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些歷史要讀
-
2 # 魚羊悠揚
對袁崇煥不吹不黑,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我論寧遠之戰! 聞報寧遠大捷,京師空巷相慶。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明天啟帝旨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寧遠大捷斃敵百餘純屬謠言,雖不及釣魚城之戰,也是一場大勝!
兵法精髓在於避實擊虛,以奇制正者勝。努爾哈赤正是抓住孫承宗離開的機會,兵出盛京,一路勢如破竹,不戰而得六城。努爾哈赤此次是要打通遼西走廊,奪佔遼西,進而攻打山海關,威逼京師。從戰略上來說,此戰努爾哈赤可謂前所未有的慘敗,不僅對明不敗神話破滅,自己也重傷殞命。
我推測此戰直接導致周圍了地緣政治的地震,大家一看大明爺爺還是爺爺,還是穩!
努爾哈赤被迫當年四月出兵蒙古,導致積勞成疾,病發鬱鬱而終。
對陣雙方主帥:袁崇煥 努爾哈赤
袁崇煥一介書生,當過邵武知縣,帶兵不過三年,按察使,寧遠道......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全村只有一口井的小山村出生,憑藉著十三副盔甲,三五十個親戚朋友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統一女真三部,建立後金政權。戎馬四十四年,用兵如神鮮有敗績,往往以少勝多,擊敗了無數英雄豪傑,一場薩爾滸大戰就陣斬了杜松,劉綎一系列名將,明朝精銳殆盡。他當時的對手一般是什麼人:蒙古大漢,北韓皇帝,兵部尚書,遼東經略,總督。
雙方實力對比:
孤城寧遠,既得不到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支援,又失去其座師大學士韓爌和師長大學士孫承宗的奧援,在關外城堡撤防、兵民入關的極為不利情勢下,率領一萬餘名官兵孤守寧遠,以抵禦後金軍的進犯。 一句話: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這句流傳千百年的話出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經過幾年的修養整頓,努爾哈赤兵出盛京瀋陽,帶領六萬精銳(閻崇年先生說得是13萬,號稱20萬。他是清初的專家,但是這一點上我比較同意6萬的觀點)。兵在精不在多,將在智不在勇。這樣一隻百戰百勝的勁旅在當時真是天下無敵。女真不過萬,過萬敵百萬。 這貌似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鬥,而此戰戰果卻令人大跌眼鏡:這樣一個百年難遇的曠世英雄,馳騁風雲的一生就這麼陰溝裡翻船給終結了。 寧遠之戰堪稱奇蹟! 努爾哈赤輕敵了,這個一生戎馬的人沒看到指揮和武器的變化。努爾哈赤倒黴,小小的寧遠道三天三夜都打不下來,還死傷慘重,精神刺激實在不小。人越倒黴的時候往往只會越倒黴,好運伴隨了努爾哈赤一生,今天是他一生最倒黴的一天。紅夷大炮等待著他來好當上大將軍:多方史料記載盲炮打死老師傅,一炮定乾坤... 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而實際上來說當時還真有一個牛人,那種有能力逆天改明不怕天打雷劈的大牛,也姓孫:孫承宗!這才是真正站在袁崇煥背後的推手,是他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策略締造了擊敗努爾哈赤的關寧錦防線,組織了名震天下的關寧鐵騎,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滿桂,趙率教,祖大壽,等一批文武將領。讓努爾哈赤看不到機會,只好等待。堡壘戰中共第五次圍剿就領會過了,好厲害。宋朝范仲淹使發,章楶開花,宋軍達成了慶曆以來築城橫山、建立鞏固前治的戰略構想,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徹底壓制西夏。孫承宗明末第一人也。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瓦罐不理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努爾哈赤輕敵了,運氣不好,明朝孫承宗四年的經營,最終開花結果有此一勝。
-
3 # 一壺濁酒半盞茶
看有些回答又鼓吹寧遠大捷,一貫的明粉皇漢毫無歷史根據自大意淫吹,那我們就好好說說這個所謂的寧遠大捷。
寧遠大捷,是明末的一場廣為人知的戰役,也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然而,如果告訴你這場戰役只斃敵數百,一定很難符合你對這場“大捷”的心理預期。“大捷”在人們潛意識的觀念之中,是指具有轉折意義的決定性戰役,是對敵方兵力的重大殲滅與摧毀,通常也是決定敵我雙方最終勝敗的分水嶺。
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庚辰兵部覆遼東經略高第題: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薊遼總督王之臣奏:其覺華島敗而死忠足錄者姚與賢、李士登...與中千把諸人俱當錄者也。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與回鄉所識認者……覺華島之喪者七千有餘,商民男婦殺戮最慘。
而後金一方的史料,據《滿洲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其時,後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備禦)。
從明軍的斬首數以及後金的史料來看,後金在寧遠一役中被斃數百都是可信的。有人認為是後金瞞報傷亡數量,但這是不可能的。一則,後金記載的傷亡數量,並不是用於雙方政治的宣傳,而是作為一種傷亡體恤的檔案記錄。二則,明軍報捷的斬首數量,經確認只有二百六十九顆。三則,後金的兵力也並沒經此役而大損。
事實上,後金軍攻擊寧遠城僅有兩天時間,後金見寧遠城堅炮利而無機可乘,便轉而進攻離寧遠約30裡的覺華島。覺華島為明軍在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其時島上有明軍七千餘、商民七千餘,糧草8萬餘石,船2000餘艘。而時值隆冬,海面結冰,無險可守,明軍鑿開冰濠卻旋被凍結。最終,島上一萬四、五千軍民悉遭後金屠戮,糧草及軍、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龍率部襲擊後金的後方,努爾哈赤才聞訊從寧遠一線退兵。
單純寧遠守城戰來看,可以說是後金遭遇小挫。而把寧遠守城戰及覺華島之戰綜合來看,明軍可以說是慘敗之極,更遑稱是“大捷”。
後金軍多騎兵,機動靈活,原本就善野戰而不利攻城,遇堅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後金在與大明的征戰中,更是利用其騎兵突襲的優勢,避實擊虛、各個擊破,而很少強攻堅城。寧遠之戰,乃被動防禦,不掌握戰爭主動,並非野戰圍殲,故而,不可能給後金軍隊以致命的重創。再從後金此戰之後,其軍隊的動員情況來看,也佐助了後金軍隊並沒有因“寧遠大捷”而大傷。
而那些所謂“(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等等之類含糊之語,不過是出於明軍“謊報”戰功的習慣以及一些文人的意淫與想象,並不足為信。
綜合來看,所謂的寧遠大捷不過是為大明樹立了“固守堅城”的典範,而就戰績而言,其實並無太大的意義,甚至得不償失。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寧遠僅獲敵首級數百,原因非常簡單:
因為滿族人珍愛本民族的英雄。
在努爾哈赤所建立的這個八旗制度中,戰士的社會地位很高,經濟條件最好,最受尊重。 即使戰士們在沙場上犧牲,在滿族的軍規中,決不允許自己的英烈曝屍於荒野,而是必須千方百計搶回來,搶回烈士遺體的人將會受到記功和重賞。烈士的遺孀和孩子也將得到厚重的撫卹,兒子長大成人後,將繼承父親的戰士的位份,享受國家供養。
現在,知道後金軍隊為什麼一個人能打三十個明軍,戰鬥力這麼強了吧?
因為人家後金軍戰士根本不需要為身後之事而有半點擔憂。 這樣的戰士能不奮勇作戰?
反觀明朝的漢族軍隊,誰都知道,在明朝,軍人的社會地位最是低下,連戚繼光和李成梁這樣的一方邊將,見了朝廷七品文官都低聲下氣,迎奉禮讓。
盧象升壯烈戰死沙場,家人連撫卹金都不給發放。孫傳庭為國捐軀,朝廷竟然懷疑他詐死潛逃,羞辱他的遺孀,迫使孫太太跳井自殺。 戰死的明軍戰士曝屍荒野,無人收斂,成為孤魂野鬼。
這樣的軍隊能有戰鬥力?
清軍敬仰烈士,尊重軍人,他們從來不會質疑額依都、呼爾漢的忠誠,從來不會懷疑多爾袞、阿濟格的戰績,他們對英勇戰鬥的將士們全部都是異口同聲的讚揚。他們認為,滿族的每一次戰鬥都是勝利!
而明朝開始,直到現在,漢族對本民族的英雄都是質疑,貶低,抹黑和誣衊,從來就不敢相信漢族人也能贏,從來不敢相信明朝也有悍不畏死的戰士,也能打敗強大的敵人。 這樣的明朝,豈能不亡?
寧可吊死在樹上,也不懂得去戰鬥,拿著刀劍揮向自己的老婆和女兒,而不是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拿著“君王死社稷”當遮羞布,把懦弱當剛強,把無恥當光榮。 這樣的明朝,豈能不亡?
認真看看努爾哈赤的戰績,橫行天下,無攻不克,無戰不勝,打明軍如摧枯拉朽,秋風掃落葉。 努爾哈赤的性格剛硬橫勇,驕傲自矜,霸氣囂張,睥睨天下,視明軍如無物。 這樣的戰績,這樣的性格,死了二百人,就會退兵?你見過這種死了二百人就會無奈退兵的一世梟雄,開基太祖?
寧遠之戰,如果後金的傷亡達不到一種讓努爾哈赤無法承受的程度,他會退兵? 做夢! 真以為明軍在戰場上獲得了二百首級,這就是明軍的全部戰績嗎?你不但小瞧了自己,還小瞧了敵人。
就這付德性,總以為敵人和自己一樣廢材。
事實是,人家清軍早就把絕大部分英勇犧牲的戰士屍體運走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清人編修的史書上,從來沒有說過將士們的壞話,從來沒有質疑過將士們的戰績,從來沒有侮辱過滿族的英雄。
而事實上,清朝連敵方的勇士也是讚揚的,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都是在清朝才被推崇和讚揚,並獲得封諡。 而在明朝漢族人自己的記載中,袁崇煥是通敵的叛徒,盧象升是浪戰的匹夫,孫傳庭是怯戰的懦夫。
清朝把投降叛變的漢臣錄入恥書,而明朝卻在為洪承疇開追悼會。
在漢族人的記載中,明軍沒有一次勝利,全體將士都是草包飯桶窩囊廢。
在滿族人的記載中,漢族也有英雄,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歸根結底,滿族人崇敬英雄。
這樣的民族當然應該統治天下,因為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他們肩負著開疆拓土,為整個中華民族擴大生存空間的重任。 而這樣的重任必須靠一個尊重英雄,敬仰英雄的民族去領導完成。而不能依靠一個只知道咧著大嘴去抹黑自己,誣衊自己,沒有一點自信的民族。
所以,清代明,是歷史的選擇!
-
5 # 易水沒有天空
明朝以人頭計軍功,而明後期作戰主要殺傷途徑是火炮火槍和弓矢,只要一方沒有徹底被擊潰,往往幾萬人打一個下午死傷千兒八百的也就撈的到幾十顆人頭……要知道,即使是軍紀一般的軍隊,也是能承受10%以內傷亡不潰散的。寧遠大捷是依託堅城防守,主要殺傷都在城牆附近,偶爾幾場出城應戰也不會超過城牆上火炮的射程,即使取勝也無法追擊擴大戰火收割人頭,所以這場取得對敵重大殺傷的大捷,只取得幾百顆人頭就很好理解了。那些拿人頭數當殺敵數的,確實低估了古人作戰的勇氣,1%的死亡率就能導致後金軍放棄攻擊撤退?搞笑了吧……
-
6 # 非明潮夢九初
後金軍統計的確實只傷亡了將領兩人士兵500人,可是這個資料可信嗎?袁崇煥有十門紅衣大炮,總共打了兩天半,這樣算下來,平均每炮每天只打死了20個人,一天怎麼也得開二十幾炮,一炮只打死了一個人?史書記載紅衣大炮的威力:至處遍地開花,盡皆糜爛。肯定有誇張的成分,但無論如何不可能殺傷人數如此之少。
再說了,努爾哈赤足足六萬人,才死了五百人他退兵幹嘛?另外,明朝的紅衣大炮肯定擊傷了努爾哈赤,並且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他的死亡。
《明熹宗實錄》記載:“(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
《春坡堂日月錄》記載:“中國(李氏北韓)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而斃雲。”
高第奏報:(寧遠之戰)“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15](覺華島)“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勳、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
清朝篡改歷史是大家公認的,傷亡500人完全不能作為事實。
袁崇煥初次作戰,就以一萬並非精銳的明軍擊敗了以四萬人擊潰120,000精銳明軍的努爾哈赤以及他所率領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首次打敗了後金,怎麼不能算,是一次大捷?
-
7 # 戰塲YOK1942419
胡說八道,什麼斃敵數百,是斬首數百,斃敵最少數千。今天很多無恥之徒,為了詆毀袁崇煥,就把斬首數說成殺敵數,真是可惡,當日主要是守城戰,袁禁止部下出城野戰,所以大批敵人傷亡,全被清軍抬走,說滿桂後來出城斬首數百,是因為當時是拿人頭去領賞的,但那時人家已退兵,他可能斬了一些尾巴而已。
-
8 # 阿斗不傻
前有饞嘴肥貓兄珠玉在前,我也發表下愚見。
首先我們看看另外一個明朝著名戰鬥記錄,來自明武宗朱厚照對決蒙古小王子的應州之戰。這段戰役的記錄可謂空前絕後前後矛盾而又讓人無語於史官的狡猾。(褒義詞)
下面看看記錄:
《武宗實錄》:大戰數日,蒙古戎行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戰後小王子,數年不敢犯境。這明顯是一個前後矛盾的記錄沒錯吧,大戰數十天,蒙古陣亡16人,明軍陣亡52人,好吧,我們姑且相信這是二軍對壘十萬多人打群架的戰果。可是這科學嗎?合理嗎》但凡有點軍事常識的都知道這不科學。你想想啊,這不是十萬人過家家,是對壘PK,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怎麼可能只死這點人?就算武裝演習也不可能如此傷亡率吧?
不僅如此,後來還特別備註,戰後小王子數年不敢犯境,嗯嗯,看裡蒙古人也知道厲害啊,死亡16個人就嚇破膽,這個記錄真是考驗人智商。
至少不是弱智就不會相信對吧。不得不為寫這段記錄的史官點贊,他為了讓後人瞭解真相不可謂不用心良苦,後面這段記錄就是為了讓看客懷疑前面,所以我個人覺得所謂蒙古戎行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真相應該是,蒙古軍傷亡十分之六而不是十六,傷亡過半,肯定怕了,而明軍傷亡應是五分之二,不到一半。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同樣道理我們可以反推到寧遠大捷也是同理。我們看看寧遠大捷歷史記錄並專分段分析:
《明熹宗實錄》記載:“(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 [14] 以上是明朝官方史料記錄:按照記錄可知道,寧遠大捷,就算不是大勝利也是一場勝利。根據記載,寧遠城,炮火所過之處,打死北騎不計其數,就是打死的滿清騎兵,數不清有多少,急於攻城的滿清大軍看此節奏,全部都在潰逃,丟棄攻城器具無數。可謂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以下是,清朝史書官方記載:《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覺華島)我軍奪濠口入,擊之,遂敗其兵,盡斬之。又有二營兵,立島中山巔。我軍衝入,敗其兵,亦盡殲之。焚其船二千餘;並所積糧芻,高與屋等者千餘所。” [14] 此處,清朝史書根本沒有記載寧遠之戰的記錄,只說啦戰後努爾哈赤攻擊覺華島的事情,屠殺島上明朝軍民約7000多人,覺華島是重要後勤補給站,明軍會有駐軍但是不會有7000多人,又一個考驗智商的記錄,簡單說清軍屠殺大量軍民全部算做明軍以下是,明清初史書記載(非官方):《石匱書後集》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15] 《明季北略》記載:“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 [14] [16] 《石匱書後集》明末張岱所著,《明季北略》清初無錫計六奇所著,我們都知道歷史學上有個規律那就是,越近的記載,可信度越高。因為寫書的還是要臉的,目擊者還在,經歷者還活著,胡編亂造是要被罵的!以下一本為北韓人書籍記載《春坡堂日月錄》記載:“中國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及賊報至,崇煥轎到敵樓,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無憂色。俄頃放一炮,聲動天地,瑗怕不能舉頭。崇煥笑曰: ‘賊至矣!’乃開窗,俯見賊兵,滿野而進,城中了無人聲。是夜,賊入外城,蓋崇煥預空外城,以為誘入之地矣。賊因併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時舉火,明燭天地,矢石俱下。戰方酣,自城中每於堞間,推出木櫃子,甚大且長,半在堞內,半出城外,中實伏甲士,立於櫃上,俯下矢石。如是層〔屢〕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棉花,堞堞無數。須臾,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而斃雲。” 雲。” [15] 此段文字是李氏北韓非官方編撰的史書,幾乎全程記錄啦寧遠之戰的全過程,可謂珍貴的第三方記錄。雖然不是官方史書但是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以下是當時明朝寧遠地區官員給朝廷的上奏。高第奏報:(寧遠之戰)“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 [15] (覺華島)“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勳、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 [14] 程維楧報:“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靡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 [14]關於這段,我們可以看到二個片段,那就是寧遠之戰和覺華島之戰的記錄。前一段是關於寧遠之戰,記錄都是憑藉堅城利炮擊退努爾哈赤,並且有擊傷敵方首領的資訊,不過不確定是不是努爾哈赤本人,後面也都有覺華島戰役的記錄。
我舉出以上所有,只是要在真實的歷史中儘可能準確還原歷史的真相。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其實所有的記錄都正確也都有問題,因為各方都會有立場,可是記錄就是記錄,還有隨後發生的事情會側面驗證記錄的真實性。
回到問題本身,寧遠大捷為何戰績僅僅是斃敵數百。之前我舉慶州之戰的列子就是給所有人打預防針,寧遠大戰,清軍攻城兵力有明確記載是6萬人,明軍憑藉堅城守城作戰,各方資料顯示兵力為2萬多人不到三萬。
就算這是全部兵力,二邊想加合計兵力是接近9萬人,女真是攻擊方,所以總要主動一點嗎,那麼他必定傷亡更大。
兵法上來說,騎兵攻城本身就是偽命題。玩過光榮三國志系列的同志們都直到騎兵就沒有爬城牆這個技能。所以必定是步兵攻城,那麼這些步兵是誰?不會是女真本部人馬只會是投降的漢軍還有滿洲漢人組建的步兵部隊。(當時女真人有這樣的炮灰部隊嗎?答案是沒有)
於是我們在戰場上看到的場景肯定如我下面所描述:
女真騎兵下馬編組成步兵扛著雲梯疾步向前,後方女真騎兵部隊督戰。
城牆之上明軍堅守,對攻到城下的步兵用飛石火油還有弓箭擊殺,對遠處的騎兵部隊用炮火覆蓋攻擊。
這是攻城戰鬥的常規攻擊套路,可是問題來啦。女真人就那麼多,看到下馬作戰的同胞被殺的血流成河,努爾哈赤急啊,於是越急躁就越像戰場中心移動,最後好死不死的一發炮彈就打中啦努爾哈赤本尊。
倒在地上的努爾哈赤,總不能讓所有人知道自己倒下啦,只能在親兵掩護下退回去,然後命令收兵。那麼問題又來來,如此大戰為何會只有200屍體留在戰場,這就和女真的傳統有關,之前饞嘴肥貓兄已經說過,女真有搶回戰友屍體的習慣。
戰死者太多,全部丟在明軍城牆下,這對於高傲的女真人來說是奇恥大辱,必定不能發生的事情,於是受傷加上戰敗鬱悶之下的努爾哈赤,下死命令要求全軍搶回屍體。
搶屍體這個事情,比攻城可簡單多啦,晚上可以幹,白天也可以幹,步兵可以幹,騎兵也可以幹。於是全員騎兵的女真人選擇啦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在晚上騎馬去搶屍體。傷亡肯定最少,原因嗎也很簡單,當時的火炮可沒有夜視瞄準功能。而且開火流程複雜。
女真人分隊輪流去搶屍體,幹這個事情短平快,乾淨利落。也算是專業,於是也許在一晚上,也許在二個晚上,原本推擠在城下的女真人屍體七七八八都被自己同胞撿屍回家啦。
城頭上明軍也難辦啊,屍體就是軍功可是下去收屍體,不是他們不想是時間不允許,再加上黑燈瞎火的也看不見於是隻能聽之任之,放點弓箭啥的騷擾一下。經過女真軍的奮力撿屍行動,等到真正退兵之時,城牆下就只剩下為數不多的200名女真將士屍體,也就是很正常的啦。明軍無奈只能按照200人上報,然後在記錄中寫下戰果。
以上兵棋推演肯定有失誤,不過個人覺得可信度比較高因為後續戰事給了這斷推演側面證據。
證據一:攻擊玩寧遠失敗之後的女真部隊退兵,轉而攻擊覺華島,覺華島是一個明軍後勤補給站,地理位置重要但是守軍不能算多,我們有理由相信努爾哈赤是在自己受傷,憤怒之下要求進攻的,因憤怒加上之前的傷亡慘重,女真軍也是都憋著一口氣在,於是大屠殺就開始啦,這個屠殺更多的是洩憤。於是7000多明朝軍隊百姓全部都成啦女真洩憤的目標。
證據二:寧遠之戰後半年不到,原本身強力壯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身亡,那麼他是怎麼死的?就很值得探究啦,如果真像清朝史料所記載的,寧遠大捷就沒有發生過,他本人也沒有受傷,怎麼會突然死亡?這絕對不科學,所以努爾哈赤,在寧遠必定受傷啦,在軍營還有老家休養半年都沒有恢復,最後因傷去世。也就順理成章
以上就是本人結合史官寫歷史的尿性,還有各種輔助材料得出的寧遠大捷的真相。那就是,在寧遠城下努爾哈赤攻城不利,傷亡慘重,為了女真人傳統,搶回屍體,之後因戰事不利,轉而攻擊覺華島洩憤,在回軍之後因傷勢過重病死。
至於只有數百具屍體的問題肥貓兄弟解答的很好,原因我也在上文說過啦。
-
9 # 梓凌2018
當時的紅夷大炮,是葡萄牙人兩千斤級的艦載加農炮,發射的是實心彈,最大射程1300碼,摺合約不到3華里。
明人說每發可達十里,斃敵千人,這是三無憤青也絕不相信的事,可見明人吹牛不打草稿是常事。
紅夷大炮當時是不適合發射爆炸弾的,容易炸膛,實心彈的威力,攻城最利,野戰還行,在城頭上居高臨下,一炮下去,加上跳彈,所及範圍就那麼三四個人而已,這還是打中的情況下,不中一個也傷不了,實心彈不會炸。所以要搞清楚兵器的性質,紅夷大炮的威力被嚴重誇大,攻擊散兵,殺傷力是極為有限的。還不如女真兵在城下叢集拋射弓箭的殺傷力廣。因此寧遠大捷,後金兵兩天傷亡五百人是很正常的。
還有,實心彈的威力雖然覆蓋範圍小,但摧毀力強,如果人被擊中,馬上就會筋骨斷裂而死,不可能單單隻受傷,還要到八個月後才死亡,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努爾哈赤受炮傷是以訛傳訛,有誖兵器擊傷原理。
此戰後不久,努爾哈赤還親征漠南蒙古,數月後出城親迎蒙古諸部,還去泡溫泉,這是受了炮傷的人能做的事麼?
-
10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寧遠大捷,不是一場什麼戰役,也沒有什麼寧遠城擋住了老奴軍隊南下之路的事情,這話要從明金兩邊的軍事目的說起,後金的目的很簡單明瞭,就是南下搶劫大明,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明朝這邊就複雜了,熊廷弼熊答臭嘴傳首九邊後,明軍基本不存與建奴野戰的指望了,對遼方略出現分歧,很多人主張棄遼,關外咱不要了,你野豬皮自己一個人霸著玩去吧,在當時遼東開發度低,化外之地而已,這個辦法也不是不行。
但是也有一方不肯,要堅持遼人守遼土,這是遼西將門跟吃他們供奉的朝廷大佬的主張,他們也不是為國為民,是為自己,自己一大家子在這裡吃遼響,喝兵血多滋潤?你棄遼了把我們擱那裡去?!不過這一方還有個大佬不是這麼想,是真的考慮遼東漢民棄土流落關內,代價太大,這就是帝師孫承宗,這個人到確實是個好人,標準儒家正能量忠臣孝子那種,後來也是回家了,但清兵入關時,他七十幾的人,帶了幾十個兒孫子侄,助守家鄉縣城,全家殉國,明末非要找個民族英雄樹典型的話,除這個人外,沒有第二人選。但是呢,這個人是個文人君子,軍事上沒什麼天份,幫徒弟監守遼東,被遼西那幫東西糊弄多了,他是君子不跟人計較,但也不是傻子,也知道那幫人指不上,靠不住,凡事還是得靠自己,但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懂軍事啊,怎麼辦?要說讀書人他還就是聰明,他按自己的學識常識經驗,自己總結出了後世某被打的跳了幾次水,才得以總結的人總結出的一個戰爭經驗,那就是別跟對手玩花樣,玩不過,咱們按對自己有利的一套來,這就是結硬寨,打呆仗,這高築牆,廣積糧,也是大明的制勝法寶啊,用更加時髦更加後現代的說法,叫堡壘主義!
就是準備拼國力,用工事堆死後金。這時候袁督師還是個小官,沒資格參與這些決策呢,但是他是文臣,在這個地界混,跟著帝師還是很靠譜的,於是這一系的人馬,就在遼西地界拼命修工事,築堡寨。這件事對明金雙方,都不是小事,明軍已不敢野戰,有個城池堡寨守著,總是心裡更有底些。後金也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那時期後金野戰無敵,但攻堅能力還是弱項,面對這麼一群工事群,也是猶豫的,但是靠搶劫吃飯的你不去搶那來飯吃?不趁早打,堡寨群越樹越多,那才死路一條,那就打吧,一打,好嘛,堡寨工事群這種東西,也得看誰守,你憑藉工事群靈活主動的出擊,相互協防掩護,幾乎就是立於不敗之地,可是有的棄寨而逃,沒逃的都據堡死守,不是每個堡寨都是寧遠這種軍城,好多是聚集幾十個兵,需要互相策應的,大家烏龜不出頭,只能看著被各個擊破。建奴一打,守遼派經營多年的工事群幾乎一掃而空,建奴一邊洗劫,一邊讓包衣、降兵、戰俘拆毀堡寨,七十餘堡,只剩寧遠,寧遠是中樞軍城,袁崇煥用條石土袋填死四門,好歹是守住了,什麼炮斃老奴,現在大家都知道是扯蛋,就不去提了。
這裡有說袁不救友軍,這是不對的,當時他只有防守寧遠之責,別人沒守住,他守住了,互相協防援助,是大家都沒幹的事,他也無能為力。建奴的目的達到了,也不是非要攻下寧遠,工事群已破壞殆盡,搶的肥頭大耳,該撤了。寧遠也沒擋住誰,它後面也不少堡寨被破。那幾百人頭,是滿桂抗命,自己帶兵墜出城去,砍回來的人頭。(答於大明聚寶門)
回覆列表
首先斃敵數百這是謊言!寧遠大捷,明軍憑藉堅城利炮,狠狠的痛擊了後金軍,讓野蠻的滿洲八旗見識到了紅衣大炮的威力。
我們不妨分析下,這個斃敵數百的真偽。首先這個說法是滿清修史所謂(滿清修史的真實性有多高,大家心裡都知道)。
其次,從戰場情況分析,紅衣大炮是當時威力最強的火器,寧遠城上有十來門。而後金進攻寧遠的軍隊是六萬,日夜高密度強攻城池。城頭上的十多門紅衣大炮不停的狂轟,如果這樣也才轟死他們幾百人,那這個數字似乎過於謙虛了。
實際上,後金單是陣亡的將士就不下數千人,而傷者更甚,不然野豬皮也不會受傷(野豬皮在寧遠中受了比較重的傷,同年就死了。但他的死是否與寧遠之戰有關,就難說)
現在有些文章認為寧遠大捷是假的,或者名不副實。這其實是很方謬。寧遠一戰,明軍以少擊眾,斃敵數千,致使野豬皮都負傷,不論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大捷。
當然,隨後發生的覺華島之戰,確實以明軍慘敗告終,而且也對明朝抗金局勢造成不利影響。不過如果將覺華島和寧遠連在一起來評價寧遠大捷,顯然是牽強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