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東吳人才濟濟,又有富饒的江東做基礎,主公孫權也是一代雄主,為什麼卻沒能統一天下?
9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烏龍

    說二句,孫權比起曹操,劉備從年齡講應該是晚輩。從史書和演義上讀之,論才略智孫權也不在曹劉之上,說到文武英才,那是一個亂世英雄起四方的年代。由於曹劉孫為了江山都是愛才如命之人。當時的雄才形成了三方勢平,又沒有更先進攻武器。因此說孫權雖有文武英才眾多,他也無能力統三國。寫一小詩,《三國》曹操中原兵百萬,劉備天國文武全。孫權江東也稱霸,那有能力取中川。

  • 2 # 國平軍史

    東吳,儘管有雄主孫權,歷史上擁有許多頂尖的文武人才,文有提出東吳版隆中對的魯肅,武有百騎劫曹營的東吳第一猛將甘寧,文武雙全有吳下阿蒙的呂蒙,又有江表十二虎臣等猛將,為孫吳基業的開闢,立下了赫赫功勳,但最終沒有一統天下,相反卻被司馬家族的西晉所滅。

    雄居江東,富甲一方的東吳,水軍實力在曹魏、蜀漢政權之上,其水師曾一度揮師臺灣,但陸上作戰最兇猛的騎兵,卻一直是東吳發展的軟肋,其實力在三國中,屬於最差勁的。

    依靠長江天塹防守,養成了東吳對水軍嚴重的依賴性,而忽視了騎兵的發展,可能與其地理環境有關,江南自古出牛羊,但行軍作戰的馬匹,卻來出自遙遠的北方。

    曹營大將張遼,親率800餘騎,竟然打敗孫權的10萬大軍,除了張遼身先士卒,作戰勇猛異常,武藝高強外,關鍵還是騎兵叢集衝鋒帶來的強大震撼,徹底撼動了東吳以步兵為主,只有將校才騎馬的大軍,導致其軍隊混亂不堪,自亂陣腳,面對張遼的虎威和殺氣,孫權首先逃命,10萬大軍,焉有不敗之理。

    自古北方統一南方,南方卻無法統一北方,還和地理環境有關,北方民族自古驃悍,以騎馬作戰為主,步兵徒步作戰為輔。

    而南方則以水師和步兵作戰為主,極少量的馬軍只起輔助作用,所以在北方強大的騎兵叢集衝鋒面前,南方軍隊往往敗下陣來。

    (百騎劫曹營的東吳第一猛將甘寧)

    北方氣候寒冷,絕少有穀物,食羊馬肉,喝烈酒,導致北方人身材高大,身體強壯;南方人食穀物,喝米酒,有豐富的菜餚,生活條件好,暖風燻得遊人醉,反倒消彌了衝鋒陷陣的銳氣。

    南方人身材較矮小,沒有北方人力量大,在兩軍對陣的冷兵器時代,南方人往往輸給北方人,一句話南方人娘炮多,不夠血性,所以經常被北方人打敗,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孫權之父孫策和兄長孫策,都是將帥之才,有稱雄天下的資本,只可惜都死得早,孫權在位時,尚年幼,隨著年長,得先擺平老臣舊將,所以內耗比較大,消弱了東吳一定的實力,在赤壁戰役前,面對壓陣的曹營大軍,內部是和是打,鬧得不可開交,孫權一直毫無作為。

    座視蜀漢劉備做大,非旦荊州一時收不回來,還錯失了南郡,其實,赤壁之戰,靠的就是東吳的軍兵,大的戰略決策是周瑜定的,火是黃蓋燒的,什麼諸葛亮借東風那都是扯淡,但魯肅的孫劉聯盟,實際上讓劉備一步步座大。

    孫權年老時,真的是老糊塗了,昏庸到了極點,不僅辭退了虞翻,還逼死了陸遜,甚至殘忍到殺了親生兒子孫霸,廢長立幼,加大了內部的損耗,註定了孫權會像袁紹那樣滅亡。

    荒廢軍備,儘管座擁整個江東基業,卻連一個小小的合肥都打不下來,前後兩次被人數極少的張遼所打敗,“張遼止啼”成了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成就張遼赫赫大名時,卻成了東吳政權的一大笑話。

  • 3 # 潘不安講究史

    中國歷史上鮮有從南到北統一全國的政權,唯二是明朝和民國北伐,但前者是元朝自身糜爛,後者最終結果來說並不算真的成功。

    這和南方的整體環境有關,並不是一兩人英主雄才可以改變的。

    地理因素

    長江天塹在古代即是重要的防線,同時又是困住自己的牢籠,北方南征困難,但是北伐更加的艱辛。只要守住少數的幾個渡口和城市,縱使千軍萬馬也是無可奈何。最明顯的就是東吳每次都在合肥鎩羽而歸。

    可是北方有個優勢,只要佔據蜀地,就可以順流而下,直取江南。歷史上所有的南方政權,都是因為被順流而下消滅的。

    包括東吳,也是因為蜀漢被滅後,西晉“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兵種因素

    古代騎兵是戰略級武器,對戰爭的勝負起到決定性的因素。但是南方沒有產馬區,唯一可以穩定獲得的馬種是雲南地區的滇馬,但是滇馬體形小、速度慢,適合山地駝貨使用,並不是理想的平原騎兵馬種。而且三國時期由於南方還沒有很好開方,甚至滇馬都無法獲得。

    因此南方步兵一旦過長江,進入北方平原地區,缺乏騎兵的機動性,無法佔據戰場主動,很容易小勝大敗。比如桓溫第三次北伐前燕時,就是被慕容垂利用騎兵機動優勢,以少勝多。

    兵源因素

    東吳所在的江南地區一直不是中國優質的兵員地,出的更多的是謀臣和文官一類,這和江南地區的民風有關。比如明朝戚繼光就發現江南士兵大多不能用,唯有義烏等地,處於山區,民風彪悍,類於北地,是優良的兵員。

    而在三國時代,這些地方大多還是處於山越人的地盤,不服東吳統治,不要說為東吳提供優質兵員了,還要消耗大量的兵力。

    環境因素

    三國時期的南方,環境遠遠不能和現在的魚米之鄉可比,只有安徽、江蘇、浙江等少數地區處於漢人控制下,廣東福建等地甚至還是煙瘴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遠遠不如已經高度開發了的中原地區,甚至其中大多數地區,在早期還是處在士燮的統治之下。

    地圖上看起來東吳面積挺大,但實際上真正提供的資源,還不如中原一州之地。

    政治因素

    看起來三國中,吳國最低調,人才好像也多,政局也平穩,但是實際上,東吳的朝政是三國之內最糜爛的。孫策統一江東的時候殺死了大量當地門閥家族子弟,如孫策當年攻打陸遜的叔祖陸康,吳之四姓之一的陸家死傷過半。

    所以孫家和東吳當地大族一直是處於對立狀態,這種情況直到孫權繼位時才稍稍緩解,想想赤壁之戰前為什麼那些出身當地士族的文臣都主張投降。但是等到了孫權晚年,雙方的矛盾又爆發出來,加上因為立嗣問題,包括陸遜在內的大量人才或死或貶,之後東吳的朝政就一直處於內鬥之中。

  • 4 # big boss

    我們來看這張圖

    梁朝擁有整個南方加上部分北方,盛時疆域約為今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湖南 、雲南、貴州等省區 ;

    我們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與人口逐漸往南方遷移。這個時候的南方經過三國時期的開發,已經今非昔比,結果呢?南方的統一政權,被北方兩個分裂政權:西魏,東魏,全線壓制。梁國這時剛得到從東魏而來的叛將:侯景!拿著這張活地圖去攻打東魏被殺得大敗。最終統一的是繼承西魏,北周的楊堅。

    再回歸正題,三國時期的南方人口密度小,州郡是按實力劃分。如果孫權和劉備組合成一個蜀吳政權,相反北方開始分裂,袁氏故吏開始反叛形成割據政權,佔有河北加上徐州。這個時候列個表格

    曹魏:兗,豫,司,雍,涼,半個荊

    袁氏:青,幽,並,冀,徐

    吳蜀政權:半個荊,益,揚,交

    一個統一的吳蜀政權都沒把握打贏分裂的曹袁政權,何況是統一的北方與分裂的南方呢?

    更讓人費解的是,關羽僅佔有三分之一的荊州,哪有自信看不起坐擁兩州多的孫權呢?孫劉實力加不起還不如曹魏的三分之二,孫權又哪裡來的自信去向盟友捅刀子呢?

  • 5 # 太陽一樣110

    道理很簡單:被曹操滅了啊!

    所以咱們可以理解問題為:三國時期吳國為什麼會被魏國滅掉?這樣更容易讓人理解一點。

    不錯 孫權可以在各路諸侯稱雄、並且內憂外患、時期生存下來並逐漸走上帝位實可稱為當代一雄主。但是咱們要知道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因為他死得早啊!同樣道理孫權死得早啊!要想統一三國首要的就是天時地利缺一不可啊,所以天時未到你已經死了,還談什麼統一三國。

    其次是地利:下面有配圖大家可以看一下,孫權佔據江東表面看來面積不小,但是大家細想一下其勢力範圍有一半在如今廣東,廣西地區,兩廣地區在當時那可是蠻夷之地,水土不富,不宜養兵,而且當地民風彪悍更是不服管理。所以地理一點也不佔優勢。

    最後是人和:也就是標題說的“四英將,十二虎臣”。

    四英將:周瑜、出師未捷身先死,只保得了江東十年太平,也就安定內亂,使得吳軍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

    魯肅、雖才能卓著,然當時英雄輩出所以也並未建下什麼大的功勞只是提出聯劉抗曹而且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46歲就去世了。

    呂蒙、吳下阿蒙大家都知道雖有才能卻是一般更加生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所以只能算是二流人才。

    陸遜、年少成名,獻計呂蒙,孫權一戰取荊州。隨後更是屢屢敗蜀,大戰司馬懿亦不落下風。可惜老年被孫權猜忌抑鬱而終。

    終上所述,東吳四英不是英年早逝就是生不逢時,怎可一統三國。

    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甘寧、董襲、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十二虎臣?不是我說,皆是當世二流將領,而且還是老的老,死的死,怎可一助吳軍統治三國。

    最後我再說一下當世蜀國文武,一比就知。文有諸葛亮,被譽為當時第一謀臣、法正、龐統、姜維更是被譽為第二諸葛。武有五虎上將。對比就知。

    魏國更甚,首先佔據地利,土地富饒足以養兵幾百萬,而且以司馬懿為代表的朝中能臣將領無數,更可怕的是司馬懿活的時間長,而且就因為司馬懿活的時間長所以可以待到時變,從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隨後魏國才能一舉統一三國。

    所以綜上所述:吳國天時地利人和樣樣不佔,能夠生存下來並且雄踞一方也就是因為孫權亦為雄主,手下能人之士輩出了。如若不然早已被滅,哪來的稱帝一說,更何談統一三國。

  • 6 # 叫我李白把丶

    我們先看一下吳國的疆域變化圖,

    這個圖是劉備入川時期的圖,當時劉備依舊掌控著荊州,而孫權的勢力只在揚州有一些影響,孫權引以為傲的長江天險一大半都掌控在劉備手中,說句難聽的話,劉備若想滅吳,順遊而下不出一個月便可平定東南。彼時的曹操經歷了赤壁之戰後水軍被滅了個乾淨無力南下渡江,而劉備只需派遣一上將駐守關隘便可全力攻吳。孫權的戰略縱深在這個時候太小了。

    這張圖是孫權收回荊州後的圖,長江天險重新被孫權掌控,從此之後,孫權再也不用為滅國擔憂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劉備發川蜀數十萬禁兵都沒能拿下孫權,反倒被陸遜在夷陵(這個地方在湖北宜昌,在當時是在荊州的位置)一把火燒個乾淨。同理,現在的吳國政權的戰略縱深已經很大了。不敢說統一,自保沒問題。

    我們再看一下其他方面,當時的華夏政權還沒有經歷衣冠南渡,中原依舊是華夏中心,南方基本處於未開發狀態,比如山越,比如蠻夷。

    看一組資料,公元263年,漢國約有108萬人;魏國有約443萬人;公元280年,吳國約有256萬人。看到了嗎,吳漢兩華人口加一塊也沒有魏華人口多,按照十人養一兵來看的話。

    魏:總兵力在40-45萬左右,西線雍涼為6-7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洛陽及各據點10-15萬

    漢:總兵力在10-13萬左右,北線漢中5萬,東線永安2-3萬,成都各據點3-5萬。

    吳:總兵力在20-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須口,南郡等長江沿線據點。

    看到這你就可以發現,吳國咋統一?魏國把兵散到各地,徐揚荊豫等地的兵力都快達到吳國全國的兵力了,你孫權敢壓上全部兵力來茬一架?孫權除去防禦用的兵力基本沒有,一個張遼壓了你孫權多少年沒敢出兵?碧眼賊要是兵力夠用的話也不用天天去山越抓壯丁了。

    東吳為啥不能統一,原因在於佔據的版圖不一樣,曹操佔領著最富足的中原,兵多將廣,陸戰誰也不虛,劉備佔據著川蜀大地,易守難攻,自給自足,把關隘一鎖,誰來也不好使,而孫權佔領的地方還不是後世那個江南熟天下足的魚米之鄉。哪怕你孫權佔領了川蜀也很難和曹操掰一掰手腕,所以孫權除了抓山越壯丁就是派遣軍隊去開荒了。

  • 7 # 毒舌好心人

    雄主孫權,跟劉備比如何?曹操相比呢?

    孫權的確是一個比較出色的割據政權領袖。但是,孫權在同時代的眾多豪傑中並不是最出色的。作為守成之君,孫權在開拓領地方面並沒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孫權能守住江東的確不容易,但是如果要一統天下,孫權的表現是遠遠不夠的。孫權相比於劉備和曹操並沒有什麼太大優勢,而且從後人的評價來看,三人之中孫權反而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因此,從君主的角度看,想要統一天下,孫吳非但可能不佔什麼優勢,甚至可能還有一定的劣勢。

    至於文臣武將,也跟君主的情況類似。孫吳的名臣良將不少,但是相比於曹魏和蜀漢也沒有太大優勢。頂尖的武將,孫吳比不過蜀漢。綜合實力跟曹魏更是相去甚遠。

    綜上所述,孫吳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無論是君主還是人才梯隊方面,雖然實力很強,足以自保。但是,孫吳並沒有相對於另外兩家的巨大優勢,反而在很多方面還有一定的劣勢,故而一統天下壓根就沒機會。更別說在人口和土地等方面,也是曹魏擁有最強實力,孫吳想要一統天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總結一句話,實際差距使然!

  • 8 # 亭殿閣

    曹操有“八虎騎”“五子良將”,袁紹有“河北四庭柱”,劉備有“五虎上將”,那麼孫權有什麼呢?原來孫權也有“江表十二虎臣”。《三國志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將十二個東吳開國將領合為一傳,這十二人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被稱讚為“江表十二虎臣”。孫權這邊十二虎臣,聽著嚇人,但是筆者認為,實際上有些人濫竽充數的,並非都是名副其實的虎臣。

    船毀人亡的董襲

    董襲是揚州會稽餘姚人,於孫策在會稽郡擊敗王朗後,投靠孫策,隨孫策討伐山陰賊寇,斬殺賊將黃龍羅、周勃。董襲只用了十天,就擊敗數萬叛軍,平定了鄱陽賊彭虎的叛亂。後孫權討伐黃祖,董襲冒著劍雨勇往直前,斬斷黃祖蒙衝艦繩索。最終孫權能夠順利斬殺黃祖,離不開董襲的功勞。濡須之戰,在暴雨襲擊之下,其所在船隻將要傾覆,董襲卻不肯棄船而走,誓要與戰船共存亡,最終犧牲。董襲雖然勇猛,但是從最終身死的原因可以看出來,他是個有勇無謀的人,稱不上虎臣。

    丟盔卸甲的徐盛

    徐盛曾經以區區200將士,擊退黃祖之子黃射數千軍隊的進攻,但是面對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表現得就很狼狽了。逍遙津之戰,徐盛部被張遼打的丟盔卸甲,徐盛自己都丟下武器逃跑,簡直是丟人丟到家了,徐盛雖然曾經打敗過黃射這種無名小將,但是面對真正的名將張遼,就原形畢露了。他的武藝平平謀略一般,稱不上虎臣。

    不堪大任的陳武

    孫權重用陳武,主要是因為陳武的家族影響力大,而不是陳武真的有能力。陳武有記載的唯一一次作戰,就是“張遼威震逍遙津”的那一戰。陳武的部隊本為江東最精銳的部隊,面對張遼的突擊隊,本可抵擋下來,然而結果卻是,士卒逃散,主將陳武戰死。所以說陳武其實不堪大任,如果不是他家族背景深厚,孫權怎麼會讓他率領精銳部隊呢?

    有勇無謀的周泰

    周泰作戰極其勇敢,每戰必定身先士卒,宣城之戰,孫權被賊寇包圍,周泰為了就下孫權,多次衝入敵陣,負傷十二處,終於救下孫權。孫權感激周泰救命之恩,任命周泰為濡須督,位在徐盛之上。但是戰場表現,周泰還不如徐盛,可以說是毫無建樹,第三次濡須之戰,孫權只得緊急撤周泰而用呂蒙、蔣欽。可見,周泰能夠位列十二虎臣,只是因為救了孫權,是名不副實的。

    純靠資歷的的韓當

    韓當在孫策時期就已經是重要將領了,可是到了孫權時期,官位反而不如那些晚輩,因為韓當實在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孫權都沒有封賞他的理由,他能夠慢慢升官,還是因為年齡越來越大,靠資歷升官的。據記載,韓當連籍籍無名的臧霸都打不過。

    其他人表現如何?

    程普作戰身先士卒,又曾孤身一人營救孫策,其勇猛程度不亞於周泰。南郡之戰,程普與周瑜一同擊敗了曹仁。

    黃蓋在赤壁之戰中詐降曹操,以火攻大破曹操水軍,最終大獲全勝。黃蓋後來又以500孤軍大破武陵蠻,平定叛亂。

    第三次濡須之戰,蔣欽和呂蒙一起,抵擋住了曹操的進攻。蔣欽還和呂蒙一起參與了襲取荊州之戰。

    甘寧在黃祖手下之時,就射殺孫權部將凌操。後投靠孫權,第三次江夏之戰,甘寧為孫權提供情報,才打敗的黃祖。南郡之戰奪取夷陵,並且抵擋住曹仁的進攻。第二次濡須之戰,甘寧百騎劫營,讓曹操都為之震驚。

    淩統於江夏之戰與董襲一起斬殺了黃祖部將張碩。孫權兵敗逍遙津之時,是淩統奮勇救出孫權。

    襲擊荊州之戰,潘璋率部擒關羽。夷陵之戰,潘璋率部斬馮襲。江陵之戰,潘璋嚇退夏侯尚。

    東關之戰,丁奉“血中奮短兵”,大破魏軍。這是繼石亭之戰以來,東吳的最大勝利。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帕薩特一鍵啟動鑰匙沒電了,要怎樣發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