時,《明會典》竟然把日羅夏治、合貓裡、古裡班卒、打回、忽魯謨斯、甘把裡、加異勒、祖法兒、溜山等31個永樂年間遣使的國家,算作是明朝的朝貢國。

    除此以外,明朝還把自己也搞不清由來的政權,甚至於地方性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算成是國家層面的朝貢關係。以上做法都等於在無形中給數量注了水。

    簡而言之,真正與明朝有穩定的朝貢關係者,只有:北韓、琉球、安南、占城(被安南吞併)、暹羅、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真臘、渤泥和撒馬爾罕等十幾個國家。

    與明朝相比,清朝固然沒有那麼多數量的朝貢國,但是這主要由於兩個王朝的特點不同。

    例如,明朝當時在西域有數十個朝貢國,但是清朝直接統一了天山南北,使西域徹底成為中國的版圖。這種成就豈是隻求朝貢虛名的明朝所能相提並論的?

    還有,明朝採取“厚往薄來”的政策,對海外朝貢國提供很多賞賜和貿易便利,才招來大量的所謂朝貢國家。這種做法於國家財政、民眾生計無益,只滿足了皇帝的虛榮。相比而言,清朝更為務實,對這種“厚往薄來”的策略並不熱衷,所以海外朝貢國的數量才會縮水。

  • 10 # 苦苦的臘梅

    朝貢說白了只是一個面子而已,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就喜歡這個面子,歷朝歷代不知道吃了多少這樣的虧了,沒有多大實質意義,每次的回禮都是朝貢的數倍,什麼天朝上國,禮儀之邦,全是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從古至今就沒真正對中原友好的邦交友鄰,有的只是利益,

    你強大的時候,人家就來稱臣納貢;你弱小的時候,人家就反叛、背後捅刀子、對你攻城掠地燒殺搶掠。

    還是趁自己強大的時候,以武力佔領征服,然後以文化參透,使之成為自己的領地,才是硬道理。

    就現在而言,全世界又有幾個邦交國家對中國是真正友好呢,邦交國家之間從來都是利益至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就拿大家都吹噓的那個什麼巴鐵來說吧,如果沒有印度,巴鐵中的這個‘鐵’,恐怕還沒開始鐵起來,就已經生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獅子座男生和哪個星座最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