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顏翁

    簡單的說,就是說沒有絕對的誠信,也沒有絕對的欺騙。

    舉例來說明一下:比如說對一個善良的人來講誠信是一種美德。對一個惡人還講誠信,那是,是非不分。惡意的欺騙別人,讓世人為恥。善意的欺騙別人,讓人豎起大拇指。

    綜合的來說:兩個人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擁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使得他們的雙腳走出了不同的結局!

  • 2 # 千年歷史千面遊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覺得只是這樣,首先說講誠信,這一點來說,不管是不是貴族?作為個人都應該遵守但是如果你謀的是一個國家,那就不一樣,首先必須以國家的利益為中心。項羽本身的能力實在太突出,不管是武力還是領兵能力,當事都是無雙的,他講誠信是要講誠信的資本。而且這種誠信實際上就是匹夫之勇,沒有任何在事業上的裨益。而張良如果不鑽營的話,如果不算計的話,他在這個亂世根本什麼都不是

  • 3 # 聊文史

    項羽和張良都是貴族世家出身,這不假,但這跟是否誠信有什麼關係呢?誠信與一個人的修養有關,與出身無關。

    你說項羽講誠信,依據是什麼?他立義帝,又殺了義帝,算是誠信嗎?他答應好好的,誰先入關就封關中五,為什麼劉邦去入關他就食言,把劉邦打發到偏僻的漢中去呢?

  • 4 # 天空昊主

    張良是吃盡了被追殺的苦,自然知道世道險惡。項羽只是被項家保護下的一個“富二代”,仇恨大於生存的壓力。比如,一個生存都不能完全自如的人,他首先考慮的是生存,而不是所謂的“仁義”和誠信,沒有實力,你的誠信一文不值。讓張良講誠信?你還不如讓張良束手就擒!而項羽如果沒有誠信,他的叔伯就會被打臉,教育失敗啊!總之,“何不食肉糜”?就是個沒有經歷過生存壓力的小資心態,真正的大人物,是能每時每刻都能體會到生存的艱難的,越是高位時期,越是重視底層生存的壓力。反之,那些張口閉口“仁義道德”的,其時屁都不懂。真正的仁義道德的是身體力行,都為大眾生存考慮的。

  • 5 # Process

    先說張良,作為南韓貴族,南韓地小勢弱,自身得國不正,在長期的發展中在各大國之間夾縫求生,加之以法家思想的灌輸,張良在日後刺秦及謀劃復國的過程中,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生存下來,保留復國之望,而不是堅持信義與誠信。

    而項羽長期作為楚國士族子弟,其家族強大的勢力和背景保證了其在國家傾覆後仍然有著相對優渥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先輩的名望很自然的繼承到他的身上。

    因此,不同的背景和生存環境讓兩人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發展自身的策略,導致了一個具有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英雄項羽注重誠信,一個具有實用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張良不太注重誠信。

    我的回答可能觀點有些片面,希望大家能夠包容,再次感謝提問者和大家。

  • 6 # 使用者張傳福

    項羽講誠信,結果毀掉的是自己,成大事者不能光靠誠信,誠信只用於表面,內在要有手段,勝者王侯,敗者賊,而張良圓滑

  • 7 # 平常話語

    項羽同劉邦分軍進攻,兩人立下軍事約定,如果誰先到目的地,誰就為君,後者為臣。結果項羽不守信用,悔約對立 。這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 8 # 娛樂文學分享圈

    沒有說貴族就一定會講信譽,項羽比較真性情,隨性而為,心中只有兩件事,一,滅秦,二,做楚霸王。張良是謀者,一個合格的謀者,首先就要有一點,臉皮要厚才行。

  • 9 # 真誠地看著你

    項羽講誠信,劉邦就是秦王而不是漢王,項羽講誠信,楚王叫楚懷王而不是西楚霸王。

    張良與各方是輔佐關係而不是效忠關係,所以他反項羽不是背叛。

  • 10 # 竹杖芒鞋4444

    誠邀,張良是戰國時南韓貴族,項羽則是楚國的貴族。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廢分封,設郡縣,極力打壓六國舊貴族勢力,希望建立一個皇權直接領導基層機構的中央集權制度。周實行分封制以來,諸侯只對天子負責,卿大夫只對諸侯負責,周天子是管不了卿大夫的。這也是造成後期戰國亂局的根源之一,秦始皇不希望今後的秦帝國重新走這樣的套路,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連御道、車輪間距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這些為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顯著的效果。被始皇打壓的六國舊貴族,失去了貴族光環,有野心的一心想恢復自己貴族的身份,沒有野心的就慢慢的墮落成平民了。

    顯然張良和項羽屬於有野心的一波。張良和項羽的不同,其根本原因還是個人經歷的不同,雖然在一些細節方面,張良顯得不是那麼誠信,但是大體上的道德觀、價值觀他們還是秉承貴族傳統要求的。張良的祖輩連續五代都是南韓的高官,在公元前230年,秦滅南韓,此時的張良20歲,他的父親在其出生時就已經去世了,從小失去了父親的教育與關愛,本該繼承祖輩公爵榮耀瞬間化為泡影,亡國之痛讓張良內心的復仇慾望高漲,曾想要在始皇南巡中伏擊刺殺,可是失敗了。自此張良便開始求學,發奮讀書,等待機會復出。

    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國,那時候項羽只有9歲,隨後項羽便一直跟隨其叔父,直到項梁被章邯擊殺時項羽已經成年。項羽的教育、性格的養成和其叔父是脫不了關係的,項梁死後便沒有人能夠真正的讓項羽言聽計從。加上項羽的過人的軍事天賦,在亂世中威名遠播,對於年紀輕輕的項羽來說,天下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對於一些謀略伎倆,項羽根本看不上眼。因為早期成長於叔父的庇護下,項羽對社會的洞察力有限,他一心想恢復祖上的榮耀,以至於在完全碾壓劉邦的情況下,不稱帝,放棄關中,只想做齊桓公那樣的霸主,相比而言張良就比較圓滑,同樣是貴族出生,但是他幼年喪父,早期混跡社會的經歷,讓他對社會發展有著比項羽更高的洞見力。因此會不拘泥於舊貴族的傳統,為了達到目的,偶爾會使用一些陰險狡詐的計謀,在爭奪天下的戰爭中,講究誠信什麼的,完全沒有利益最大化帶來的效果顯著。

    PS:春秋時宋襄公與楚國打仗,謀士說乘楚國軍隊沒有完全渡過黃河抓緊機會攻擊楚軍,宋襄公說那樣沒有道義,等到楚軍渡過黃河後,謀士又建議,乘楚國陣型不穩,抓住機會攻擊楚軍,宋襄公又說那樣顯得沒有風度。最後等楚軍完全安擺好陣勢後發動進攻,最終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在戰鬥中中箭,不久後就死了。宋襄公堅持的就是貴族之間的誠信,即使是打仗也要講究禮儀,可是戰爭是以打敗對手為目的,至於中間的手段伎倆,都不重要。所以在戰爭特殊時期,堅持貴族道義是沒有用的。

  • 11 # 油茶歷史絲語

    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告訴我們一個人在生長之初的本性是善良的,與其出身“高貴”,還是“低賤”不存在因果關係,但是,受其成長的環境、接受怎麼的教育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接觸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對一個人後天的性格養成與改變重要作用和影響。

    回到項羽和張良的問題上,雖然他們都出身貴族,但由於他們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個人性格和愛好不同,導致他們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了。

    1),項羽自幼不愛習文,在其少年時代,叔父項梁先後教過他讀書、練劍和學習兵法,項羽每次都沒過多久就厭倦和放棄了,對待兵法也只是淺嘗而止,不肯進行深層次的學習與研究,因此,對項羽寄予厚望的項梁,雖然感到失望、生氣,也只好作罷。

    但是,項羽勇猛好武,正如他所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姓,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這種對武藝特別的親和與嗜好,形成了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神勇武力和 “一根筋”的性格。

    2),張良的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南韓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繼任過南韓二朝的宰相。 可以說張良出生和生長在文臣“世家”,從小就在接受了良好的文化薰陶與教育的同時,受到文臣爭鬥氣息的薰染。

    因此,承載著繼承父輩事業及家族榮耀希望的張良,漸漸就形成了“陰柔”而多“心計”,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性格特點及為人處世之道。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張良勸劉邦撕毀剛剛簽訂的《鴻溝協議》趁項羽麻痺鬆懈之機,一舉圍殲項羽是張良背盟負約、毫無誠信的典型例子與最有力證明。

  • 12 # 白衣友人

    我認為,項羽和張良都是不講誠信之人。

    古代不少君王追求“以德治國”,我認為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統治者要成為表率。二是統治者要講究仁愛。三是統治者要表現誠信。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隱藏著老百姓是弱勢群體這樣一個背景。因為老百姓在倫理道德方面不會做得很好,所以統治者要“教化”他們。而“教化”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們做出表率,讓他們跟著做。其實,老百姓也不需要你做什麼表率,不需要你來關愛。你只要把你的承諾做到就可以了。但是古代統治者,往往在這一點上做得最不好。作為統治階層,如果一味以誠信示人,就會被道德綁架,失去靈活的策略,難以應對瞬息變化事情。當古代統治者喪失誠信的時候,他們就欺騙人了。而欺騙人,往往就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的。說得好聽一點,叫做“智慧”;說得不好聽一點,叫做“奸謀”。而一般老百姓因為智力不足,因此統治者的“奸謀”常常大行其道。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以智治國,國之賊也”的觀點,就是針對統治者不講誠信的實際,老子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維護誠信。

  • 13 # 讀春秋思無忌

    題主認為項羽講誠信而張良不講誠信?這樣的說法,我猜大概是因為兩件事情。

    張良“欺騙”項羽之一二事

    其一、張良勸項羽放過劉邦

    這時,張良洞察到項羽的心思,便一邊暗地裡通知劉邦回漢中的時候燒燬棧道,以示斷絕回關中之意,一邊勸說項羽放過劉邦。

    項羽便信了張良,派1支人馬押送劉邦軍隊,看著他們燒了入秦嶺後,燒了子午谷棧道,才放心離去。

    其二、鴻溝之盟

    韓信向劉邦提出南北兩個戰場的戰略:劉邦在正面戰場死死咬住項羽,韓信在北方戰場攻城略地,彭越則負責偷襲項羽的糧草供給線。幾年後,韓信提出的戰略意圖基本完成。

    此時的項羽腹背受敵,軍心動盪,糧草不濟,於是與劉邦簽訂盟約,以鴻溝為界,東邊歸楚,西邊屬漢,然後引兵東歸。

    劉邦剛想退兵,就在此時,張良建議漢軍當趁楚軍疲敝,一舉滅之。然而,劉邦便背叛了鴻溝之盟,追擊項羽,便於3個月之後的垓下一戰中徹底殲滅項羽。

    那麼,張良果真背信棄義了嗎?

    從上面的兩件事情,表面上好像是張良站在劉邦這邊,其實也不盡然。

    張良的初衷

    張良本出生於南韓宰相之家,等到他長大後,南韓被秦國滅亡。張良一直要想殺嬴政,光復南韓。他也曾經找來一個大力士,行刺嬴政,可惜未遂。

    這時,劉邦出現,雙方合作,收復南韓的大片失地。張良為了報答劉邦,為其出謀劃策,攻取關中。後來,張良又幫劉邦化解鴻門宴危機,勸說項羽放劉邦一馬。

    項羽分封18路諸侯後,張良當然回到南韓封地,打算復興南韓。然而,項羽卻扣押了韓王成,不久後將他殺死在彭城,張良相韓由是破滅。

    之前秦國滅韓,張良將嬴政視為仇人,如今項羽又殺死韓王,從這之後,張良從此便將項羽視為仇人。那麼,誰才有可能為韓王成復仇呢?放眼天下,唯有劉邦。因此,從那時起,張良便死心塌地地追隨劉邦了。

    張良並沒有摻乎劉邦之平定三秦軍事活動

    之後4個月不到,劉邦便反殺到關中,速度之快,不但震驚了項羽,就連張良也不敢相信,畢竟鎮守關中的也是秦朝最後一位元帥章邯啊。因此,將這件事看做是張良的不義之舉,並不恰當。

    至於後來張良勸說項羽接受劉邦平定三秦之事時,項羽已經殺害了韓王成。是項羽有負南韓在前,張良改投劉邦在後,哪裡能說什麼張良不講誠信而項羽守信呢?

    鴻溝之盟後,張良建議圍剿項羽

    鴻溝之盟後,張良發現項羽乃是強弩之末,由是勸說劉邦不要錯失殲滅楚國的機會。即使張良不提出來,陳平也提出了相同建議。當時,楚國北有韓信,西有劉邦和彭越,南有黥布,東面是海,項羽已然是四面楚歌。

    當然,張良除了幫劉邦完成統一大業,也要為韓王成報仇雪恨。就當時張良和項羽而言,張良恨項羽殺死韓王成,項羽則埋怨張良背叛自己,兩人完全是水火不容,何來誠信之說呢?

    結語:

    雖然項羽和張良皆為六國之貴族,但是兩人的關係從最初的合作走到了最後的反目成仇。

    究其原因,是項羽殺害韓王成在先,使得張良復國無望,轉而投奔劉邦,想殺死項羽為韓王成報仇雪恨。

    試問,在亡君滅國之恨下,何來背信棄義之說呢?

  • 14 # 青年沉思者

    一、

    生活環境不一樣。

    張良是南韓宰相世家。

    項羽是楚國名將世家。

    一文一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搞政治的比搞軍事的更會玩弄陰謀詭計,而且心理底線更低。

    二、

    題目說的誠信,其實不是單純的誠信,而是政治上的一個概念。

    政治是不會講究誠信的。

    只能說,項羽的政治能力比不過張良。

    政治是詭譎,人心,謀算,大義。

    項羽完不了政治,不夠心狠手辣,不懂得收買人心。

    只會小恩小惠,不會帶團隊,為眾人畫餅。

    舉個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同樣的兩個老闆:

    老闆A告訴你:和我一起幹,每月工資5萬,創業成功有股權1%,價值過億。

    每當有盈利的時候,會真的分給你錢。

    雖然這個老闆人品不好,但是給錢痛快。

    老闆B:和我一起幹,我和你吃一樣的飯菜,睡一樣的地鋪,一起為夢想奮鬥,每月工資2000,給你描繪未來前景,但是絕口不提股權的事。

    每當有盈利的時候,你的工資也不會有任何變化,但是老闆把你當同甘共苦的兄弟。

    雖然這個老闆人很好,很講誠信。

    這兩個老闆,請問你選誰?

    三、

    時代背景不一樣。

    秦已經統一六國,貴族講禮儀是在春秋的時候,戰國時代開始,就已經不講究誠信了,以利益為主了。何況是在秦末。

  • 15 # 歷史伶俜者

    秦末楚漢相爭,劉邦得帝位,項羽得名聲,倒也合算,而項羽所得的很大一部分的聲譽來自鴻門宴的婦人之仁和臨死時的那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觸動心絃,令人生悲。從此劉邦和項羽就分別被按上了一個痞子和霸王的別稱,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我們下面不妨來看一下

    話說秦始皇在沙丘病逝時扶蘇正在跟著蒙恬修長城,秦始皇臨死時委任趙高讓他寫遺照給扶蘇,讓他把兵權交給蒙恬然後自己繼位,誰知趙高發動了沙丘政變,篡改了遺照,立了二子胡亥,並偽造遺詔把胡亥和蒙恬賜死了。

    胡亥繼位後昏庸無道,趙高等人又在朝中專政,賦斂益重,民不聊生,結果發生了農民起義,起初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立了旗,陳勝自稱楚王,之後的項羽和他叔項梁揭竿而起,項梁自號武信君,再然後呢看泗水亭的劉邦也湊合了進來,自稱沛公。得,一人亂天下亂,前燕、趙、齊、魏紛紛自立為王,天下大亂。

    打啊打,打的那叫一個亂,項羽找到了前楚懷王,並宣佈擁立他,劉邦呢也跟的是他,後來項梁和秦朝的大將章邯在定陶打了一仗,史稱叫”定陶之戰“,結果呢項梁輕敵沒打過,章邯轉身就去打趙國去了。項梁敗了之後楚國害怕啊,然後就是往後撤,最後連都城都遷到了彭城,封項羽為長安候、劉邦為武安侯。

    楚懷王這是和各諸侯開了一個會,說”這個皇帝我也不來當,你們來當,至於到底誰來當就要看你們的本事的。“也就是”“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此時楚國的軍隊兵分兩路,一路救趙一路繼續西進伐秦,項羽跟的是宋義當時是去救趙國了,而劉邦收編了一些散兵潰將繼續伐秦。

    劉邦後來被洛陽兵打敗後難逃,結果撤著撤著遇到了貴人受到了地方豪強的支援,又衝了上去,幾個月大戰最後在藍田大破秦軍,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徹底完了,劉邦很謹慎啊!沒敢直接稱帝,而是在等著項羽他們,那時候劉邦的兵力遠遠不及項羽。

    另一邊,項羽在聽到劉邦進入關中後急了,把宋義殺了搶了兵權,北上大破秦軍和劉邦會師在了鴻門,看似是會師其實是劍拔弩張,再然後大家都知道了,項莊沒捅下去,劉邦跑了,項羽屠了咸陽、把阿房宮燒了,又和劉邦打了幾仗沒打過烏江自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