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漢族,字孔明,號臥龍居士。出生在山東沂南縣,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與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但並未開府,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明“孔明燈”。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漢族,字孔明,號臥龍居士。出生在山東沂南縣,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與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但並未開府,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明“孔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