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首先,馬謖熟讀兵法,在諸葛亮看來,馬謖是個人才,可以堪當大任,雖然劉備覺得馬謖此人言過其實,盛名之下難副其實,並且告訴諸葛亮馬謖不能重用。

    但是諸葛亮覺得馬謖行,所以就把劉備的話沒放心上。

    其次,馬謖對諸葛亮提出了很多的建議,都深得諸葛亮的認可和贊同,但這些建議一般都是理論上的,讓馬謖親自操作的卻少。

    諸葛亮覺得馬謖兵法理論不錯,那帶兵能力應該也不錯。所以最後還是重用了馬謖。

    最後,馬謖當時在西蜀很有名氣,也想建功立業,劉備雖然看出馬謖的缺點,但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雖然劉備說的言猶在耳,但在馬謖的要求下,諸葛亮還是在關鍵時刻重用了馬謖,結果導致戰爭役失利。

    當時諸葛亮帶兵北伐,想光復漢室,曹魏派人帶兵前來抵抗,諸葛亮要派人去守街亭,馬謖要求前去,雖然諸葛亮當時猶豫了,因為街亭太重要了。

    但是最後諸葛亮還是讓馬謖去守街亭,並且立下軍令狀,同時又給馬謖派了副手協助,但是之後馬謖覺得自己熟讀兵法,不聽人言,最終被曹軍所困,結果街亭也失去了。

    最後諸葛亮無奈就把馬謖斬首,這時他才後悔沒有聽從劉備當初之言。

  • 2 # 襄陽論語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鄧縣隆中,襄陽城西二十小山區。馬謖在襄陽城南宜城,兩者相距不到五十里,在地緣關係上是老鄉。自古軍隊都是講老鄉關係的,諸葛亮也有用人唯親的工作作風。

    劉備與諸葛亮實者君臣,但私下都有自己的打算。劉備重用魏延,而諸葛亮重用馬謖,君臣都在各自培養自己的勢力範圍。魏延是南陽郡桐柏人,有韓信將才。魏延與諸葛亮沒有共同語言,只是在軍中有同事關係。蜀國本來派別很多,所以諸葛亮用人方面很注重關係。

  • 3 # 一點點歷史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確實曾叮囑過諸葛亮馬謖此人的缺點,望其量才而用:“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但是諸葛亮最終未聽先主之言,以致街亭慘敗。

    如此識人善用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看出馬謖不堪大用,依然要重用他呢?

    其實這裡面有很多原因

    1、馬謖確實才能出眾,只是諸葛亮錯用其才

    南征孟獲時,提出“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成功平定南蠻。隨諸葛亮北伐期間又獻反間計,使司馬懿下臺,不可否認馬謖確實是合格的謀士。

    但是馬謖只是謀局勢不謀軍事,在領兵作戰中馬謖能力一般,連基本的九地篇和地形篇都沒能領悟。

    2、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不一般

    在很多史籍中都記錄了諸葛亮格外器重馬謖,劉備臨終前為什麼單獨叮囑馬謖不可重用,就是看出了諸葛亮和馬謖不一般的關係,知道自己死後諸葛亮必定重用馬謖,事先給他提醒。

    3、馬謖符合用人標準

    馬謖是荊州集團的老人,劉備入川之後的用人方針就是以荊州集團為核心,所以馬謖具備被重用的基礎。

    劉備死後,諸葛亮有意提拔新人,而馬謖則是他第一個考察物件。

    在我看來,街亭之戰的防守難度並不大,正面紮營擋住張頜沒有太多問題,可惜馬謖錯失了這一次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

  • 4 # 我是越關

    夷陵之戰大敗後,劉備和諸葛亮交談時說道;馬謖為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但是在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之時,毅然決然的帶去了馬謖,並委以重任,然而事與願違,馬謖被殺的大敗,諸葛亮也因此被迫退回蜀中。

    而關於諸葛亮為什麼看不出馬謖言過其實主要有以下幾點;

    馬謖和諸葛亮同荊州人士,而且諸葛亮對其予以厚望

    在馬謖被殺之前,諸葛亮一直視其為自己的接班人,在馬謖身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劉備突然說出馬謖不堪大用的言論,諸葛亮不可能會相信,更不可能因為這一句話而放棄辛苦培養多年的接班人。就算是諸葛亮相信馬謖不堪大用,他也會更加竭心盡力的去培養他,畢竟培養新人更加困難。

    馬謖有一定的能力

    在投靠劉備之前,馬謖已經有了相當的名氣,與其四位哥哥並稱之為“馬氏五常”。

    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時,馬謖獻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重在收服南中人的心。”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多次赦免孟獲,收復了南中的人心,諸葛亮在世之時,南中也沒有發生過叛亂。而因為此事,諸葛亮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馬謖也一直在成長,而到了馬謖北伐之時,諸葛亮認為他其實是有能力的。

    諸葛亮認為劉備猜忌自己

    任何的帝王都會忌諱臣子之間結黨,而在劉備生前,馬謖可以說是和諸葛亮形影不離。而劉備臨終時又突然說出了馬謖不堪大用的言論。在諸葛亮的心中定然會認為劉備害怕自己結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是一個治世能臣,並不是一個君主,因為和馬謖關係的異常,看走眼也是正常的。何況劉備也曾看走眼,被張飛丟失了徐州,關羽丟失了荊州。

  • 5 # 恆實說

    在彝陵之戰後,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告誡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劉備亡太后,孔明對劉備的告誡似乎是不理不顧。依然對馬謖寵幸重用。以至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痛失街亭。最後不得不揮淚痛斬馬謖。

    以孔明的聰智,沒理由不聽從劉備的勸誡。最起碼也是不重用、長觀察、常教導吧。而把馬謖放到街亭這個至關重要的地方,從近的方面來講,首次北伐可否成功在乎此一役、從遠的方面來講,勢關蜀漢興復漢事的大業可否完成。而馬謖的表現,卻表現的如劉備說的一樣:”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

    這件事情,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原因:

    一、故人之情。因出身名門:白眉馬良的弟弟,而白眉馬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馬良與諸葛一向交厚。彝陵之戰,白眉馬良不幸身死。諸葛對待馬謖,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對馬謖”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

    二、才華出眾。司馬光有說:“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究竟司馬光說的馬謖軍計有多高呢?諸葛與馬謖”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孔明出兵南中時,馬謖獻計”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三、幕下之賓。出於官場制衡論,馬謖為馬良之弟,馬良與諸葛交厚。故此推論:馬謖應該是站隊諸葛一系。而北伐時,蜀漢經彝陵之戰後,人才凋零。已無時間去培養青年子輩。馬謖既能和孔明”自晝達夜深談“,可想在孔明的眼中:馬謖是一個好謀士、好下屬、好知音!先主所言,恐危言聳聽。

    四、時機錯誤。我想馬謖守街亭的想法:少年才高、年輕氣盛。據高臨下,張郃兵來時,依照地勢一鼓作氣,佔據地利,一衝而下,擊潰張郃。如果能這樣,一是加重馬謖的軍中的權威、二是替諸葛減輕負擔。但是馬謖如同趙括一般的命運。過早地遇到了老練的對手。趙括對陣的是當時的軍神白起、而馬謖對陣的是當時的老將張郃。而且曹魏兵到來的速度之快出乎馬謖的意料、張郃老到的軍事經驗,不攻偏圍、斷絕水源、馬謖吃虧就在於實戰經驗太少!如趁圍山曹軍佈陣未穩時趁勢直下,勝負也不知如何。可惜的是時機一瞬即過。導致馬謖痛失街亭、孔明痛失好局。

    五、謎一般的三國。“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當時在場的還有魏延、吳壹經驗豐富的將領。為何偏偏要違從拔謖?實在是想不通!而又命 馬謖(常璩:果壯,警朗有思理。)要聽王平的建議?馬謖真的是兵敗後讓諸葛斬了嗎?

    一、而據陳壽先生所著《三國志·蜀書·向朗傳》記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二、而據陳壽先生另一篇《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卻是這樣記載的:“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三、而又據陳壽先生另一篇《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又是這樣記載的:“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馬謖最後的下場倒底如何?一個作者,卻有三種說法,究竟哪種說法是真實可靠的呢?

    根據以上的四個原因、我推論諸葛為什麼力推馬謖上位。而馬謖死後,蜀漢人才更加零落了。而且眾將領都養成了敬小慎微、事事皆請示丞相的性格。想蜀漢開國時猛將如雲、強兵如林、漢室中興、指日可待的局面,都已成了昨日黃花、過眼煙雲了......

  • 6 # 虛擬佛子

    其實,劉備可能不曾說過這種話。是諸葛亮自己編造的故事。為的是保護馬謖,也為的是轉移輿論壓力。當時的情況是:諸葛亮之前差點被捧殺,關張之後劉備的老班底後繼無人,魏延雖為將才,樹敵過多情商低下,從諸葛亮剛死他就亂來導致眾叛親離來看,此人是不足以服眾的。當時諸葛亮僅有的能打仗的嫡系裡只有馬謖是希望之星。其他人都跟諸葛亮、劉禪並非完全一條心,也缺乏犧牲精神。馬謖是病死的,非問斬。所以立軍令狀估計也是假的。這才近乎真相。

  • 7 # 兔吐2

    劉備實戰經驗豐富,大小戰役無數,對將領帶兵打仗的才能觀看察覺,對亮說,馬謖不可大用,言過其實,這話有帶考證。馬謖,馬良之弟,馬良乃諸葛亮荊州好友,在劉備蜀漢政權又是同聊,關係非同一般,馬謖稱諸葛亮為相父,如同父子,關係親蜜,是後起之秀。在亮平南中時跟隨左右,出謀劃則,露出一定的軍事理論。受諸葛亮培養或重用。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做足了功課,一切盡在預料之中,北伐進展順利,攻下天水、南安、安定,兵鋒直指陳倉,戰略第一步拿下涼州,第二步進入關中,有風暴席捲之勢,大手筆,大戰略,初出驚人。

    兵也在演變之中,曹魏能有今天,打過的大仗、惡仗、攻擊戰、守城戰,不盡其數,積累經驗豐富,氣勢如虹,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北伐在兵勢面前,怕也是紙上談兵了,久攻陳侖不下,不是諸葛亮沒有謀劃到,實乃沒有兵勢啊,攻堅不烈,失掉戰機,由進攻轉為防禦,派馬謖守街亭,若在大道紮營,怕也擋不住久經戰場馳騁驍勇名將張郃的突破,屯于山上打伏擊都無經於事,可想此戰的重要,是勢氣的比拼。非馬謖之過也,殺了那麼多膽怯計程車兵還轉不過氣勢,望末能助,兵勢沒有破斧沉舟,背水一戰之氣概。怎能不敗。諸葛亮的北伐是給曹魏添點亂、製造麻煩呢?還是另有它圖?

  • 8 # big boss

    馬良是諸葛亮荊州系的親兄弟,馬謖相當於諸葛亮親兒子,守街亭給兩萬是為了給他積累軍功,當接班人培養,而不是用人失誤,就像你要接班人編輯一個年終報表,第二天年終大會要演講,雖然事情很簡單但是很重要。結果他喝酒把這事搞忘了。你不辭退他怎麼服眾口?

    劉備不看好馬謖是因為馬謖誇誇其談,並不是從才華與能力來判斷的,而是性格過於輕浮,擅長出奇計卻穩定性不高。這也是電視劇新三國中為什麼曹操要許褚去養馬?說實話劉備也應該放關羽去養馬養一段時間,來磨一磨大將的性子。馬謖和關羽張飛一個德行,平時一個個能力秀的飛起。關鍵時刻不是不聽排程,就是和盟友掐架,或者喝酒誤事。

    領導用人,重要事情交給穩定持重的人去辦。而策劃可以去交給馬謖這些參謀,決策權一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 9 # 9紫氣東來

    瀏覽一下其它網友的解答,從馬良至馬謖按史記都解釋得較祥細,就不再重複,單談一下個人看法。

    要弄懂其中奧妙,首先要了解諸葛亮此人,據多方面資料查閱,此人很自信,不一定能聽得不同的聲音,先前有劉備在不敢不聽,劉備死後已沒有了約束,這個時候的諸葛亮才把他的真實性格暴露出來。

    沒有約束的權力就會膨脹。

    街亭本應用熟悉作戰經驗老到的魏延,吳壹等人,便用參軍馬謖,這是為什麼?難道諸葛亮不知街亭這一仗的利害關係,街亭乃咽喉要道,而對方領軍將領是曹軍戰功顯赫的張郃,身經百戰,難道這個張郃不是他見了就頭疼之人嗎?這是玩命的一仗,並非讓馬鍛鍊成長的一仗,可惜的是因為諸葛亮與魏延不和,諸葛把個人情緒用到公事上來,是要負主要責任的。馬謖其實是很有才的,關鍵沒有放到合適的位子,戰略與戰術要靈活機動,也就是講,既要有理論知識,又要有實戰經驗,才是完美的。劉備臨死前還叮矚過諸葛,馬謖此人不可重用,劉備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說明劉備對馬謖很瞭解,諸葛提攜馬謖,七份幫人,結果害了馬謖,在獄中度過了一生,同時也害苦了蜀國,從此走向沒落。

    就這些諸多原因,從固步自封,固執已見,造成蜀國後續無人,蜀國再無回天之力,再見!

  • 10 # 波浪壯闊任我秀

    馬謖失街亭倒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主要歸究於諸葛亮用人不當。其實劉備兵敗夷陵時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難道諸葛亮真的沒看出來?別急,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馬謖本身是很有才學的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謖自幼熟讀兵書,深通兵法,諸葛亮每次猶豫不決時,都問計馬謖,馬謖每次都不負諸葛亮之所望,馬之才華亮也深有體會。諸葛平南蠻時,就是馬謖獻計: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於是才有七擒孟獲,一勞永逸。可想而知馬謖在諸葛亮心中印象極佳。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

    劉備夷陵兵敗後,勢力曰落千丈,昔日能獨擋一面的五虎上將己死的死,老的老了,拿的出手的也僅剩魏延,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諸葛亮己無人可用,軍事要塞必須派穩妥的人才可靠,之所以派馬謖守街亭,是因為在諸葛亮心中再也找不出比馬謖更理想的人選。

    馬謖本身也具有雙面性格

    馬謖有才,但也很自負。但他的自負卻從不在諸葛亮面前顯露。因為馬知道他的那點才在諸葛亮面前不過是熒火之光罷了。但在同事面前馬又是另一副面孔,仗著自己熟讀兵書,又深得丞相信任,根本不把同事放在眼裡,可能這裡面的辛酸王平是最有體會,除了丞相的話能聽,別人的言語在馬的面前不過是多此一舉。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馬謖自加入蜀漢集團就追隨諸葛亮。馬家良好的聲譽,馬謖機警的表現己深深地烙在諸葛亮的心中,曾一度想培養他做接班人。而劉備則與馬謖近距離接觸不多,馬謖的自負性格劉備自然也有耳聞,當然會側面觀察他,雖然兵書背的滾瓜爛熟,但領兵打仗必須能獨擋一面,說白了馬謖之才在軍中只能做參謀或幕僚,為主帥出謀劃第,最終拍板還得主帥來定。而馬謖正是因為出謀劃策才獲得諸葛亮之信任,而且與諸葛亮走的很近,馬的不好的言論同事當然不會反映到諸葛亮那裡,所以諸葛亮一直把馬謖當作可造之才在培養,一有機會當然要考慮他了。

  • 11 # 歪史

    關於馬謖,在大家的印象中,是個有名無實、不堪大用的人,正因為他的無能、剛愎自用導致最有機會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失敗,事後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來答謝三軍。

    而馬謖,在劉備彌留之際,曾經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可惜諸葛亮沒有聽劉備的話,導致數萬大軍無功而返,悔恨交加,自貶以謝罪。諸葛亮神機妙算,不會看人嗎?

    恰恰相反,在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知己知彼,最能反應這一點是關於魏延的描述,當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揮軍奪取荊南死郡,魏延為了救黃忠而殺太守韓玄,隨後投降劉備。

    在大帳中,劉備歡喜異常,但是諸葛亮卻看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於是呵令斬首,嚇得魏延半死,還得劉備求情來赦免他,為啥到了馬謖這裡,聰明一世的諸葛亮為啥看不出馬謖沒有才能?

    在街亭事後,別說馬謖,只要遵照諸葛亮的安排,不管歷史上還是演義中,蜀漢第一次北伐絕對是可以取得很大的戰果的,最少不會失敗的那麼快。可是馬謖自以為是,把大軍待到無水的山上,張郃包圍之後不攻自破。

    對於歷史人物,尤其耳熟能詳的,往往有兩個形象,一個是歷史真實形象,一個是大家熟知的形象,因為時過境遷,很多人物都被藝術化加工的原因,現在在大家眼前的形象和歷史上本來的形象大相徑庭。

    為了故事性、很多人被故意醜化或者過度美化,尤其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這部歷史小說將諸葛亮徹底神化、不僅料事如神而且神通廣大,簡直就是神仙下凡,前來輔佐劉備興復漢室的。

    演義中,羅貫中為了塑造諸葛亮的光輝形象,要麼無中生有,要麼張冠李戴,把別人的計謀、功績摞到諸葛亮頭上,如孫權的借箭、趙雲的空城計、劉備的火燒博望坡等等。

    要麼給諸葛亮平白製造一些神話戰績。如魏延的謀反,正因為諸葛亮死後,因為他的安排欠妥,和楊儀不合的魏延燒絕棧道而反,最後失敗被夷滅三族,建於這個黑點,於是給諸葛亮來了一個未卜先知的安排。

    在正史中,實際上魏延早期以部曲隨先主,根本沒有什麼殺韓玄救黃忠的事情,甚至,魏延投奔劉備早於諸葛亮出山,也不可能存在實現看出他有反骨的問題,但是後面真的反了,所以給諸葛亮新增一點光輝事蹟。

    至於馬謖,更是說明諸葛亮不會看人,在如此重大的戰役面前,不使用作戰經驗豐富的大將,而讓一個從來沒有帶領過軍隊的人統兵,無論如何和所謂諸葛亮謹慎的憑藉都沒辦法聯絡起來。

    或者說,諸葛亮當時想著街亭十拿九穩、讓馬謖去刷經驗包,但是這個貨始終太野,最終壞了全盤大計,然而還是說明諸葛亮不會看人,眼光比不上劉備。

    在演義中,諸葛亮有如天縱、協助劉備顯示奪取荊州、後來益州、接著漢中,使得蜀漢達到巔峰,看起來漢室復興在望、不過很快關羽敗亡、劉備病逝,一下子漢室復興的理想變得遙遙無期。

    實際上,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奪取荊州時候出力不多,入益州帶的是龐統、入漢中帶的是法正,諸葛亮並沒有受到多少鍛鍊、在南征時候,諸葛亮才是嚴格意義的第一次統兵。

    因為劉備的病逝,才把他推上前臺,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到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在蜀漢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劉備病逝之後,223年諸葛亮統攝全國軍政大權、234年病逝五丈原為止。

    不管咋說,如果諸葛亮沒有馬謖的黑點,基本上就完美了,可惜馬謖太不中用。

  • 12 # 青港沉沙

    馬謖是替死鬼。正是看出他不堪大用,諸葛亮才用他守街亭。

    馬謖好論軍計,志大才疏,紙上談兵,這些毛病,多謀善斷的諸葛亮早看得清清楚楚。

    但馬氏五常是荊州系勢力,襄陽人氏,也算諸葛亮的嫡系勢力。所以,諸葛亮一直著重培養馬謖。

    三國勢力犬牙交錯。國家與國家之間,家族與家族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是合作最為密切的兩個家族。在魏蜀先後立國後,兩個家族都遭遇了空前危機。

    司馬家族的中流砥柱司馬懿無奈下野,從權力中心被邊緣化。

    諸葛亮做為諸葛家族的代表,因劉備過早離世,也被捲入蜀漢權力鬥爭的漩渦。

    於是,諸葛亮發起了首次北伐戰爭,借戰爭緩解蜀漢內部矛盾,同時逼迫曹魏重新起用司馬懿。

    蜀軍勢如破竹,破夏侯懋,收姜維,大軍前鋒直指軍事重鎮街亭。

    在蜀漢強大的壓力下,司馬懿果然火線復出,掌控了魏國的三軍指揮權。

    隨著司馬懿復出,蜀軍必須不勝,魏軍必須不敗。

    只有前線戰事膠著,才能維持諸葛亮在蜀漢的威望,也才能繼續提升司馬懿在曹魏的影響力。

    街亭是兩國相爭的勝負手。用什麼人守街亭,諸葛亮思考了很久。

    如果用德高望重的老趙雲,一定能穩守街亭,掐住魏軍前進的道路。司馬懿若無功而返,在魏國不會有好日子過。

    而如果起用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司馬肯定能奪回街亭。但是諸葛亮會被質疑,這不利於他在蜀漢的發展。

    只有起用好高騖遠的馬謖,才能讓魏蜀勝負易局,同時不讓人懷疑。

    所以,諸葛亮只能忍痛讓馬謖守街亭,將這個軍事重鎮拱手還給司馬懿。

    同時,他揮淚斬馬謖,又上表自降三級,堵住了蜀漢異己勢力的悠悠眾口。

  • 13 # 夏雨風

    在馬謖的使用上,諸葛亮原先並沒有錯,在蜀漢政權中,高學歷的人材並不多,諸葛亮能重視馬良五兄弟,都是正常的,合理的。

    但只是在街亭中,用人使用不當,馬是參謀人才,不宜當主將使用,才使馬犯了主將佈陣不當之錯誤,遭致街亭失利。

    馬良五兄弟,馬謖原本不是最優秀的,但馬良等死後,僅餘他一人了。在諸葛亮徵西南蠻中,馬謖做為諸葛亮的參謀長,是做出了巨大貢獻。最有名的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重用馬良,但最後兵敗如山倒,是失在一意孤行。當時五虎將最後一人趙雲力諫,諸葛亮也是不支援伐吳。劉備將諸葛亮和趙雲都按在了後方。

    缺少諸葛亮和趙雲的蜀軍,就肯定不是最強的陣容。當時良要劉備請諸葛亮來排兵佈陣,可劉備說"朕也知兵法,何必問丞相。"而馬良連夜趕回去告之諸葛亮蜀兵陣勢圖。諸葛亮大驚:"何人所置,漢業完矣!"當馬良說是"主公而定"。諸葛亮驚呼“險了"。忙去佈置"八卦阻擊陣"。

    東吳火燒連營。幸有"八卦陣",攔截東吳,救回劉備。

    白帝城託孤,劉備一眼掃見了馬謖,就想起馬良,就一手抹淚,一手握著諸葛手,輕語:"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

    而諸葛亮出征途中,馬謖做為劉禪信使,送酒慰問,被諸葛亮留下。就在西南征伐中,成了諸葛亮參謀長。

    在北伐曹魏中,諸葛亮重用了馬謖。在街亭中,用王平輔助馬謖,但想不到馬參軍當了主帥,卻不會聽從副將的合理建議,另在山下扎一營,成為犄角之勢。這才造成水源阻斷,士兵飢渴難耐,士氣低落,一敗塗地。

    諸葛亮因此深疚,自降三級,而馬謖不聽忠告,釀成大敗,當揮淚斬之。

    馬謖是個參座之才,給他提拔主將,實是用人不當,諸葛亮深為內疚。假如使用廖化或趙雲為主將,馬謖繼續做參座,或許既不會主將犯錯,又能發揮馬參座的才幹,才會萬無一失。

  • 14 # 花落春在

    史書評價諸葛亮長於治民,但短於奇謀,是一流的政治家,但並非一流的軍事家。特別是在識人用人方面存在著很大的短板。魏延本來是蜀國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但諸葛亮從先入為主的觀念出發,以貌取人,認為他天生反骨,處處提防,暗中打壓,始終不能重用,更不能讓其進入中樞。相反,馬謖雖然具有一定的能力,但他誇誇其談、剛愎自用的缺陷十分明顯。劉備早就對他有深刻的認識,並且臨終遺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謂苦心孤詣。惜乎諸葛亮自以為是,被感情矇蔽了雙眼。因為他與馬謖個人關係良好,從於情而屈於理,作出了錯誤的選擇,最終導致街亭失守,功虧一簣,北伐大計中途夭折。用人失當這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敗筆,讓人難免扼腕長嘆。

  • 15 # 都僕

    馬謖給劉備的印象不算太好,但是諸葛亮對馬謖的印象還是不錯的,這是個人的認知和眼緣問題!其次,劉備雖然智謀不如諸葛亮,但在“識人”方面還是明顯要高於諸葛亮的。因此,馬謖不可能被劉備“大用”,但對諸葛亮來說還是猶猶豫豫的被“大用”了!

    分析原因,還是感情起了主導作用!馬謖經常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諸葛亮遇到疑難問題也經常的跟馬謖商量,由於多年在一起的緣故,二人的私情還是不錯的、二人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所以,當年派誰去守街亭?這時馬謖能主動的站了出來,雖然諸葛亮有些擔心、拿不定主意,但是彼此的關係親近、最終還是允許了馬謖的請求!

    分析這個過程,分明是情感大於理智!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把劉備的叮囑忘得一乾二淨了,眼前的馬謖也沒有什麼不好!但話又說回來,誰用人不用自己喜歡的人?誰用人不用貼近自已的人?用自己“得勁”的人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對事情的好壞卻“另當別論”!看來,諸葛亮如此聰明絕頂的人尚且如此、尚且一時糊塗,更何況其它人!

  • 16 # 使用者6764446621251

    劉備觀察人,用人,勝過諸葛亮。劉禪無能,大小事情都讓諸葛亮操粹心。諸葛亮用兵謹小慎微,步步求穩,若是敢聽魏延的建議,結果又是另外一番模樣。重用馬稷失街亭,昰一生最重大的失敗。

  • 17 # 石邑張哥40911

    劉備看出馬謖不堪大用,諸葛亮為什麼看不出來,還依然重用他導致街亭失守?

    劉備生前曾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人言:馬氏五常,白毛最良。只是馬良眉發皆白。

    諸葛亮北伐戰爭中,張郃率兵來犯,街亭乃蜀中要塞,必派一上將守把,此時諸葛亮升帳,調兵遣將,目視大將魏延,說道:誰可去守街亭?話音剛落,參軍馬謖應聲願往,此時諸葛亮憂鬱,馬謖應聲道,願立軍令狀,無耐之下,諸葛亮只能應允,事後又派大將王平領兵三千去了。

    馬謖到了街亭,觀察地形,將兵軍屯于山上,王平去後勸其居關而守,馬謖言:兵置死地而後生,據高臨下,勢如破竹,一刀之下,迎刃而解其實馬謖真的是紙上談兵,致使街亭失守。

    其實街亭失敗,諸葛亮難其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樣圖一般在圖紙的什麼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