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HIP中文版
-
2 # 酷電腦
在組裝電腦水冷系統時,經常會有疑問:電腦水冷管路走向怎麼走?先過CPU還是先過顯示卡?這個問題我們先從水冷原理來說——
首先水冷系統是一個封閉的迴圈散熱系統,熱量透過冷液傳導,在水冷排散發出去。
所以一套水冷系統的必要元件有:冷頭(安裝在CPU、顯示卡上)、冷排(幫助水冷液進行散熱)、水泵、水管接頭(用來連線各部件組成迴路)。水箱不是必須(某些冷排具有加註水冷液的功能,水箱的作用通常是為了方便加水和排氣,同時更加美觀)。
透過下面的2張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兩臺水冷主機的水路走向——
現在我們回到電腦水冷管路走向的問題,
電腦水冷管路走向有兩種方案:
電腦水冷管路走向1:迴圈泵→CPU→顯示卡→換熱器→水箱→迴圈泵。(這是老一輩水冷建議的順序,那時候主機板還有北橋呢、)
電腦水冷管路走向2:迴圈泵→顯示卡→CPU→換熱器→水箱→迴圈泵。
這兩個方案的區別就是先過顯示卡還是先過CPU,水冷內部是動態迴圈的,流速很快其實先過哪個並沒有死規定。
其實對於這兩種選擇,建議根據自己的電腦內部情況,選擇方便安裝、水路更通暢的方案。
-
3 # 魅力小婷姐她二哥
分開不行嗎,CPU一路,顯示卡一路,兩個冷排各管各的,我就是分開的,CPU是360水冷,顯示卡是240水冷,各自都有單獨的冷排和水箱
-
4 # 恏壩壩
歸根到底還是要風扇來散熱,脫了褲子放這個屁有意思麼,直接高階風冷它不省心麼,不是長期超頻使用的不建議上水,除了裝13
-
5 # 豆豆狼OR狼豆豆
我是水泵→cpu→120冷排→顯示卡1和顯示卡2→360冷排→水箱→水泵,中間是否需要再接個冷排完全取決於你處理器的熱量
-
6 # AriesTheRealm
單路供流分路後,顯示卡和CPU各自獨立使用一臺水泵,以保證流量平衡,嫌麻煩就簡單的串在一起,先過小功率再過大功率...
-
7 # 小白雲01
我的是水泵→顯示卡→120排→CPU→240排→水箱,因為玩大型遊戲顯示卡溫度比CPU高,先過顯示卡再過CPU不成問題了。另外主要是看機箱風扇位+內部空間,最合理就是水管方便走哪就走哪就合適了,不需要這麼複雜的走法,還不如簡單的走法比較好。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看似需要考慮,實則無需考慮——使用者基本沒有決策權。
無論是intel還是amd,cpu的socket相關指標(包括外形規格、固定孔位、固定力度、背板、固定栓、卡扣)非常透明,而且保有量非常大,無論是風冷還是液冷,散熱器都非常容易確定規格,即所謂標準化。
因此在零售市場上,可以非常容易地買到CPU的液冷散熱裝置,各種規格、價位、個性化的都有。
相比之下,顯示卡沒有相關規範,光一個固定方式就足夠千奇百怪,對應到特定顯示卡,可選的型號鳳毛麟角,即便是銷量比較大的單品,也是如此。
而在這些液冷裝置供應商中,同時吃CPU和顯示卡兩頭的更少,一款產品同時為CPU和顯示卡提供散熱的更更少了。量少的結果就是結構已經被廠商限定好了,使用者基本不用改動,其實更多的型號是CPU散CPU的,顯示卡散顯示卡的。
當然,你可以說,我兩套散熱器連在一起,節約一套泵和風冷末端,有這麼需求的最最頂尖使用者,可以看下面的部分了。
液冷散熱的使用者有兩類,MOD和中高階超頻,極限超頻有液氮呢。
既然是MOD,就是以美觀和佈局需求為主,對於真實的液冷的削峰平谷需求並不強烈,換句話說,水管和泵怎麼安置好看、方便怎麼來,無需要考慮太多效果問題。
對於超頻玩家,CHIP可得好好說說了,需求策略是有明顯差異的。
首先要再次強調,液冷散熱效果並不好!這個好指得是降溫下限和傳導迅速這些方面。這個現實情況,恐怕很多花了大價錢的朋友會憤憤不平,據出無數“好”的例子來反駁,彆著急,你的感覺沒錯!
單位時間熱傳導的3個要素再回憶一下:溫差、對流和表面積。
液冷也是室溫+的溫度(風冷末端室溫對流散熱),溫差沒擴大,效果沒增強;CPU/GPU還是那顆晶片,沒擴大,表面積沒差異。
唯一可能變的只有對流這一個。具體對散熱器來說,實際是二級對流,一級是CPU到散熱器的金屬鰭片(導熱脂忽略),第二級是與室溫空氣的熱對流。如果嚴格苛算,液冷散熱裝置也沒有在這兩方面比風冷有所增強:大風扇或銅(芯)鰭片都一樣。
液冷真正改變的是存和移兩個方面,帶來了可體驗到的更好的散熱效果,題主所需的答案隱藏在這裡。
液冷散熱的核心優勢是削峰平谷,而不是更多更快的帶走熱量。
一方面液體有著比空氣大得多的熱比容,能很好地直接吸收峰值熱量。不考慮熱比容差等修正引數,水的熱比容達到4.2J/g·K,就算為了避免生鏽和乾涸,使用的液冷擴散劑的熱比容略低,但也是4J/g·K這個量級,而空氣只有1。別忘了1g空氣要多大體積~~這質量都快1升了!是水的1000倍。再放大熱比容,就是4000~4200倍的瞬間散熱量帶走能力(以體積計)
隨便選款240W級別的液冷散熱器引數看下,這可是可以鎮壓1080Ti的
70l/h
108m3/h=108 000l/h,這可是雙120mm風扇喲!單風扇也就只有54000l了,只是對應的液冷散熱器熱擴散能力的1/5強。
換句話說,實際上風冷末端能夠擴散的熱,只是冷媒帶過來的1/5水平,這些都還是理想值。
從這個維度來說,冷媒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從CPU/GPU上帶走數倍於風冷的熱量,從而把超頻或遊戲造成的瞬間,也就是峰值熱儘快的帶走,反映在結果上就是相對長時間的保持低溫。
把熱送遠,讓高溫敏感裝置周圍保持相對地問,是液冷散熱器的另外一層面價值。
就算金屬已經是熱的良導體了,但是把熱儘可能傳遞遠,仍需要更大的溫差、更大的介質截面和更長的時間,這幾個因素就是錢、錢和錢。
液冷就不一樣了,不用等介質被動傳熱,而是主動把熱水泵走,送熱的速度快了很多。
根據存和移兩個特性,CPU和顯示卡先後散熱邏輯也就有了。
超頻是瞬間高熱的應用場景——頻率高不代表熱一定高,還需要負載來——要超哪個部分並且給負載,就把低溫的液冷頭給它,也就是前面那個,液冷此時的作用是存,也是削峰。說實話,為這個目的,液冷效果並不非常突出,遠遠遜色於液氮。液氮不靠熱比容大存熱,而是靠蒸發迅速擴撒熱量,再加上低溫帶來的大溫差,既增強了傳導,又保持了半導體問題——知道超頻大賽都用啥了吧!
常規使用是持續熱量擴散需求,用到液冷的移的價值。不僅短時間內移的越多越好,而且不能厚此薄彼,無論是CPU還是顯示卡,不能聚熱擴散不了。這時候,應該把低溫液冷頭給相對低溫的裝置,CPU或顯示卡,後再串接相對高溫的裝置。
從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是常規用途PC的GPU使用率明顯低於CPU,因此相對的更多時間處於低溫狀態;另一方面CPU身體都比較健康,耐高溫能力更好,超頻幅度也更大,結果就是工作溫度普遍更高。因此一體化的CPU+顯示卡液冷散熱裝置,都是把顯示卡放在前面,CPU在後面!
有朋友說熱泵的事情,補充一段吧!熱泵是很好的方案,理論上的。比液冷有更大的溫差,熱傳遞速度更快。
但是常見的壓縮機或半導體熱泵,都面臨著不能變頻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無論發出的熱多少,都要泵走那麼多熱。發熱量大的時候還好,剛好平衡,發熱量小的時候,製冷能力過大,會造成冷凝或自身燒燬等一系列問題。
另外,壓縮機制冷的功率更大,kW以上容易,小功率反而更難,它能夠和液冷一樣削峰平谷。但是半導體就廢了,功率太小,或者說功率密度太低(面密度),1平方英寸在25W到35W水平,遠遠不能滿足CPU那麼大個頭那麼大功率的需求,非要用就還要加上一個巨大的金屬鰭片,熱泵的速度優勢蕩然無存
不過呢,液冷存和移的能力再高,也要有風冷擴散的高能力,否則什麼都白搭。