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抗癌的Ms陳

    說到怎麼度過去的,我想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但是有一點事相同的,那就是你必須要堅持。

    人生沒有什麼比抑鬱更可怕的了,你需要不斷面對內心深處那個卑微的,弱小的,令自己討厭的你,你迷茫,無助,感覺靈魂已經不再是你的了,你找不到自己,你的世界一片灰暗,你不能為自己找到存在的價值。

    其實我們只是因為對自己不滿意,因為失望,對自己失望,然後對生活失望,如果你不願意接受現在這個看似失敗的你,你就不會想要為了變的更好而去改變,那麼你就不會走出來,所以,走出抑鬱的第一步,一定是接受自己,不管這個你是怎麼樣的,更不要管別人眼中的你是怎麼樣的,你就是你,你要學會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和解。

    我用了七年的時間,從抑鬱中走了出來,這個中的滋味只能用痛苦來形容,在別人眼中的正常人,每天微笑的人,心裡卻早已經是千瘡百孔,但我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我知道,我一直都知道,我需要承認我的失敗,拋棄過去,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這就意味著,我必須改變自己,道理很簡單,但簡單的道理卻需要自己不斷的去克服內心的掙扎,這一掙扎就是七年。

    所以,熬過去,從黑暗的世界裡熬過去,你就會看到光明,給自己的心靈撒點Sunny,播下一顆快樂的種子,只要你願意接納自己,包容自己,原諒自己,理解自己,只要你敢於面對孤獨,面對嘲諷,面對冷眼,面對失敗,你就可以重新站在Sunny下,沐浴溫暖。

    世界很簡單,也很溫柔,你對它微笑,它會還你笑臉,你對它哭泣,它會還你淚水,它就像一面鏡子,你是怎麼樣,只有你自己能決定,所以你要怎麼走出來,只有你自己可以告訴你。

  • 2 # 藍音

    但常識的科學知識同時又告訴我們。其實人人都有抑鬱症之存在的,所不同的只是輕重度<可控和不可控>之分的不同而已。

    但我可以舉本人的一個發小鄰居家,父一輩,子一輩的關係,所以常在一起玩,

    時常看到他對父母及家裡人的話有時聽不進去,卻時常與我們鄰居幾個小夥伴在一起時玩的特嗨。

    兒時通常在一起玩到最後的那個人多半是它,

    有一次它不聽話他爸爸說了它幾句,他居然脫的只剩褲衩上到樹上去了,還是我們幾個小夥伴把他給勸下來的。

    這麼多年過來,現在聚在一起,感覺到他還是非常平和+友善和大家相互交流攀談童年,回溯往事,並無兩樣。

  • 3 # 科學教育法

    家和子貴訪談:如何療愈抑鬱症

    主持人: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網上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家和子貴的李幸福老師為大家講解抑鬱症療愈的相關知識。

    李老師,你好,據目前情況來看,全國抑鬱症的發病趨勢非常嚴重。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李興福老師:是的,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青少年的抑鬱症發病率達到8%點多,還有人統計,成年的抑鬱症據說能到2個億多。所以說,抑鬱症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它已影響了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學習。

    主持人:李老師,您認為華人之所以大面積地患抑鬱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李興福老師:我想是這樣的,抑鬱症的產生,我認為和我們文化有關係。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民族它是一個有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個民族,這種文化掩藏在我們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基因裡邊。但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們學了很多西方的文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灌輸,就沒有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於是,那麼西方的文化和我們血液基因裡邊的文化相牴觸,實際上是價值觀念相牴觸。比方說,現在大城市那些培訓的,場面搞得熱熱鬧鬧,都是美國的心理學行為科學改頭換面的那一套,實際上不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心理諮詢解決不了抑鬱問題,而現實社會發展的速度又那麼快,舊的問題沒有消除,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於是,她就心裡發生衝突。這樣,有心理問題者的人際關係、事業發展、婚姻、教育等等問題就越來越嚴重,時間久了,持續下去,於是就抑鬱了,基本上是這樣的。這是成人方面的情況。

    那麼,兒童這部分,也是說明傳統文化沒有普及,他沒有得到很好教化,因此產生抑鬱,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和剛才講的成人是一樣。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如果得了抑鬱症,或者有抑鬱情緒,你會看到這個家庭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從小到大和孩子說的話都是比較錯誤荒謬的,換句話說就是孩子沒有聽到幾句正確的話。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弱,家長說的話假如是錯誤的,他就不能及時辨別。他用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家長說的話進行一個自我的解釋定義,於是,把這樣的語言句子定義完之後就儲存到大腦,大腦有個機制,一般儲存好之後就不易刪除了。如果類似這樣錯謬的資訊,在孩子大腦裡邊存了200條,咱們假設了,我們的孩子帶著這些不健康的信念,然後闖入到成人的社會里邊和人溝通,和同學老師溝通起來,就會相互矛盾就會產生激烈地衝突,無法互相接納融合,這個衝突,有的孩子會用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孩子卻不說,然後藏在內心裡邊,時間久了,然後,他就會抑鬱。

    換句話說,按理說他們大多是大孩子了,但是他有時也知道什麼對什麼錯,因為他小時候定義的這些錯誤信念時時會干擾他,讓他無法來接受正確的資訊或者是新鮮的事物,它無法在心裡頭來規範這些個信念,於是,就和周圍的人無法進行思想的那種融合,繼而發生衝突。那種自然的行為一旦跟不上,就會大大地落伍,然後,他在班裡那麼就會被邊緣化,回到家裡,家長又不懂他,回家還是抑鬱,學校家裡都抑鬱,時間久了,他就會輟學。這是李老師我對青少年抑鬱研究的一個基本的認知觀點。

    主持人:那麼,李老師,現今社會,抑鬱症問題已經是令社會家庭極其頭疼的一件事情,它的發病率高,涉及人群廣。現在社會,由於人們的生存壓力大,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小抑鬱。那麼,對於抑鬱症的治療方面,可以說手段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嚴重的有時甚至要使用藥物。那麼,您認為目前社會上的這些抑鬱治療方法,它真的能夠起到作用嗎?

    李興福老師: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如果得了抑鬱症,特別是比較躁狂這種,他肯定是要用藥物。年齡大的患者砸傢俱,還會傷人,那你不用藥物來控制就不行。但是,用藥物它只能起個緩解作用。就是說,這個藥物服進去了之後,它起個舒緩的作用,暫時就把它那種躁狂的情緒,那種不開心感覺消除了,但是他的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再說,廠家在研究這些藥的時候,就沒有向你保證說這個能根治抑鬱症。所以說,我們會發現很多抑鬱患者就是在醫院住的時間長,回來要長期服藥但卻不能根治,而這藥物對人體還有害,這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就是心理諮詢,這個已經沒有什麼希望治癒。我剛才前面講了,心理諮詢師學的都是歐美的那一套,我們華人的骨子裡是排斥的,但是他們不知道他排斥,因為他你看他諮詢完了,他沒有改變,它改變不了,實際上他內心是在排斥這些的,不接受他的文化體系。這樣,心理諮詢還是幫不到抑鬱症患者,以前我就知道這個事情是這樣的。

    主持人:那麼,李老師您認為怎樣才能真正地解決這個抑鬱症的問題?

    李興福老師:我想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家庭有了抑鬱症患者,比方說孩子中學抑鬱了,首先我們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個孩子是怎麼抑鬱的,問問我們的家庭環境或者夫妻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平時對他的價值觀的教育是否正確,這個你要徹底分析。要知道,他是由於錯誤的資訊太多導致的。你要能這樣這點的話,我想這個問題就已解決一大半了。現在很多得抑鬱症的青少年不從家庭根源上來解決是沒辦法治癒的。也就是說它是怎麼得病,我不知道,我們就怪罪他,不學習就怪罪他;不上學就怪罪他;砸傢俱,就怪罪他;玩手機,就怪罪他。這樣就只能是停留在抱怨這個層面上,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嚴重的還是把孩子或者成人送到醫院,醫院也是這樣一個情況,醫院他也不解決你信念的問題,他只解決你抑鬱舒緩問題,讓你不發作而已。

    依我之見,孩子之所得抑鬱症,成年人之所以得抑鬱症,是他大腦的信念體系出了問題,也就是它容納的信念和社會格格不入,無法來接軌,溝通不了,於是他就會抑鬱。當然了,還有一些是突發事件引起的,比方說女孩遭到性侵,類似這樣的惡性突發的事件,也算一種,但大多數就是孩子大腦儲存了太多的不健康的信念,而且這些信念已經定義在大腦裡邊,換句話說,它已經儲存到細胞的記憶當中。我們家長首先要下來把孩子送到課堂上來學習。當然了,有的孩子是不樂意的,十個抑鬱症患者當中可能有兩三個需要動員,只要他能來學習,消除細胞中的有害記憶,我想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 4 # 青青河邊草8592

    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抑鬱症也屢見不顯,無論名人還是普通人都有可能出現抑鬱症,但這種病並非是見不得人的病,病人不應受到歧視,反而我們應給予溫暖關愛。病人自己也必須正視抑鬱症。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因家庭經濟壓力大,上有需要照顧的生病的兩位老人,下有呀呀學語的孩子,自己沒法上班,老公所在單位前景不景氣,掙不了多少錢,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的壓力,朋友患了抑鬱症。剛開始的時候,她總是無緣無故的心煩,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自己的孩子都嫌煩,總想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睡覺,任何人都不願看見。臉色發黃,失眠,對任何事物都不抱有興趣,對任何人都很冷淡,什麼事情也不願幹,甚至有自殺的妄想。我看到朋友這種狀況,心裡很著急,總想給她溫暖,幫她擺脫困景,但又怕她排斥反感效果適得其反。於是我就去諮詢精神科醫生,我怎麼做才能幫到她,醫生建議我帶朋友去醫院看醫生,我照醫生的建議去做,可朋友堅持不去,她總認為自己沒患病,只是心情不好,看任何人和事都不順心,沒必要去看醫生。

    後來我想了個辦法,我說自己和她有相同的症狀,讓她陪我去趟醫院,在和醫生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朋友認識到了自己的病,開始了治療的漫長之路,症狀漸漸減輕,後來痊癒了。

    現在朋友正常生活,正常上班,一切如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老公吵架了,是不是我錯了,要不要向他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