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倒是說
-
2 # 鄧三
這個是指普遍的現象,也有特殊的。詩人可以兼職作家,作家可以兼職詩人。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是有思想感情的,創作無論用什麼手法而己。
-
3 # 蘆葉767
這不是客觀規律,反正大部分人差不多都是這樣,我雖然在這方面一直是個新手,也是這樣子走過來的,無論寫什麼都是學習嗎?
-
4 # 劉聲90883005
年輕人的光陰緊迫,聽成年人講,人生苦短。於是追趕著,奔跑著,激情四射,所謂的詩,詩言志 歌永言,是年輕人不可抑制的火山噴發,是青春期的萬丈豪情。於是詩,便成了青年的匕首,成了射向敵人的子彈,充滿了血和淚也是毫不奇怪的。年輕人是追求奇蹟的年代,是創造奇蹟的時代。我看到毛澤東,周恩來,魯迅年輕的時候的詩篇,自小立有淩雲之志,中年才能奮發有為,老年才能智慧結局。
青春時光的匆忙腳步,丈量著祖國河山的大美和廣域,豐富多彩的經歷和深刻的內心感受,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認識了形形式式的人生版圖,透過了重重迷霧,才能洞察世事滄桑。小說是寫人的,是人的故事,或許中年人真到了寫小說的年代。只是現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你不得不面對現實,一鈿逼死英雄漢,你不得不屈尊為了庸俗的或者高貴的金錢,折下三尺之腰。在中國歷史上像《紅樓夢》的作者,能屈能伸,含辛茹苦地把流芳後世的作品,獻於當代,澤被後世,曹雪芹,華人民像記念司馬遷先生一樣,惦記著你!
至於散文,那是信來之筆,早晨說晚安,午後念著夜色,都是無傷大雅的。已經不抽菸悼念著煙味的芬芳,喝得爛醉如泥也可以品鑑著酒的差別。年老體弱了,體力不濟,不可能長久地伏案工作,只能抽出零星的時間,信口開河地說上幾句,謂之散文,內容夠的了,是否可以成文呢?
-
5 # 火楓一葉
回答
有人說:“童年是一場夢,少年是一幅畫,靑年是一首詩,中年是一部小說,老年是一篇散文和是一部哲學。”從哲學上看,這句話表明: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年輕人寫詩,激情四射,大氣宏偉,有感召力;
中年人寫小說,累積了文學功底和生活素材,精力充沛,下筆相對容易;
老年人寫散文,總結人生,抒發感情,陶冶情操,身心愉悅。
這句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但不是千篇一律,應因人而已。
我一直把自己的年齡與文學掛鉤,前幾天,有一個愛文學的朋友“誇我”:你一輩子幹了很多事,到了暮年還有這毅力在創作的路上摸爬滾打,真是了不起。我是既慚愧又飄飄然,慚愧的是我真的沒有把一件事做好,飄飄然的是,我雖然做了一輩子的無用功,但我學會了寫詩歌、散文及小小說,且屬高產,文作連續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及網路平臺上發表,但我深知精華作品不多,仍需進一步努力
當個人發現自己幹了一輩子,竟然還是一事無成,肯定會禁不住悲慼,年過花甲的人了,還在找什麼詩情畫意,愣是相信“人間有好詩,人間有詩意”。缺心眼兒的我沒有一絲悔意,一輩子幹了自己願意幹的事兒,有什麼好後悔的?無怨無悔。相比起來,很多人一輩子投機取巧,把精力放在升官上,他們未必有我高興。很多人一輩子狗苟蠅營,費心廢力的掙錢,他們也許沒有我會享受人生,沒有我的快樂多。我突然明白,人只能一時與一時比,且不可一輩子與一輩子比,人生無常,有誰能把握自己的一輩子?
我還會繼續寫下去,在寫作中學習更多的東西,做一個比較有意義的人。
-
6 # 老劉
我認為此話有一定道理,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對新生事物、未來憧憬、世間百態充滿好奇和求知,不論是中華民族千古流芳的李杜遺風,或還是來自外國的莎士比亞詩歌,浪漫之情油然而生,故喜寫詩銘志。
中年人經過一定生活經歷的磨礪,對人生沉澱、認識有了較深體驗,已到“四十惑”之年,“不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以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教訓、得失和感悟透過寫小說的形式加以總結,以提示後人。
所謂老年人時寫散文,意思是說人近黃昏,隨著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漸表現出老年特徵。如懷舊情緒、塵埃落定、自尊需求、樂天知命、聽其自然等等,故而寫寫散文什麼文字的東西,寄託思緒,歡度時光,增添樂趣。
-
7 # 雨荷綠漪
這要看是什麼詩了,嚴格意義上講,詩歌不受年齡限制,需要的是創作激情,到多大年齡只要熱愛生活,都可以創作出好詩。而古詩詞一般更適合中老年人創作,因為古詩詞是凝鍊的,沒有豐富的語言藝術和一定的生活閱歷,語言修養,很難駕馭。
-
8 # 秦一農夫
有人說,年輕時寫詩,中年時寫小說,老年時寫散文,這是客觀規律嗎?
農夫覺得這樣說雖然並非十分正確,但確實有它一定的道理。
因為人在年輕時,一則沒有任何的人生經歷,二則缺少豐富的寫作知識,想寫小說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文學作品都來源於生活,而且生活是唯一的源泉。而寫小說不僅需要嚴謹的結構,更需要的是符合人物身份的形象化語言和典型的生活場景,以上三點缺一不可。相對於詩歌來說,後者就簡單多了。寫詩主要靠的是激情,這一點對於年青人來說,倒是個強項。所以年青人一般初學寫作,一般都是從學寫詩入門,成功率是十分大的。等到中年時,人生經歷已很豐富,再加之長期的閱讀作品,寫作技巧也有了,這時寫小說就比較容易了。
再說老年人寫作,選擇散文比較合適。因為散文相對於小說來說,篇幅短小,題材廣泛,任何小事,感觸,都可以自由發揮,借物生情,借景生情,嘻笑怒罵皆文章。再說老年人精力有限,激情就不用說了,再加之生活經歷較年青人和中年人來說更加豐富多彩,涉獵更加廣泛,所以年青人選擇寫詩,中年人選擇寫小說,老年人選擇寫散文是比較合理,合適約,成功率也較高。
但農夫最後還想再說一句,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例如著名作家劉紹棠發表第一篇小說時才十四歲,韓寒好象也是這樣。但這只是個例,對於一般人來說,以上所言還是比較恰當的。
-
9 # 曲中俗人
詩需才情,若風花雪夜,與伊人偏偏!
小說稍有故事,懵懂的少年,情竇初開。有遐想,有憧憬,有追求……
散文到了一定的人生感悟,對事物有了獨特的體味,人世間的情愛已有,事業上的成與敗也曾經歷,更重要的是某些抉擇已成個體等等一切,文字有了厚重、沉思……
-
10 # 浙江湖州羅林
從中外文學名人成長髮展的過程來看,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少年時代,英姿勃發,豪情滿懷,對生活充滿熱情,帶有激烈的理想主義色彩,有改變世界萬物的雄心壯志!有述志抒情的思想力量,有一顆敏感聰慧的心靈,對愛情充滿著甜蜜的夢想,對情感世界寄託著美的思戀和奔放的力量!青年時代的詩散發出青春的氣息,象清晨朝陽下的花朵,鮮豔而芬芳!中國古代詩人李白,俄國詩人普希金,英國詩人雪萊等在十幾二十風華正茂的年齡就寫出了不朽的名篇。
人到中年,無論在學識上,在生活經驗上,在人生的歷練上,在觀察社會,分析社會上都比較趨向成熟,有了一定的判斷分析綜合能力。這時候如果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和提練生活,重塑人物的方法,加上充沛的精力,不怕挫折,迎難而上,不停頓地寫。有可能寫出一部好的小說來。象法國的莫泊桑,法國的巴爾扎克,俄國的托爾斯泰,蘇聯的高爾基等,他們都在中年期寫出了驚世駭俗的小說。
人到老年,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生活的甜酸苦辣之後,比較趨向懷舊。對生活看得散淡了,那種激情滿懷的歲月己飄然而去,那種高昂的氣勢已讓位於平靜安寧,回顧一生,無論是成功或失誤,都有了一定的收穫。那種跌蕩起伏的經驗及教訓,有時就想總結一下,抒寫一下。對大自然,對山山水水,花鳥樹木,人世百態的留下絲絲縷縷的情感。這時寫一些隨筆式的文章,散散淡淡的抒發著對生活的意願。老年時的生活之談對後來人也大有益處。
當然,以上說的只是所指的是一般而言。不一定是規律。有人在青少年就寫出了不同凡響的小說,有人在中年期既寫了小說,又發表了大量散文詩歌。即使到了晚年,更是老當益壯,有不少作家仍筆耕不輟,寫小說,散文,詩歌。而且名作不斷。這也是被中外文學史所證明了的。
回覆列表
年輕時爛漫富有青春動力,所以寫詩,中年時歷練成熟,閱歷生活故事,所以想給大家講故事,年老時看多透徹,以散文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