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夕陽紅155908541

    古代對聯必講平仄相對,是極小數文人騷客娛樂,比拚,表現才華之途徑。

    現在網路之對聯是百花齊放,萬家爭鳴。有的傳承古代平仄寫對,難度大,因現在漢字讀音(特別國語普通話)與古時有區別,不一致,用平仄硬套反顯生澀,束縛人民的思想。有的講究詞性相對,意境相符,結構相同,語言規範,尊重成語和習慣用語,上下聯不同字且字數相等。有的求趣味性,娛樂性,寫拆字對,合字對,迴文對,同偏旁部首對。有的寫流水對。等等。

    古代對聯和現代對聯是有差別的,我欣賞古代優秀對聯,但崇拜現在的內容豐富的,形式多樣的優秀對聯。

  • 2 # 笨蛋145256869

    經過文言文改革到白話文!現在的人對韻,律認識不是很重要!所以出現了現在的,詩詞歌賦以及對聯形式。

    最主要的是百姓舞臺,不是文聯舉辦的詩詞大會!呵呵

  • 3 # 使用者泰和

    1.由於社會不同,人的思想追求不同,聯的內容不同.

    2.策源地與下游不同。古代寫聯者是少數文人騷客,涓涓細流,而今以是汪洋大海,寫聯呈群眾化

    3.目的不同。古人作聯除了酒對,大部分都有目的,如勵志,家教,祈福等,今人寫聯出於喜愛趣味

    4.水平不同。總體說我認為還有差距,雖然也有不少佳對

  • 4 # 潯陽鹹魚

    當然有啊,過去的對聯也有水平差的,不過能流傳下來的起碼確實是“對聯”,現在的是倒過來,大部分都是瞎胡鬧的。

    首先,對聯是講究格律的。試舉一例,某次一家報社引用一副這樣的對聯“人間有石皆奴僕;天下五石可兄弟。”

    這裡上聯第四個字和下聯第四個字是同一個“石”字,同字是不能在同處相對的;第二處,上聯腳“僕”是仄聲,下聯腳“弟”還是仄聲,按照對聯的要求,下聯腳應該是平聲才對,因此這副對聯肯定是引用錯誤了。

    【原聯為:人間有石皆奴僕 天下無山可弟兄】

    對聯的基本格律大家都是知道的,比如上下聯字數要相等,句式要一致,詞性要相當——詞性這裡,現在是寬泛多了,在傳統的要求裡,並不是只要詞性相對就行,比如名詞會分成很多小類,天文地理官職器物草木等等,需要小類相同的詞相對。

    現在虛詞也可以相對,在古代,虛詞也是分成小類的,並且古代的“虛字”和“實字”跟現在的實詞和虛詞也不一樣。而且不管是寬對還是工對,詞性相同都是基本要求。

    再是結構相對,詞與詞之間的語法結構是必須一致的,動賓對動賓,動補對動補,主謂對主謂,是不可以亂對的——如果結構相對,那麼詞性的要求就沒有那麼嚴格,比如“好山”對“秋水”,好是形容詞,秋是名詞,但是好山是偏正結構,秋水也是偏正結構,因此是可以相對的。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對聯最難的部分可能在於平仄相對。漢字有四個聲調,古代的四聲和今天的不同,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就是平聲,上去入三聲是仄聲;今天的普通話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前兩個是平聲,後兩個是仄聲。

    對聯裡對平仄的要求也不是那麼死板,不重要的字平仄可以不論,但是重要的地方也是要符合規定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少的古代對聯,是可以做到每一個字都平仄相對的,現代的嘛,能把入聲字搞清楚已經不得了了。更多的人,可能連古代四聲是哪些都不知道的——不過這也沒什麼,只是你既然要寫對聯,聲律方面起碼得做到“仄起平收”吧?

    【入聲字表】

    現代許多人,喜歡寫點東西,但是又懶得去鑽研,因此鬧出了不少笑話——這裡舉一個流傳已久的金庸的故事。

    據說金庸曾經給一個大學擬了這麼一副對聯:“嘉德育英九十載,興學培才二萬人。”

    這副對聯犯了對仗的大忌“合掌”,什麼叫做合掌呢?就是上下聯詞義重複,內容重複,如果兩聯只表達一聯的意思,那麼還寫兩聯幹什麼呢?不但整個上下聯不能合掌,部分合掌也是不行的,“育英”和“培才”意思完全不一樣,是不能拿出來對仗的,並且這副對聯的平仄也多處不對,大概金庸老爺子確實在對聯上功底不夠。

    【這是真事】

    所以如果不瞭解對聯的基礎知識,筆者還是奉勸各位藏拙為好,喜歡對對聯是好事,但是還是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叫對聯。

  • 5 # 滄海人間
    現在網上對對聯層出不窮,古代詩人的對聯和現今社會的對聯有差別嗎?有很大差別!古代詩人流傳下來的對聯(對子),一般是按照對聯的要求對的,現在的不少人在網上對對聯,更多是一種娛樂,沒有按照對聯的要求對!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駢文和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在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對聯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平仄相合;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內容相關,上下銜接。對聯,根據字數多少分為:一字聯,二字聯,三字聯,四字聯,五字聯,六字聯,七字聯,八字聯,九字聯,十字聯,多字聯。對聯講究對仗,對仗不同於對偶,對偶是一種修辭格,要求成對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對仗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並避免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就平仄而言,對聯與詩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對聯有一些禁忌,人們總結的禁忌的是: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簡單介紹一些禁忌的詞義。合掌,是指對聯中出現意思重複的字、詞;失對,是指聯語中,結構、詞性等應該對應的地方沒有對應上;失替,是上聯或下聯的詞語中,平仄沒有按照交替、規律的出現;腳,是指上聯或下聯的最後一字,須遵守上聯仄收尾,下聯平收尾,即上仄下平。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對聯的學習和運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於普及的教育中,沒有單獨這方面的學習,人們在對對子的時候,難免會隨意對,也是可以理解的;知道了要求,就儘可能依照規則對,不知道,也只是娛樂而已!附:一些景區名聯欣賞(圖片來自網路)----
  • 6 # 梅月竹風

    對子也叫對偶,對聯。偶,就是兩個人在一起,一對夫妻,或者一對戀人,成雙成對嘛!對不對?當然,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

    對對子有哪些名堂呢?有哪些講究呢?而且,有什麼要求呢?

    (一)首先看看,對子有哪些形式,換言之,有哪些好玩的名目?

    【諧音聯】

    諧音聯, 就是利用漢語裡讀音相近或相同的這樣一些字詞,組成對聯,造成一種諧趣的效果。例如:

    順風帆逆風帆,帆遲帆快;

    漲潮櫓退潮櫓,櫓直櫓扳。

    上聯,帆遲諧音樊遲,帆快諧音樊噲。

    下聯,櫓直諧音魯直,櫓扳諧音魯班。

    又如:

    蓮(憐)子心中苦,

    梨(離)兒腹內酸。

    【拆字聯】

    屬於析字格。就是將字拆開合攏。例如:

    此木是柴山山出,

    因火成煙夕夕多。

    又如:

    鴻是江邊鳥,

    蠶為天下蟲。

    【迴文聯】

    順著讀,倒著讀都通順。它是由迴文詩演變而來的。屬於文字遊戲。例如:

    地滿紅花紅滿地,

    天連碧水碧連天。

    又如:

    山果花開花果山,

    洞簾水掛水簾洞。

    【疊字聯】

    部分由疊字組成。例如某社群對聯:

    塊塊條條社,花花草草,巷巷清清爽爽;

    前前後後區,燕燕鶯鶯,人人快快活活。

    【頂針聯】前一句最後一字,就是下一句的首字。例如:

    樓外青山,山外白雲,雲飛天外;

    池邊綠樹,樹邊紅雨,雨落溪邊。

    【謎語聯】

    又是對聯,又含有謎語。舉個例子:

    日落香殘,免去凡心一點;

    爐熄火盡,務把意馬牢牽。

    上下聯各猜一個謎,你猜猜看?,謎底是什麼?

    此外,還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組成的對聯;嵌入數字對聯等等。

    (二)對對子,一般來說,以下幾點要注意哦。

    首先,不用多說,上下聯字數相等,那是大家都知道的;

    另外,上下聯平仄最好相對,詞性要相同,句法要相當。

    平仄相對就是,上下聯,平聲字對仄聲字,仄聲字對平聲字。當然也不是非要那麼刻板,有意思很好的對子,不全按平仄也行。

    詞性,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如,天對地,雨對風,大地對長空...

    (三)律詩有很多講究,律詩其中的對偶的講究,我們可以利用到對子裡面來。提高品味。

    對偶句,有正對,有反對,有自對,有流水對,還講究節奏。這就是工整的對子的條件。當然,上下聯如果意思相同,那就是犯了合掌的毛病。宋代人的對仗比唐代要纖巧,但是要論藝術水平,宋代比不上唐代。

    說到古今對對子有什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當然也有變化。另外,舊時代那是封建文人,或者私塾老先生教學生做功課,非常多的講究。現在,一般都是作為一種遊戲。一種大腦的保健操?

    對子的用途,一般來說,有春聯,結婚的喜聯,有楹聯,有職業性質的對聯,有風景名勝對聯,還有追悼仙逝的人的對聯,當然還有大家作為遊戲的對對子。

    你也許會說,對對子不過是俺們好玩的事,俺們把它看做遊戲,誰講究那些?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添麻煩?豆腐盤成肉價錢?

    自己適當給自己添點兒麻煩,也不會少了你身上一塊肉,玩遊戲也要玩得漂亮一點也好吧?你說呢?當然,我也在學習當中,我也並不比誰高明。只是悟空問答出了這麼個難題讓人做,不得不做做文章。而且,我熬燈費油的,誰也不謝謝我,我還要謝謝邀請,從哪裡說起!哈哈哈...

  • 7 # 杜新1

    對聯與詩歌不同,它不是隻有少數人才能涉足的陽春白雪般的文學形式,而是雅俗共賞的,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所以,本人就並不贊同那種以為對聯的難度太高,普通百姓們沒有按照它所要求的平仄格律寫作的能力,於是就提出了“解放對聯”,使它成為“粗人俗人”也能寫的“自由對”的,實際上是拋開對聯的規則,把它變為無拘無束的“造句”的見解。

    以為對聯的格律很難掌握的看法其實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然後就被這個複雜化的問題把自己束縛住了。平仄很複雜嗎?一點都不復雜。平聲(一聲、二聲。)就是低音,仄聲(三聲、四聲。)就是高音,“平平仄仄平平仄”就是這個句子的聲音組成為兩個低音,兩個高音,再兩個低音,然後以高音結束。“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是這個句子的聲音組成為兩個高音,兩個低音,再兩個高音,然後以低音結束。這兩句的音聲組合,以高音(仄聲)結束的為上聯,以低音(平聲)結束的則為下聯,這就是上聯以高音結尾,下聯以低音結尾,上聯與下聯裡每個置相同的字都是低音(平聲)對高音(仄聲),高音(仄聲)對低音(平聲)而組成古代打擊樂器(鼓)和彈播樂器(琵琶)所演奏的樂曲的節奏(這是最佳的模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單數位不論,偶數位分明是為合格的模式。)“雅人“也罷,“俗人”也好,誰還沒聽見過敲鑼打鼓的節奏?唐詩中的絕句和律詩的格律就主要的是由打擊和彈撥樂器為主構成的樂曲的節奏而來,所以詩多數是以誦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格律(也有歌樓酒肆中歌女按照為之譜就的曲子演唱的傳播)。而詞則是揉入了吹奏樂器(笙管笛簫)以及絃樂器(唐時從西域傳來。)的樂曲的旋律按曲填詞而來,詞便除了按照節奏的朗誦以外,主要的是以唱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旋律的傳播。由於曲的旋律比詩複雜,所以詞的句式就變得長短不一,平仄格律也就更加複雜。

    正因為如此,本人以為,從格律來說,寫對聯要比填詞容易得多,更比寫詩容易,尤其是有了出句,自己按照出句中的平仄和詞性以及它所表達的意境來寫對句,還不容易嗎?前文中本人之所以說“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乃是因為對聯這個形式在古代教育中是作為寫律詩的基本功的一種啟蒙訓練的方式存在的。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有八句;七言律詩為每句七個字,共有八句。為什麼絕句和律詩都是五言和七言一句?因為這樣的單數對五言來說,可以使平聲(低音)和仄聲(高音)在一個句子中的分配或者是兩低三高,或者是兩高三低,對七言來說,可以使平聲(低音)和仄聲(高音)在一個句中的搭配或者是三低四高,或者是三高四低,避免了高低音平均分配的節奏的單調,以形成最佳的節奏效果。要知道,世界上的所有語言中,字的發音有不同的音調(古代為五聲,現代取消了入聲,共有四聲)的只有中國。按照聲調的組合而形成詩詞對聯的平仄格律之所以誦讀起來有著節奏和旋律之美,乃是它們的藝術魅力之所在,而脫離和違背了經過幾千年的演變而形成的格律的作品讀起來就會不順暢,不優美,也就失去了這個藝術形式的感染力,甚至聽起來會使人有別扭的感覺,出律越嚴重,這種感覺也就會越嚴重,豈可忽視詩歌對聯中的固有的格律?

    前文所說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是仄起首句押韻的陸游的七言律詩〈遊西山村〉中的頜聯:

    山重水複疑無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麼頸聯呢?詩中的兩句頸聯的格律是:

    簫鼓追隨春社近,

    仄仄平平平仄仄

    衣冠簡樸古風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妨誦讀一下,讀幾遍便可知其高音、低音的搭配何等的順暢、工穩、和諧。至於其它三種七言律詩中的頜聯和頸聯的格律就不在這裡贅述了。律詩的基本訓練,古人從幼時就已經開始了。這種基本訓練的初衷原本是為律詩的寫作打基礎,然後在清朝的時候,由它而來的,脫離了詩詞文賦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對聯才真正的進入了高潮,著名的雲南的〈大觀樓長聯〉和湖南的〈岳陽樓記長聯〉的作者前者為乾隆年間的孫冉翁,後者為道光年間的竇“土序”(土字旁右邊一個序字,手機中無此字。)證明。對聯的標準格律也就在清末民初得以確認,上世紀三十年代,北京和上海的媒體都曾舉行大眾廣範參與的有獎徵聯活動,上海是出下聯徵上聯,出句是“五月黃梅天” 獲第一名的是“三星白蘭地”。後來大家知道了,出獎金者是上海白蘭地酒廠,多好的廣告效應?北京是出上聯徵下聯,出句是三個字“孫行者”,獲第一名的是“胡適之”,這裡“孫”和“胡”都是姓氏,且又是諧音“猢猻”分各一半,此外,“行”與“適”都是是動詞,“者”與“之”都是代詞,更重要的則是“胡適之”即是“胡適”,當時的文化名人。從中可知,是否為對之佳作,又語聯之長短並無多大的關係。以上舉例,可知對聯在清代和民國期間確實是進入了高潮,同時也可以知道,對聯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形式的歷史比起比唐詩宋詞元曲來要短得多。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央視也舉辦過幾屆迎春徵聯,後來因為應徵數目太多,難以評比過來,只好停辦。記得有一屆的出句為王維的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獲一等獎的對句則是戴叔倫的詩句“但得此身常報國”。連起來讀就是“但得此身常報國,每逢佳節倍思親。”還有一屆的出句是“梅柳迎春,萬里東風綻桃李;”獲一等獎的對句是“椿楦含笑,一門和氣樂桑榆。”出句中的“梅柳”是樹,“迎春”是花,“桃李”是樹,有木字旁,且代表晚輩;對句中的“椿楦”是樹,也有木字旁,“含笑”是花,“桑榆”是樹,有木字旁,且代表長輩,然後“萬里東風”對“一門和氣”;不妨整體讀一遍:“梅柳迎春,萬里東風綻桃李;椿楦含笑,一門和氣樂桑榆。”好一派春節景象!以上這兩副對聯是現代人的對聯,那麼,現代人按照格律對出來的對聯和古代人所對的對聯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是不是一樣的?

    古人從孩童時代,或在家中,或在私塾,便被要求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裡有平聲、仄聲,也有韻角。比如百家姓裡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楚魏,蔣沈韓楊。”千字文裡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金生麗水,玉出昆崗。”“果珍李杏,菜重芥姜。”等等,上句以仄聲結尾,下句以平聲結尾,以及句中平仄交替的節奏便已經背誦於口,爛熟於心了。已經初步具備“對句”的能力了。這時候只要增加詞性的訓練,便可以“對聯”了。所謂對聯中的“詞性相同”,不過就是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語氣詞對語氣詞罷了,這些內容,有什麼難的嗎?現在的初中就已經掌握了吧?如果有些字屬於哪一種一時不太清楚,查查字典不就行了?何況還有關平仄和詞性的〈聲律訓蒙〉中的範例?比如“天對地,雨對風,白叟對黃童,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還有“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這裡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上聯是說梁武帝每年都有一個月的時間到同泰寺出家念fo,下聯說的是呂后在未央宮殺害韓信,不過理所當然地把賬算到漢高祖劉邦的頭上。)還有“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它與上一個例句不同,不知道歷史事件的人也能理解其中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的模式吧?

    魯迅先生在“百草書屋”讀私塾時,老師出上句讓生們對下句。老師的上句是“獨角獸”,學生們有的對“兩頭蛇”,有的對“雙尾蠍”;老師都說欠佳;魯迅對的是“比目魚”,老師言此句為佳。為什麼?老師說,“兩”字和“雙”子都是數詞,但出句中的“獨”字雖然說的是一個,但它不是數詞,而是副詞;魯迅所對的“比”字用的就是副詞,但它指的是並列一面的兩隻眼睛,所以魯迅所對為佳。可見那時的孩童都可以對句,現在的成年人為什麼會感到困難呢?非不能也,乃不為也。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以後便有意迴避而使之然也。

    之所以說對聯並不是多麼高深的文學形式而是雅俗共賞的形式,乃在於古時每逢年節家家都掛對,雖然大多百姓都是求文人來寫,但那些文人不過是鄉中秀才,相當於如今之初中畢業而已。百姓雖然自己不能寫,但對於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對聯,即使不識幾字,聽人朗讀,也可辨其高下。這裡所說的不包括一些不是對聯之主流的“絕對”或傳說中的,其實是假託的蘇小妹三難新郎之類的莫須有的“妙對”之聯。本人少時走在北京的衚衕裡,凡具規模的四合院都大門上都有百年傳承的對聯,比如“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春暖觀魚躍,秋高聽鹿鳴。”“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些難道不就是言簡意賅的百姓之情懷?平仄相對,詞性相同的“春”對“秋”,“觀對“聽”,“魚”對“鹿”,“躍”對“鳴”,“海”對“天”,“闊”對“高”?

    複雜一些的,如上海城隍廟的那副楹聯“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其中“好”後“善”都是仄聲 按一三五不論,偶數位的節點完全合律。)詞性相同,意境樸實而又深遠。

    再複雜一些的,王安石為姜女墓所撰的“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秦皇”對“姜女”,“安在”對“未亡”(典型的詞性相同,詞意相反的對句),“長城”對“片石”(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萬里”對“千秋”,“築怨”對“銘貞”,“哉”對“也”語氣詞對語氣詞。平仄、詞性、詞意具佳,於是意境便佳。

    例子就不多舉了。需要說明的是,無論五言七言,或是更多字數的對聯,在選擇平仄按排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單數位可仄可平,偶數位必須平仄相對時要避免每句的第二個字以後的各個字出現“孤仄”或“孤平”,按照啟功先生的說法,兩個平聲字夾一個仄聲字 這個仄聲字就犯了“孤仄”,兩個仄聲字夾一個平聲字,這個平聲字就是犯了“孤平”,無論是“孤仄”還是“孤平”,都破壞了對聯的節奏和旋律,讀起來都會十分不順。當然,首先要由出句的人掌握好這個原則才是,如果出句中出現了“孤平” 那麼,對句與之相對以後的整體對聯的節奏就會更加的離譜了。總而言之,合乎格律的對聯才是讀來順暢的,有韻味的對聯,如格律不合,則讀來彆扭,如詞性不同對仗不工,如詞意不能相反(這一點不要求絕對),則意境難出。更重要的是自己也不能從中得到樂趣,得到提高,不能在這個過程中開啟智慧,領悟哲理,陶冶情操。何苦來哉?

    韓非子在〈說難〉一文中說過:“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亦不難。”本人以為,對規則的一時不適應,對聯的格律有所欠缺,在所難免。但只要逐步消除對它的“麻煩”的感覺,就一定能夠寫出中規中矩的對聯來,一個平仄的問題,一個詞性的問題,其中所需要的知識儲備,難道比讀中學時的外語單詞,數學公式還要複雜嗎,還要稿不清楚?

  • 8 # 尚善心安

    古人作對聯規範,富有藝術與意境!我還是欣賞古人的對聯。現在網上對聯大部份只能說字數相等,只能以雅俗共賞來形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留一點微笑給自己》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