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活著又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死了又有什麼可害怕的? 形容超脫生死,大徹大悟。常用於表現英雄人物視死如歸的氣概。出自:莊子[春秋]《莊子.至樂》。原句:“生又何歡,死又何哀?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釋義:活著又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死了又有什麼可害怕的?愛使人產生憂慮,愛使人感到恐懼。如果離開愛,那麼就既無憂慮也無恐懼了。開始並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徵兆。生亦何歡 死亦何懼的歷史典故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認為不應該,莊子說:“我的妻子,推察起來,開始並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徵兆。在渾沌混雜之中,逐漸釀成了產生形體的氣候徵兆,進而具有了形體,進而具有了生命,進而又有了現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就像來來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生並不是獲得,死也並不是喪失,生並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義。倒是死比生更具有迴歸萬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於道,由道所任意委託差譴。莊子主要思想哲學思想據《史記》記載莊周“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周喜託寓言以廣其意,“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現存的《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豐富,跌宕起伏,妙趣橫生,善於透過寓言故事來說理。《莊子》一書不但反映了莊周的哲學思想,而且顯示了他卓越的文學才華。
意思是:活著又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死了又有什麼可害怕的? 形容超脫生死,大徹大悟。常用於表現英雄人物視死如歸的氣概。出自:莊子[春秋]《莊子.至樂》。原句:“生又何歡,死又何哀?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釋義:活著又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死了又有什麼可害怕的?愛使人產生憂慮,愛使人感到恐懼。如果離開愛,那麼就既無憂慮也無恐懼了。開始並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徵兆。生亦何歡 死亦何懼的歷史典故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認為不應該,莊子說:“我的妻子,推察起來,開始並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徵兆。在渾沌混雜之中,逐漸釀成了產生形體的氣候徵兆,進而具有了形體,進而具有了生命,進而又有了現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就像來來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生並不是獲得,死也並不是喪失,生並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義。倒是死比生更具有迴歸萬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於道,由道所任意委託差譴。莊子主要思想哲學思想據《史記》記載莊周“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周喜託寓言以廣其意,“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現存的《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豐富,跌宕起伏,妙趣橫生,善於透過寓言故事來說理。《莊子》一書不但反映了莊周的哲學思想,而且顯示了他卓越的文學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