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
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開國皇帝后悔建立帝國的在外國曆史上倒還真是有一個,那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開國皇帝威廉一世。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威廉一世並不是霍恩佐倫王室的締造者。他所懊惱的並不是作為普魯士國王,而是作為德意志皇帝。
造成威廉一世這種反應的是普魯士國家理念和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衝突。新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個誕生在狂熱民族主義氛圍裡的國家,威廉一世能夠預見這個嶄新的帝國會將普魯士曾經作為一個獨立邦國的那些特質給淹沒,給同化。
在帝國成立前夕,威廉一世認為這是在向普魯士告別。他構築國家的理念是讓德意志諸邦融入普魯士,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根本行不通,只能反之將普魯士融入一個嶄新的民族理念的德意志國家裡。他甚至直到最後都打算讓擁立德皇一事無疾而終,並且表示有意退位。等到俾斯麥最終在擁立德皇典禮的前一天晚上說服威廉一世後,老國王流著眼淚說道:“明天是我一生中最不快樂的一天,我們會把普魯士的王位推進墳墓。”
-
3 # 國史記聞
看到這個題目,國史君(國史通論)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仲氏政權的建立者,大名鼎鼎的袁術了。
出身名門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袁術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豪門大族——汝南袁氏,這位公子哥少年俠氣,成年後又曾經攻入皇宮,火燒南宮九龍門,追殺十常侍。董卓進京後想拉攏他,但是他拒絕了,經過一系列波折之後,他割據了淮南地區。
登基稱帝當時漢室衰微,董卓行廢立之事,袁紹也想立宗室劉虞為帝,希望得到他弟弟袁術的支援。但是袁術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譴責了袁紹,導致兄弟二人反目,而袁術反對立成年的劉虞的真正原因就是他自己想當皇帝。並且,當時有一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塗”通“途”,而袁術字公路,他認為這句讖語說的就是自己啊!必須得順從天命才行啊,於是他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不顧部下的反對,在壽春稱帝,國號仲氏。
窮途末路當時來說,袁術稱帝本身就是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了,而他的統治區有常年戰亂,不得安定。不會打仗也不會治國的袁術,漸漸被逼上絕路,眾叛親離。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術實在撐不下去了,便決定把帝號讓給自己向來看不起的哥哥袁紹。袁紹同意接納他之後,袁術卻被曹操、劉備等人阻攔,無法投入袁紹的懷抱,最終走上了窮途末路。當年六月,在早已斷糧的情況下,袁術想得蜜漿解渴而不能,最終吐血鬥餘身亡。
臨死前,他嘆息到:“袁術乃至是乎”,相比此時他腸子都悔青了——真不該出風頭稱帝啊!
-
4 # 應作如是觀
還真有
正史二十五史中的有一本《梁書》,記錄的就是他的王朝。
南北朝時期,南朝開國皇帝蕭衍,可能是二十五史中,唯一一個不想做皇帝的皇帝吧。秦始皇,劉邦,劉秀,曹操,劉備,孫權,劉裕,蕭道成,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等人都不願與為伍吧。
打下了江山,不要,是不是傻。
蕭衍還沒有做皇帝時,曾說過:“使我君臨天下一年,當使黃金與糞土同價。”
此言一出,當真是感動上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幾年後,蕭衍代齊而立,建立大梁朝。
蕭衍這個人大有來頭,為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是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傳言,蕭衍還在孃胎的時候,就發出奇異的光芒。出生之後,容貌奇特,日角龍聊,重嶽虎頤,舌紋人字,站在太陽底下沒有影子,右手掌紋有“武”字。少年時代,博學多才,能夠凌空而行。
歷代皇帝天生異象,不過如此吧。
蕭衍當上皇帝之後,前期還算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據說在冬天批改公文,都把手凍裂了。還在皇宮門前設定了謗木函,肺石函,作為上訪的工具。大臣上訪便把意見書仍進肺石函。平民百姓上訪就往謗木函裡投書。
誰曾想建國16年後,蕭衍可能是做皇帝太累了,不想做皇帝了,想做吃齋唸佛的僧人。
普通八年,梁主蕭衍捨身同泰寺。
大通三年,蕭衍,再次捨身同泰寺,脫下龍袍,穿上僧衣,出家為僧11天,群臣捐錢一億,把蕭衍從同泰寺贖回。
大同十二年,蕭衍第三次捨身同泰寺出家為僧,群臣又向同泰寺交了兩億錢,將其贖回;
太清元年,蕭衍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37天,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前後數年時間,蕭衍四次出家為僧,朝廷向同泰寺繳納贖金4億錢。
自古及今,蕭衍這樣的皇帝沒有吧
自古及今,同泰寺這樣的寺院也沒有吧。
-
5 # 鹹魚閒聊
我認為開國皇帝裡最有可能後悔建立王朝的皇帝應該有王莽,司馬睿和蕭衍,具體原因請各位朋友接著往下看。
一,王莽。王莽出身西漢外戚王氏,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子,公元8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有鑑於漢末以來朝廷政治的腐敗,地方上地主豪強大量兼併土地,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難的局面,王莽為了贏得民心, 他在全國上下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革,也就是這一系列的改革既為他贏得了穿越者的稱號也葬送了他的江山,像王莽改革土地,創立了“王田制”,即將土地收歸國有,禁止私人買賣,此外王莽還認為買賣奴隸有違“天地之性人為貴”的大義,於是下令廢除奴隸制度,禁止買賣奴隸。還有將鹽,鐵,酒,礦等收歸國有,禁止私人買賣,私人開礦的話必須取得相應的營業執照。建立完善的貸款制度,是的你沒聽錯,貸款制度,百姓因祭祀或喪葬等原因急需錢財的可以向政府申請貸款,不收取利息,但為了經營農商獲取利潤而貸款則需收取相應的利息。還有徵收個人所得稅和營業稅,鼓勵創新,發明了王莽版的遊標卡尺等等。可以說王莽的思想是超前的,而他進行的深化改革從長遠的眼光去看,對國家對百姓是大大的有利。可是他失敗了,敗的如此徹底,從王莽推行新政開始,全國各地的起義暴動便接連不斷,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出逃,在混亂中被一商人所殺,後來數十名士兵分裂了他的屍體。可能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做了那麼多利國利民的事情,為了在全國推崇民主平等,甚至還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為什麼天下人還要造他的反?我想他肯定很後悔幹了這麼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早知道自己有這麼一個不得好死的下場,還不如當一個權臣,最後找個機會全身而退呢。
二,司馬睿。“八王之亂”後,西晉王朝內耗嚴重,北方少數民族南侵,西晉政權不久便在匈奴人的鐵蹄下覆滅了,於是公元317年,司馬睿南渡,改元建武,建立東晉。可以說司馬睿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沒有權力,最窩囊的開國皇帝。要知道當時的南方是那些士族門閥的天下,由於司馬氏在南方毫無根基,司馬睿的朝廷不得不依靠於南方計程車族門閥尤其是王氏來支撐。司馬睿感念王導的擁護,任命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當然了不任命也不行),所以才有了“王與馬,共天下”一說,甚至司馬睿稱呼王導為“仲父”,可是時間久了,司馬睿對自己的大權旁落漸漸不滿,於是他啟用一批自己的心腹,試圖分化王氏的權力,但這引起了王氏的不滿,公元322年,王敦起兵,攻入建康,誅殺司馬睿的心腹,這一系列的行動,司馬睿竟然毫無辦法,甚至王敦自己為自己加官進爵,封萬戶侯,這明顯是對當初司馬睿下令“殺王敦,封五千戶侯”最大的嘲諷,最後司馬睿既無奈又近乎哀求的對王敦說:“早知道你想當皇帝,我就把皇位讓給你了,我還不如接著當我的琅琊王。“雖然是討好王敦的話,但我相信這絕對是司馬睿的心裡話,可以說司馬睿從當上皇帝開始,他下的所有詔令都出不了宮門,天下是王家的天下,司馬睿和他的朝廷就是一個擺設,最後司馬睿憂憤成疾,不久便病死了,比起當年當琅琊王的快活日子,當皇帝很悽慘,司馬睿表示很後悔!
三,蕭衍。公元502年,蕭衍接受南齊蕭寶融的禪位,建立南梁政權。統治前期,蕭衍吸取南齊滅亡的教訓,勤於政務,從諫如流,生活更是節儉樸素,在他的治理下,南梁的政治經濟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他本人文學造詣很高,是“竟陵八友“之一,所以,如果他能一直保持這種勤儉作風的話,一定會成為一代明君,可惜的是他後來竟看破紅塵,篤信佛教了!一開始大臣們都覺得蕭衍崇信佛法只是一時興起,不曾想,老皇帝是真的喜歡當和尚,為了給佛寺湊錢,曾先後四次捨身出家,可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啊,每次蕭衍出家,朝中大臣便不得不捐出大量的錢財將皇帝贖回來,蕭衍沉浸在佛教理論的研究中,表示當和尚比當皇帝好,於是不再處理朝政,南梁朝政越來越昏暗,後來北邊來了個跛腳將軍侯景,再後來由於蕭衍的年老昏聵,侯景叛亂了,他攻入皇宮,囚禁了蕭衍,沒幾天蕭衍就餓死了。蕭衍這個人琴棋書畫,經史子集樣樣精通,可以說如果他不是皇帝,他也許會是一名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音樂家甚至他精通佛法,最後會是一名得道高僧,可惜他建了國,稱了帝,當某一天做皇帝的新鮮感過去後,他發現當皇帝的日子真的很不舒服,還不如當年我們竟陵八友一起吟詩作賦,互相唱和,結伴郊遊過得舒服,更不如一心投入到佛法的海洋中有意義,當他被困臺城,行將就木的時候,他會不會很後悔自己當年的稱帝呢?
-
6 # 洞庭一葦1188
明確表示了悔意的只有二袁:東漢末年的袁術和民國初年的袁世凱。這也是袁姓在歷史上僅有的二位稱帝者,二位都是因為稱帝受到千夫所指,最後取消帝制,不久即死。
回覆列表
朱元璋,他對元朝十分感激和懷念,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深的自責和耿耿於懷。
在推翻元朝之際,元順帝北逃,明軍俘虜了元朝皇子一眾。大臣們想在南京舉行“獻俘”儀式,朱元璋卻不同意,認為這是這是對前朝的侮辱,“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
進軍大都,他下令軍隊不許危害元朝皇親貴族:“元之宗戚,鹹俾保全。”
朱元璋對俘獲的元朝貴族予以禮敬封爵,讓漢族人繼續對他們行禮如儀。
推翻元朝之後,大臣們“捷奏”,批判元君無道,奏章裡面有貶低元朝君主的詞彙,朱元璋很不滿意“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朱元璋堅持認為蒙古人的統治是“正統”,為元朝的正統性辯護。
即位告天文:“惟我華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
他認為元朝受命於天,光明正大,理所當然。他不僅將元滅南宋後的幾十年視為正統,還將元、宋並存的十幾年也視為正統。
朱元璋對元朝統治的感恩戴德:
“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民人檄》:“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朱元璋認為元朝直接受命於天,延續了三皇五帝的正統,“正名定統,肇自三皇,繼以五帝,曰三皇曰兩漢曰唐宋曰元,受命代興,或禪或繼,功相比,德相侔”。
朱元璋認為,元朝皇帝建立了法規制度,安設了官員,比天下大亂要好:“元祖宗功德在人”。
朱元璋在對元世祖的祭文中,頌揚元朝“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養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他深深的遺憾自己生不逢時,沒趕上元朝統治秩序良好的時候,但畢竟也算是吃了人家蒙古皇帝的,喝了人家大元天子的,不能忘恩負義。他替爹孃感激元朝:“如予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在北平給元世祖蓋廟。
洪武六年,在南京建歷代帝王廟,把元世祖和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供在一起,還把元朝開國功臣木華黎等四人牌位也供在邊上,恭恭敬敬行跪拜大禮。
朱元璋認為自己當初參加起義,只是為了吃飯活命,並不是為了推翻元朝。強調自己加入起義軍情屬迫不得已,是人生汙點。
“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巾野。”《與元臣禿魯書》
“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紅巾軍)忽至,誤入其中。”(《洪武實錄》卷37)
“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也沒什麼好東西)。”《皇陵碑》
寧肯汙辱自己,又進一步解釋:“盜賊奸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跟他沒關係。他參加起義,不是為了推翻舊王朝,也不是為了當皇帝,而是因為實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萬民於水火。明朝天下取自於群雄,而非元朝之手。
編寫《大誥》時,朱元璋又發明了“殿興有福”理論。他天才地將起義者分為“首亂”者和“殿興”者兩部分。首亂者,就是帶頭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興者,就是像他這樣半路參加的人。
《御製大誥三編造言好亂第十三》中,朱元璋說:“元政不綱,天將更其運祚,而愚民好作亂者興焉。”
就是說,因為天下無道,所以愚民作亂。朱元璋認為,帶頭做亂者都是忘恩負義、膽大妄為之人,必定沒有好下場。因為這些人引起了戰亂,造成了流血,老天爺也會詛咒這樣的人。 這就是“殃歸首亂。”
朱元璋還舉例論證:
“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系造言倡亂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輩,若煙消火滅矣。何故?蓋天之道好還,凡為首倡亂者,致干戈橫作,物命損傷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與首亂者,殃歸首亂,福在殿興。”
朱元璋說元朝承平時,富無旁憂,貧有貧樂。縱迢天災,“飢謹並臻,間有缺食而死者,終非兵刃之死。設使被兵所逼,倉惶投崖,趨火赴淵而歿,觀其窘於衣食而死者,豈不優遊自盡者乎?”
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餓死強於戰死。所以寧可餓死,也不應該反抗統治。
這些都充分證明,朱元璋沉浸在深深的懊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