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3
回覆列表
  • 1 # 街坊貳佰

    “陵”字從阜從夌。阜者,土堆也;夌者,高而在上也。陵的本義是高大的土山,引申特指帝王的墳。在這個意義上講,陵就是超級高大的墳。天子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就稱為“陵”。

  • 2 # 文化傳習者

    墳,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後下葬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 叫法,其實這和我們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相關。在封建社會關於住宅是有詳細的規定的,比如說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宮”,王侯居住的地方稱為“府”,官員居住的地方稱為“宅”,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稱為“家”。對於生前的這種等級和待遇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認為死後也是應該有相應的等級秩序的,因此皇帝死了稱為“駕崩”皇帝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陵”,諸侯死了稱為“薨”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冢”,大夫死了稱為“卒”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墓”,平民百姓死了稱為“死”下葬的地方稱為“墳”。

  • 3 # 生活玲招

    墳:是普通老百姓死亡後埋葬的地方。意思是:墳墓,墳土。它的繁體字(墳)是大防。

    墓:指一些有官職的人,又頗有財力就修建比較豪華的墓地。意思是:埋葬死人的地方。

    冢:指哪些有官職、有地位、有財力的人,被殺後找不到腦袋,就會在墓地裡建一個衣官冢。意思是:1 墳墓;2 長;3 大;4 山頂。

    陵:最高規格的墳墓,僅限於帝王。它規格巨集大,氣勢磅礴,造價昂貴,是帝王至高無上的象徵。意思是:1 丘陵、2陵墓、3、欺侮、侵犯、4 姓。

  • 4 # 儒之源

    以上綜述:人有生就有死,再長的生命也有終點。人死後入土為安將死者葬於泥土之中。在古代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不同的人去世後下葬的形式也各有不同。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不同的觀點

  • 5 # 客家小偉哥

    墳:人去世之後經簡單的安葬後,要起個小土堆,前面立起一個板子,上面寫著去世者和立碑者的一些資訊。

    墓:跟墳的區別在於,墓一般都是平的,不高於地面。

    時過境遷,墳和墓現在一般都連用並不做太大區別。

    冢:拼音zhong,常見的是衣冠冢,就是用死者生前衣冠等物品代替遺體下葬,並未葬有死者遺體的墳墓。

    陵:一般指古代帝王諸侯的墓地,墓地規模較大。此外也有有特殊情況,對於歷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其墓葬被稱為“中山陵”,而相對於的袁世凱,雖然復辟做過皇帝,但其墓葬沒有稱為“袁陵”,叫“袁林”。

  • 6 # 瘋狗的輕武

    陵,冢、墳這三分別對應帝王、顯貴、百姓這三

    陵這玩意一般都是皇帝或者王爺的地盤,講究氣派,體面,佔地面積要是沒個幾平方公里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那種。

    冢的字面意思是高墳,也就是高出地面一大坨那種。面積不大,但修的一般很體面,裡頭葬的生前也都是體面人,雖然完全不能和陵相比,但比墳是要好多了。

    當然,冢也可以修在陵內,這不衝突

    而墓這個和陵、冢、墳不一樣,它特指地下那部分。因此我們也會有陵墓、墳墓的說法

  • 7 # 玉韞珠藏的

    個人理解,墳,墓,冢,陵,其中墳,墓,冢應該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稱謂,或者不同時期的叫法,就像大哥大、手機、電話一樣,叫法不同而已。但是陵就不一樣了,特指皇家的墳,墓,冢,陵比如明十三陵,或者國家元首的,比如中山陵,或者對國家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集中墓地,如xx烈士陵園。目前還沒有聽說過那個平民或個人把先人的墳稱為陵的。

  • 8 # 使用者422438875148配配

    我的見解,墳、就是普通大眾的,一個碑上面有直系親屬關係和生役時間。墓、就比較有規模了,而且有門有樹、還有一些石人石馬。冢,是個標誌土堆,裡面有屍骨,建在很高處,有逝者使用過的東西,也有碑。陵、那就不得了啦!有的造了幾十年,有的挖空一坐山!帝王將相的歸屬地,一切的規制和生前一樣,有中山陵、十三陵等等。

  • 9 # 史良時

    墳:跟絕大多數人都能聯絡起來,但是,限我們人民的周總理無關!

    墓:使所有的老百姓老來時都必須想到的東西,但是,吳冠中先生跟墓無關。我們的周總理和藝術家吳老的軀體和靈魂灑向大海,融入宇宙太空。可謂標準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陵:是歷史朝代的遺留文物,到了民國時期,不在有陵。故,金陵改為南京。銅陵只是丘陵地貌特徵。

    家:一定要搞好小家,目的是為了大家。大家要一同熱愛人類的宇宙、地球和自己的國家。大家,小家,地球,宇宙就是家。我所指的以上的家,是人類最安全、最舒適、最Sunny、最養人、最快樂、最團圓幸福美滿的空間。

  • 10 # 鳳凰花兒開

    墓葬制度,最高階的是林,聖人歸葬地稱之為林,如孔林,關林。其次是陵,帝王的歸葬地為陵。墓:士大夫等有身份有地位之人的歸葬地稱之為墓。墳冢是一般百姓的歸葬地,無名五份。

  • 11 # MP5A5

    有的地方叫公墓(萬安公墓),有的地方叫陵園(佛山陵園),有的地方叫亂葬崗(山間林地埋死人的地道)這我也搞不懂反正都是埋死人的地方!!!!

  • 12 # 李詠擇

    墳、墓、冢、陵是古人對人死後葬制的稱謂。大禹逝世前告訴部下,他死後衣不過三領,墳高不過三尺,為後人定下了規制。

    葬後不樹不封的平地為墓,堆有土堆的為墳,大土堆的為冢,高大有規制的為陵。百姓葬後多為墳墓,有身份的為冢,帝王家的多為陵。後人多有違制,尤其是帝王建立了陵園。現在百姓多以墳墓並稱,如清明去烈士陵園稱為掃墓。

  • 13 # 嘴在笑and淚在掉

    墳,就是指古代平民百姓的墳墓,也是棺材和土丘組合的建築;

    墓,一般是士大夫死後的棲身之所,地面上是平的,沒有土丘隆起;

    冢,是一種比一般墳墓高,但低於黃帝陵的建築;

    陵,是皇帝的陵墓,形像大山一樣,以凸顯他的地位。

  • 14 # Alvin9

    墳,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後下葬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 叫法,其實這和我們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相關。在封建社會關於住宅是有詳細的規定的,比如說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宮”,王侯居住的地方稱為“府”,官員居住的地方稱為“宅”,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稱為“家”。對於生前的這種等級和待遇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認為死後也是應該有相應的等級秩序的,因此皇帝死了稱為“駕崩”皇帝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陵”,諸侯死了稱為“薨”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冢”,大夫死了稱為“卒”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墓”,平民百姓死了稱為“死”下葬的地方稱為“墳”。

    帝王死後稱為陵

    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也都稱“墓”。大約從戰國中期以後,帝王的墳墓逐漸開始稱為“陵”。《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

    “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帝王為了顯示王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便將墳墓建得像一座山 陵,故皇帝的墳墓得名陵墓。 比如說著名的秦始皇陵佔地面積就達到56.25平方千米。

    唐代皇陵更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巨集。有詩句描寫乾陵“千山頭角口,萬木爪牙深”。帝王陵墓,實際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屬建築,合稱為陵寢,不僅佔地廣闊,而且還有相當的高度。

    王侯將相死後稱為冢

    冢在《說文解字》裡的意思是“高墳”,也就是高大的墳墓。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上面一個“宀”(mián)意思為房屋或者覆蓋,意思就是將死者覆蓋於墓中,下面一個“豖”(chù)。既然是高大的墳墓在等級觀念強烈的社會一般人的墳墓是不能稱為“冢”的,只有諸侯、貴族等有身份人的墳墓才能稱為“冢”

    平地為墓

    《禮記·檀弓》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

    墓其實是最早的下葬方式了,從字形上來看“墓”字上面一個“莫”,下面一個“土”。“莫”字的意思就是日隱沒於草叢之中,所以這個墓的意識就是在黃昏時刻下葬,入土為安。又因為“墓”的意思有與太陽一起隱沒,因此墓葬不壘墳頭。正所謂“墓而不墳”,就是埋葬死人後不作標誌。這應該也是上古時期人們下葬的一種習俗或者說方式,人死之後埋進墓中,然後用土封住,蓋平,沒有高起的墳丘,這就是所謂的“平地為墓”

    築土為墳

    《禮記·檀弓》注:“土之高者謂之墳。”

    從這個禮記的註解來看就是高出土地的地面稱為墳。也就是在墓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包,這其實也是在古人對先人下葬地方的一個標記,以表示對先人的紀念。另外從“墳”字的繁體字來看意思為“土從賁”,意為沖天而起的墳墓,也有一說是表示逝世之人有冤屈,表達自己的冤屈之意。據說武王滅商後,曾經命人給比干的墓添土築墳頭,以表達他的冤屈之意。

  • 15 # 環球正能量

    墳、墓、冢、陵,通俗來講,都是指墳墓,是人去世後的“住所”。但這四種名稱又因等級的不同而有各自的含義。

    在古代,人死後的埋葬地有許多的稱謂,按照尊卑等級應該是,陵、冢、墓、墳。帝王的墳墓稱為“陵”,達官貴人的墳墓稱為“冢”,富人的墳墓稱為“墓”,而平民百姓的墳墓稱為“墳”。

    墓比墳的歷史稍早,墓和墳的主要區別是,墓一般是平的,不會超過地面。而墳是在墓的基礎上堆起土包,作用就是用來作標記。二者的區別還有身份不同,墳一般是適用於平民百姓和奴隸,墓則是比較富裕且有名氣的人。

    冢是比較高大的墳,也就是說冢的封土堆要比墳高大的多,這種高大的墳通常是王侯將相的埋葬地。凡是生前有官職的人死後,埋藏地都可以叫冢。還有一種冢叫衣冠冢,此冢通常沒有埋葬屍體,一般用生前物品代替,埋藏死者物品的墓就叫衣冠冢。

    還有一些生前不是帝王的人,他們的墳墓也是按照帝王陵的標準去建的,這些人一般都是被後世推崇的名人,比如孔子、老子的廟,都是根據帝王陵格局建的。帝王陵就是身份權力的象徵,屬於古代最高級別的墓。如乾陵、秦始皇陵等。

  • 16 # 赤魚流遠

    “墳,墓,冢,陵”這4個字在現代漢語中都有埋葬死者之處的意思,但它們在產生以後乃至等級禮制繁多的古代社會裡,都有著特定的含義。

    墳(濆)

    繁體墳簡化而來。墳是由土和濆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土表示土堆;濆“”即標音又會意。表示火氣上出,引申為高、大。以之為參照,表示地隆起的土堆,即化冥錢的土堆。簡化為“墳”,用文來替代“濆”寓意挖掘墳墓,出土的文物,代表著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徵。

    墓(慕)

    由土和慕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土表示埋葬人的土堆;慕“”即標音又會意,表示思慕的意思;以之為參照,表示埋葬先人之地,為孝子賢孫思慕之地。墓的本義為埋葬先人的地方,古稱塋域。通言之稱為墳(墳)、丘墓;析言之墳、丘指土之高者,墓言土之平者;碑者悲也(或曰在尊石前卑躬屈膝膜拜)。

    冢(腫)

    由繁體“塚”簡化而來。塚是由土、冖和豖(chu)會意而來的字。土表示土堆;“冖”表示覆蓋,封頂;豖表示割去卵的肥豬,以之為參照表示肥土堆積的高墳。借“腫”聲表示地象腫起。冢的本義為有封頂的高墳。平曰墓;高曰墳;墳封頂者曰冢。

    陵(夌)

    由阜的變形“阝”和夌會意而成的字。“阝(在左)”表示土山的歸類符號;夌即標音又會意,夌表示上出,以之為參照表示高大的土丘。古代天子最高最大,故天子歸葬之墳為山陵。秦代以前稱山阿,漢代始稱山陵。後世統稱帝王的墳墓為山陵。

      

    “墳”本意是土堆,最早在屈原的《九章》中有“等大墳以遠望兮”的句子,也引申出大堤的意思,在《詩經》中有“遵彼汝墳,伐其條枚”之語。後來才有今日墳墓的意思。

    現代已多用火葬,但以前的人推崇入土為安,人死以後把棺木埋在地下,蓋一個小土包在上面使其不平,那就是墳,在“墳”、“墓”分開的時候,不平於地面的墳也指主人身蒙冤屈心懷不平而死。  

    “墓”則是平的墳墓,本義是上古期間掘塘穴葬棺木,蓋土推平,不植樹者稱墓。

    與“墳”的不同在於:“墳”有土堆的意思,而“墓”沒有,且墳高而墓低。《禮記》“古者墓而不墳”一語,鄭玄有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墓從莫,莫字意為日在草叢中,引申為黃昏之意;死者隨太陽一起隱沒,不壘墳包,表示墓主是正常死亡,落葉歸根。但這樣平平的沒有標記,所以會立上木碑,後來為了儲存時間更久遠也用石碑代替木碑。

    雖然具體什麼時候“墳”、“墓”開始用尚有爭議,但大體上在漢代封土、土堆開始流行以後,兩者就開始通稱了。  

    而“冢”,在古漢語中即有“高大的墳墓”的意思,引申出形容大的、地位高的;還指山頂,如《山海經》有注:“冢者,神鬼之所居也”;也指嫡長,如“冢嫡欲廢奪,骨肉相憂疑”。可見這個字是相對顯得重大、有身份的。

    原本高大的墓葬也不是一般人能建造的,所以冢的主人多是身份高或是有重大貢獻的,或是家世顯赫的,如王侯將相,或是為國捐軀的戰士。

    由此,戰死沙場的人用衣物代替損毀或失蹤的屍身下葬後,墓葬會被稱為衣冠冢,這是因為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杜甫“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中,青冢的主人正是漢宮作為“公主”出嫁的王昭君,其身份和貢獻也說明這點。

    “陵”則來路顯赫,字形從阜從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可以代指大土山,“如山如阜,如岡如陵(《詩·小雅·天保》)”,而合起來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為“登上、升”義。

    陵,為“帝王的墳墓”專用,有其”專用的昇天通道(之處)“的意思,如杜牧“樂遊原上望昭陵”。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等,都是這個用法。

    古代時除非皇帝授意,“陵”都被嚴格地用於皇家墓葬,但現在早已廢除帝制,陵也用於生前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的墓葬身上,比如孫中山先生的中山陵、還有烈士陵園,等等。  

    如今“墳”、“墓”的使用要遠遠多於“冢”、“陵”,後兩者多有因建制龐大而成為景點者。

    總的來說,平曰墓、封曰冢、高曰墳,而陵則最為特殊,只能用於身份重要的人;不過現在這些差別已隨著社會變遷和墓葬現代化,逐漸淡化在歷史的塵煙之中。

  • 17 # 味哎兒

    墳是墓上的土包稱謂詞。

    墓是墳下挖的坑室稱謂詞。

    即,以地面為準,地面下的葬屍處稱墓,地面上封墓坑的土包稱墳。也可說成墳下是墓,墓上是墳。

    冢,首先是巨大的墳包,如崗丘,是宗族的祖墳標誌,後世用於伯候級官職的墳樣式。

    (整個區域稱陵地,其體墳稱某王陵。)

    墳,冢,陵。由外型論是土堆包,一個比一個大且高。其下都是土葬者的墓室。三稱詞除規模大小不同外,主要其有等級規格制式的不同,具當時禮制規矩性,含專用壟斷性,屬中國封建時期禮教內容之一。具禮法法則性質的,從而等級下有僭越一說。

    總體,僅是土葬崇尚者們,再細分規格檔次罷了。

    而中國擁,天葬,樹葬,崖葬,巖葬,洞葬,土葬,水葬,火葬,風葬,甕葬,室下葬,院下.院外葬,棺葬,棺槨葬,石砌.磚砌葬,泥塑身葬,金身葬,法身本葬,居地西北角.北.南.西南葬,築臺葬。伴隨的單葬.雙葬.群葬.族葬。

    其中泥塑身葬前各式稱穴葬,其後的泥.金.法身三式稱本身葬。而居地方位各葬.築臺葬以群葬族葬用。只不過定居後的樹.崖.巖.洞.土等也多群葬族葬採用了。

    其中最嚴謹莊嚴威嚴的是第二項,最肅穆嚴肅的是喪葬。從而葬式形成儒職司,現代詞述成伺儀。孔子以操辦喪葬事為生,其開科講學後,其弟子追其授學名儒家之學。

    中中國人,除糧蔬果用物外,生老病死第一要務事項,次為婚喪嫁娶,再次為僑遷升遷的升階進級。

  • 18 # 海闊天空詩酒花

    不得不說,傳統的漢字意義,區分起來是非常精細微妙的。

    墳、墓、冢、陵,這幾個字的本質意義是差不多的,都是指人死後被埋葬的所在。但是根據死者身份的不同,這死後的“住所”形制就有所不同,相應的名稱也不同。

    墳和墓彷彿一對雙胞胎,經常連在一起用。實際上,這兩個字的使用者,也就是死者的身份,一般都是平頭百姓和小官員,或者說普通人吧。硬要說誰更高階一點,那墓的級別要比墳略高一些。

    從形制和意義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墳一般是指一個微微隆起的小土包,所謂“墳頭”是也。中國古代實行土葬,所謂入土為安,就算身份再卑微的社會底層,死後只要能被埋在土裡,上面堆起個小土包,這就算一個簡單的墳了。有些無主之墳什麼標識都沒有,但也還是比曝屍荒野要強的。

    而墓呢,可以簡單理解為經過裝修的墳,或者說死者的陰宅標識。還有一種說法,墳上那個小土包是有冤屈的象徵,而正常去世沒有冤屈者不需要這個表示不平的包包,所以墓的原意是指地下修建、埋進土裡的那部分。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在等級秩序已經不甚分明的今天,人們習慣用“墳墓”一詞籠統稱呼死後土葬之所。因為今天的墳墓,基本上遵循統一的樣式,既有墳那樣的小土包,也有墓那樣的標識部分。

    具體地說,墓穴或者說墓葬,就是有完整“建築樣式”的地下陰宅。包括墓碑、墓道、墓室等等。人死為大,古人講究死後的安寧,在陰間為死者起一座像樣的房子是應該的。房子能起多豪華,自然也跟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財力相關。實在沒能力建陰宅的,大概也就是生前已經足夠落魄的底層人士了,這種人死後能夠入土就算可以了。所以說,一定要區分的話,墓的級別是比墳高的。

    而冢呢,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個有點特別的詞。特別在哪裡呢?一是會讓人聯想到一個高大的墳包,二是會讓人聯想到什麼“衣冠冢”之類文藝範兒比較強的背景故事。

    沒錯,冢的主人一般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或者說是被公認的文化英雄、精神領袖之類人物。這個字的原意就是“山頂”,可想而知,某個人死後,葬地被稱為“冢”的話,強調的就是這個人生前高大偉岸的社會地位或精神世界。一般而言,這種人也往往擁有曲折的生平、可歌可泣的故事,甚至是“有死而重於泰山者”那種令人墮淚的結局,比如死後連遺骨都不能收殮,只能起個紀念性的衣冠冢之類。

    相應地,冢的形制就是一個高大的墳包,也就可以理解了。另外,普通的墳墓通常是沒有植被的,以前是黃土,現在是水泥,一封了事。而有點地位的冢呢,人們會有意無意地讓它出現“墳頭長草”的景象,這也是一種文藝範兒的祭拜吧。

    陵這個詞,現在基本上沒啥機會用了。因為在古代,陵是專指帝王的墓穴,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地下宮殿。現在沒有帝王了,也就沒有誰死後能用上這個詞,大概最後用上的是推翻封建王朝的國父孫中山吧。還有現在到處都有的烈士陵園,用這個詞也是表示對革命志士的敬意。

    既然陵墓是帝王或領袖專用,地下的部分一般人見不到,能見到的都是經過考古挖掘開放的,或者是地上修建的相應的建築群落。畢竟要和死者身份相匹配,陵的規模肯定比普通墓葬大很多,不僅地下墓宮足夠寬敞,地上部分也很壯觀。這就是為什麼一般的陵園在我們感覺中就跟公園一樣,又大又舒適的所在。

    最後再補充一個詞:林。有些人死後的墓葬也可以跟陵園一樣壯觀,但這樣的園林不叫陵,而叫林。這個詞可以說是聖人專用。比如山東曲阜的孔林是文聖人孔子的家族墓地,河南洛陽的關林是武聖人關羽的墓園。聖人不是帝王,但是地位尊崇不輸帝王,所以死後墓地跟帝王一樣有專屬的名稱,而聖人畢竟不多,所以古時留下的“林”不多,現在人們對這個字的這層含義也比較陌生。

    當然,隨著社會結構和文字用法的演變,現在關於墳、墓、冢、陵、林這樣的區分已經不大明顯了,經常可以混在一起用。墳墓、墓園、墳冢、墓冢、陵墓、陵園、墓林、林園……反正都差不多,也挺能體現眾生平等,死後都是一抔黃土,迴歸自然。

    最後,發一組我以前到處旅遊時到過的部分墳冢墓園吧。有的年代久遠找不到照片,網上搜的代替:

  • 19 # 曉支

    因為古人認為人死後還有一個世界,故死後的住處也嚴格區分。死後通例為“陵”用於皇帝,“冢”用於達官顯貴,“墳”用於百姓人家,聖人安息之地為“林”。

    皇帝死後為“陵”眾所周知,如秦始皇陵,黃帝陵,明十三陵等,但特殊時期的人物因為身份、貢獻或名望幾乎等同於皇帝,故也稱為“陵”,如南京孫中山先生的墓稱為中山陵。

    “冢”用於王侯將相也沒有問題,“冢”本意就是高墳的意思,曹操的墓被認為在“七十二疑冢”之內。

    “林”是專用於聖人的安息之地,如文聖人孔子之墓為孔林,河南省洛陽埋葬武聖人關羽首級之地稱為關林,袁世凱袁公的墓稱為袁林。

    “墓”指地下部分,即“地上為陵,地下為墓”,和地上部分的稱呼連在一起稱為“陵墓”或“墳墓”。先古時期秦漢以前“墓而不墳”,所以“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而“墳”是在墓上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廚師向炒菜鍋吐口水這件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