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58134898603

    觀世音菩薩應該是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在東漢末年支曜譯的《成具光明經》中已提及觀世音的名號,但當時社會上尚未產生對觀世音的信仰。觀世音信仰的形成是佛教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德國學者奧登堡(Hermann Oldenberg)據印度坎達拉佛像研究,認為觀音信仰應出現於公元前後;一般則以為應在公元一世紀末,至遲在公元二世紀初。晉法顯《佛國記》記載摩頭 羅國(今印度北方邦馬土臘Mattra西南五里處的馬霍里Maholi)的摩訶衍人供養觀世音,據考應在公元1—2世紀”。

      在古印度佛教雕塑和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中,其都是男性,並且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鬍子。 《華嚴經》稱善財童子到普陀山參拜觀音時,“見巖谷林中金剛石上,有勇猛丈夫”,必然是男性。《悲華經》上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四子,第一太 子名不眴,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四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王子,自然是男性。

      南北朝後期,中國才出現了女性觀音像,盛行剛在唐朝以後,《北齊書?徐之才傳》中記載道:“武成酒色過度,恍惚不恆,曾病發,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食頃,變為觀世音。”可見,美婦觀音的形象在當時已經流傳久遠了。

      至於觀世音菩薩在此世界多現女身道理於佛教在中國社會普及後女信徒的增加等,及觀音菩薩宣揚的救苦救難的精神與中國儒家所謂的仁義精神有關係。。

      女相只是觀世音隨類應化的示現,而不是真正的性別,所以真正的佛教信徒不必拘泥於性別本身。。。。

      我檢視來一些典籍,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觀音菩薩最初的原型是印度婆羅門教中一對孿生馬駒,又稱謂印度雙馬神童,象徵著慈悲和善良,能讓盲人復明,不孕者甚子,公牛產奶、朽木開花。它們在古印度受到廣泛信奉。佛教產生以後,神馬駒漸次成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薩,叫“馬頭觀世音”,形象依舊是一匹小馬駒,以後它又被人格化,塑造為男人身,於是觀世音菩薩一躍而變為一位威猛偉丈夫。在佛教密宗至今還有一位馬頭觀音,又叫馬頭明王,造型憤怒威猛,頭有四面,分別為菩薩面、大怒黑色面、大笑顏面,頂上是碧馬頭。

      又有一種說法,觀世音菩薩在印度原本是男性,根據劉宋曇無讖譯《悲華經》卷二《大施品》認為觀世音在成菩薩前是一位太子:“時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終竟三月供養如來及比丘僧”。[2](卷三P176)不眴,即觀世音。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隨同父親轉輪聖王皈依佛門修行。他的行動比思想要快。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觀音。苦海無邊,一切眾生因無明要遭受悲苦,產生諸多煩惱。觀世音就是細心地、深入地觀察,尋找世界上一切苦難的呼救聲音,世界上有情眾生,遇到災難,只要誠心誠意地稱念觀世音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觀世音就會應聲而至,救呼號者脫離苦難。觀世音的名號因此而來。“觀音”的由來是因為唐朝時期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便省去一個“世”字,略稱“觀音”。不過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經所傳的觀世音,多依據印度的傳說。

      也有的佛經把觀音菩薩說成是蓮花化生的,如 劉宋曇無竭譯《觀世音授記經》:

      昔金光獅子游戲如來國,彼國中無有女人,王名威德,於園中入三昧,左右二蓮花化生二子,左名寶意,即是觀世音,右名寶尚,即是行大勢。[2](卷十二P356)

      中國淨土宗流傳開以後,極樂世界的第二大神觀音菩薩受到廣泛崇敬。為了滿足世俗的需要,觀世音逐漸由男變女,成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薩。

      在傳入中國早期階段,觀世音在信眾的眼裡還是男身。我們從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觀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特別明顯的標誌就是唇上的一撇小鬍子。他在中國的由男而女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入唐以後觀音像的臉龐漸漸地趨向豐腴圓潤,而後則臉型更加俏麗,雙眉細長,黑髮披拂。這一點與唐代女子以肥為美相符。

      盛唐時期,觀音像的著裝似為透明輕薄,呈現出榮華貴重,這與但是的女子美感的特點是一樣的。到了宋代觀音像才完全變成了女相。宋朝僧人壽涯禪師曾用“金蔭西裙”來描述觀音的服飾。而明代吳承恩筆下的“眉如小月,服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的“女真人”觀世音,乃是唐以後特別是元明之際的一尊中國佛教女菩薩和典型的中國淑女形象。南懷瑾先生認為: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的精神,與中華民族素以仁義存心的教化相融會,已成為家喻戶曉,男女老幼無所不知的人生守則;以慈悲的心腸而濟世利物,以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懷抱救苦救難,因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中心思想。

      按佛教說法,觀世音有33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以後觀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為一女性菩薩,這一改變深受俗眾歡迎。觀世音傳入中國以後,逐漸被徹底漢化,她的國籍、民族,以至性別,全都按照華人的意願脫胎換骨了。觀世音甚至被附會為漢家的公主,把她說成是楚莊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妙音。  

      觀世音所住的普陀山,據說本在印度的海島上。距中國太遙遠,中國佛教徒想去朝拜很是不易,於是舍遠就近,在中國替觀音尋覓了一處道場,這就是浙江舟山群島的梅岑島。梅岑島風景旖旎,被譽為“海上第一名山”。

      相傳唐時有個印度僧人有島上的潮音石洞焚燒十指,禮拜觀音,洞內忽放異彩,觀音感召現身。於是這裡被傳為觀音顯聖地。以後日本僧人從五臺山迎奉了一尊觀音像回國,途經這裡時,突遇風暴,船不能行。他們認定這是觀音菩薩不願東去,遂把像留在島上,人們便依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

      宋代,神宗皇帝下令在島上建“寶陀觀音寺”(就是今天的普濟寺),把觀音作為主神供奉,觀音道場正式形成。此後,梅岑山便被觀音住處“普陀洛伽”所代替,原名倒漸漸湮沒了。

      中國佛教將陰曆二月十九定為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統稱“觀音香會”。民間又有觀音送子的說法,每逢觀音香會時,來普陀求福求子的摩肩接踵,紛至沓來,成為規模宏大的盛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取消了金融服務費,購車者能真正得到實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