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楓學長
-
2 # 不老的老法師
明朝除了元朝殘餘勢力,並沒有蒙古,有的也是蒙族各部落,欺負談不上,有個別比較突出的部族騷擾到甚至威脅到明帝都有,高度概括,大明不懂蒙部。清朝與明朝則大不同,清興起於大明東北邊地的遊牧漁獵部族,非常瞭解蒙族部落,聯姻征討恩威並施,最終形成利益共同體,高度概括,大清懂蒙部。
-
3 # 史說新傳
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中央王朝,清朝為了維護和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政策。對待蒙古也不例外,如何招徠、打擊和統治蒙古,是清朝開國時期統治者們思考的重要問題。
總的來說,蒙古族作為在地域上與女真族最為接近的一個民族,在滿清崛起的過程中與其的關係十分緊密。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們,也特別重視與蒙古地區的關係。從努爾哈赤開始,清(後金)政權對蒙古族採取了一系列籠絡和分化瓦解的政策,對蒙古各部根據不同狀況採取了不同的做法,但不外乎是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來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絡與轄治。當然,前述的一系列親密關係,更是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布控基礎之上的。
一、滿蒙交往歷史。
女真人在民族統一和建立國家的過程中,期間與蒙古各部發生了複雜關係,由於彼此居住和活動的地域犬牙交錯,其與蒙古族有著相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兩者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一種漸進式的籠絡、分化和瓦解的過程。
在征服階段:對於不善戰的部落多采取聯姻招撫與經濟合作相結合的方法將其收服,成為其他蒙古族部落臣服的範例。對於雖然善戰但是內部矛盾重重的部落堅決的進行武力征服,征服則採用孤立、分化、瓦解三個步驟,在進行征服戰爭的時候堅持“從遠到近”的原則就是先選擇離自己在地理位置上較遠的部落征服,然後對於離自己地理位置較近的部落,如果在威懾下願意歸附則歸附,不願意歸附再征服。
在歸附之後:對來歸附的部落給予賞賜並進行妥善安置,如果有歸附後的部落發生叛亂則進行堅決的打擊,在平息叛亂之後,大多是對這個地區採取中央直接管理,並且派兵駐紮屯墾,採取中央派官管理等措施使其與內地無異。
根據佟佳江發表在1998年第 6期《內蒙古社會科學 》期刊中的《清朝統治蒙古的體制——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內屬蒙古》一文分析認為,清朝統治者將蒙古各部主要分為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和內屬蒙古三類。
1.八旗蒙古的由來。
1593年,蒙古科爾沁部參加了反對努爾哈赤的九部之役。此後,女真在戰爭中俘虜了一些蒙古人 ,同時也有蒙古人自願或被迫歸附於女真。 1615年,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 。1622年,科爾沁部明安等 17個封建主率領屬民 3000人歸附努爾哈赤。這也是清朝試圖獨立編制蒙古的嘗試,是八旗蒙古制度的前身。到了1635年(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釋出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分設蒙古八旗,旗色、官制與滿洲八旗相同。
可以說,八旗蒙古與清朝統治者休慼相關,與八旗滿洲關係密切,隨著時間推移,兩者在民族感情和心理狀態上十分接近,有些已融為一體。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思想感情上,已經不同於一般蒙古族,部分在清朝初年呈現滿化,清朝中葉後呈現漢化的趨向。
2.外藩蒙古的由來。
前述的是八旗蒙古,不過,這期間的蒙古各部也不是全部歸附清朝,比如說察哈爾·林丹(後被清剿滅,死於青海)。早期的後金政權也沒有力量使蒙古各部都成為八旗組織的編戶齊民。最初,蒙古各部與清朝是聯盟關係,也就是透過盟誓來確立雙方的權力和義務,滿足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特別是察哈爾林丹汗敗亡後,導致後來雙方的聯盟關係,隨著勢力的消長而轉變為隸屬關係,到1636年(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漠南蒙古的16部49個封建主,開始承認皇太極為可汗。其後,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也採取了與後金遣使修好的政策。
這些蒙古部落後來逐漸的演變成了外藩蒙古,具體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包括歸附清朝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後來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和外札薩克蒙古(以喀爾喀蒙古、科布多蒙古、青海蒙古、新疆蒙古和套西蒙古等)。此後,隨著歷史發展,還逐漸分化出了內屬蒙古。清朝對內外蒙古地區的統治,除在京設理藩院外,在外藩蒙古實行盟旗制度,還向內外蒙古地區派將軍、都統、副都統、辦事大臣分別駐紮。對蒙古封建主根據其與清政府的效忠程度,分別授以各種爵位。
3.內屬蒙古的由來。
內屬蒙古由理藩院管轄 ,並受鎮守各地的將軍、都統、大臣節制或監督,其盟旗中雖有世襲王公,然而那只是爵位,沒有實權,所有旗內事務均由清廷任命的流官掌管。內屬蒙古的土地與屬民由清朝直接管轄 ,由清朝直接任命官員進行統治,隨時任命和撤換。
這其中,察哈爾八旗的設立是內屬蒙古體制形成的典型。在清朝征服察哈爾部後,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率餘眾投降,清政府將其封為了親工。結果到了康熙十四年,平定吳三桂之亂時,朝廷徵用其部人馬,不僅不服從調遣,反而趁機叛亂。在平定叛亂以後,清政府將其編為了察哈爾八旗,歸在京蒙古都統兼管,這樣,察哈爾部就由外藩蒙古變成駐防八旗。到了乾隆二十六年,又設立都統一人,不再由在京蒙古都統兼管,從此,察哈爾部又由駐防八旗變成了內屬蒙古,“隸於理藩部典屬司”。
清代內屬蒙古還有歸化城土默特二旗、科布多地方的明阿特旗、扎哈沁旗、額魯特旗、唐努烏梁海五旗、阿爾泰烏梁海七旗、阿爾泰諾爾烏梁海二旗、達木蒙古八旗等等。
根據佟佳江發表在1998年第 6期《內蒙古社會科學 》期刊中的《清朝統治蒙古的體制——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內屬蒙古》一文分析,出現內屬蒙古大致有兩種情形: 一是外藩蒙古封建主發動叛亂或犯有重罪 ,清朝剝奪了他們對土地和屬民的“管轄治理權”,改為了類似漢地郡縣形式的政治制度;二是原準噶爾部及和託輝特部統治下的各部 ,如烏梁海三部、明阿特及扎哈沁 ,他們的首領根本沒有“管轄治理權”,清朝對這些部落採取了直接統治的制度。二、清對蒙古的軍事控制方面。
清朝建立全國統治後 ,八旗蒙古與八旗滿洲和八旗漢軍一樣,部分駐守京師,稱做京旗或禁旅八旗,部分駐紮全國各要地,稱做駐防八旗。
在清廷的龍興之地,還不斷提高駐防地位,實行軍事鎮守,其另一項使命即是監控科爾沁蒙古。這一職責,主要由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組成。另外,從京畿至山西北部,清政府沿密雲、山海關、察哈爾、熱河、綏遠一線均有駐軍,沿長城一線的軍事布控除了保衛京畿外,最主要的職能就是防範離京城較近的蒙古諸部。期間,清政府還不斷收回各部都統世襲權利,逐漸將權力全部控制在自己手裡。在西北一帶更是大大小小的駐防大臣,如西安將軍、涼州將軍、寧夏將軍等都屬於這條防線。
可以說,清政府從東北到西北設定了一整條防線,全面將蒙古諸部與內地隔離開來,這種軍事隔離可以說是清廷對蒙古諸部的不信任,或者說是給清廷對蒙古諸部的優待與親近加上了一層武力保障。
不過清政府對蒙古各部的軍事控制也是循序漸進的,以屬外札薩克蒙古的喀爾喀蒙古為例,其與清建立了聯絡之後,名義上是臣屬關係,但相對而言是獨立的,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立的體系,不受清政府的控制。這一局面直到乾隆二十七年才被打破,因為噶爾丹入侵喀爾喀部,導致其慘敗,只得投奔清廷,後來到了康熙二十七年趁機將其徹底收服,進行了安置,變成了地方對中央的從屬關係,到雍正十一年,清政府完全掌握了喀爾喀蒙古一切軍務。再如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相比所擁有的權利更少,特別是在軍事方面,基本上完全由清廷控制。
三、清對蒙古的宗教管理方面。
在宗教方面,清統治者一方面積極扶植和利用喇嘛教做為統治蒙古的工具 ,另一方面確實認識到喇嘛教的危害。古代蒙古族最信奉的宗教為薩滿教,在與明朝角逐的時期,後金統治者便實現了以滿洲與蒙古族相近文化、宗教習俗來達到拉攏臨近蒙古部落的目的,使得蒙古政策取得了成功。與明朝相比,後期清朝統治者不僅需要與蒙古族的聯盟,同時還要弱化蒙古族善戰、尚武的習俗,以此確保北疆的安寧。
基於此,清朝加強對喇嘛教的扶持並加以法律維護,自然滿洲皇帝也成為了蒙古地區人民眼中佛的化身,也就自然將滿洲皇帝作為他們信仰的光輝。但這也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隨著清朝逐漸實現全國統一,清朝也就對喇嘛教逐漸開始實行尊崇與限制的政策,直至道光年間,隨著國勢衰落及外憂內患等因素的影響,清朝才開始逐漸轉變對蒙古的喇嘛教政策,逐漸由複製與限制轉變成為壓制,直至清朝滅亡。
四、滿蒙聯姻策略。
據記載,努爾哈赤起兵初期也並不敢與蒙古為敵,為了避免四處樹敵採取了聯合蒙古人的戰略,儘量採取忍讓遷就的態度,甚至以通婚為手段,爭取與科爾沁、內喀爾喀諸臺吉保持和睦友好關係。
努爾哈赤起兵初期。後金與蒙古各部之間關係還是比較謹慎的,儘量保持一種和睦的關係。這一時期,科爾沁部在蒙古諸部中率先採取了聯合努爾哈赤與其通商、通婚稱臣的策略。在努爾哈赤與其子侄們也大量迎娶科爾沁部的女子。
1616 年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政權。這一時期的努爾哈赤已非剛剛起兵初期那樣實力弱小。當時努爾哈赤的主要目的是對付明朝,所以對於已經和自己有著良好關係的漠南蒙古科爾沁部、內喀爾喀五部以及察哈爾東部的四部仍然是拉攏與結盟。
此後,努爾哈赤利用林丹汗與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挑撥鎮壓”等手段,使眾多信奉黃教的蒙古大小部落的首領率領部族歸順自己。
經過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努爾哈赤已經大大增強了在蒙古地區的影響力。並逐漸形成了尤其首創並影響後世的對蒙古地區的方針政策,即:分化瓦解能爭善戰的部落,用聯姻的手段使不善作戰的部落歸附。
例如,1626年8月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即位,改元天聰。後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族。皇太極繼續執行其父努爾哈赤在蒙古地區的政策。其在察哈爾部完全歸順之後,皇太極以及他的兄弟與兒子分別娶了林丹汗的遺孀以此來穩固對察哈爾的統治。皇太極娶了林丹汗的囊囊福晉和竇落門土福晉。皇太極的兄弟鄭親王濟爾哈朗娶了林丹汗的大福晉蘇泰。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娶了林丹汗的側福晉伯奇等等。
清入關之後。對待蒙古的政策方面則採取了鞏固前一時期成果保持蒙古各部對其的臣屬關係,全力平定蒙古各部叛亂的政策。以前一直是聯合蒙古紐帶的“滿蒙聯姻”,在孝莊皇后去世之後,有所改變,雖然這種聯姻一直持續至清末,但出現的頻率遠沒有之前那麼高了。
-
4 # 一壺濁酒半盞茶
不光明朝將近三百年被蒙古壓迫,坦率來說中國歷史幾千年直到清朝才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才是真正的沒有邊患,四方臣服,屬國眾多,聲威遠布。
當然一切的強權統治都是以強大武力為基礎,大清後金努爾哈赤時期既憑藉強大武力打擊征討蒙古各部落。
努爾哈赤更是霸氣非常的定下:“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戰略方針。
蒙古各部落攝於滿洲人強大的絕對武力,莫不惶恐臣服。實事求是的說自從努爾哈赤以微弱兵力古勒山之戰大破可以說當時東亞最強戰鬥力的九部聯軍之後,建州女真的赫赫武功就開始在蒙古人口中流傳。
之後得益於大清成功的領導階層,種種成功的戰略民族政策,後又滿蒙聯姻,恩威並施,終於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
而明朝為什麼沒能徹底解決蒙古問題?並且終明一朝無奈讓蒙古人始終對明保持劫掠?歸根結底就是沒有能徹底消滅腐蝕蒙古人的武力基礎。
就連明朝巔峰永樂時期朱棣北伐五次御駕親征耗費了大量國力都沒能解決蒙古問題!
朱棣北伐或者說五次御駕親征與他從小的出生環境造就的性格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朱棣從小廝混于軍中,耳濡目染就是戰爭陰謀殺戮,縱觀朱棣的一生是血與火的一生,是陰謀殺戮的一生。而他也確實特別喜歡征戰殺伐,稱他為戰爭狂人也不為過。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多次派大將北伐,希望徹底解決蒙古問題。而最終也是隻能將元朝殘餘勢力趕到山海關以外,蒙古高原,史稱北元。後來分為韃靼和瓦剌兩大部分。
韃靼位於蒙古高原東部,也稱東部蒙古、中央蒙古。韃靼部又分為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含永謝布部)、鄂爾多斯、阿速(奧塞梯人)等部。韃靼人自稱蒙古正統,1388年北元后主脫古斯帖木兒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後,去大元國號稱蒙古(一說1402年,鬼力赤殺死坤帖木兒,自立為大汗,後去國號)明朝稱其為韃靼。衛拉特人稱其為達延(意為“大元”)。
這個韃靼與歐洲人所稱的“韃靼”無關。
瓦剌(讀音wala)是西部蒙古族,元朝時稱斡亦剌惕、明朝稱瓦剌、清朝稱衛拉特、漠西蒙古等,意即居大漠(戈壁沙漠)以西。
歷史上蒙古民族是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古代兩分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裡牙惕)。
“瓦剌”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鄰近者”。瓦剌分為四大部:綽羅斯(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另有輝特等小部。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區(今葉尼塞河的八條支流地區)。人數眾多,統治若干部落,各有自己的名稱。元時開始南下,定居於阿爾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廣闊草原的西北部,並改狩獵經濟為畜牧經濟,兼營部分農業。
蒙元時期,斡亦刺貴族與成吉思汗系建立世代通婚關係,男尚公主,女適皇胄,權勢顯赫。14世紀時,隨著元朝皇室衰微,瓦剌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參與各派系紛爭。
後期為爭奪蒙古汗位,瓦剌與韃靼部頻繁爭戰,勢力此消彼長。
洪武年間朱元璋對北元多次打擊,蒙古勢力已基本退出了漠南。朱棣即位後,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五次(有的書算六次)親率大軍對蒙古勢力進行討伐。
第一次北伐在永樂八年,他親自帶領2萬騎兵帶20天的乾糧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冒險突襲位於現在俄羅斯境內鄂嫩河邊的韃靼大寨。隨後又在飛雲山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迫使韃靼大汗嚮明軍稱臣納貢,表示屈服。公元1413年(永樂十一年),永樂帝封韃靼大汗阿魯臺為和寧王。隨後明軍一直深入到擒狐山(此山今天未能明確位置),並在巨石上刻字為碑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風塵,永清沙漠”。
一般都是將上述兩次算一次。
第二次北伐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永樂帝統兵北征西部蒙古,與瓦剌戰於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瓦剌敗嚮明朝內附稱臣。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
第三次北伐在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永樂帝率大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臺所部。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於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臺部大批輜重,發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回師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魯臺,順帶將其擊敗。
第四次北伐在公元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七月,永樂帝再次親征阿魯臺。但途中聽聞阿魯臺為瓦剌所敗,大軍遂駐師不進。十月,於上莊堡接受也先土幹投降,封忠勇王,賜名金忠。十一月,班師回朝。
第五次北伐在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韃靼進犯邊關,永樂帝不顧年紀已老,對韃靼進行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最後病死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
五次北伐深入漠北,勞師遠征,後勤補給比較困難,只宜速決,不利持久作戰。明軍在北伐前均作了比較充分的兵力和物資準備,如事先徵集重兵,在兵力對比上形成絕對優勢。在糧餉上,製造武鋼車,提前作好進退的全域性準備。
朱棣在邊關守邊多年,深諳兵略,善於利用敵人內部矛盾,使其互相牽制,以利各個擊破。且知人善任,他創立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五軍營制以及專門使用火器的部隊---神機營;還設定傳令紀功官和督陣官。
阿魯臺也深知與明軍相比力量眾寡懸殊。因而韃靼利用遊牧軍隊長於騎馳的特點,採取機動避戰的軍事策略,與明軍周旋,不輕易與明軍決戰。避免了在戰場上遭受明軍重大打擊。
韃靼在永樂帝的多次打擊下衰落,瓦剌趁機活躍在蒙古高原上。到也先時,其勢力所及,西起中亞,東接北韓,北連西伯利亞南端,南臨明邊,致使“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
朱棣五次親征最大意義莫過於沉重打擊了盤據在漠北的北元殘餘勢力韃靼、瓦剌及兀良哈,有效地解決了明朝前期的北方問題,尤其是韃靼,在明軍打擊下逐漸走向衰落。五次北伐使明朝成了少數蒙古部落名義上的宗主國。暫時遏制了蒙古貴族勢力對明帝國邊境的侵擾破壞,保障了邊境的安寧,進一步鞏固了明朝作為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
同時多次用兵也使明朝國力受到很大透支。朱棣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親自率領大軍深入漠北討伐胡人的漢族皇帝。
其他御駕親征的皇帝一般多為開國或大有作為的帝王。如漢高祖劉邦,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周世宗柴榮,宋太宗趙匡義,宋真宗趙桓,元世祖忽必烈,明英宗朱祁鎮,清聖祖康熙。其他還有前秦苻堅,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蜀漢昭烈帝劉備,東吳大帝孫權,曹魏文帝曹丕等也都搞過御駕親征。
御駕親征有的是被形勢嚴峻,刻不容緩。不得已上場,如清聖祖。有的是純粹不學無術,荒誕不經,如明英宗。土木堡五十萬大軍損失殆盡,並被瓦剌擒獲,大失明帝國臉面。
客觀公正的說朱棣北伐遠遠沒有達到他預期希望得到的效果,並且戰績有大有小,始終沒能徹底解決蒙古問題。終明一朝蒙古人始終對明保持劫掠。但明朝在永樂時期確實達到了明朝的巔峰,領土600多萬將近700萬但有大部分都是羈糜,這是明朝領土最大的時期,永樂之後一直保持300萬左右。
-
5 # DL南山樵夫
提問雖然提的有點突兀,但明人與蒙古大夫之間不可融合是註定的。這是因為名是從抗擊蒙元統治下誕生的新政權,當蒙古人重歸大漠以後,明人追打到捕魚海等漠北深處,顯示出明初統治者的決心,後來雖然蒙古分裂了,但瓦剌對明朝的威脅也是常在的,能抓了明英宗說明蒙古人是有鬥爭能力的。而清朝對蒙古的政策就不一樣了,他們首先是狠狠打擊蒙古各種反對勢力,後來是採取聯姻政策瓦解蒙古防備心理,再用宗教控制蒙古瓦解鬥爭心態,隨後讓蒙古鬥士都信喇嘛教,於是漠北全歸大清了。明清對蒙古人不同態度,是由時代環境所決定的。
-
6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明朝沒有被蒙古欺負300年。
第一,蒙古是被朱元璋趕走的,從1367年朱元璋北伐中原到1424年朱棣駕崩。這將近60年的時間裡,都是老朱家欺負蒙古!雖然,蒙古偶爾也會取得一點勝利。但是,整體趨勢是蒙古被從一箇中原王朝打成邊疆流寇,蒙古政權也從統一政權被打成四分五裂。明初的騎兵部隊,是可以直接對抗蒙古騎兵的!!!
第二,從明仁宗繼位到韃靼部把那漢吉投降明朝。這段時間,有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朝大敗,于謙在京師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總之,這一階段是明朝和蒙古處於拉鋸的時期,蒙古戰友優勢,明轉向防禦,長城也是在這時修築。蒙古雖然佔優勢,但是,沒有取得“侵佔土地”等政治優勢。明朝依靠強大的國力,依然能抗住蒙古鐵騎。
第三,俺答汗為了孫子把那漢吉和明朝和好,為“封貢互市”提供了基礎。1571年,俺達汗臣,雙方開始互市。雙方開始“相持”,右翼蒙古與明再無大戰。到是李成梁鎮守遼東30年間,對邊疆各部落打打殺殺。努爾哈赤都是李成梁培養出來的“乾兒子”。
所以,明朝從來沒有被蒙古欺壓300年!總體上明朝佔優但未能徹底降服蒙古諸部。蒙古在具體戰役上表現出色,例如:土木堡之變。但是,總體明軍佔優。
其次,清朝幾年就把蒙古搞定,也是個偽命題!第一,清朝和準格爾汗國的戰爭持續了70年,歷經“康、雍、乾”三朝才搞定!
1690年,噶爾丹率軍追殺進入內蒙古。康熙率軍和葛爾丹在烏蘭布通大戰,蒙古和清朝的戰爭正式開始。直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兆惠率清軍征服天山南路,蒙古之亂才算徹底平定。
第二,清朝對蒙古的政策比較合理,所以,右翼蒙古一直和滿清維持友好關係。
首先,清朝實行“南不封王 北不斷親”的政策。一直和蒙古保持聯姻關係,一方面滿清的公主出嫁蒙古,另一方面滿清迎娶蒙古女人。例如,著名的孝莊文皇后,皇太極的側福晉,康熙的老祖母,就是蒙古科爾沁部。有這層關係在,蒙古諸王和滿清關係一直不錯。
其次,在當地推行喇嘛教。這招最毒,滿清以宗教的名義對蒙古的人口增長進行干預。清朝在當地強制推行佛教政策,必須每家至少出一男丁當喇嘛,並不能取老婆。而且,佛教的因果論使蒙古人驍勇善戰的性格弱化。當然,當喇嘛是有優待的,可以免除兵役、徭役和賦稅負擔。
最後,蒙古也受到俄羅斯的擠壓,生存空間縮小。而滿清對於頑抗的蒙古勢力實行“屠殺”政策。殺了多少人,這個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實存在的。
-
7 # 北洋海軍炮手
第一個問題,蒙古欺負明朝是有的,但是壓迫還遠遠達不到,頂多就是把明朝當提款機用而已,還遠遠達不到壓迫的地步。
元世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皇位之戰,使得草原經濟空心化,嶺北行省很多城市,都得依靠商路抽稅來維持。而元朝退居漠北以後,失去了內地商賈的草原經濟急劇衰落,這也促成了蒙古的分裂與衰落。而隨著蒙古的衰落與分裂,當年令行禁止、戰鬥力強悍的蒙古大軍就不復存在,雖然蒙古的插漢、瓦剌仍然擁有向上圖一樣裝備精良的重騎兵,但是更多的蒙古騎兵已經退化成無組織無紀律、只能打順風仗的散兵遊勇。不過得益於明朝糟糕的軍事體制導致明軍戰鬥力下降,才讓也先太師刷出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不過也先太師也是矮子裡拔大個,他並不能像成吉思汗一樣有能力攻克設防嚴密的城市,不過歷史也留下了叫門天子的笑料。而至於為什麼清朝能解決蒙古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清軍強大的武力做保障。清朝在入關前,蒙古就分成了親明派個親清派,親明的是林丹汗的插漢部,親清的基本都是和林丹汗有仇的。而最後結果是林丹汗被清軍打慘了,跑到青海鬱鬱而終,兒子額哲向清朝投降。後來清朝解決蒙古正處於康乾盛世期間,康熙搞定了喀爾喀,而乾隆則幹掉了準噶爾,使之成為帝國北方藩籬。當然,在強大的武力保障下蒙古各部也不敢公然和清朝對抗,否則的話被打翻的察哈爾王和準噶爾就是他們的下場,畢竟和諧都是透過武力來維持的。同時,清朝還從蒙古抽取壯丁編成軍隊,這也會消耗蒙古各部的實力。
無獨有偶,唐朝和清朝一樣,都是憑藉強大的武力派遣大軍遠征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邊患問題。雖然看起簡單粗暴,實際上卻是最有效、最簡單的辦法。第二,分化瓦解,政治拉攏。透過給蒙古各部劃定牧區草場,禁止各部遷移、火併,違者要給予懲罰。而且,清朝還對錶現好的蒙古王公不吝賞賜,尤其是和蒙古王公通婚這一手段,也起到了監視、拉攏蒙古王公的目的。同時,清朝採取“因俗而治”的手段,即對蒙古採用蒙古習慣法管理,而內地則使用漢法來管理,也給了蒙古王公一部分自主性來拉攏,也是打一棒子再給個糖。
第三,開放蒙古和內地的通商。對於蒙古王公們來說,既然能透過貿易獲得更多的商品和利益,誰會頂著掉腦袋的風險去攻擊內地,畢竟清朝的武力也讓他們忌憚。而且清朝和蒙古的貿易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互市這一層面,而是發展到了商隊這一水平,尤其是那些王公們養了一大堆的內地商人。俗話說得好,和氣生財,就是這個道理。
-
8 # 庭州行者
準確來說,明朝被蒙古欺負應當是從朱祁鎮被俘虜正式開始的,此時大約是明朝建國80年後,所以,明朝被蒙古欺負300年的說法並不準確;而且,後來,明朝還斷斷續續對蒙古有過一定的優勢。但,總體而言,蒙古在明朝立國的276年之中始終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然而,在清朝時期,蒙古卻已經不能成為中原王朝的威脅,這是什麼原因?
需要明確的是,蒙古自從明朝時期開始,就已經不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而是變得四分五裂。明初的蒙古,分為瓦剌和韃靼兩個較大的部落,而這兩個大的部落,其內部又有很多小的部族。然而,由於明朝本身的武功不足,所以根本無力應對蒙古的襲擊。然而,清朝在建國之初,憑藉其強大的武力,征服了許多蒙古部落,並且一舉擊潰了蒙古的正統大汗,察哈爾部的林丹汗,自此,蒙古諸多部落,都臣服於後金。而後來,對於不聽話的蒙古部落,如準噶爾,清朝也是堅決出擊,透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努力,清朝最終消滅了蒙古族中最為強盛的反清勢力。
而清朝之所以能夠鎮住蒙古,不僅僅依靠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從政治上,清朝也對蒙古的貴族進行拉攏。比如清朝的皇帝與蒙古貴族女子結親,接納蒙古人入朝為官,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皇帝,其實還有一重身份,就是蒙古的大汗,如此一來,滿蒙的政治聯盟已經頗為牢固,蒙古再也沒有理由去造反。
在清朝的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之下,蒙古可以說是基本上消停了。
除此之外,因為清朝本身也是關外的少數民族,所以對於土地的看法與中原漢人並不相同,中原漢人政權,對於北方這些不適合農耕的土地,採取的態度大多是不管或者羈縻,從不直接統治,即使將少數民族重創,也絕不佔領其土地,這樣一來,北方的少數民族始終是獨立的。而清朝則不同,其對蒙古地區進行了直接的管理,將其納入國家行政權力的管轄範圍之內,這樣一來,蒙古地區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自然不可能再掀起太大的分風浪。
-
9 # 阿斗不傻
有些問題不值得深究,但是這題目一出來,就有問題,那就不得不究一究
明朝不可能被蒙古欺負300年,因為明朝整個國家壽命不過276年(1368-1644)而且明朝在276年的壽命中,和蒙古互有攻守。下面我們分階段正本清源的說一說。(南明政權1644-1683不於蒙古接壤)
明朝初期絕對壓制蒙古時期,戰績如下,只說主要戰果洪武時期: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稱帝大明建立。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命徐達、常遇春北伐,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之後連續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最終藍玉在捕魚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天下初定。
永樂時期:朱棣靖難之役成功之後,坐鎮北京,又親率兵五徵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之韃靼瓦剌。使瓦刺臣服冊封瓦剌三王,扶持瓦刺於韃靼對立,後見瓦剌中興,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一方獨大。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朵顏,泰寧,福餘三衛自治權。
朱棣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穩定。並派使者安撫女真各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歸附設衛所,同時派亦失哈安撫黑龍江下游野人女真。並於1407年在塔林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派軍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主權。仁宣之治:此段時間,蒙古臣服國泰民安。蒙古不敢造次,在家休養生息。
以上為前期對蒙古絕對壓制時期歷時1435-1368=67年,此階段蒙古從中原王朝唄打成邊疆流寇,蒙古四分五裂。土木堡之變:仁宣之治結束,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位。1435年起,蒙古瓦刺部重新崛起,開始小規模扣邊。1449年瓦刺太師也先領軍南下伐明,太監王振慫使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在不懂軍事王振瞎指揮下,兵士乏糧勞頓,同年八月初大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潰敗,懼不敢戰令返回,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五十餘人陣亡,英宗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殺,史稱土木之變,此事件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以1439年土木堡之變為起點,蒙古對明朝保有戰略優勢,此階段到1550年止。戰略相持階段歷時111年。此階段明朝和蒙古處於長期拉鋸戰時期,蒙古因騎兵優勢,享有戰略主動權,明長城也在這一階段開始修築。蒙古雖佔優勢,但是並沒取得實際戰果,當時明朝國力依然足夠強大。
1550年嘉靖29年庚戌之變發生明朝開始被壓制。1550年,蒙古韃靼俺答汗,進犯大同,宣府,鎮守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攻北京,北京城郊受搶掠,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
蒙古對明朝全面壓制階段在1571年結束,那年蒙古俺答汗於明朝“封貢互市”隆慶新政下,明朝國力恢復。此階段蒙古俺答汗於明朝和談,1571年達成協議,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並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
自此以後,蒙古於明朝在無大戰發生,只有小規模衝突和李成梁的進攻。公元1574年始,李成梁光榮的人生開始,遼東大將鎮守邊關30年間,對邊疆各族各部落施行分化打擊政策,將蒙古部落徹底壓制的一點脾氣沒有。不僅如此就連滿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都是李成梁收下奴僕,不過李成梁對他極好,將他當做乾兒子。讓他和兒子李如松共同學習,拜當時大才子徐渭為師。可惜李大帥有眼無珠,培養出的努爾哈赤,成啦明朝掘墓人。也因此飽受爭議。
此階段明朝又一次佔有戰略主動權,時間從1571年李成梁鎮守遼東開始到1615年李成梁去世為止歷時44年。之後的1615年到明朝滅亡的1644年,29年時間明朝主要敵人都是滿清,和蒙古基本沒啥關係。綜上所述:明朝立國276年,其中前67年以絕對優勢碾壓蒙古,之後111年,和蒙古形成戰略相持階段蒙古佔據戰略主動,1550年庚戌之變到1571年封貢互市止蒙古壓制明朝,歷時21年,之後1571年到1615年這54年,遼東由李成梁主導,明朝對蒙古享有戰略優勢。1615到1644主要主要和滿清作戰。由上所述:明朝佔戰略優勢時間計121年,其中全面壓制蒙古67年。蒙古佔戰略優勢時間132年,全面壓制明朝時間21年。二相合計一共253年,其他的23年,明朝主要和滿清作戰,總計276面以上為綜合史料總結之後最科學判斷。明朝蒙古爭鬥,其實明朝佔有稍許優勢那麼為何歷史上總感覺明朝受欺負,原因很簡單,弱智政策天子守國門,將每一次失敗都影響擴大化,僅此而已最後我回答問題後半段為何滿清那麼容易就搞定蒙古。清朝幾年就把蒙古搞定,這是歷史小白說的話,你當準格爾汗國葛爾丹汗是吉娃娃,他可是當時於康熙皇帝,彼得大帝並稱的三大國元首。滿清和準格爾汗國戰爭持續近70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徹底擊敗準格爾汗國!不過蒙古是個分裂的部落,準格爾不代表整個蒙古,對於其他蒙古部落,和征服的準格爾汗國,清朝能順利統制蒙古,也做啦以下努力。
第一:作為李成梁乾兒子的努爾哈赤,在李成梁庇護下發展壯大不僅如此,李成梁後期還幫助努爾哈赤打擊蒙古各部落全然違背之前,誰強大打誰的戰略策略。打擊蒙古同時間接幫助乾兒子努爾哈赤,發展壯大自己。(李成梁幫助滿清,打擊並收服蒙古各部落)
第二:清朝持續和蒙古聯姻,部分蒙古部落一直和滿清維持友好,滿清公主不斷出嫁蒙古,滿清皇室也不斷迎娶蒙古人,著名孝莊太后就是蒙古科爾沁部。(不斷和親同化東蒙古)
第三:由蒙古俺答汗時候起,蒙古人開始信奉喇嘛教,滿清見哎就以傳播宗教的名義,大力在蒙古推行政教合一政體,要求蒙古人,每家至少出一男丁當喇嘛,還不能老婆,給予放和尚人各種政策估計,和尚多啦,蒙古人自然就越來越少(如此毒計堪稱陽謀啊)
第四:佛教是世界上最平和的宗教,在因果論宿命輪迴影響下,蒙古人驍勇善戰的性格變成我佛慈悲。於是彪悍的蒙古人變得越來越能歌善舞,熱情好客。
第五:西方世界出現,在中亞地區的各個蒙古汗國,在清朝時期,都遭受到俄羅斯的毀滅性打擊。蒙古族生存空間被壓縮,只能依附於滿清。
-
10 # 光的影子ty
哈哈…被欺負?
聽說過哈拉和林嗎?猜猜是誰燒的?誰欺負誰呀?
大明和北元的確互相攻伐,互有勝負,但大部分時間明朝都具有優勢。
當然,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的確是滿清,靠的是“喇嘛教”。
大致做法就是,每戶人家只能留一個兒子,其他的都要送到寺廟去當和尚。
由此,造成蒙古人口銳減,今天外蒙人口也只有區區二百萬,僅相當於內地一個縣的人口。
當人口稀少,自然就無法構成威脅了。
類似的還有西藏。自西藏引入喇嘛教後,也是人口銳減,導致這個當初可以和大唐抗衡的地區(吐蕃),在後世根本無法構成威脅。
正是看到喇嘛教如此威力,滿清才把它引入蒙古,來了個釜底抽薪。
回覆列表
這跟當政者有很大的關係 明朝政府多用於文官軍事不夠強行 而清政府都是當政者都是用馬背征服天下的個個驍勇善戰自然對於蒙古的鐵騎也不懼怕 這是軍事方面 另一方面 蒙古雖然結束了對於中原的統治但並沒有傷到太大的元氣 明朝建立初期的蒙古還是挺有實力的 到了清朝初期蒙古各部都有點各自為政的感覺了 不在是一家子了 實力比較分散逐個擊破再加上清朝的先輩們比較能打這就是原因吧也許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如有雷同不勝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