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64521022430

    首先,黃金在古代很有價值

    古代冶金技術非常差,而且沒有防腐蝕技術,用鐵和銅是做不出複雜的器具;如果古人要想製作出精美的器皿,就只能用熔點較低而且本身耐腐蝕的金和銀。大家都知道,銀器放置時間長了之後就會發黑,這也就決定了某些需要長期儲存的物件只能用黃金和寶石製作。而古代金銀產量極少,這就保證了黃金和白銀本身很有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其次,金銀尤其是黃金在古代並不適合作為本位貨幣,貴金屬作為貨幣有以下幾個缺點:

    第一,產量太少,無法承載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價值太高,難以用於日常交易,進行分割損耗又太大

    第三,成色混雜,普通人幾乎無法鑑定

    產量少不用說了,人類發現的大金銀礦幾乎都在非洲和美洲,不在古代文明世界的範圍內。中國宋代每年向遼國輸送十五萬兩白銀,這幾乎導致了國內白銀枯竭,民間幾乎無銀可用。

    價值太高這一點也不用說了,比如號稱中國黃金貨幣始祖的愛金,每塊都在500g左右,價值高達16萬人民幣;漢代的金餅每枚重250克,價值達8萬人民幣的,絕大多數的交易中根本用不到。但如果對大塊金銀進行分割,在分割和重鑄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損耗,這種損耗俗稱叫“火耗”,在不貪汙的情況下,火耗一般在10%左右,對於金銀資源匱乏的古代來說,這簡直是暴殄天物啊!

    成色難以鑑定,這就更容易解釋了,別說古人了,哪怕是現在的專家學者,在不借助專業儀器的情況下,有幾個人能判斷出金銀器中黃金白銀的具體含量。還拿上文的愛金舉例,經現代專業儀器計算,愛金中成色好的含金量可達99%,成色不好的含金量甚至到不了90%,換算成人民幣接近兩萬元啊!

    這三個難點,就成了阻止古代社會大規模運用金銀作為的貨幣的重要因素。從秦到宋,咱們國家被廣泛接受的交易媒介一直非常穩定——銅、糧和布(絲綢);而金銀錠大多隻用於頂級貴族和國家間的進貢賞賜,普通百姓別說使用金銀了,哪怕見一次銀子都是很困難的事情,這種局面一直到南宋時期才有所改變。

    元朝時期,得益於海外貿易的發展,大量外部金銀開始輸入國內,在加上沒有了歲幣的負擔,銀價開始下降,政府和民間開始逐漸使用白銀作為交易的媒介,當然也就有了上文所說的火耗。明代,隨著西方地理大發現的進行,大量美洲白金輸入中國,銀價暴跌,白銀才開始在民間流行,典型的例子就是萬曆元年,一石米的價格是三錢銀子,而萬曆十六年一石米的價格已經漲到了一兩,到了天啟年間三兩銀子都很難買到一石米了。

    之前的政府喜歡用錢,無非就是銅礦和鐵礦產量比金銀礦更好控制;而發現新大陸之後就不同了,從明代開始,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所有貿易必須透過市舶司/十三行,控制了市舶司/十三行就等於控制了國內白銀的來源,這樣政府自然樂意把白銀作為貨幣。同時期的西方,白銀也是最重要的貨幣。

    後來我們熟知的金本位起源於英國,得益於非洲和美洲一系列特大金礦的發現,金價開始下降;這個幣制最早由牛頓提出,將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固定在3英鎊17先令10.5便士;1797年,英國宣佈鑄幣條例,發行金幣並規定了含金量。1816年,英國通過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開始以黃金為抵押發行紙幣,英國的金本位正式得以確立,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金本位得以確立,其根本原因不是黃金的稀有,而是黃金產量暴漲而當時世界最為強大的英國恰好控制了這部分產量;如果西班牙是世界第一強國,我估計推行的就是銀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雨巷》當中,雨巷和姑娘分別象徵了什麼,有何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