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車站
-
2 # 活在世間卻不屬於它
《道德經》沒有標點符號,所以斷句不同,解釋不同,但卻都有理…
正如第一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中間斷句?道是非常道
道可,道非,是常道?
-
3 # 王燁讀書
對我們的人生影響很大。
這是一部中國乃至世界的寶典鉅著。
據說當在國外翻譯成版本的就大概有150多種,道德經的版本。
可見《道德經》這本書對全世界全人類的影響是廣泛。
它真的是一部智慧寶典。
這本書通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大道理。
開篇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母。
而在最後告訴我們,天之道,利而無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能夠讀道德經,讀到此處,一定會讓你感覺茅塞頓開,醍醐灌頂。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王燁藝述匯
-
4 # 更生100
簡單地說,《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經,是古代哲學範疇,以人內修聖明,外修王道著稱。我欣賞其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5 # 自在-丁贇
道德經幾乎字字珠璣,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讀都有不同理解。我覺得真要看,不要去看多了別人的理解,多讀原文。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微言大義的非要二次消化之後吐出來給人吃,不一定是好的方法。
-
6 # 沃克特爾
啟示一:《道德經》中的“道”,具有天地、自然、人類、社會一切規律,以及公理、定理、道理、道路、管道、渠道和生殖道的意思,它是這一切規律和“道”的總和。所以,才有《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恆)道。名可名,非常(恆)名”的說法。即《道德經》所講的“道”,不是單指、專指、專一、具體的“道”,它是泛指、是囊括、總稱,以至專一給它起個名都困難,它沒有特定專一的名字,只有是具體的“道”時,它才可以有具體、確定、專一的名字。
啟示二:讀書不可只看字面、只看字眼,甚至不可僅僅從文章書本的字面、語句的意思,來簡單的理解書本所要表達的本意。就象《易經》“乾”卦,從初九到上九,六個爻全是說“龍”一樣,這裡的“龍”是指能象“龍”一樣的正人君子。不知《易經》的“萬物類象”思想,人們就無法讀懂《易經》。同樣,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道德經》的“道”、“德”和二者的辯證關係,我們也不可能真正讀懂《道德經》這本書。讀書,要讀出、讀懂、讀到書的“靈魂”,不然就不會真的讀懂。
啟示三:《道德經》中的“德”,不僅僅指我們日常所說的人品、道德。《道德經》中的“德”,是指一切遵循、遵守《道德經》中的“道”,併科學合理利用“道”的行為的總稱和統稱。人們只有全面、全部地遵循和利用天地、自然、人類、社會和一切有關“道”的規律、公理、定理、定律、規則、規定了,這個世界才是“有道”的世界,人們的所有符合規律的行為才是“德”的行為,所有這些“德”的行為,才可總稱、統稱《道德經》中的“德”,或曰天地、自然、人類、社會的“大德”。
啟示四:學習研究《道德經》,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崇德而重道”。“道”和“德”是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的關係,不存在無“道”的“德”,也不存在沒有“德”的“道”。《道德經》81篇,本身分“道篇”和“道篇”兩大部分,“道篇”側重講“道”,什麼是“道”,“道”是怎麼回事,“道”有哪些範疇。“德篇“注重講“德”,什麼是“德”,“德”有哪些範疇,怎麼做才是有“德”。我的理解,人們修“道”並得“道”了,自然就會有“德”,相同的,只有人們只有尊“德”、有“德”、積“德”了,天地自然、萬事萬物、人類社會的執行,才會有“道”。有“道”的世界,人類、自然、萬物,都會得到和進入“良性的迴圈”。
…………
喜歡易記的“道可道,非常(恆)道。名可名,非常(恆)名”、“無名,萬物之母。有名,萬物之始”、“上善若水,水赴眾人之所惡,水之形趨低而就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等。太多,不一而足。
-
7 # 物語情歸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孑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意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產生了深刻影響,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孑在書裡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可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人生缺"德"不可。萬事萬物通向道。老孑之道主張純樸,無私,謙讓等德性,主張無為而治,和平共處。
我喜歡裡面的這幾句話: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句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象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這句話的意思是能瞭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是福就依傍它,福,災禍就隱含其中。
-
8 # 閣皂居士
唯獨喜愛“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就是說啊,這宇宙天體它獨立於意志之外遠行著,堅定二不改變,也不曾枯竭。
人也是如此,不應該為外物所幹擾,要有獨立意識。
-
9 # 無道有說
本來看到有不少回答不想說了,不過看到有些偏頗的論述,所以還是說一下。
先看道德經原文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有朋友把道德經理解為現代的傳銷式公司洗腦,真的是太有辱先賢了。
我們看原文: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這裡很多人理解成愚民思想,其實我們讀古籍一定要考慮當時的文化環境。
老子那個年代是春秋時期,當時各國大多用大篆,而楚國官方用石鼓文。到了司馬遷的時候已經是小篆了。而老子在出國做過王官,楚國王室又繼承西周石鼓文,石鼓文又是小篆的先聲。至於有說石鼓文就是大篆這個問題我們不糾結,只要知道都屬於篆書體系就好。
而篆書又是甲骨文同源,在甲骨文中智字是表示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到了春秋時代還沒有完全簡化到小篆的時候,智字也仍然代表此意!所以古人稱精通行軍作戰為“智”,稱清心淨慮洞察真相為“慧” 。
現在你再去讀這篇文章,是不是不同了???
都說經典古籍難,難在哪裡?就難在這裡!千萬不要用現代漢語學去解讀古籍經典,特別是千萬不要隨便將古籍傳道受業,那是非常容易造成文化災難的!
-
10 # 使用者990279932410
道德經使我明白了宇宙間陰陽互補的規律,看問題不能只從表面看,而要同時看其反面,這樣在得失之間就能順道了。我最喜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歟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逆。為而不爭。
回覆列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感悟到。要想去哪裡玩樂都要愛護自己身體。特別是腿。要多保養。不要做太多劇烈運動。要經常去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