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為文人,不都應該注重自己的名譽嗎?為什麼李鴻章不呢?
11
回覆列表
  • 1 # 走出來的農家子

    李鴻章被後人罵為賣國賊,其實想想當時中國的國情,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他也不想籤這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打又打不過人家,講道理人家能聽嗎?弱國無外交,真理永遠在大炮的射程之內!他也是盡最大的努力來爭取最有利的結果,即便他在被日本人在當地槍擊受傷的情況下,任然不忘記用此做砝碼去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做為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能做到這地步也真不容易了,並且談判的情況時時彙報給當時的國內政府,國內當權者不同意,他敢簽字嗎,當時能擔起這個擔子的,我看也就李鴻章一人耳!

  • 2 # 鍛彰趣義

    1868年,曾國藩轉調直隸總督,當時就意識到清帝國的頹敗遠超想象,他說“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之從1868年到1895年,為了避免“宗祏之隕”,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人做了大量工作。

    李鴻章練軍、興辦實業、起用郭嵩燾、丁日昌等洋務派官員、大膽起用買辦、收購船廠、擴建江南製造局、改善天津機器局,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應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了應對,他還主張改變科舉制度的取士標準,“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沒有用,朝內保守派一聽有人要改千年一貫的科舉制度,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這是冒了風險的,一不小心前途就沒了,李鴻章還是說了。

    該說的說了,該做的做了,還能怎麼辦?不僅他說了,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等人哪一個也沒少說,誰聽呢?1868年曾國藩就覺得大廈將傾,1894年慈禧還挪用超過兩千萬兩白銀軍費修造頤和園,以迎接自己的六十大壽。他們說有人聽嗎?現在事情到了節骨眼上,就都是他們的錯了?

    仗打輸了,抵死不籤條約,事情就能扛過去嗎?李鴻章不去,誰去?愛惜名譽就能躲過去,自己把頭悶起來當鴕鳥,危機就解除了?李鴻章也很無奈,簽完《馬關條約》沒多久,他就鬱鬱而終了,郭德綱常唸的那首定場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就是李鴻章的《絕命詩》。

    事情玩砸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鴻章不過是被歷史推到了前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他尚且只能做到這一步,不得不屈辱的失了名譽,有誰替代他去籤那些條約呢?誰替代他去談判能有更好的結果呢?“量中華之物力,結洋人之歡心”的慈禧嗎?

    事情弔詭就弔詭在,有無數陰影中的人,會指著唯一在臺前的那個人痛罵,讓他趕緊下來,換個更好的演員上去,但有人指著他們的鼻子問,你們誰敢上去,誰配上去?竟無一人是男兒。

  • 3 # 萌大叔來了

    事實上,要臉不要臉的!當時百姓有幾人知道呢?倒是朝中有同僚,難免會罵他賣國!但事實上,也沒有人敢說什麼啊?可見那時候的思想意識上的奴役程度!連左宗棠這樣的人都不不敢有何舉動!誒?好像是罵了!十個法國將軍都不如李鴻章壞事兒!但是,結果又如何?李鴻章自有他為人處世之道!李鴻章是亂世之能臣,不是奸雄!只要做朝廷鷹犬就夠了!所以,諡號是“文忠”!他的出身決定了,他只要衷心朝廷,就夠了!該貪就貪!該用就用!反正是為了朝廷!不是為了百姓!康有為就一個屌絲。梁啟超,譚嗣同就是敗家子和刁民!懶得理你們?包括孫文,也是刁民一個!對於他來說,盡力而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夠了!重整山河的事兒,待後生吧?

  • 4 # 南嶺春曉

    大清國的裱糊匠。電影裡,孫海英演的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到日本談判馬關條約,杯日本激進分子刺殺,臉部受傷,為清朝挽回了一些利益。但最終也得在馬關條約上簽字,記得他簽字時,顫顫巍巍地說:千古罵名啊。

  • 5 # 江山多嬌21392

    清朝後期,政府腐敗無能。慈禧專權,禍國殃民。洋務運動,曇花一現。晚清政府看不清世界形勢,一味夜郎自大。而西方列強籌謀日久,瓜分中國之心早己昭然。“量中華之物力,結夷人之歡心。”最高領導者慈禧太后都一味妥協示弱,毫無鬥志。國內的投降派更是趨之若鷙,你想想能不敗嗎,更何況實力本就懸殊!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李鴻章受命,焉敢不從。國體事大,李在前臺受命,只好作替罪羊。非為李鴻章開脫!籤喪權辱國的條約華人誰不辱罵痛恨之!但打又打不過,列強虎狼又張著血盆大口。講合總比亡國要強!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敗軍之將,豈可言勇!

  • 6 # 飛翔的熊貓86632852

    屁股坐在火山口上,他李鴻章坐在那個位置上,打敗仗也是他淮軍,他不去簽字罵名當時就更大更不利,不能擔責任事,當時家底就能丟光,他不去誰去?也別說李鴻章替清廷背黑鍋,那是他的職責。

  • 7 # 君子當不息

    李鴻章可是飽讀四書五經且科班出身的朝廷重臣,在當時清廷腐敗糜爛和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無論是興建水師,革新科舉,洋務運動,派遣留洋生等等舉措,充分說明李鴻章本人是務實的肱骨忠臣,他不去談判,誰又有這資格呢?他只是代表清廷據理力爭的去談判,大事小情要時時彙報,請那該死的‘老佛爺’恩准,他能作的那老女人的主?簽訂條約後,李鴻章的理想報負都化作了泡影雖鬱鬱而終。但最後卻為何讓人家替清廷揹負這個罵名呢?弱國無外交,李鴻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為國家和民族爭取了最大的利益,其實他本人才是這場談判的最大受害者。

    現如今還罵李鴻章賣國賊的那些人,難到你的學識和膽略能超過李鴻章?別站著說話不腰疼,假如換成爾等,後果更將不堪設想!因為你只是個憤青而已,自己並無多大作為。

  • 8 # ZBLiu

    李鴻章豈能不知自己去談判必定落個“賣國”、“漢奸”的罵名?但是他不能不去:洋人指名要他出場,因為當時清政府真正懂外事的只有他,洋人不想跟別人纏不清浪費時間。朝廷當然要他出場。他也知道換個人去弄得不好吃虧更大。

    於是,明知落個罵名也必須去。應該說他還是不辱使命的: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爭取到了最小的賠償額,避免了被瓜分。

    當然,罵名是逃不掉的,而且保持得相當長遠,至今一百多年了,認為他是賣國賊的還是很多,反對為他“洗白”。可是,真正認真讀了史,又不為偏見所惑的人明白,他其實是個替罪羊。一個簡單邏輯問題:國是皇上的,他拿什麼去賣?就是賣了,他能踐約嗎?老佛爺怎麼會不砍他的頭? 實際上,李鴻章是壽終的,朝廷賜諡“文忠”,還立了祠。賣國賊能有這個待遇嗎?

    清末到現代的歷史上,有幾個長期揹著不相稱的罵名的,李鴻章就是其一。

  • 9 # 犀牛村夫

    李鴻章的聰明才智和辦事能力,在當時來說可是無人能及,他怎麼會不懂得籤那些不平等的條約對自己日後的聲譽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他怎麼會不憧得自己籤那些不平等的條約會連累到日後滿門兒孫都抬不起頭。可是漏子己被捅下,總不能讓漏子接著氾濫成災: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洋人把戰火燒向全囯各地:總不能坐以待做亡國奴。恨只恨那幫不明事理、毫無政治頭腦的義和團,因為一點小事,便聚眾與洋教士和洋公使鬧了起來,而且還打死打傷對方。試想,有那個國家的公使和公民在他國遇害後,還能忍氣吞聲地不聞不問而不討個說法,特別是國力強大的美、德、俄、英、日等,他們更不會善罷甘休。還有更可氣的,是那個為了達到自己目的的慈禧,以及清庭裡的那些親王,竟想借那幫不知天高地厚的義和團來對抗洋人,不經考慮後果便同時對八大強國宣戰,這真是一個最愚蠢的決策。憑大清那時的國力,對一個強國宣戰都沒有什麼勝算,對八大強國,這不是自捅馬蜂窩嗎?結果戰敗了,如果不以賠款達成停戰,那人家就有藉口瓜分我中華大地,那我相傳幾千年的炎黃子孫,豈不丟掉了地主的身份而變成了亡國奴,這樣豈不是比賠款更喪權辱國。既要賠款,還得找個德高望重,能言善辯之人去交渉,這個差事總不能讓那些毫無辦事能力的親王去擔任,更不能在義和團中找哪個人去就能擺平,除了李鴻章,可能不會有更好的人選。

    在那需要力挽狂瀾的時刻,李鴻章他不在乎個人的得失,不計效個人的聲譽,不考慮個人的安危,義然擔起了這個令後人誤解的差事,這是一般人所沒有的胸襟,他這是賣國嗎?不,他這是在救國,救我中華民族不淪為亡國奴,救我中華大地不被烈強瓜分。

    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當代人,應該用理智的頭腦去想想,像李鴻章這種頂身而出只為挽回中華民族少受一場災難,卻被後人扣上了一頂買國賊的帽子,我們現在該不該給他平反?

  • 10 # 三觀粉碎機

    關於李鴻章為什麼不顧名聲去籤那麼多不平等條約,其他很多答主都答了這是因為歷史和清政府把李鴻章推到臺前的,有他的無奈和不得已,這裡我就不囉嗦了。這裡我再提一個觀點,就是在當時,其實大多數人都是知道李鴻章的無奈,除了個別政敵,大多數人並不會罵他,自然在民間的聲音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差。真正後來不分青紅皂白罵李鴻章,給他掛上大漢奸,賣國賊標籤的,那都是當代的事了。

    首先正史《清史稿》中就不用說了,他被主編趙爾巽贊為“中興名臣”、“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梁啟超更是對其重視,說“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其中最為權威的來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西方的報紙也對其報道:“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

    再加上由於身處那個時代,所以大家都能明白李鴻章的無奈以及他在談判中給國家爭取的利益,他們更能感同深受的去體會。所以說在當時,貶低或者責罵李鴻章的人當然有,其中很多是集中在李鴻章位高權重,過於傲慢之類,罵其漢奸、賣國賊相對少數。所以對於李鴻章來說,他或許有意識到可能身後會罵名不斷,或者也並沒有意識到會嚴重到多大的地步。正如趙爾巽說的“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換句話說,李鴻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他的苦衷。而其去世之後,多地都有建“李公祠”以紀念。

    萬萬沒有想到,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新中國建立後,風向一轉,大家把近代史屈辱的所有仇恨都發洩到清王朝身上(現在其實也是如此)。李鴻章更是首當其衝,無數文學作品和電視電影都把其描繪成“奸臣”,其原本儲存完好的屍骨也被憤怒的人民在70年代挖出來掛在拖拉機後面拖拽遊街,最後直至挫骨揚灰。

    我想對特別重視死後留全屍的華人來說,如果李鴻章知道自己死後會屍骨無存~估計都能後悔當官了,還拯救啥拯救,讓這群人愚昧去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電機一度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