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vE1005XZ

    真正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透過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容納哲學內涵,效法自然尋求人間繁榮的,其他的“宗教”一般都是從人本身出發,依靠假說與臆測構築人與神的世界。

    科學每向前發展一步,哲學思辯每深入一步,依靠假說與臆測建立起來的宗教就後退一步,宗教與科學的對立是“道教”以外的其它宗教的致命弱點。唯有“道教”能以其自然思想逐漸成為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制度、科學哲學的象徵。

    “道教”學說和進化論有相通之處,“道教”的神靈體系是多神論,並且認為神靈不是用來“崇拜”的(但可以拜師),而是強調每個人透過一定方式的修煉均可“成仙”。

    ------------------

    道家文化是有利於每一個個體的自我覺醒、成長,而不利於既得利益群體維護自身利益的。道家文化以利於每一個個體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以利於群體利益為出發點。道家文化的推廣有一個前提,就是每一個個體的“自覺”。

    因此,在“民智”未開之時,道家無法組建、運用有效的,可以與統治階層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政治制度取決於人民,政治制度的疲軟,最終是由於人民的疲軟。如果人民大眾不能“自覺”,道家也沒有什麼辦法,因為一個在監獄中的人,無論何時,如果有逃離的機會,首先他就必須明白,他是在監獄中,只要他不明白這點,只要他認為他是自由的,他就沒有任何機會,沒有人能用強迫的方式,違反他的意志,違反他的渴望來幫助他或讓他自由。

    -------------------

    道家非常注重實際。道家的個人模式,“年輕”時入世,“退休”時出世。自利為主,利他為輔。

    在出世修煉前,必須先要入世“煉心”,在得其“法財侶地”的同時,達成與社會互動的“附屬結果”。最後才是出世修煉,在尋求另一種“生命形式”的同時,達到解決社會養老問題的“附屬結果”。

    也就是說道家要求的是“複雜後的簡單”----返璞歸真。為道日損,首先的是你要有“物”可損。

    政治模式:群龍無首----民主制度。

    文到這裡,是否可以說,道家思想,是對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另類解讀呢?

    -------------------

    相傳老子著《道德經》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了。雖僅有五千餘字,其中蘊含的精深哲理,卻貫穿於中國各歷史階段的不同領域。可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紛紛作注。

    有以治世解者,有以養生解者,有以兵家解者,有以玄理解者……各家都引其哲理為我所用。歷史上更有專事研修道德的一支隊伍,逐漸的演變為“道教”團體,這更使《道德經》蒙上了一層迷彩。

    實際上《道德經》只是道家修練學“出世篇”而已,《大學》中的三綱八目才是道家修練學真正的入世篇。

    然而由於獨尊儒術,導致絕大多數中國傳統文化都被偽儒歪曲篡改。我們如果想了解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對“儒家體系”的傳統文化徹底顛覆,之後從新開始對傳統文進行全新的解構重塑,也唯有這樣,我們才有看到“真本”傳統文化的可能。

    -------------------

    《道德經》作為一門“修練學”論著,其中蘊涵著哲學思想、方法論這很正常,但“修練學”蘊涵著哲學思想並不等同於其本身就是哲學。因為在《道德經》這部“修練學”著作中為了闡明修練問題,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這是由於古漢語在表達方式上的匱乏所導致的),因此,不明其中內在寓意,而只從字面上以文解文,必會導致誤讀。

    自古至今,人們都對修道感到玄之又玄了,後來又有人稱修道為“修神仙”。由於這些修道效應的產生機理只有修道者自身才能體悟,卻無法以恰當的語言予以表達,故就不能被常人所理解。即使是能表達,常人也不會因聽一聽就能直接體驗得到,往往聽著玄乎,不易理解,更不易相信。

    舉世公認《莊子》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故自漢代以來,人們都將老莊代稱道家。《莊子》的留存雖已不完整了,但現存的著述亦尚有數萬言,從總體思想看,《莊子》確實是對《老子》思想的正確理解與發揮。即使莊子與老子的生活相距年代也不太遠,故其對老子思想的理解也應是接近本意的。

    《莊子》雲:“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苜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莊子》文中此種論述很多,不一一例舉。但其一直是談如何修道而養生,從修道中“合於天倫”,“同於大通”。

    -----------------

    道家之著述以寓言為主,讀者需會其意,而不能執著於語言的表面意思,若執著於表意,那就是抱住了魚簍而丟了魚,將本末給顛倒了。若不從修道中去領悟《道德經》,而僅以旁觀者去理解其意思的話,那就如讓擔當品嚐食物滋味之責的舌頭,去品嚐音樂之韻味,那隻能得出不是滋味的滋味之結論來。

    由於《道德經》是以寓言的形式作著,以寓難言之理,故讀該文時就不能僅從字面表意去理解,而重在理解其寓意,否則就會感到文意支離破碎,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前後不相關聯,而感莫明其妙。

    《皇人經》有一段論述倒有助於我們對《道德經》含意的理解,其雲:“夫人是有生最靈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卻眾惡耳。知之者則不求祐於天神,止於其身則足矣。故云:一人之身,一國之象。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者則知治國矣。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吝其氣者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

    《道樞·虛白問篇》亦有云:“《老子內丹經》曰:一身之設,一國之象也。聖人以身為國,以心為君,以精氣為民。民安則國斯泰矣,民散則國斯虛也。夫能惜精愛氣,則所以長生者也。”這就是所謂讀經的“秘訣”。

    人體就是一個小天地、小宇宙。自然之大宇宙中有天,有地,有國,有君,有民,有萬物的生化,有百姓的組合……在人體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一切:心為天,體為地,心神領域為國邦,元神為君,慾念為民,腑臟百骸為百姓的組合,元氣的生化為萬物之生化……以此去讀《道德經》就無所阻礙了。(選編自--《道德經》探玄-培真箸)

    因此,可以斷言,那些只是從字面上以文解文的論述,並不是《道德經》之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打後沒有及時去醫院,第三天才去還能做傷情鑑定嗎?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