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沉船
-
2 # 小青158602483
漢宣帝劉病已,雖然是在監獄中長大,但是其實,他本人也是受過教育的,史書明確記載了漢宣帝劉病已,受過師的教育,而且他本人任俠號一,鬥雞走狗,是屬於俠客一半的,任務,所以向漢宣帝劉病已,雖然說出身,又不是很高,而且受的教育也沒有很系統,但是有種人就天生是,做帝王的料,所以,他的天分更加比他本人的能力要強。
帝王教學必然是要受過系統教育的,但是我們真的發現,歷史上真正有名的帝王,其實,大多是草根帝王,而並沒有受過,系統的帝王教育,無論是唐宗宋祖,還是秦皇漢武,可能除了秦始皇塑造過一些帝王的教育之外,其他人都是沒有學過,帝皇教育的,
所以,這些人才能夠天馬行空的,去管理國家,而做出對國家有意義的事兒,但反倒是那些不斷受過帝皇教育的科班兒出身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可見,地方教育有的時候也是比較害人的,畢竟照本宣科的,去做,固定的事兒,畢竟,國家所每天面對的問題,並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課題框架所能夠代表的。
所以我們看漢宣帝劉病,已在對待權臣霍光以及掌控整個朝政的時候,運用了非常智慧的方法和方式,從最終將,西漢王朝再一次推向了一箇中興時代。與之相類似的,也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明朝的嘉靖皇帝,本身是藩王出身,他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地方教育,但是正是因為他的到來,明朝,其實又重新煥發了一種生機,而他並不是科班出身的,皇帝,所以,他在於權術以及在於智慧方面,完全是他本身所具有的天分。我們看明朝嘉靖朝,全程,堅稱不斷,衝,楊廷和,到夏妍,到嚴嵩,到徐階,最後,到高谷,都是屬於,風雲人物,直至後期培養出了張居正,所以那個時代,才是,真正體驗皇帝權威的時候,而明顯,嘉靖帝做得非常好。
有三點要講清楚,第一漢宣帝受過教育,《漢書 宣帝紀》記載:“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數上下諸陵,周遍三輔,常困於蓮勺滷中。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
《漢書 張湯傳》記載:(張)賀有一子蚤死,無子,子安世小男彭祖。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
掖庭令張賀是酷吏張湯之子,作為太子劉據的故僚把漢宣帝養大,並找人教他讀書,還讓自己兒子張彭祖伴讀,在漢宣帝長大又向東海的名士學習《詩經》。時人漢宣帝才識的評價是:“通經術,有美材,行安而節和。”
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在殿中大辯論,平均《公羊》、《穀梁》異同,各自用經論處是非。《公羊》多不被贊同。蕭望之等十一人各自用經義核對,多贊同《穀梁》。漢宣帝親自進行審定,於是設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 穀梁《春秋》博士。從此《穀梁》學大為興盛。
由此可以看出漢宣帝不僅接受過正規教育,而且能夠親自審定經學的含義,根據其中的學術設立博士,他這樣的水準用現代邏輯解釋,就是有資格做校長了。
第二點就是漢宣帝能做皇帝並非純粹的僥倖,他固然是在巫蠱之案中僥倖存活了下來,但是在霍光決議讓劉詢做皇帝指出了一點,就是劉詢其人:“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
由此更能看出漢宣帝不僅接受過教育那麼簡單,他的學識水平還被當作立為皇帝的理由。
第三點,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與是否成為明君沒有必然關係,西漢之初的劉邦、劉恆文化水平都不甚高,自景帝以後的皇帝才開始注重教育。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更是文化水平奇高的一個皇帝,他為人柔仁好儒。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
但就是這位漢元帝任由外戚勢力擅權,害死了名臣蕭望之,任用石顯為中書令,石顯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漢宣帝生前就曾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
才華橫溢的漢元帝竟然是亂漢家的罪魁禍首,又怎麼能說教育水平跟做明君有必然的關係呢?
漢宣帝能成為一代明君,最主要與他的環境有關。要知道漢武帝執政時期國力大損,全華人口因為戰爭、遷移、流竄逃役、天災等問題,在籍人口減少了一半。漢武帝當時雖給自己下達了罪己詔,但他歷來高高在下,對民間疾苦所知實在有限。
至霍光執政,依舊延續著武帝的治國方針,使用嚴峻的法律治國,對民心具有很大壓迫。漢宣帝成長在民間,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執政時留心聽政,選用賢良治國。對於地方官員多親自見問,觀察政績,若有名實不相應的,必然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正因為他把地方官抓的緊,所以選用出的官員多是能吏,自然對全國各地進行更妥善的治理。
選擇賢能的地方官進行治理,自然能使民心恢復,隨即是大量人口登記入籍,給予國家增強經濟收入。並不斷進行打土豪運作,把“貲百萬者”的豪強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後將其土地或充為公田,或配給無地、少地的貧民。還把國家苑囿或郡國的公田,借給少地或無地的貧民耕種,使他們儘可能地擺脫豪強的控制,重新變為國家的編戶。
從他種種關心民政的政策都能看出,正是因為成長於民間,獲得與大多數帝王不同的視角,才能夠對症下藥,拿出相應合理的方針。無論一位領導者有多麼大的學識,若缺乏對基層的瞭解,都沒辦法推行有效的政策。
知民間疾苦一句話說的簡單,平時出門微服私訪都是片面的,唯有真的生活在那樣的環境才能夠理解貧窮與權貴之間的差距。所謂明君,若無全面的視角又怎麼能看的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