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高帽子》譯文:

    世人把奉承人稱為戴高帽子。曾經有兩個學生,初次被任命去外省做官,一同去向老師拜別。老師說:“現在這個世道,忠直之道行不通,見人就給他戴頂高帽子,這樣就可以了。”

    《高帽子》原文:

    世俗謂媚人為頂高帽子。嘗有門生兩人,初放外任,同謁老師者,老師謂:“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頂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師之言不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師者有幾人哉!”老師大喜。即出,顧同謁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頂矣。”

    《高帽子》出自清,獨逸窩退士撰《笑笑錄》

    擴充套件資料:

    《高帽子》所表現的現實形象

    喜歡聽好話,聽奉承話,聽吹捧的話,是人性的弱點。正是因為人性有這種弱點,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給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廣闊的市場。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於一時的小人,有幾個不是靠溜鬚拍馬起家的?有幾人不是靠給人戴高帽而青雲直上的?有幾人沒有一套阿諛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歡吹捧,喜歡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問題都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溜鬚拍馬固然可惡,喜愛別人戴高帽者同樣可惡。一些文學作品常常把溜鬚拍馬者作為諷刺物件,將那些奴顏媚骨者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但對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卻筆下留情,似乎所有的過錯都是溜鬚拍馬者造成的。

    其實,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對世風日下,對社會上出現的腐敗現象,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篇《高帽》,透過某京官和老師的一段對話,細緻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態,在舉重若輕之中塑造了這樣兩類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師——作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鬚拍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著卻又“頷其首”笑納了弟子送給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偽君子的形象。文章針砭世俗時弊,鞭辟入裡,力透紙背,是一篇富有喜劇效果的小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口罩是誰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