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中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中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民族歷史
中華民族系列郵票——傣族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建國後,據考古工作者在雲南省滇池、景洪、勐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中國雲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寮國、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域,後漸向西南遷徒。他們是最早栽培稻穀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紀,漢朝史籍《史記》、《漢書》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朝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定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定了局。
民族文化
曆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曆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曆的639年為傣曆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曆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北韓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藥體系。
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湧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餘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3]。
舞蹈
節慶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裡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黃螞蟻蛋
在西雙版納等地,有一種生長在樹上的黃螞蟻,它的蛋是傣族人喜愛的一種上好菜。黃螞蟻身長約二釐米,腰細腹大,嘴巴長兩顆大牙。它們把很多闊葉牽連在一起,做成一個圓球形的蟻巢,在巢內生息、繁殖。
螞蟻蛋有三種吃法:一是涼拌。將洗淨、燙過的螞蟻蛋和燒熟的番茄一起剁碎,用蔥、蒜、芫荽、花椒粉和適量的鹽巴、辣椒調勻後吃;二是蒸食。把切好的姜、蔥、蒜、青辣椒和花椒粉、香芳草(結成小疙瘩)、油、鹽與螞蟻蛋攪拌調勻,然後用芭蕉葉包好,放入甄子或蒸籠內蒸熟吃;三是燒湯。把切成片的番茄用油炒熟後加水煮,水開後再把螞蟻蛋放下煮十分鐘左右即可。螞蟻蛋好吃,但取蛋卻很不容易。
傣家人有“不是強者休想吃螞蟻蛋,能幹者螞蟻也要送蛋向你拜壽”之說。因為這種螞蟻分工嚴明,團結合作,一旦發現敵情會火速通報全體,共同奮戰,因此取蛋者一不小心就要付出代價。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傣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中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中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民族歷史
中華民族系列郵票——傣族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建國後,據考古工作者在雲南省滇池、景洪、勐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中國雲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寮國、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域,後漸向西南遷徒。他們是最早栽培稻穀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紀,漢朝史籍《史記》、《漢書》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朝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定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定了局。
民族文化
曆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曆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曆的639年為傣曆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曆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北韓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藥體系。
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湧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餘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3]。
舞蹈
節慶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裡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黃螞蟻蛋
在西雙版納等地,有一種生長在樹上的黃螞蟻,它的蛋是傣族人喜愛的一種上好菜。黃螞蟻身長約二釐米,腰細腹大,嘴巴長兩顆大牙。它們把很多闊葉牽連在一起,做成一個圓球形的蟻巢,在巢內生息、繁殖。
螞蟻蛋有三種吃法:一是涼拌。將洗淨、燙過的螞蟻蛋和燒熟的番茄一起剁碎,用蔥、蒜、芫荽、花椒粉和適量的鹽巴、辣椒調勻後吃;二是蒸食。把切好的姜、蔥、蒜、青辣椒和花椒粉、香芳草(結成小疙瘩)、油、鹽與螞蟻蛋攪拌調勻,然後用芭蕉葉包好,放入甄子或蒸籠內蒸熟吃;三是燒湯。把切成片的番茄用油炒熟後加水煮,水開後再把螞蟻蛋放下煮十分鐘左右即可。螞蟻蛋好吃,但取蛋卻很不容易。
傣家人有“不是強者休想吃螞蟻蛋,能幹者螞蟻也要送蛋向你拜壽”之說。因為這種螞蟻分工嚴明,團結合作,一旦發現敵情會火速通報全體,共同奮戰,因此取蛋者一不小心就要付出代價。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民族文化
曆法
節慶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裡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