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佛法,大至一世界,小至一微粒,世間萬物皆有靈性,皆可成佛;世間萬物皆有道心,亦可得道。的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萬物皆有情”的世界:花草會說話,魚蟲會戀愛,花鳥魚蟲會交流……有情萬物與人類人生,本性無二,平等一味,並無分別。
從最不起眼的昆蟲,到最有權力的世界領袖,所有眾生都希望得到快樂和幸福,避免煩惱和痛苦,這幾乎是所有意志和行動的內在驅動力。無論這些行為在很多人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不可理喻。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可能經常不會考慮這個問題,並常常忽略這個問題。而在佛法看來,這卻是產生“悲心”的重要基礎。
人類,獨立於百獸之先,排名在萬物之長。本應最先悟道,最先成佛,但常為五塵六慾所迷,導致道心佛性被遮蓋。
我想,佛學的慈悲心在沒有分別方面,對世人應該是頗有啟示的。通常而言,當我們認為其他人比我們不幸時,我們替它們難過,才會生髮慈悲心;但是要體驗純淨的悲心,就必須保持平等心,沒有階級、階層、貧富之類的分別。如果我們企圖從高低階級或階層的心態上來行為的話,那麼將永遠無法體驗真正的悲心,相反,只能不斷地增長“自我”,並執著於自我。這也就是為何大乘佛學經典不斷地強調修行平等心的緣故:因為理論上,我們雖然能夠了解一切眾生都平等,但在情緒上和實際行為上卻經常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
實際確實如此。我們經常忽略其他眾生。別人對我們似乎並不是真實地存在著,除非剛好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者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角色,否則他們通常都似乎跟我們不太相同,他們的幸福比不上我們幸福,他們的痛苦沒有我們的痛苦大,他們的感覺沒有我們的感覺敏銳等等。從而導致這樣的結果:通常我們“一點也不在乎”、“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等心態,完全是針對別人的需要和希望而言的。
依據佛法,大至一世界,小至一微粒,世間萬物皆有靈性,皆可成佛;世間萬物皆有道心,亦可得道。的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萬物皆有情”的世界:花草會說話,魚蟲會戀愛,花鳥魚蟲會交流……有情萬物與人類人生,本性無二,平等一味,並無分別。
從最不起眼的昆蟲,到最有權力的世界領袖,所有眾生都希望得到快樂和幸福,避免煩惱和痛苦,這幾乎是所有意志和行動的內在驅動力。無論這些行為在很多人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不可理喻。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可能經常不會考慮這個問題,並常常忽略這個問題。而在佛法看來,這卻是產生“悲心”的重要基礎。
人類,獨立於百獸之先,排名在萬物之長。本應最先悟道,最先成佛,但常為五塵六慾所迷,導致道心佛性被遮蓋。
我想,佛學的慈悲心在沒有分別方面,對世人應該是頗有啟示的。通常而言,當我們認為其他人比我們不幸時,我們替它們難過,才會生髮慈悲心;但是要體驗純淨的悲心,就必須保持平等心,沒有階級、階層、貧富之類的分別。如果我們企圖從高低階級或階層的心態上來行為的話,那麼將永遠無法體驗真正的悲心,相反,只能不斷地增長“自我”,並執著於自我。這也就是為何大乘佛學經典不斷地強調修行平等心的緣故:因為理論上,我們雖然能夠了解一切眾生都平等,但在情緒上和實際行為上卻經常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
實際確實如此。我們經常忽略其他眾生。別人對我們似乎並不是真實地存在著,除非剛好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者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角色,否則他們通常都似乎跟我們不太相同,他們的幸福比不上我們幸福,他們的痛苦沒有我們的痛苦大,他們的感覺沒有我們的感覺敏銳等等。從而導致這樣的結果:通常我們“一點也不在乎”、“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等心態,完全是針對別人的需要和希望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