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怪人童心
-
2 # 向境華
這可不是魏忠賢的魅力,而是他所擁有的權利的魅力。魏忠賢這三個字代表不僅僅是他一個人,而是一股勢力,並且是當時最大的一股勢力。魏忠賢本人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又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可以說完全是一手遮天。他在朝中的勢力極大,順應他的人,加官進爵,反對他的人,直接剷除。而且沒有其他可以與之抗衡的勢力,他一個人差不多完全把握了朝政。
對於其他官員來說,他們在朝堂之上有的是被迫選擇站位的,要麼倒向魏忠賢這邊,要麼倒向忠臣黨那邊,而魏忠賢對反對他的人可是絕不會手軟的,一有機會就會把那些反對他的人剷除,不只是如此,就連家屬也不放過,因此一部分人是被迫屈服於魏忠賢。而另一部分人則是“識時物者為俊傑”,他們不想和魏忠賢作對,他們也追求權利,也想當更大的官,而魏忠賢則可以給他們這個機會,他們甘願當魏忠賢的走狗來謀得高官厚祿。加入魏忠賢集團也意味著有了一把強有力的保護傘,可以肆意作威作福。魏忠賢的權利大到可以直接任命官員職位,而不經過皇帝的許可,自然那些追求權利和榮華富貴的人願意去當魏忠賢的“乾兒子”。
就像永遠有人嫌貧愛富一樣,別人並不是崇拜你本人,而是看重你的權勢和財富,而這兩樣都是許多人為之瘋狂的東西。
-
3 # 夢話很幽默
不是魏忠賢本身的人格魅力,而是透過在官場確認這一種關係,能夠獲得權力庇護和財物!
魏忠賢所處的朝代乃是著名的明朝木匠皇帝朱由校,一心沉迷木匠活!導致魏忠賢把持朝政,自稱“九千九百歲”,只比皇帝的萬歲少一百歲而已,魏忠賢的乾兒子、幹孫子、乾重孫認了一大堆,號稱“四虎”、“五狗”、“十孩兒”!
明朝是酷刑很重,比如剝皮、鐵刷子!魏忠賢權傾朝野,對於不利之人,酷刑施展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魏忠賢的剝皮!令人聞風喪膽!明朝許多小官紛紛拜倒魏忠賢的腳下,年紀大點尊稱為兄,小點尊稱為叔,後來直接稱自己為兒子、孫子、重孫!為了迎合魏忠賢這位九千歲,大明王朝到處建祠堂,供奉魏忠賢!
不過魏忠賢在木匠皇帝朱由校死後,崇禎繼位,崇禎比較務實,想做一點治國之事,就立刻殺了魏忠賢
-
4 # 歷史的脈動
魏忠賢,身為一名太監,在明熹宗一朝,權傾朝野,排拆異己,在個人權力達到頂峰時,被各級官員稱為“九千歲”,也就是與皇帝老子差一千歲而已,可見他真是權勢熏天!而諸多趨炎附勢之徒,為了巴結魏忠賢,爭相充當他的乾兒子、幹孫子,時人常有“十孩兒”、“四十孫”的說法,並且在一些地方,還修建了他的生祠!但這與他個人的魅力毫不相干,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些乾兒孫們不過就是圖利罷了!太史公司馬遷曾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追逐功名利祿,是人性使然。
提到一般人的這種行為,讓人想起一則故事: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在齊泯王時期,長期擔任齊國的相國,有自己的封地,權勢也很大,當時他養了三千門客,各種貨色都有,人們常說的“雞鳴狗盜”之輩就是孟嘗君的門客。這些門客在孟嘗君在位時,天天圍著他轉,歌功頌德之辭不絕於耳,但是在孟嘗君被罷免之後,這些人基本上全跑光了,只剩下一個叫馮驩的人還留下來陪他度過難關。可笑的是,當孟嘗君再次擔任相國時,原本那些逃跑的傢伙又全回來了!孟嘗君很生氣,想當面唾罵這些小人,馮驩卻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一句話道盡人情世故!
我們再回頭看魏忠賢,在崇禎皇帝上臺後,他便被罷職流放,而他的那些所謂的乾兒子,幹孫子們,死的死,逃的逃,根本無人再搭理他,真正是“樹倒猢猻散”!
時至今日,世人依然如些!悲夫,人情!
-
5 # 五味社
魏忠賢如日中天的地位自然引起東林黨人的不滿,畢竟他是宦官身份,明朝祖制,太監不得干政。天啟四年六月,東林黨以左副都御史楊漣為首,歷數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
指責魏忠賢奪皇帝之權,恣意專擅;指責魏忠賢擅改成例,破壞法度;指責魏忠賢僭越,出行時儼然是天子的派頭。東林黨人對魏忠賢發起了總攻,一時間,彈劾魏忠賢的奏摺蜂擁至京城。但是天啟帝對此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成為魏忠賢的堅固靠山。
隨後,政治嗅覺敏銳的人立馬調轉船頭,紛紛依靠魏忠賢。內閣大學士魏廣微第一個以同鄉兼同姓的身份結交魏忠賢,巡按御史崔呈秀要求做魏忠賢的養子。越來越多人依附在魏忠賢身邊,小農出身的他依靠模糊血緣的關係來組建自己的集團,所謂“十孩兒”、“四十孫”中大多是三榜進士,朝中中級以上官員。一旦成為魏忠賢的“兒孫”,升遷速度驟然直上。
-
6 # 歷史茶坊
魏忠賢魏公公可以算得上是明朝最牛的太監,雖然他的前輩王振,劉瑾也被稱之為明代權監,但他倆要是跟魏公公比起來可就弱爆了,光稱號上魏公公就足以把他們壓得抬不起頭來。魏公公人稱“九千歲”,但這只是個簡稱,全稱喚做“九千九百歲爺爺”,牛不牛,皇帝人稱萬歲爺,而魏公公只比皇帝少那麼一百歲而已。
魏公公不僅僅只在稱呼上和皇帝相差無幾,實際上他比皇帝的權利還要大,從內閣到六部,從尚書(部長)到侍郎(副部長),六部九卿當中基本上都是魏公公的人,他們當中有名望,罪大惡極的被後世稱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餘下的徒子徒孫更是數不勝數。說難聽點,在朝廷上,皇帝發話都不一定有魏公公說話好使,不過,人家天啟皇帝說了:朝中大事有忠賢拿主意就行了,朕信得過他,朕這邊還忙著呢,這張椅子還差一條腿……
不過這樣也挺好,雖說魏公公當初為了進宮,自己給自己來了那麼一刀(夠狠),因此不能生育,但誰又規定了太監就不能有兒子的,看看魏公公的這些子孫後代,別說正常人,就算和皇帝比起來也只會多不會少。
魏公公打哪來那麼大的權利,還不都是皇帝給的。皇帝愛幹活,不愛管事,但那麼大的國家,事情總得有人管吧!恰好皇帝的奶媽客氏對皇帝說:小魏子不辭勞苦,願意替皇上分憂,處理國家大事,萬歲爺就可以安心忙您自己的活兒。皇帝也就順水推舟把這攤子雜事推給了魏公公,不時還誇他幾句:小魏子,幹得不錯,好好幹,朕不會虧待你的。
魏公公打著皇帝的大旗,在朝中招兵買馬,認乾爹,幹爺爺的,賞給高官厚祿,不認的,打發到偏遠地區或清水衙門。在利益驅使之下,朝中官員爭先恐後的搶著當魏公公的乾兒子,後來想當乾兒子的太多,魏公公說那就論資排輩吧,兒子當不了可以當孫子,曾孫子。所以,不是魏公公有多大魅力,而是皇帝賦予他的權力充滿著魅力,這才使得官員們趨之若鶩做了魏公公的乾兒子,幹孫子。
-
7 # 人到中年始讀書
看到前面幾個回答都很好,有理有據。但感覺還是少了一點點味道,就好像一道香噴噴的菜餚沒放鹽一樣。好我們進入正題。
魏忠賢不管手段多狠毒如何沒節操沒底線,都比不上士大夫的傲骨泯滅要可怕的多。閹禍兇猛是明朝的特色,但內廷與外廷之爭也是明朝一大特色。我們都知道宦官想得到權利必須獲得皇帝的全力支援!但同時他們擺脫不了文人士大夫們的窮追猛打和圍追堵截,舉個例子,劉瑾嘚瑟時也有幾個士大夫投靠,但整體階層沒有退縮,相反,堅韌不拔的他們最終還是把劉瑾和皇帝雙雙搞定。所以我們不要把眼光死死的盯住魏忠賢,而是要看他身後的閹黨和對面的一群士大夫,他們受過正統的教育,肩負著道德的標準,然而他們集體的背叛了教育,逃避了他們應盡的責任,後來崇禎朝有一個御史大夫叫倪文喚因為附逆(依附閹黨)丟官,有一個朋友去他家看他,見他有悔意就忍不住問他,楊蓮,左光斗因為罪權閹而罹禍,這樣的正派人,當初你怎麼會糾劾他們呢?你猜他怎麼說的?他說一時有一時的君子,一時有一時的小人,當時人人罵楊左,我跟著也就罵了。你看這麼混賬透頂的話他也說的出口,這話益發說明當時計程車大夫階層已無是非之分。錯都不知道錯哪了。所以什麼十孩兒,四十孫,穿莽袍,立生詞,也就不奇怪了。這才是魏忠賢事件的真相。
-
8 # 今古縱橫
(魏忠賢 影視劇形象)
先說魅力,魏忠賢的個人魅力體現在“忠誠”、“能隱忍”和“辦事毒辣”。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為他爺爺萬曆的緣故,從小沒有像其他皇儲那樣有專門的官員負責讀書,也就是說他繼位後滿朝文武都不是自己人,朱由校變成真的“朝中無人”、“孤家寡人”。
而且當時的朝廷是“派別林立”,整天互相攻擊,嚴重威脅到了“皇權”。年少的天啟皇帝弄不過這幫人,開始透過客氏提拔魏忠賢去抗衡這幫文官。而之所以會這麼做,朱由校首先看重的就是魏忠賢的“隱忍能力”。
魏忠賢的“發家史”槐叔在此就不多說了,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成年後才入宮,並一直“兢兢業業”的太監行業上發展起來的。有時候很多他的上司都比他年輕,但是他一直隱忍的在等機會。而朱由校因為外公萬曆的緣故,從小也學會了隱忍。十幾歲就能成為木匠高手,就想想他的隱忍力多強吧。因此魏忠賢因為和皇帝有類似經歷、共同語言,就此被提拔去抗衡“東林黨”。
(天啟皇帝 朱由校 影視劇形象)
接下來的事情就讓朱由校自己也有點目瞪口呆了,魏忠賢“雷厲風行”、“心狠手辣”的辦事風格讓皇帝非常滿意,而經過溝通接觸,朱由校也覺得魏忠賢對其實絕對忠誠的。因為就放開手腳讓魏忠賢去幹了。
以上就是魏忠賢被天啟皇帝欣賞的3點個人魅力。關於魏忠賢是否忠誠有些人會有疑問,說做到了九千歲難道沒想過謀反嗎?槐叔確切回答,沒有過。想想崇禎最後給魏忠賢定的“二十四大罪狀”中根本就沒有謀逆,否則就要要像正德年間劉瑾那要被凌遲的。況且,整個有明一代雖說宦官專權比較多,但是真正太監謀反的也就是劉瑾和曹吉祥,而劉瑾還有被文官們陷害的嫌疑。
(東林黨人 影視劇形象)
另外還有人說,朱由校16歲登基他懂什麼,完全是客氏和魏忠賢在後面遙控的。這點槐叔也要駁斥一下,朱由校從小吃苦,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文化,但是對於宮廷、朝廷的“爾虞我詐”的熟知度絕對是我們想象不到的,他一邊在學習做木匠,一邊看在眼裡,早熟是非常正常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這幫“孫子”們為什麼投靠魏忠賢這個其實就比較簡單了,萬曆晚年開始“派別之爭”最後由東林黨勝出為終結,其實從那個時候起很多官員都被逼“站隊”,只是到了魏忠賢清洗“東林黨”之後,這種概念就非常突出了。魏忠賢要求要麼加入,要麼滾蛋,你想要在朝廷繼續好好的當官,必須明確隊伍。
(朱由校和魏忠賢 影視劇形象)
那這個時候,飽讀“聖賢書”的這幫文官們就開始紛紛對魏忠賢拍馬屁了,而這幫人所用到的伎倆是一個比一個無恥,槐叔也就不多介紹了,大家都清楚。再想想這幫“牆頭草文官”在魏忠賢失勢後的表現,就能明確的證明,這幫孫子們當時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們不是被魏忠賢的魅力吸引,而是看中了魏忠賢的權力。
-
9 # 劇透歷史
謝謝邀請,魏忠賢的權勢膨脹,一般流行的看法是天啟皇帝昏庸、寵幸太監,給了善於逢迎獻媚、心機手段毒辣的魏忠賢上下其手、阻塞言路、一手遮天的機會,得勢一時。 透過對明朝政治體制的梳理,基本上呈現出皇帝、文官集團、太監勢力三股政治實力派系。明朝的皇帝自中期開始逐漸由朱元璋、朱棣的乾綱獨斷變為嘉靖、萬曆時期的幕後操縱;文官集團以內閣大學士為代表,負責對全國的事務作出研判,並起草處置方案,稱之為“票擬”;太監由最初皇帝使喚打雜的下人逐步開始秘書化,權力最大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可以參與閱讀奏章,對裡面的內容進行準確總結供皇帝使用,為了提高太監的政務能力,皇宮內設專門的教育機構,系統的教育與一般讀書人並無二致。皇帝對內閣“票擬”的批閱意見稱為“批紅”,通常皇帝的意見和內閣的方案不能衝突相左,這當中又少不得太監的來回斡旋協調。 自明英宗朝土木堡之變後,朱元璋、朱棣時期傳承的勳貴集團損失殆盡,以于謙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以救國救民的大義名分、保衛北京的巨大功績閃亮登場✨,逐步掌控國家政治輿論權和主導權。與此同時,失去了勳貴集團相助的皇帝開始越來越多得培植太監勢力,掌控他們作為皇權的代理人制衡文官,劉瑾、馮保、魏忠賢就是太監勢力的代表。 萬曆年間,文官集團陷於黨爭,紛紛建立門戶拉起山頭,當中最為出名最有影響力的便是東林黨。他們以道德制高點自居,凡與東林黨相對抗的,眾人便把他視為邪黨,甚至發展到“是其黨者,不管賢與不賢,就百般庇護;不是一黨,不管好與不好,就百般攻擊,視朋黨榮譽為性命,置國家利益為不顧”。環顧朝局,唯有皇權的代言人——太監集團才有實力與東林黨對抗,太監集團的頭頭魏忠賢被推向政治前臺。太監勢力與圖謀要依靠魏忠賢排擠東林黨的文官派系組成的“閹黨”正式登場,拉開了天啟朝“東林黨VS閹黨”的政治鬥爭序幕。 魏忠賢勢力把持內外大權,太監有王體乾等人充當爪牙;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出謀劃策,稱為“五虎”;武將有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排兵佈陣,稱為“五彪”;而後的“十狗”、“十孩兒”、“四十孫”層出不窮、數不勝數,由此全國上下、朝裡朝外遍佈棋子、嚴密控制,全國各地的閹黨為巴結權勢熏天的魏忠賢,紛紛為其修建生祠、表示效忠。魏忠賢在位得勢時,文官武將依附權勢投入其門下,是為求得實現自己的利益企圖,並非出於對魏忠賢的敬重。 總體來看,太監集團雖頻頻得勢於一時,但只要失去皇帝信任,結局也是快速的倒臺身死,崇禎去除魏忠賢就是典型事例。反觀文官集團,倒是一股成熟的能與皇權對抗拉鋸的政治勢力,明末的黨爭讓至高無上的崇禎皇帝也徒嘆奈何,坐視國家滅亡、江山易主。
-
10 # 醉裡挑燈思華年
畢竟魏忠賢是九千歲嘛!溜鬚馬屁的人太多了!魏忠賢算是咱中國歷史上最流弊的太監了。從他九千歲的稱號就能看得出來,他可以說是權傾朝野。
古人還說過時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內外大權,一歸忠賢。”當時的皇帝朱由校只知道做木工,一心想成為木匠活最好的皇帝,無心朝政,而魏忠賢又是皇帝當初奶媽客氏的老相好,因而魏忠賢得到了皇帝的寵信,把朝中一切事物都交給他管,魏忠賢也不虧是個奸臣賊子,把明朝上下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正因為魏忠賢的權利太大,朝中大臣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稍微犯點錯對九千歲不敬了,那面臨的就是滅頂之災。同時如果你想升官發財那必須更要討好魏忠賢了,所以那些心機大臣們爭著當兒子,當孫子。為了討好魏忠賢,給他在全國各地都建立了祠堂,他的祠堂是當時最多的,這些兒子們甚至吃飯前都得對著魏忠賢的雕像拜一拜。在他們心裡魏忠賢就是保佑他們的土財神啊!所以他的乾兒子,孫子那麼多~
回覆列表
在年少的時候魏忠賢就是一個無賴,又喜歡賭,自己雖有家室,但是不思進取,最終因為還不起賭債自己動起了歪腦筋。引用郭德綱的一句話“窮生奸計,富長孝心”。魏忠賢就是前者,自己竟想到自宮當太監,可見利益驅使人心的力量。在那時的明朝,當太監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加上自宮非法,就是他宮也不一定被選上,可是魏忠賢成功了。
魏忠賢進宮之後自己隱忍慢慢積攢能量,最終成功的當上了秉筆太監(太監的最高點),只是這幾十年的隱忍造就的是一個更為黑暗的人“九千歲”。他為了對付文官集團開始糾結各個方面的人,沒有門檻是人就要,也就是歷史上魏忠賢的那些百子千孫們,他們投靠也是為了自己的前程,當然什麼領導帶出來什麼樣的人。所以利益是萬惡之源,沒有絕對的人,只有絕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