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刀三國
-
2 # 堺雅人最帥
孟達是三國時期(亂世時期)的典型人物,他跟劉璋、劉備、曹丕最後又想回到季漢但是卻和東吳有所暗通,是個徹頭徹尾的反覆無常的人。但是在亂世中反覆無常則是常態,一切皆為了生存。但孟達為了劉備入川還是有所功績的。在為期兩年漢中之戰結束不久後,劉封與孟達分兩路打下了東三郡(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琪因此死於亂軍之中)。由於劉孟的武力奪取東三郡再加之曹老闆方面派人滲透所以東三郡內部不太穩定再加上劉孟二人兵力非常有限。故而,縱使劉孟二人及時馳援關羽(特指二爺打襄樊,因為襄樊離東三郡較近。而二爺南撤於麥城時離東三郡較遠)也是杯水車薪。所以二爺失敗不能怪孟達劉封不支援。至於孟達最後為什麼棄魏投漢,那當然是因為厚待孟達的曹丕死了而他擔心曹叡會對自己開刀所以想溜之大吉。最後寫信欲投靠諸葛亮重回季漢,但不成想最終被諸葛丞相賣掉以換取第一次北伐的前期通暢。惜也!命也!孟達與李平(李嚴後來改名為李平)二人的命運似乎略有相似之處!(純屬比鄙人吐槽)鄙人才疏學淺,還萬望見諒!
-
3 # 古今之言
孟達是西涼人氏,和法正是知交好友,天下大亂後,和法正一起前往蜀中投奔劉璋。劉備圍攻城都時,劉璋的投降談判代表是法正和孟達兩人,算是劉備入蜀的功臣。劉備平定蜀中後,法正留在劉備身邊受到重要,孟達則被任命為宜都太守,駐守江陵,孟達、法正兩人初步形成外將內相的政治格局。
單從個人才能來說,孟達並不比法正差多少,魏文帝曾經派擅長觀人之術的重臣去考察孟達,考察人回來後評價孟達有“將帥之才”,也有“卿相之器”。這個評價絲毫沒有誇大的成分,還是有事實依據的,劉備平定蜀中不久,孟達就獨領一軍從魏國手裡攻下了房陵、上庸兩城,只是劉備當時派了劉封去制約孟達,才沒有繼續表現的機會。
孟達在上庸駐守期間,治軍嚴謹,士卒訓練有素,對魏國形成壓迫之勢。上庸在蜀國的戰略地位僅次於荊州和漢中,地理位置則位於荊州和漢中的中間,是諸葛亮北伐方略中奇兵出擊的地方,把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孟達本身就意味著對他能力的認可。
從政治傾向來說,孟達還是傾向於蜀漢的,孟達的降魏更像是一個政治犧牲品。孟達作為駐守上庸的主將,在沒有明確的軍事命令的情況下,有權獨立決斷軍事行動。而迫使孟達降魏的直接原因則是孟達做出了不救援關羽的決定,那麼這個決定真是錯的嗎。客觀來說,孟達和和關羽沒有私人恩怨,以關羽在蜀國的重要地位,如果能救,孟達不會不救。而當時的情況就是救不了,上庸和和麥城之間隔著東吳的地盤,呂蒙對麥城圍而不攻就是等著圍城打援,即使出兵也救不了,孟達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孟達只能看著關羽死。而且上庸兵馬本就不多,再分兵出去很有可能連上庸都會丟失,孟達不出兵的決定雖然很冷血,卻很理性。
如果只是孟達單獨做出的這個決定,也許孟達不用承擔任何後果,但是偏偏劉封也在上庸。劉封被劉備安排在上庸是在劉備決定立劉禪為太子之後,明擺著是要把他流放在外,不對劉禪繼位造成影響。劉封性格剛強,劉備本來就對他有殺心,只是找不到藉口。關羽之死恰好給劉封帶來一個見死不救的罪名,劉備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孟達只是被劉封連累而已。
對孟達來說,他只是做出了最有利於蜀漢的軍事決定而已,他不認為自己有錯,劉備要以此殺他,他也只能投降魏國了。
-
4 # 棒棰島的棒槌
先說觀點,孟達是個反覆無常自詡聰明的人。最後聰明過頭,死於諸葛亮的借刀殺人之計。
首先,孟達最大特點是反覆無常
最初孟達與法正入蜀避難,投靠劉璋。據三國志法正傳: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
其後劉璋派法正孟達為正副使帥四千人赴江陵迎接劉備。在此時孟達與法正投靠了劉備。
當關羽在襄樊與魏軍交戰時,劉封和孟達拒絕救援關羽,因為害怕劉備問罪,投降魏國。據三國志劉封傳: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後來曹丕去世,孟達覺得魏國呆不下去了,想要再次改換門庭。據晉書宣帝本紀:初,孟達既為文帝曹丕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曹丕殂,階、尚皆卒,達心不自安。諸葛亮聞而誘之,達數與通書,陰許歸蜀。
此時諸葛亮與孟達書信往來,孟達又想投奔蜀國了。
所以用反覆無常評價孟達,可謂很恰當了。
其次,孟達自詡聰明,就是聰明過頭了,以至於把命都送了。
在曹丕死後,孟達覺得在魏國沒啥大指望了,又同時與吳蜀勾搭,被諸葛亮抓住了機會,“諸葛亮聞而誘之,達數與通書,陰許歸蜀”。
那麼諸葛亮是真的想要孟達迴歸蜀國?還是另有所圖?
據三國志費詩傳:降人李鴻來詣亮,亮見鴻,時蔣琬與詩在坐。鴻曰:"聞過孟達許,適見王衝從南來,言往者達之去就,明公切齒,欲誅達妻子,賴先主不聽言。達曰:"諸葛亮見顧有本末,終不爾也。"盡不信衝言,委仰明公,無復已已。"亮謂琬、詩曰:"還都當有書與子度相聞。"詩進曰:"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未及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訊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乘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費詩以為孟達是小人,反覆無信義,反對諸葛亮和他通訊。諸葛亮的態度是沉默,沒有正面回答費詩。然後與孟達真的通訊了。所以三國志說諸葛亮以書信誘之。但是,諸葛亮的沉默其實意味著他認同費詩的觀點,孟達的確是無信小人。
接下來,諸葛亮做了另外一件事,派個間諜假投降,把孟達勾結蜀國的事情告訴了魏國。據晉書宣帝本紀: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
司馬懿得到訊息後先發信安慰孟達,說有人告你通蜀是諸葛亮的計謀,我們才不信呢。據宣帝本紀:帝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得書大喜,猶與不決。
孟達果然被司馬懿騙了,反叛的軍事準備未來得及完成,司馬懿就兵臨城下。八路圍攻,迅速拿下孟達。據宣帝本紀: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
當司馬懿攻打孟達時,諸葛亮並未救援孟達,據三國志費詩傳:魏遣司馬宣王徵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
諸葛亮先以書誘惑孟達,再派人假降把孟達通蜀的事情告訴魏國,而魏國攻打孟達時又不救援,諸葛亮擺明了就是要借刀殺人,借司馬懿之手除了孟達。
而從司馬懿的反應來看,司馬懿是將計就計,順手除了一個禍害。
結論:
孟達no zuo no die,然而其死於兩大絕世高手刀下也不算委屈了。
-
5 # 廣州吳三省
三國時代,天下分出魏、蜀、吳三家。各家相互對立,為了不被他方消滅並能夠消滅他方,都努力延攬天下人才,這樣就為投機主義者提供了生存的市場。孟達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的一個投機主義者。
歷史的長河中孟達並非聞名之輩,但在三國的時候還是頗具知名的。
他早年投奔了益州牧劉璋,劉備入蜀時候,他與法正一起改換門庭投靠了劉備。劉備讓孟達擔任宜都(今湖北省宜昌市)太守。關羽敗走麥城的緊要關頭,他與劉封見死不救,因害怕劉備找他算帳,率領手下部曲四千餘家投降了曹魏。
這時曹丕剛即位魏帝,看見孟達來投,非常高興,就將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境內)、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境內)三郡合併為新城,封孟達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重任,假節。假節是皇帝授與的一種特權,就是可以見機行事之後才向上彙報的權力。
孟達是曹魏的外來戶,曹丕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和重用,總算把孟達的心安穩了下來。
公元226年6月29日,這個日子對孟達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因為曹丕忽然死了。
曹丕死了,對曹魏政權似乎影響不大。反正就換個人當皇帝,曹叡還在等著接班呢。但對孟達的衝擊就大了去了,猶如一座大樓的最強有力的支柱轟然倒塌。而且還禍不單行,原來關係密切的朝中大臣尚書令桓階和荊州刺史夏候尚也在此時相續謝世,但與孟達仇深似海的魏興(即西城)太守申儀卻還活著好好的。
當新城太守當到支柱都沒了,仇人還屹立著,也算是背到家了。孟達暗地裡開始與孫權聯絡上,又與諸葛亮的老感情又重新鞏固起來。盤算著萬一在曹魏無法立足,不致於走投無路。
諸葛亮當然明白孟達的心思,為了促成孟達及時反了曹魏,他派了一個叫郭模的人投降了申儀,並將孟達的情況洩露出去。申儀自然不會錯過這次打擊孟達的大好機會,即刻將還沒有跡象謀反的孟達說成已經提上日程並上報了在宛城(今南陽)屯兵的司馬懿。
申儀的報告送到宛城。司馬懿帳下諸將說:“孟達已經和吳、蜀勾結上了,最好是先看事態發展再作處理。”司馬懿卻堅定的說:“不行。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小人,這個時候吳、蜀都舉棋不定。必須趕在他們做好決定之前把孟達解決了。”
孟達這時也知道“連吳固蜀”的事情洩露了出去,正準備舉事。忽然收到司馬懿給他寫來的信。信的內容如下:
“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我簡單地翻譯一下。司馬懿告訴孟達:國家對你孟達是重用加信任的。蜀國那邊無論是傻瓜的和聰明人對你可是恨之入骨,你回去肯定死路一條。郭模說你通敵的事情不是小事情,諸葛亮怎麼會輕意讓郭模這種小人物知道呢?諸葛亮的那幾刷子我明白得很。
司馬懿就差點沒告訴孟達:安心工作,年底給你評功評獎。司馬懿也不是為了騙他,目的只是讓孟達猶豫幾天,從容點造反。孟達也不是好忽悠,即刻給諸葛亮修書一封。內容如下:“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往返,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總之,按照孟達的想法,等曹魏平叛大軍來的時候,黃花菜早已經涼了。
孟達這時駐紮在上庸城。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湖北竹山縣上庸鎮。我曾在讀書放假的時候,窮遊過這個地方。漢水三面環繞,只有東面一馬平川。當年的城牆已不復存在,我想去江邊尋找一段半截沉戟折劍,但沒有如願。
此時的孟達也沒有全閒著,軍事鬥爭的準備工作還是要做的,但沒有加緊。他在上庸城下環水的三面構築了木柵的防禦工事(後來證明是豆腐渣工程),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東的方向。吳、蜀也派出援兵(數量不多)到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距離上庸城有一二百公里。聲援成份大於救援。
到了第八天,正在上庸城頭悠哉悠哉的孟達忽然望到,城外遠處塵土飛揚,大喊不好,“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司馬懿沒有什麼多餘的動作,一面分兵阻擋吳、蜀援兵,一面遣兵馬渡過河。傾刻間就把城下的木柵全部毀掉。魏軍一下子把上庸城圍得鐵桶也似。
司馬懿攻上庸城也沒有分什麼東西南北,只下達了給我狠狠地打,攻上去就行。到了第六天,城裡撐不住了,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人開門出降。司馬懿斬了孟達,傳首京師。
我學一下太史公對人物作一下評論:三國那個時候,有一兩刷子的人找個老闆混口飯吃,是件很容易的事。孟達也不是泛泛之輩,有才辯,遇事沉著,但卻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不是不幸遇到了司馬懿這種一等一的人物。沒有任何立場,稍遇人事變故就見異思遷,心裡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那個老闆能包容下這種人呢?
孟達自以為聰明,終為世人所棄。
-
6 # 一個貝殼兒
要說古時候,最讓我們熟悉的故事,無非就是寫在名著裡面的那幾樁了,其中今天要講的也是名著裡面的一樁故事,那麼就是三國。三國時候所發生的故事,確實是讓我們到現在為止,都有很深刻的印象。那麼你們知道嗎?其實有一個人是三國期間最容易反覆無常的,曾經諸葛亮還想要設法殺他都沒能夠成功,還是司馬懿把他給殺死的,那這個人究竟是誰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他的名字叫做孟達,說到孟達,熟讀三國的你一定不會感覺很陌生,曾經孟達是一個特別有名氣,而且也有很多威望的人,但是沒想到他竟然投靠了曹魏。原本,當時劉備和他關係是很好的,劉備對他也是多有信任,諸葛亮跟孟達之間也是有很密切的關係。那個時候,孟達想讓劉封和他一起策反,但是劉封沒有聽孟達的話,在劉封死了之後,孟達就直接歸降了魏國。對此,劉封曾經覺得特別後悔。
孟達歸降了魏國之後,也是一個經常會反覆的人,尤其是在曹丕死後,曹丕是在公元221年的時候死去的,魏明帝成為了當時新任的皇帝。但是孟達對他沒有太多的好感,尤其是魏明帝對孟達也是時好時壞,這讓孟達不知道新皇對他是怎樣的態度,越發感覺不踏實。就在這個時候,他收到了諸葛亮給他寫的一封信。
只見諸葛亮在信上寫著,我知道你現在的情況,之前是因為劉封才導致你和我們遠離的,現在我也經常會想起之前我們發生的種種,所以甚是懷念你還在的時候,希望你能夠回來… …信中的大概意思就是希望孟達能夠看到以前的情分上,再度迴歸。孟達看到諸葛亮的信之後,也是想給自己留一個後路,就立馬以想要回去的名義給諸葛亮回了信。
但是孟達不知道,他和諸葛亮寫的信,早就已經被魏明帝得知,魏明帝派人去看一下究竟是怎樣的情況,後來得知這封書信是真的,而且孟達也有給諸葛亮回信,就派司馬懿去對付孟達。後來,司馬懿看到了孟達之後,就直接策反了他的外甥,導致孟達被司馬懿一劍封喉。
這就是三國時期最反覆的一個人,就連諸葛亮都拿他沒法子,最後卻死在了司馬懿的劍下,你們有沒有了解過關於孟達的故事呢?
-
7 # 歷史大學堂
提到三國名人兼牛人呂布,人們會想到“三姓家奴”四個字,而且這幾個字,是羅貫中用來特指呂布的,諷刺他“反覆無常,不忠不義,以身侍賊”。
實際上,真正的呂布不是這樣的,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杜撰。
真實的呂布是不是這樣的人,在此不作探討,這裡只想講三國時期另一個人,這人倒是有點“三姓家奴”的意思,先是劉璋的人,後來跳槽到了劉備那邊,再後來又降了曹魏,再再後來又想回到劉備那旮沓,司馬懿知道後,就把他殺了。
他叫孟達。
孟達(?-228),字子度_圖
孟達是建安初年成為劉璋屬下的,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躲避饑荒,和他一起逃荒的還有法正,當時的劉璋是益州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做了一件蠢事,聽說曹操將派兵到漢中征討張魯,想到張魯若完蛋,蜀中門戶漢中失守,接著倒黴的就是他,於是怕得不得了,益州別駕張松勸劉璋引進劉備做幫手,劉璋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劉璋派去迎接劉備入蜀的,就是孟達和法正,還分別給了他們兩千人。
這兩人一商量,覺得劉璋既無能又愚蠢,引進劉備明明是引狼入室,他卻把那隻狼當作救命稻草,呆在這種老闆手下還有什麼意思,咱們乾脆投了劉備吧,否則不但沒有發展前途,劉璋若完蛋,咱們也得跟著完蛋。
兩人就這樣跳了槽,成了劉備的人。
與法正不同的是,成為劉備的員工後,法正就一心一意跟著劉備,再也沒有三心二意。
後來果然不出所料,劉備奪了劉璋的地盤,得了西川,然後封法正為蜀郡太守,封孟達為益都太守。
對於這樣的任命,法正倒沒說什麼,愉快地上任去了。
孟達雖然也上任去了,心裡卻很不爽,因為益都太守比蜀郡太守官兒小多了,如果說蜀郡太守是市級幹部的話,益都太守只是個縣級幹部。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_圖
再說劉備,之所以只給了孟達一個益都太守,比法正的官職低,也是根據個人能力來的。
也就是說,在劉備看來,孟達的能力還是有一點欠缺的,不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才,不然也不會在建安二十四年孟達攻打上庸時,他擔心孟達難以取勝,而派自己的義子劉封從漢中來協助他,劉封率軍趕到後,與孟達合兵一處,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劉備怎麼會認為孟達能力有限呢?在搞定上庸之前,孟達不是獨立拿下了房陵嗎?
也許在劉備看來,戰鬥剛開始,房陵太守蒯祺(諸葛亮的大姐夫)就被孟達的兵殺了,導致房陵群龍無首,很容易拿下,於是在他看來,孟達雖然拿下了房陵,卻不是憑他的本事拿下的,無法證明他的能力。
這也是後來拿下上庸後,劉封被提升為副軍將軍,而孟達什麼也沒撈到的原因。
孟達是什麼感受,可想而知,這可能也是後來他拒絕救援關羽的原因。
樊城之戰_圖
關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東吳大將呂蒙偷襲荊州,佔了他的大本營江陵,被困樊城、襄陽的。
那時關羽正在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被呂蒙偷襲後,關羽立時處於兩面受敵的被動局面,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救援,卻遭到拒絕,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動搖”。
如果說孟達拒絕救援關羽,是因為未能得到提升而心懷不滿的話,那麼劉封也拒絕救援,就沒有道理了。
有人分析說,這是因為劉封認為陷阱不可跳——在他看來,東吳之所以圍困關羽,是因為他們想把他和孟達吸引過去,然後來個一網打盡。
實際上劉封不救關羽的原因,除了這個還有他對關羽的不滿,因為當初劉備收他為義子時,曾遭到關羽反對。
無論他們是怎麼想的,反正闖了大禍,關羽失敗被殺,他們難辭其咎,至少在劉備看來,關羽的遭遇,與他們見死不救有很大關係。
他們拒絕救援,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認為“戰無不勝”的關二爺肯定能搞定,用不著他們去“添亂”,哪想到他如此“不經打”,以至於失敗被殺。
如果關羽贏了,他們也許屁事沒事,如果說他們的行為有一絲絲賭的性質的話,他們賭的就是這個。
沒想到“賭”輸了。
關羽敗走麥城_圖
闖了大禍,劉封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但孟達不能跟他比,人家可是老大的義子,而他除了是為劉備賣命的一個普通將領,什麼也不是,所以他唯一的選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帶著自己的家眷和親兵四千人投了曹魏。
之前總是遭劉封欺負,導致他們長期不和,也是孟達背蜀投魏的原因之一。
後來曹丕掛了,孟達又想跳槽了,原因是“自以久在疆場,心不自安”。
這話令人費解:為什麼久在疆場會心裡不安呢?
“與吳蜀固好”——《晉書·宣帝紀》中的這句話,似乎揭開了他為何心不自安的秘密。
原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不止徐庶一個!
而且從“與吳蜀固好”這句話來看,孟達竟然還與吳國保持著友好關係!
這是幾個意思呢?難道他是在給自己留後路,而且留了還不止一條?
他的心不自安,完全有可能來自這個原因,所以曹丕一死,再也沒人罩著他了,他害怕新主人饒不了他,又想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_圖
也不知孟達的這個心理,諸葛亮是如何瞭解到的,反正諸葛亮知道後,就“陰欲誘達”,希望他重歸蜀漢,正不知如何是好的孟達,也樂得舊領導伸出橄欖枝,並與諸葛亮約定了起兵的日子。
關鍵時刻,他卻犯了一個大錯,如此機密的事情,竟然與人商量,結果被他們出賣。
司馬懿知道後,擔心孟達突然起兵,先給他寫了一封信,是把他穩住,免得他突然發難而不好收拾。
孟達當然不會傻到相信司馬懿的程度,但關鍵時刻他又犯了一個大錯,以為司馬懿帶兵來討伐他,需要先向天子請示,得到批准後才會發兵,一來二去,至少需要一個月。
哪知司馬懿根本不向上面請示,立即率兵日夜兼程,僅用八天時間就抵達了新城。
而在這之前,諸葛亮提醒過孟達,叫他提防司馬懿這一手,誰知他沒聽進去,不相信司馬懿敢不經批准擅自行動。
枉自他在那邊呆了那麼久,對司馬懿一點也不瞭解。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_圖
成大事者,就要有敢於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當機立斷的勇氣和擔當。
待司馬懿大軍出其不意地兵臨城下,孟達才給諸葛亮寫信,驚歎他沒想到司馬懿竟然如此神速。
但是晚了,別說是諸葛亮,神仙也救不了他。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馬懿下令攻城,堅守了十六天後,孟達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開城投降,他則被自己的部下申耽一槍刺死,司馬懿砍下他的腦袋,傳示洛陽。
縱觀孟達的一生,雖然他的反覆無常有這樣那樣的原因,甚至還遭受過不公平待遇,但他的所作所為,無疑也是一種沒有“職業道德”的表現。
這種人的存在,對“單位”來說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本事越大隱患越大,最終的下場,不是自我爆炸,就是被排爆!
文:沙塵暴
-
8 # 愛歷史君
“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後心便刺。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三國演義》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透過張飛之口,給呂布戴上了“三姓家奴”的帽子。呂布在後人的眼中一副“反覆無常”的模樣。
其實三國曆史上這樣的將領很多,今天我們講講另一個“三姓家奴”——孟達。
(孟達劇照)
一、“反覆無常”的孟達我們先講講孟達的基本情況。孟達,扶風郡郿人,出生年月不詳。建安初年,天下饑荒,孟達和法正進入益州投靠劉璋,成為劉璋的部屬。就這樣孟達進入歷史的舞臺。
1、孟達投靠劉備
劉璋是個無能的統治者,能力一般且不知人善任,手下大臣們大多對其不滿。孟達和法正兩人在劉璋手下也是默默無聞。
最要命的是,劉璋“引狼入室”,請來了“天下梟雄”劉備。劉璋的目的是讓劉備打自己的仇敵張魯。
211年,劉備入蜀時,劉璋派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大約在此期間,二人投靠了劉備,法正更成為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之一。劉備先讓孟達駐守江陵(戰略要地),打敗劉璋後任命孟達為宜都太守。此時的孟達沒什麼像樣的戰功。孟達的這次“叛變”,應該算是隨大流,因為劉璋的手下有二心的太多,只能說主要問題在劉璋。
2、孟達嶄露頭角
隨著劉備的事業高速發展,孟達的嶄露頭角機會來了。
219年,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殺房陵太守蒯祺。房陵被攻下後,孟達繼續進攻上庸。此時,劉備“擔心”孟達難以勝任,於是命劉封(劉備的養子)自漢中沿沔水而下,協同孟達。最終,劉封與孟達會合於上庸。
綜上所述,孟達還是有統兵能力的,可見其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劉備的“擔心”為後來孟達的命運埋下了伏筆。畢竟孟達曾經背叛過劉璋,劉備難免不放心,才讓自己的養子劉封出場。估計一是協助孟達,二是監視孟達。
3、孟達命運的轉折
劉封和孟達攻下房齡、上庸等地之後,二人開始不和起來。史書記載,劉封自視是主公“養子”的身份,肆意欺凌孟達,孟達似乎有苦說不出。和靡芳、士仁的境遇有些像,這二人也是被關羽狠狠壓著(劉皇叔,你都不管管自己的下屬嗎?都不一碗水端平嗎?)。孟達和劉封的不和,為日後孟達投降魏國埋下了伏筆。
同年,駐守荊州的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戰況焦灼之時數次要求劉封和孟達增援。要知道此時二人本身不和,加上上庸等地才佔領不久,關羽的要求真的有些不切實際啊!劉封和孟達以三郡佔領不久,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了關羽的請求。
不久關羽兵敗被殺,劉備的荊州地盤丟光光了。這可麻煩了!孟達擔心自己被劉備“秋後算賬”,要知道劉封可是主公的“養子”,追究責任,誰來背鍋?於是,孟達投降了曹魏,還和魏軍一起趕走了劉封。據說孟達投降曹魏的時候,還給劉備寫了信,大訴苦水。結果是劉封兵敗回去,被劉備當替罪羊處死!
(東三郡位置連線蜀國和吳國,雖然地形不便於展開大兵團作戰,但是仍然有一定的戰略價值)
曹魏的新掌門人曹丕很欣賞孟達,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任命孟達新城太守。
至此,孟達完成了第三次改頭換面——成為曹魏的臣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孟達才是真正的“三姓家奴”,從劉璋,到劉備,再到曹丕。不管怎樣,孟達算是有了自己的地位,自己辛苦打下的上庸等要地,還是歸自己管轄了。好歹算是建功立業了吧。
(孟達最終投靠了曹魏政權)
二、司馬懿平定孟達叛亂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是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家。曹魏後期,司馬懿和其子把持了魏國的朝政,最終司馬氏的第三代司馬炎建立了西晉王朝。
看看司馬家族的篡權之路,確實他和他的子孫對曹魏的小皇帝和大臣是相當的狠毒的。但是司馬懿也曾經為保衛曹魏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下面我們說說關於司馬懿平定孟達叛亂的歷史故事。
1、孟達再次叛亂
按理說,孟達飄零半生,有了新的地盤和效忠的朝廷,應該安度下半生了吧。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孟達又叛亂了。
226年,曹丕病死,孟達的“恩主”撒手西去。不久,孟達在朝中的“靠山”桓階、夏侯尚也去世。孟達開始有些不安心了。
按理說,孟達雖是降將,但畢竟對曹魏有功,也沒人想拿他怎麼樣。唯一的不足可能是他統治下的新城郡,讓曹魏朝廷不太放心。如果孟達此時交出兵權,並且願意調任他地,也不是不行的。
但是孟達選擇了另一條路——背叛曹魏。這個選擇讓他丟了性命。
2、司馬懿神速滅孟達
228年,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
孟達一面準備叛亂,一面和諸葛亮通書信。但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孟達的這點伎倆很快被頂頭上司司馬懿知道了。
(司馬懿劇照。司馬懿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征戰,勝多敗少)
此時,司馬懿率領重兵,屯住宛城。司馬懿不愧是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一方面寫信穩住孟達,宣告投靠蜀國無出路;另一方面,司馬懿指揮兵馬,展開急行軍,準備打孟達一個措手不及。
孟達接到司馬懿的信,有些猶豫,“異動”的步伐變慢了。另外,他認為司馬懿率軍來平亂,至少需要三十日才能抵達,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佈防。估計孟達到死會萬分後悔自己的麻痺大意的!
司馬懿展開急行軍,八日到達上庸城下,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後來司馬懿包圍上庸十六天,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孟達被俘後被殺。
說一句,司馬懿的這次軍事行動堪稱“閃電戰”版的教科書——行軍快速果斷。雖然,蜀國和吳國派軍援助孟達,但援軍沒有能夠成功救援孟達。
筆者不同意諸葛亮對孟達見死不救或者借刀殺人,因為東三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孟達投降是一次奪取東三郡的絕好機會。三、小議孟達孟達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筆墨,通常後世的學者用“反覆無常”來形容。筆者覺得,有必要實事求是分析一下孟達。
1、孟達背叛劉璋
劉璋是個無能的主,背叛他的下屬多了去,如法正和張松等人。孟達背叛劉璋似乎只能歸為“棄暗投明”。在三國哪個亂世中,這樣的做法並不鮮見。
2、孟達背叛劉備
孟達背叛劉備,多少有些無奈。219年,孟達率軍打下上庸等地,確實有功勞的。但是劉備安排劉封過去“橫插一槓”,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了。此外,劉封還不以大局為重,和孟達不和,最終導致孟達反叛。孟達和劉封的不和,類似的還有關羽和靡芳、士仁的不合,都給蜀漢政權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當領導的一定要對下屬一視同仁!不然會出大問題的。
總之,孟達背叛劉備,多少有些情有可原。
3、孟達背叛曹魏
這一次就說不過去了。孟達畢竟改庭換面幾次了,曹魏政權並沒有虧待過孟達。孟達僅僅因為自己的一己之私就反叛,這肯定說不過去的。前文說了,孟達只要願意交出兵權,調任他地,也不見得最後會身首異處的。
當然,如果曹丕一開始就調走孟達,孟達的人生可能會是另一番場景。順便說一句,曹丕為什麼喜歡孟達呢?據說孟達也是個有些文學底蘊的人,曹丕是個文學成就極高的皇帝,惺惺相惜就不足為奇了。
(孟達投降,上庸等地的丟失,其實原本可以避免。主要原因是劉備犯了戰略錯誤)
也許孟達不是主動叛變的“三姓家奴”,但他的行為確實有見風使舵的嫌疑,他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回覆列表
孟達,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將領,效力於劉備集團數年,也效力於曹魏集團數年。關於他的歷史記載,在《三國志·劉封傳》有部分,在《魏略》中有部分。
接下來就和小夥伴們聊聊孟達吧~
孟達
反劉璋,降劉備孟達是扶風郡人,他的父親是孟佗(又叫孟他),曾用家財買得了涼州刺史官職,名聲並不太好。東漢末年,到處戰亂,孟達和同郡好友法正一起投奔了益州的劉璋,成為了劉璋的一員部將。【孟達的家境不賴,想來是有學識的,不會是大老粗。】
然而劉璋為人闇弱,比他老爸劉焉差多了。在內打壓不了益州士族豪強的囂張氣焰,在外又抵禦不了張魯集團的侵犯騷擾,偌大的益州變得“疲憊不堪”,也難怪孟達和法正想要另尋他主。
機會來了,當時劉璋派了法正為使者去迎接劉備入川支援,孟達是法正的密友,自然跟隨法正一起帶兵前往。就這麼,孟達以及他所屬的四千人部隊順理成章地歸順了劉備,劉備將孟達安排在了荊州江陵一帶,而法正則陪同劉備一起返回蜀地。
法正
劉備拿下益州後,任命孟達為宜都太守。公元219年,估計曹劉的漢中之戰剛結束,劉備命令孟達帶兵去攻打房陵,孟達殺害了當時的房陵太守蒯祺,佔據了房陵郡。
據《襄陽記》記載:欽從祖祺婦,即諸葛孔明之大姊也。可見,這個蒯祺竟然還是諸葛亮的姐夫。
攻下房陵郡後,孟達繼續攻打上庸郡。此時,劉備派出了養子劉封帶兵去統領孟達這支部隊,然後一起圍攻上庸郡,遂平定之。
房陵和上庸鄰近
關羽圍攻襄樊之時,曾多次請求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兩人以上庸郡等地剛平定人心還不穩為理由拒絕了。(孟達為人比較陰險自私,劉封為人直率衝動,個人估計是孟達對劉封進讒言了。)
反劉備,降曹魏就在關羽丟失了荊州後,孟達和劉封鬧矛盾了,孟達給劉備修書一封,便率自己的部屬投奔了曹魏。(可以揣測下孟達的小心思?)
曹丕見孟達率軍來投,自然是很開心了,既誇讚了孟達的才華英姿,又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不僅如此,曹丕還把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併為新城郡,讓孟達擔任新城郡太守,於是派了夏侯尚等將軍和孟達一起去攻打駐守上庸等地的劉封。
劉封
攻城先攻心,孟達給劉封寫了一封長信,文筆絕對不賴。
前方長篇古文,可以忽略......
古人有言:”疏不間親,新不加舊‘。此謂上明下直,讒慝不行也。若乃權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已省略很多字)足下宜因此時早定良計。《易》有‘利見大人’,《詩》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無使狐突閉門不出。
此信大致有以下幾個重點。第一,引用典故讓劉封明白他只是一個養子罷了;第二,新城郡曹魏是志在必得,你若逃回成都,劉備還會放過你嗎?你若投降歸魏,那就能跟我一樣享受榮華富貴。
孟達的話句句扎心,可是劉封還是不聽勸選擇了敗歸成都,於是被殺。
反曹魏,降劉禪孟達在新城郡“逍遙”了數年,直到曹丕死後,孟達開始慌了。
正趕上諸葛亮欲出師北伐之際,於是在諸葛亮的引誘下,孟達有了再度歸降蜀國的心思。【若孟達從新城郡進軍,諸葛亮從漢中郡進軍,北伐戰役勝算會稍微大點。】
司馬懿
然而,這件事被申儀(新城郡豪強大戶,曹魏拜其為魏興太守)察覺,他將此事洩露給了朝廷,於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一邊寫信安撫孟達,一邊偷偷進軍直逼新城郡。
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時,孟達還沒任何防禦部署,不久後上庸郡就被攻陷,孟達身首異處。
總的來說,孟達此人人品不太好,周旋於曹魏和蜀漢之間欲謀點私利,最終落了個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